分子光谱分析法.ppt
《分子光谱分析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光谱分析法.ppt(1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分子光谱分析法,本章主要介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UV-VIS)红外吸收光谱法(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IR)分子荧光光谱法(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FS),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紫外、可见光谱(UV、VIS)是电子光谱。UV、VIS是物质在吸收10800nm光波波长范围的光子所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吸收光谱。波长200nm的紫外光属于远紫外光,由于被空气所吸收,故亦称真空紫外光。该波段的吸收光谱属于真空紫外光谱
2、。一般紫外可见光谱的波长范围:200800(1000)n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常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一、基本原理,1有机、无机化合物的电子光谱主要类型有:(1)含、和n电子的吸收谱带(2)含d和f电子的吸收谱带(3)电荷转移吸收谱带,(1)含、和n电子的吸收谱带,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和可见光区域内电子跃迁的方式一般为-*、n-*、n-*和-*这4种类型。图12-1 有机分子电子(能级)跃迁类型,吸收波长在真空紫外区。饱和烃无一例外地都含有电子,它们的电子光谱都在远紫外区。,-*跃迁,n-*跃迁,吸收波长在150250nm范围,绝大多数吸收峰出现在200nm左右。含有未共享电子对杂原子(O
3、、N、S和卤素等)的饱和烃衍生物可发生此类跃迁。这种跃迁所需的能量主要取决于原子成键的种类,而与分子结构关系不大;摩尔吸收系数()比较低,即吸收峰强度比较小,很少在近紫外区观察到。,表12-1 一些化合物n-*跃迁所产生吸收的数据,n-*和-*跃迁,吸收波长在200700nm范围。绝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吸收光谱都是由n电子或电子向*激发态跃迁产生的。这两种跃迁都要求分子中存在具有轨道的不饱和基团,这种不饱和的吸收中心称做生色基团(简称生色团)。n-*跃迁产生的光谱峰的摩尔吸收系数一般较低,通常在10100范围内,而-*跃迁的摩尔吸收系数一般在100010000范围内。,什么是生色团?,从广义的角度
4、讲,所谓生色团就是可以吸收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此外,亦有人把生色团定义为在紫外及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例如,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某些官能团:羰基、硝基、双键或叁键、芳环等均是典型的生色团。,表12-2 常见生色基团的吸收特性,什么是蓝移?,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发生变化时,其吸收带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或位置(最大)向短波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紫移或蓝移(或“向蓝”)。取代基或溶剂的影响可引起紫移。比如,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由n-*产生的光谱峰位置一般移向短波长。紫移现象产生于未成键孤电子对的溶剂化效应,因为这一过程可以降低n轨道的能量。在像水或乙醇类的极性化溶剂体系中看到。在这种溶液体
5、系中,溶剂的质子与未成键孤电子对(n电子)之间广泛地形成氢键,因此n轨道的能量被降低大约相当氢键键能大小的量,在电子光谱上可以产生30nm左右的紫移。,什么是红移?,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发生变化时,其吸收带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或位置(最大)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红移(或称为“向红”)。红移往往由于取代基的变更或溶剂的影响而发生。比如,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跃迁光谱峰通常移向长波区。红移是由于溶剂和吸收体之间的极性引力所致。该力趋向于降低未激发态和激发态两者的能级,而对激发态的影响更大,总的结果是降低了能级差(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这种能级差变得更小),产生红移。这种效应对-*和n-*跃迁都有
