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孟子.ppt
《国学经典孟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孟子.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学经典孟子解读,孟子解读,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
2、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一、孟子的生平 二、孟子思想解读 三、孟子影响,一、孟子生平,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85年约前304年),名轲,邹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
3、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孟子的思想: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贵君轻,艺术成就 长 于 论 辩 长 于 譬 喻 气 势 浩 然,孟子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孟 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越王勾践,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4、,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养心莫善于寡欲。【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二、孟子解读,伦理道德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是孟子思想学说的主体,他谈天道、论人性,目的都是为阐明其伦理道德。天道观、性善论是其伦理道德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在继
5、承和发展前人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上,孟子从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及道德修养三方面完善了先秦伦理学说,构筑了比较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1.道德规范和道德的最高原则,孟子主要提出了三个序列的道德规范:其一:孝悌忠信。孝悌忠信是其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其二:五伦。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叙,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是其处理人际关系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其三: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是其道德的最高原则。,(1)孝悌 孝悌是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为孝,敬顺兄长为悌。,孟子非常重视孝,他主张子女对父母行孝,首先要爱敬父母。“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尽心上);他认为“大孝”应“终身慕父母”(万章上)。其
6、次,父母在世,要事之以礼,孝养终生。对父母的孝养包括生活之养和精神之养。生活之养,指对父母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的奉养,要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精神之养,指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使其心情怡悦。他认为只重生活之养而不能使父母心情怡悦,即使是一日三餐美味佳肴,亦是不孝。相比之下,“精神之养”比“生活之养”更重要。他把“生活之养”称为“养口体”,把“精神之养”称为“养志”。,孟子提倡以“养志”事父母。“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曾子能体贴亲意、顺承亲意.人子当体父母之深恩,将本源的爱敬情感“扩充”于事亲中,真正做到养亲、敬亲 他还提出了以“养志”事奉父母的具体原则:即尊亲、得亲、顺亲、悦亲。他说:“不得
7、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离娄上),父母死后的丧葬,孟子认为是一件比养生更重要的事,不能稍有疏忽。“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离娄下)他主张“厚葬”,反对墨家的“薄葬”,认为“厚葬”才合乎人情。要求子女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与地位的许可,尽量使用上好的棺椁,采用精美的寿衣。他不赞成在父母身上省钱,“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公孙丑下)除此而外,还要为父母选择合适的坟墓,守孝三年,并“祭祀以时”,“永言孝思”。,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提倡的孝,还包括子女对父母过失的谏诤。他认为父母有大过而做儿女的不怨、不谏、不诤,就是不孝。他说:“父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告子下)父母犯
8、法,子女不能包庇;即使是天子,亦不例外。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舜为天子,也不能徇私阻止皋陶秉公执法逮捕瞽瞍;惟一的选择是放弃天子之位,带上父亲逃到蛮荒之地,以此赎罪。可见孟子虽强调要尊亲、得亲、顺亲、悦亲,并不是要子女不顾公理、不分是非,对父母盲目顺从和绝对服从,没有后世统治者所宣扬的愚孝盲从的观念。,悌,就是尊敬兄长。敬长、从兄的道德意识,孟子认为也是人人生而具有的。实际行动中,简而易行,如“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告子下)。敬长、从兄,只要人们愿为,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孝悌所蕴含的孝爱父母、敬重先祖、敬顺兄长的道德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
9、传统美德,在今天仍值得提倡和发扬。,二十四孝孝感动天,(2)五伦,“五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春秋时期有“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孟子将“五教”发展成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这样,就把“五教”所指纯粹的家庭关系与社会政治相联系,将属于社会政治关系的君臣、朋友关系纳入伦常范围。,父子有亲:即父子有骨肉亲情。肯定了父子之间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确定了父子之间各自的地位及其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父有抚养子的义务,亦有要求子奉养的权利;子有要求父抚养的权利,亦有奉养父的义务。与此相联
10、系,父有教育、支配子的权利,子有孝敬、服从的义务。君臣有义:即君臣有礼义之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君和臣都要遵循符合自己名分的礼和道。君有挑选、擢升、罢免、教育、使用臣的权利,亦有予臣俸禄、爱护、保障臣民生活和利益的义务。臣有尊重君主、服从君主、事奉君主、为死去的君主服丧的义务,亦有要求君主“使臣以礼”、照顾臣的生活和利益、自由选择君主的权利。“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离娄下)孟子虽强调臣要服从君主,但并不主张盲目的绝对的服从:“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离娄上),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肯定
