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ppt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居住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生的一半时间几乎是在住宅中度过的,其功能、质量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影响到社会的秩序和安定。所以,搞好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其社会和经济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任务: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编制:,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一、居住区的组成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
2、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3)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4)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小区,其
3、它用地(E)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二、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书 P379)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区-住宅组团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补充(结合课程设计),日照: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书P604),正面间距,2.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线干扰因素,适当加大间距。,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
4、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三、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1、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确定。2、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避免视线干扰等要求确定。,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线干扰因素,适当加大间距。,3、住宅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选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应
5、合理紧凑;2)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3)在丘陵和山区,除考虑住宅布置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外,尚应重视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地方风对住宅建筑防寒、保温或自然通风的影响;4)利于组织居民生活、治安保卫和管理。,4、住宅的面积指标和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宜采用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标准,并以一般面积标准为主,并应利于住宅商品化。5、住宅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2)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计算。,四、居住区
6、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1、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2、公共活动中心 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八类设施4、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5、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
7、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2)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在使用方便、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3)基层服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6、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书 P412),服务半径可以参照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以空间距离为标准,也可以以相应的时间距离为参照(表33)。,7、设施布局,基本要求: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以及户外活动场地的布局在满足各自的时空服务距离的同时,以达到使居民有更多的选择性为目标。考虑因素:上述设施在布局中可以考虑在平面上和空间上的结合,其中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教育设施和户
8、外活动设施的布局对住宅区规划布局结构的影响较大。同时应该注意到,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入家庭,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布局特别是管理设施的位置将逐步不受服务半径的限制。,公共服务设施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宜根据其设置规模、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服务特性在平面上或空间上组合布置。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出入口处,文化娱乐设施宜分散布置在住宅区内或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中心,为老人和住宅区居民进行综合性社区活动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宅区内较为重要与近便的位置。,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两大类。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
9、、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见下表:,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区中心(中心会所):是一种集社区管理、居民服务、社区活动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它是达到住宅区社区发展目标和社区系统组建的重要物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教育设施 各类教育设施应安排在住宅区内部,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并宜接近住宅区的中心位置。中小学的位置应考虑噪声影响、服务范围以及出入口位置等因素,避免对住宅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正常通行带来干扰。,教育设施,教育设施,五、居住区道路和交通的规划布置(一)定义1、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
10、路同级。2、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3、组团(级)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4、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二)规范1、居住区内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2)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3)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2、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
