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3章.ppt
《发展经济学3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3章.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说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四节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说,经济增长理论,又称增长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增大产品和劳务的产出量即增大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种经济学说。其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的数量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后果、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的关系、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目标等等分析。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但它的基本方法、理论、政策主张对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从17世纪开始,经济增长问题就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步得到较为系统的论述。但是,把经济增长作为一个中
2、心问题来分析研究,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为了消除经济危机后的长期萧条和严重失业,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一书。在这本书中,凯恩斯提出了一个“反危机”的理论与政策体系,并创立了宏观经济分析。但凯恩斯的方法是短期的比较静态分析,其理论是谋求经济稳定的“萧条经济学”。1936年后,当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长期萧条时,汉森()又提出了“长期停滞”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已“过度成熟”,发展到了高峰,从而出现了停滞趋势。,英国人哈罗德()于1939年提出了“动态的长期增长”论,将凯恩斯的理论长期化、动态化,以同汉森的
3、理论展开争论。1948年,哈罗德发表了动态经济学导论一书,系统论述了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模式。同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发表了资本扩张、增长率和就业、扩张和就业两文,提出了同哈罗德基本相同的理论被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和多马这些著作与论文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诞生推动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发展。之后,索洛(RSolow)、斯旺(TSwan)和米德(JEMeade)等人对这一模型中资本-产出比不变、经济增长处在“刃锋”上等问题进行了批评,提出了资本-产出比可变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与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罗宾逊(J.Robinson)、卡
4、尔多(NKaldor)等人又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考察,提出了储蓄率可变的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与此同时,罗斯托(WWRostow)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了世界经济增长的过程,划分了经济增长的阶段,指出了经济增长各阶段的条件及特征,形成了“经济增长阶段理论”。,50-6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但索洛、丹尼森(EDenison)、肯德里克(JWKendrjck)等人发现,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却远远落后于苏联、日本、联邦德国等国,于是,他们深入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个因素及其作用大小,提出了“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嗣后,库兹涅茨(SKuznets)又用统计方法研究了经济增
5、长的含义、源泉、指标、结构变化等问题,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数量与结构分析”。,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在经历了2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出现了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向人类发出了“经济增长有限”的警告,梅多斯(DHMeadows),瑟罗(LCThurow)等人据此提出了“零增长”论,米香(EJMishan)等人则提出了“反增长”论。,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索洛模型,1.哈罗德模型,一、哈罗德多马模型,2.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含义,(1)它表示,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必须使经济增长率等于“储
6、蓄率”与“资本-产出比”之比,据此可以引申出的经济政策含义是:一方面,可以通过调节储蓄率来提高或者降低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节资本-产出比(K Y),即提高资本(投资)效率,来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2)在资本-产出比不变的条件下,要实现经济增长,全部储蓄必须转化为投资;投资再透过乘数作用引起收入增长和生产能力增加;收入和生产能力的增长又带来新的一轮更多的投资增量,如此循环不已,产生连锁效应。因而经济是在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中增长的。,3.哈罗德模型的推导 已知:经济增长率G=Y/Y Y=国民收入,K=资本,I=投资,S=储蓄 假设:(1)储蓄率S=SY,即S=S Y(2)资本-产出
7、比C=K/Y;因为K是资本增量,表示资本存量的变化,其源于投资I,即有K=I(3)储蓄等于投资,即S=I 由S=I,即有 S=s Y=K=I,即 s Y=K,等式两边同除以Y,得 s Y Y=K Y,即 s(K Y)=Y Y,就有 YY=s C,即G s C,4.哈罗德模型的意义,第一,它发展了凯恩斯的理论,并将其长期化、动态化,使凯恩斯经济学更易于被人接受、更具体、更富有实践意义。第二,它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只要假定资本-产出比率不变,经济增长率就主要取决于储蓄率,也就是说资本积累率(储蓄率的同义语)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经济增长率的高低。第三,它说明了国家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的