11、夫妇间有一定的界限,明确了夫妇各自的职责,即女主内,男主外。孟子在描述当时婚嫁礼俗时说:“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滕文公下)这里孟子把“无违”、“顺”作为妇女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就否认了妇女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权利,具有一定的重男轻女倾向。长幼有叙:年长者与年幼者之间有尊卑之序。也就是说,在宗法等级制社会里,长幼所处的地位有等级上的差别,长者为尊,幼者为卑。孟子认为年龄是天下公认的宝贵东西,“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公孙丑下),即以长者为尊。孟子把“长幼有叙”作为“五伦”之
12、一,旨在强调长者、尊者的地位,使幼者尊长、敬长,并真心诚意、自觉自愿事奉长者,服从长者,以淳化社会风尚,维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社会的稳定。,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所谓信,即诚实,言语符合事实。与“五伦”中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相比,朋友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既不受血缘、家庭、地位、阶层、年龄、职业等相对固定的自然与社会条件的限制,又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权利和义务。彼此的联系只是情感和道义上的联系,这就是友谊。相互坦诚,诚实不欺,才能加强这种联系而不中断;只要有丝毫欺诈和不实,友谊就会随之葬送,所以孟子以“信”为交友之本。孟子重视“五伦”,主张统治者设庠序学校以教民,使其明白“
13、五伦”的道理,要求人们以尧舜等圣人为榜样,努力按照“五伦”处理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虽然孟子提倡“五伦”,目的是为了借道德的力量,保护和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社会的稳定,巩固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但是“父子有亲”所强调的骨肉亲情,“长幼有叙”所包含的尊老、敬长意识,“朋友有信”所提倡的诚信之德,在今天看来,仍有其积极意义。,(3)仁义礼智,作为孟子主要伦理道德原则的仁义礼智四者并不是平行的。四者之中,仁义是核心,礼智从属于仁义,为正确实行仁义服务。由孔子的以仁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发展为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是孟子对儒学的重大贡献。自此仁义结合成为封建社会的最基本道德准则。,仁:孟
14、子对仁的解释是:“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梁惠王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公孙丑上);“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上);“仁者爱人”(离娄下);“亲亲,仁也”(告子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爱人”是仁的基本内涵。所谓“爱人”是一种爱护他人、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帮助他人的同情心,是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但“爱人”有亲疏远近的差别,爱须由“亲”始,首先要爱自己家族的亲人,即“亲亲”、“事亲”;在“亲亲”、“事亲”的基础上,推而广之,达于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即爱天下众人、众物。孟子强调“仁者爱人”,这是他对人
15、自身的重视和肯定;提倡“亲亲”而后“仁民”,一方面反映出他具有重民、爱民思想,同时也表现出孟子的仁爱是以血缘感情为出发点,带有氏族宗法意识。其实孟子的目的也在于借以维护当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稳定和统一。,义:“义之实,从兄是也”(离娄上);“敬长,义也”(告子下);“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下);“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尽心上);“春秋无义战”(尽心下)。朱熹四书集注云:“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又说:“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宜的标准是仁。因此所谓义,是合于仁的行为的概括。,礼:礼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古时代,由于政教不分,礼是一个政治伦理观念,泛指政治、
16、伦理的各种规定。孔子很重视礼,将礼与仁并提,作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所说的礼包含祭神仪式、仪节、典章制度等方面。孟子把礼作为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但他仅从伦理角度肯定礼,他所说的礼主要指人们朝聘、辞受、馈赠时互敬互让的礼仪。“其接也以礼”,“其餽也以礼”(万章下),“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公孙丑上),都是指礼为礼仪。他又说:“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离娄上)“斯二者”,指仁与义。也就是说,礼的作用在于对仁义的节制文饰。,智:智,既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也是伦理学的范畴。作为伦理学的范畴,孟子对智的界定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智之实,知斯
17、二者弗去是也”(离娄上)。智就是明辨是非的道德意识,其作用在于正确把握仁义等道德的道理,而能慎守勿失,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2.道德的价值、作用与人生理想,孟子推崇道德价值,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具有天赋的善性,即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的萌芽,倘若人们自暴自弃,丧失了天赋的善性,也就与禽兽无异。所以道德价值实质就是人的价值所在,因此人们应当志于仁义,自动奋发,积极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实现人的价值。,孟子认为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决定着个人的荣辱与生死。“仁则荣,不仁则辱”(公孙丑上)“仁人无敌于天下”(尽心下)“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公孙丑上)“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8、(离娄上)孟子认为道德还关系着国家的安危与存亡。“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离娄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离娄上)“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离娄上)。,孟子推崇道德价值,强调道德的作用,但并不否认物质生活的作用。“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滕文公上)“养生丧死无憾”(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梁惠王上)“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尽心上)从其道德价值观出发,孟子提出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他认为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求,所以声色货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学 经典 孟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97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