11、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m;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3)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4)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5)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3、,道路是住
12、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径、车路和街道。道路在住宅区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在规划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在居民的居住心理方面,它是住宅区家居归属的基本脉络,起着“家”与“非家”的连接作用;同时它又是居民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通行通道,有着其最基本的交通功能。,交通方式、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通行功能是住宅区各类通路的基本功能。居民出行与区内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住宅区各类各级通路的布局与连接形式,虽然受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自然条件、年龄和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的居民所选择的交通方式有不同的特征,但仍然有其一般的规律。,交通方式选择,1、
13、交通方式选择的一般分析11交通方式按采用的交通工具分有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三种。12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式时的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影响交通距离与交通方式的相关关系的因素有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三项。13不同的人在其选择时对三类因素考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对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选择交通方式时体能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对低收入者来说,费用是其选择交通方式的主要方面;对高收入者来说,可能时间对他来说价值最高。,一)、交通方式选择,2、住宅区的交通特征与类型21住宅区交通呈现出明显的生活性特征,其交通内容主要是上下班、上下学、购物、服务等日常生活行为。22从交通的类型上分析,主要包括
14、;居民上下班、上下学内容的通勤性交通;居民为购物、娱乐、消闲、交往等其他日常生活需要而发生的生活性交通;垃圾清运、居民搬家、货物运送、邮件投递等内容的服务性交通,消防、救护等的应急性交通。,一)、交通方式选择,3、住宅区居民交通方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在100公顷以内,其范围在1000米左右,因此,根据住宅区交通的类型与特征和人对交通方式选择的一般规律,对于居民自身发生的内向性区内交通而言,不论是通勤性交通还是生活性交通,居民在选择交通方式时更注重的是经济性和便利性,因此选择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占绝大多数;对于居民自身发生的外向性进出住宅区的通勤性交通和生活性交通,居民在选择交通
15、方式时会更多地考虑交通成本、交通时间、方便程度,并综合考虑舒适与自身的经济条件等因素,交通方式的选择也会多样化,如果交通距离相对较长,居民选择自行车或机动车的比例会大大增加。,二)、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住宅区交通组织的方式有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基本方式。1、人车分行“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并首先在纽约郊区的雷德朋(Radbrun)居住区中实施(见下图)。,1、人车分行,1、人车分行,人车分行分为平面分流和立体分流两种方式:1)平面分流 从平面布置上入手,使车行路线和人们活动路线互不交叉。有两种平面分流常用的方法。(1)车走外围,人可以在社区内安全自在的活动;
16、,1、人车分行,(2)采用车行道进入到社区内定一的深度,做尽端式道路布置,减少用车人的步行距离,同时,人们的内部活动,没有车行交叉的干扰。这种方式有效地解决用车和避车的矛盾。尽端式车行路的设计可以和人行路网相连接,用警示及活动阻拦元素来分隔。必要时可联通使用,有利于搬家用车、防火车通行。,1、人车分行,尽端式车行路的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尽端处应设12M12M的回车场。,1、人车分行,2)立体分离 人和车从立体上、下分行,完全避开交叉,在高层社区中用的最多,低层社区很少采用。主要有两种基本布置方式。(1)车走地下,人行地面。人在地面行走感到方便、舒适;车走地下,用坡道引导,直接入库,甚至可以
17、直达本户的底层附近,和电梯口相接近。这种方式用于小社区比较理想。如规模较大,人们出入社区的步行距离过长,使用公交车及出租车时不太方便。,1、人车分行,(2)车走地面,人上行,走天桥。这种布置方式,车行畅快,可以直达各楼门口,停车泊位可安排在建筑底层,用车最为方便。人们步行进出社区,须要先上(下)一层楼,略感不方便。由于社区车行道和市区路面相平,人们往往会在下面车道上步行,而不上天桥,这就要求在规划布置时,诱导得当,恰到好处。也可在地面局部做人车混行系统,把人行道布置好,保证步行的舒适和安全,同时使上部成为“步行天堂”,诱导上行,做到关心人们的步行环境。,1、人车分行,(3)其他一些布置方式。如
18、车行半地下、人行半地上的局部处理方法。还有车走上空,用立交道路的方式跨过小区,这只能在特殊条什卜采用。高架道路在小区内行驶,虽然解决了和人流的交叉,但工程费用大,而且对居民的千扰太大,除了噪声、废气之外,在视觉感受上也很不好,破坏社区的安逸气氛。,1、人车分行,上海知音,全区策略性的人车分道,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步行和车行道。外围人车并行,各走其道,园景区内车行和人行游憩路线完全分离,人行步道和旋转楼梯及景观平台相结合,不但可以获得散步的舒适感,而且可供休憩眺望,这些设施还丰富了全区的景观语汇。,1、人车分行,建立“人车分行”交通组织体系的目的在于保证住宅区内部居住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使住宅区内
19、各项生活活动能正常舒适地进行,避免区内大量私人机动车交通对居住生活质量的影响,如交通安全、噪声、空气污染等。基于这样的一种交通组织目标,在住宅区的路网布局上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1、人车分行,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饶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型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连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
20、、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1、人车分行,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一般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以采用局部立交的工程措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如财力或地形),可采取车行路网整体下挖并覆土,营造人工地形,建立完全分离、相互完全没有干扰的交通路网系统;也可以采用步行路网整体高架建立两层以上的步行R昝网系统的方法来达到人车分行的目的。虽然人车分行路网布局要求避免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的重叠,但允许二者在局部位置的交叉,此时如条件许可应该采用立交,特别是在行人量大的重要地段。,2、人车混行与局部分行,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在居住环境的保障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但在采用时必须充分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 原理 第九 居住区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9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