8、必要性,并为这种干预、调节以及政府制定宏观经济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即调节储蓄率或资本-产出比来实现长期均衡增长。第四,它虽然是针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提出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它所使用的长期的动态的分析方法、它强调资本积累决定经济增长的观点、它所提倡的国家干预宏观经济的原则,对于发展中国家均具有指导作用。,5.哈罗德模型的问题,关于C为常数的假定 在哈罗德模型中,资本-产出比C被假定为不变,即始终是一个固定的常数值,因而C是一个平均量的概念。因为,如果C固定不变,经济增长就是一个稳定的、均匀增长的过程,即资本存量的增长和产出的增长是一种均匀的
9、动态变化关系,反映在座标中就是:产出增长的轨迹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5.哈罗德模型的问题,如图所示,如果产出按 OT的均匀轨迹增长,那么:OD:AD=CB:AB,因而K Y=K Y就表明平均的资本-产出比与增量的资本-产出比相等,因而哈罗德用平均的资本-产出比概念来等同或代替增量的资本-产出比。,图中,OK代表资本存量 OY代表产出 OT为平均的资本-产出比,K,5.哈罗德模型的问题,但是,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这样,产出的增长就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斜率不断下降的曲线,如Y(K)轨迹所示。因此,哈罗德的C为常数的假定是不符合现实的。应当指出,资本-产出比是一个增量的概念,平均的资本
10、-产出比与增量的资本-产出比二者是不一致的,即 KY K Y 也就是说,C本身是一个函数,它意味着增量的资本-产出比即资本(投资)效率的变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二、索洛模型,(一)索洛-斯旺模型(二)索洛-米德模型(三)索洛模型的意义,针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问题,索洛、斯旺等人提出了一个“新古典模型”,即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由索洛在1956年初发表的经济增长的一种理论一文中提出,同年11月,斯旺在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一文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论述,故合称为“索洛-斯旺模型”。,(一)索洛-斯旺模型,1.什么是索洛-斯旺模型,a、b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对产出增长所作贡献的份额,即总
11、量生产函数中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这一模型表明: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及其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即经济增长率等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乘以资本和劳动的各自产出弹性。有了这个公式,人们就可以通过调节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即调节资本-劳动的配合比例,来调节资本-产出比率,以实现理想的均衡增长。,2.索洛-斯旺模型的推导,假定:(1)资本与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劳动比率可以改变;(2)产出的增长主要由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推动,且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呈递减趋势;(3)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着主要调节作用;(4)不存在技术进步,即技术进步属于“哈罗德中性”技术,其变化不影响资本-产
12、出比,因而规模收益保持不变。他们由此提出了一个总量生产函数:Yf(K,L)Y代表产出,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考察产出的增量Y,上式可展开为(1)式:,式中,K为资本存量的增量,L为劳动的增量,分别为资本边际生产力和劳动边际生产力。,2.索洛-斯旺模型的推导,、,因为:,则:,(3),(4),令:,将(3)、(4)式代入(2)式,得:,(1),在(1)式的两边同除以Y,得,(2),(二)索洛-米德模型,索洛-斯旺模型通过资本-产出比率可变的新假定和引入市场机制,克服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产出比率不变所产生的“刀锋”问题,从而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但这个模型仍然以技术不变为假定,忽视了技术
13、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针对这一缺陷,索洛在1957年发表了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一文,米德于1961年出版了一种新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对索洛-斯旺模型作了一些修正和补充,引入了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从而将其发展为“索洛-米德模型”。,它表明,经济增长率决定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相对收入份额),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变化。它与索洛-斯旺模型的区别在于强调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三)索洛模型的意义,(1)它重新假定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具有相互替代性,使资本-产出比由固定不变为可变。这样,可以通过调整资本-劳动比来改变资本-产出比,从而增加了经济增长率的可
14、调节性。这就一方面,克服了“刀锋”问题,使经济有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资本-劳动比来降低资本的收入、提高劳动的收入,以刺激劳动增长,实现充分就业。(2)强调了市场机制(价格)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改变利润率(资本的收入或价格)或工资率(劳动的收入或价格)来调节资本与劳动的投入量,即调节资本-劳动的配合比例,从而使资本-产出比得到调整,以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3)说明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趋势。由于依靠调整资本-产出比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这就意味着资本可以替代劳动从而使资本-劳动比提高。但资本投入的增加使资本生产力递减从而利润率下降,而劳动投入的减少使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 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9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