6、影响,导致红移产生,但这一效应比较小(一般小于5nm),因此在n-*跃迁中被紫移效应完全掩蔽。,表12-3异丙烯基丙酮在同溶剂中max值,从图中可以看到,从非极性到极性时,-*吸收峰红移,n-*吸收峰紫移。吸收光谱的这一性质也可用来判断化合物的跃迁类型及谱带的归属。,右下图为二苯酮的紫外光谱图实线,在环己烷中;虚线,在乙醇中,-共扼效应,共扼烯烃及其衍生物的-*跃迁均为强吸收带,104,这类吸收带称为K带。在分子轨道理论中,电子被认为是通过共扼而进一步离域化的,这种离域效应降低了*轨道的能级,光谱吸收峰移向长波方向,即红移。,-不饱和醛、酮中羰基双键和碳-碳双键-共扼也有类似的效应。,-不饱和
7、醛、酮中由-*跃迁产生的弱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40nm左右,一般这种吸收的max在270300nm,100,称做R带,呈平滑带形,对称性强。,表12-4 多生色基团对吸收的影响,芳香族的紫外光谱特征,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紫外光谱有3组特征吸收峰,都是由-*跃迁引起的。例如苯分子在184nm有强吸收带(max=60000),在204nm有中强吸收带(max=7900),分别称做E1、E2带,在256nm有弱吸收带(max=200),称做B带右图为苯和甲苯的紫外光谱图(在环己烷中),实线-苯 虚线-甲苯从图中可以看到,苯及其衍生物的长波区谱带(B带)为一组尖锐吸收蜂,这是振动跃迁叠加在电子跃迁上的结
8、果。极性溶剂可以减少或消除这种精细结构。,什么是助色团?,有些官能团(含有未共享电子,即非键电子,亦称为n电子或p电子)本身并不在紫外区产生吸收,但它们具有能使生色团的光谱峰移向长波区并使其强度增加的作用,这种官能团叫做助色团。例如,-OH和-NH2等都对苯生色团具有助色作用,使B带显著红移。由于孤立的生色团吸收带往往位于紫外光域(除非若干生色团共轭相连),在引入某些助色团时光吸收移向可见光域,由此得名。常见的助色团按其“助色”效应的强弱可大致排列为下述秩序:当然,常有例外。,某些助色团对苯的吸收带的影响,反助色团,这类基团与助色团的效应恰好相反。常见的反助色团的次序如下:,浓色效应(增色效应
9、,hyperchromic effect),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发生变化时,其吸收带的摩尔吸光系数最大增加,亦即吸收强度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浓色效应或增色效应。,浅色效应(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发生变化时,其吸收带的摩尔吸光系数最大减小,即吸收带强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浅色效应(减色效应)。,强带,有机化合物的紫外与可见吸收光谱中,凡摩尔吸光系数值大于104的吸收带称为强带。这种电子跃迁往往是几率很大的允许跃迁。,弱带,有机化合物的紫外与可见吸收光谱中,凡摩尔吸光系数最大值小于104的吸收带称为弱带。这类跃迁很可能是不符合允许跃迁选律的禁阻跃迁。,吸收带
10、位置移动的术语说明,无机盐阴离子的n-*跃迁,某些无机盐阴离子由于可以发生n-*跃迁而有紫外光谱吸收峰。例如,硝酸盐(313nm)、碳酸盐(217nm)、亚硝酸盐(360nm和280nm)、迭氮盐(230nm),以及三硫代碳酸盐(500nm)离子等。,(2)含d和f电子的吸收谱带(配位场跃迁),配位场跃迁包括d-d和f-f两种跃迁。过渡金属离子吸收光能后可以产生d-d跃迁,而镧系和锕系元素离子却能产生f-f跃迁并得到相应的吸收光谱。,d-d跃迁,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和第五周期的过渡元素均含有d轨道。第四周期元素是3d轨道,第五周期元素是4d轨道。在配位体的影响下,处于低能态d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
11、能后可以跃迁至高能态的d轨道。这种跃迁,称之为dd跃迁。由于d-d跃迁所需的能量较少,因而配位体场吸收谱带常发生在可见光区。实验证实,过渡金属离子所呈现的颜色与其d轨道所包含的电子数目有关。,过渡元素水合离子的颜色,图12-4 几种过渡金属离子的吸收光谱图,d-d跃迁受配位体的影响,d-d跃迁光谱有一个重要特点:配位体场的强度对d轨道能级分裂的大小影响很大,从而也就决定了光谱峰的位置。例如Cu(H2O)42+为蓝色,而CuCl42+为绿色,Cu(NH3)42+深蓝色。这可以由配位场理论解释。高配位体场强度的配离子会引起较大的能级分裂,最大吸收波长max就会减小。常见配位体按配位体场强度增加的顺
12、序排列为:I-Br-Cl-F-OH-C2H42-H2OSCN-NH3乙二胺邻二氮杂菲NO2-CN-。,表12-5 配位体对d-d跃迁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Co(NH3)5X n+的吸收光谱X=NH3时,n=3;X=F,Cl,Br,I时,n=2,f-f跃迁,镧系和锕系元素均含有f轨道。镧系元素含有4f轨道,锕系元素含有5f轨道。处于f轨道上的f电子与处于d轨道上的d电子能实现d-d跃迁一样,在配位体的影响下,f电子吸收光能后可以由低能态的f轨道跃迁至高能态的f轨道,从而产生相应的吸收光谱。这种跃迁称为f-f跃迁。,镧系元素离子的颜色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f-f跃迁与d-d跃迁显著不同,与过渡金属离子
13、的吸收显著不同,镧系元素离子具有特征很窄的吸收峰。右图为氯化镨溶液的吸收光谱,这些很尖的吸收峰与线状光谱颇为相似。这是因为4f轨道属于较内层的轨道,由于外层轨道的屏蔽作用,使4f轨道上的f电子所产生的f-f跃迁吸收光谱受外界影响相对较小,故呈现特别尖的特征吸收峰。这一特性常利用来校正分光光度计的波长。,(3)电荷转移(迁移)吸收谱带,所谓电荷转移光谱,就是在光能激发下,某一化合物(配合物)中的电荷发生重新分布,导致电荷可从化合物(配合物)的一部分转移至另一部分而产生的吸收光谱。这种跃迁形式可用下式表示:式中,DA为某一化合物(配合物);D为电子给予体;A为电子接受体。电荷转移所需的能量比d-d
14、跃迁所需的能量多,因而吸收谱带常发生在紫外区,且摩尔吸收系数都很大(max10000)。,例如,水合的Fe2+离子在外来辐射作用下可以将一个电子转移给H2O分子,从而获得紫外吸收光谱,该过程表示为:又如Fe3+离子与CNS-形成的配合物呈深血红色,在490nm附近有强吸收带,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电子从CNS-离子转移到Fe3+离子上去而得到一个CNS基。一些有机物分子在外来辐射作用下,可能发生分子内的电荷转移。,无机固体光学吸收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类型,在某种固体结构中两个原子A和B是相邻的原子;例如,它们可以是一种离子型晶体中的一个负离子和一个正离子。内层电子定位于各个原子上。最外层可能重
15、叠形成离域的能带。右图中指出四种基本类型的跃迁:,类型i,(i)一个电子从一个原子上的定域轨道激发到较高的能量,但仍然定域在同一个原子的轨道上。同这个跃迁相联系的光谱吸收带有时称为一个激子带。类型(i)的跃迁包括(a)过渡金属化合物中的d-d和f-f跃迁(配位场光谱),(b)在重金属化合物中的外层跃迁,如铅(II)化合物中的6s-6p跃迁,,(d)涉及例如光色玻璃中银原子的跃迁:胶态的银在光的辐照下首先沉淀出来,随后电子跃迁在还原出的银原子中发生。,(c)同缺陷如俘获电子或空子如碱金属卤化物中的色心(FH等等)相联系的跃迁,,类型ii,(ii)一个电子定域在一个原子上的一个轨道激发到较高的能量
16、,但仍然定域在一个相邻原子的轨道上。有关的吸收带称为电荷转移光谱。根据光谱选律这类跃迁常常是允许跃迁,因此吸收带是强的。例如电荷转移过程是铬酸根产生深黄色的原因;一个电子从一个四面体络合负离子(CrO4)2-中的一个氧原子上转移到中心铬原子上。在混合价过渡金属化合物如磁性氧化铁Fe3O4中也发生电荷转移过程。,类型iii,(iii)一个电子从一个原子上的一个定域轨道激发到一个离域能带,作为整个固体特征的导带上。在许多固体中引起这样一个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是极高的,但在另一些固体中,尤其是在包含重元素的固体中,跃迁发生在可见紫外区,材料成为光电导性的,例如,某些硫族化合物的玻璃是光电导性的。,类型i
17、V,(iV)一个电子从一个能带(价带)激发到另一个较高能量的能带(导带)上。在半导体(Si,Ge等)中带隙的数值可以用光谱方法测定;一种典型的半导体有1eV,96kJmol-1的带隙,处于可见区和紫外区间。,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高于某一能量或频率,发生强的吸收,构成吸收边。因为在吸收边处试样的透过率基本上下降到零,这就对不能研究的光谱范围设置了一个高频限。如果愿意的话,频率可以延伸到高于吸收边,这时必须采用反射技术。,类型(ii))和(iii)的跃迁对于吸收边的外观尤为重要。吸收边的位置对不同的材料有显著的变化。对电绝缘性的离子型固体,它可能出现在紫外区,但对光电导性
18、和半导性材料它可能发生在可见区,甚至发生在近红外光谱区。第二个特征是在频率低于吸收截止区,呈现宽的吸收峰或谱带。这类外观一般是同类型(i)的跃迁相联系的。,固体的典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示意图,2吸收定律,(1)吸收过程 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时,可视为两步过程,即激发过程与松弛过程。激发过程,可表示为M+hvM*(12-1)M和光子hv之间的反应产物是一个电子激发态粒子(标记为M*)。这种激发态的寿命是很短的(10-810-9s),它的存在可以通过某种松弛过程而中止。最常见的松弛类型是激发能转变为热能,即M*M+热能(12-2)除此之外,还可以由M*分解形成新的分子而松弛,这称做光化学反应;也可通
19、过发射荧光或磷光的形式松弛掉。,(2)光的吸收定律,一束平行电磁辐射,强度为I0,穿过厚度为b、质量分数为c的透明介质溶液后,由于介质中粒子对辐射的吸收,结果强度衰减为I,则溶液透光率T(%)表示为T=I/I0(12-3)溶液的吸光度A由下式定义A=-lgTlg(I0/I)(12-4)吸光度与吸收层厚度(b)及被测物质质量分数(c)之关系由朗白-比耳定律表达,即A=abc(12-5)式中,a称为吸收系数。,光的吸收定律,当c的单位以摩尔浓度表示,b的单位为厘米时,a即为摩尔吸收系数,此时,朗白-比耳定律表达为A=bc(12-6)朗白-比耳定律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它也可以用于多组分吸收介质。假设
20、各组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则多组分吸收系统总吸光度可表达为A=A1+A2+An=1bc1+2bc2+nbcn(12-7)式中下标表示组分1,2,n。,光的吸收定律,根据朗白-比耳定律,当吸收介质厚度b保持不变时,所测量的吸光度和质量分数之间应为线性关系,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发生偏离。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是比耳定律本身的局限性,朗白-比耳定律主要适用于稀溶液,忽略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当浓度高时,分子间作用增强会引起偏差;第二是表现化学偏离,当被分析的粒子发生分解、缔合或与溶剂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具有不同光谱的产物时会发生这种偏离;第三是仪器偏差,主要来自光的单色性、平行性和散射性等因素
21、造成的偏差。,二、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谱仪),普通紫外可见光谱仪(通常叫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池(吸光池)、检测器、记录装置组成。为得到全波长范围(200800nm)的光,使用分立的双光源,其中氘灯的波长为185395nm,钨灯的为350800nm。,图12-5 一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流程图,三、应用,一、样品制备一般采用液体样品,也可以用固体样品。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的范畴首先包括某一化合物中各种原子或离子基团及其位置的检测或确定,以及各基团相互化合的状态,即结构的判断,最后则是整个化合物分子的推测或鉴定。由于这一任务的复杂性,单纯依靠某一种方法很难达到目的,常常
22、借助多种化学、物理和物理化学的方法对某一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和鉴定,以便相互补充和互为验证后,再经过综合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利用紫外与可见光谱的定性分析主要是依据这些化合物的吸收光谱的特征,如吸收光谱曲线形状、吸收峰数目以及各吸收峰的波长位置和相应的摩尔吸光系数。其中最大和的主要参数。总体上来说,紫外可见光谱在定性分析上应用并不广泛。,三、固体研究中的特殊用途,玻璃结构研究发光材料(特别是激光材料)的研究材料光学性质研究(比如材料的呈色机制、宝玉石研究)四、定量分析分光光度法,依据是朗珀-比尔定律。,第二节 分子荧光光谱法,一、基本原理分子荧光光谱(FS)也是电子光谱,但它属于二次发
23、射光谱(光致发光),是几种发光分析方法(如磷光、化学发光、生物发光、热致发光等)中的一种。分子荧光的发射至少有两个步骤:吸收激发光过程和后继的发射过程。发光分析方法的特点:优点为: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限比吸收光谱小13个数量级)和具有较大的线性浓度范围。缺点:不如吸收光谱应用广泛。主要是由于能够产生荧光辐射的化学(分子)体系的数量有限。,1分子荧光光谱的产生,分子荧光现象及荧光光谱的产生过程见图2-5。单重态三重态振动弛豫(VR)内部转移(IR)系间窜跃(IX)外部转移(EC),图2-5 分子单重态、三重态能级结构及分子荧光、磷光产生示意图,2分子荧光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分子结构和化学
24、环境二者决定着一个分子是否会发射荧光(或磷光)。当荧光发生时,这些因素也决定着发射强度。含有芳香官能团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中具有较低的-*跃迁能级差。含有脂肪或脂环基结构或高度共扼双键结构的化合物:数量相比较少。绝大多数不含取代基的芳香碳氢化合物:量子效率一般随环数和浓度而增加。简单的杂环,例如吡啶、呋喃、噻吩以及吡咯并没有荧光行为;但稠环结构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质。,表12-6 取代基对苯环荧光的影响,在苯环上有取代基时会引起最大吸收波长位移。取代基常常影响荧光效率。荧光强度随卤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加而降低 羧酸或羰基取代基对荧光发射起抑制作用,分子荧光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分子荧光与有机化合物
25、结构的关系,具有刚性结构的分子特别有利于荧光增强,例如在类似测试条件下芴和联苯的量子效率分别为1.0和0.2。将荧光染料吸附到固体表面上会增加荧光强度。升高体系的温度对大多数分子都会降低荧光量子效率。溶剂极性也对荧光有重要影响。含重原子(如Br、I)的溶剂或其它溶质会减小分子的荧光强度 顺磁性分子的存在(例如溶液中分子氧)会增强系间窜跃机会,结果会使荧光强度减小。另外,带酸或碱取代基的芳香化合物的荧光一般是pH值敏感性的。对于离子化和非离子化的化合物形式,其波长和发射强度二者都不相同,3定量基本关系式,稀溶液中,样品的荧光强度If正比于浓度c,据朗白-比耳定律可导出If=kqI0bc(12-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子 光谱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40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