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转练一准确译出关键实词.ppt
《题型转练一准确译出关键实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型转练一准确译出关键实词.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文言语句翻译题型专练一 准确译出关键实词真题回眸1.(2009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 子。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 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 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
2、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
3、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注】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
4、母,非以成教也。答题指导(1)句中的“信”作动词,讲信用。(2)句中 的“止”是使动用法,使停留。(3)句中的“信”指 相信。答案(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2)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这个老朋友 说:“好啊。”(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 孩子的方法啊。,2.(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 句子。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 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 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 兵,阴听察知贼区处
5、,部勒骁锐士,擒贼,斩 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 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 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
6、“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1)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2)诏不许,然甚壮其意。,答题指导(1)句中要注意:向(先前),预(参与),殆(大概)。(2)句中要注意:“诏
7、(下诏),壮(以为壮,欣赏),意(想法)。答案(1)(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 我参与国家政事,(现在看来)你大概错了。”(2)(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 想法。,3.(2009海南宁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 线句子。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 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 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 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 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 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 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 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 以临城,
8、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
9、校谓曰:,为“城且破,妻子不可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 法,然不可复支。(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答题指导 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做到 准确流畅。(1)句,“凡”释为“总共”,“以”释为“凭借”,“合法”
10、释为“中规中矩”。(2)句,“勒”释为“率领”,“行”理解为“通 行”,在“接战”前补充上“与敌”。答案(1)(震威城)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大多毁 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 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 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命题特色 1.关键实词是翻译的主要赋分点。所谓关键实词,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2.考查关键实词的重点放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尤其是古今同形异义词。3.关键实词的准确翻译,既靠平时积累,又靠临场推断。,使闻,听说,
11、犯罪,治罪,办罪,登上,量词,第二次,两次,是否,大概,难道,被,偏指一方,这里指“我”,杀,惩罚,轻易,看不起,农历每月十五日,责备,外物,他人,巡行,攻占,示众,免去,通“疲”,疲惫,显露,迅速,突然,唯独,难道,弃置,设置,古时多指年成不好,即“灾荒”。,多指国都,而不是国家。,比照,比较。,爱惜,吝惜。,伸展。,古指外交使节。,财物,不是今天的“贿赂”。,那么,就。,多次。,治理得好。,突然。,通“乃”,竟然。,侮辱。,免除赋税徭役。,常常。,那个人。,跟随他并且。,一般人,普通人。,于是写作。,品行作为。,成人自立。,内心有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可以
12、凭借。,祖辈父辈。,先例,旧事。,党羽,心腹之人。,很饱的样子。,朝廷,引申为官府。,指父母兄弟等,家里亲人。,更不必说。,4.关键实词翻译临场推断技巧练习。(1)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 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 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 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译文:推断方法:,答案 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 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 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意
13、。这叫对称推断:古人行文很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 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特点。(2)子张问:“令尹子兰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 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 如?”子曰:“忠矣。”(论语公冶长)译文:推断方法:,答案 多次被罢免职务,也没有恼怒的脸色。此句的对称句是“令尹子兰三仕为令尹,无喜 色”。“仕(出仕)”与“已”对应,可知是“罢 免”意;“喜”与“愠”对应,可知为“恼怒”意。这也叫对称推断,不过语意相反。(3)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译文:推断方法:,答案 先生您
14、好像有不高兴的脸色。“豫色”作何解?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人的态度是有保留的。由此可知,这“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这叫“连文”推断:文章中语句连贯,相承相接,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连的,因而可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句之意。,(4)夫五人之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 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五人墓碑记)译文:推断方法:答案 唯独这五人死得声名光荣显耀,为什么 呢?此句翻译的关键是“皦皦”,其义可根据前文的“不足道”和“独”推断出。“不足道”即“不值 得称道”,“独”具有明显的转折性
15、,可见“皦 皦”全义应与“不足道”相反,即“光荣显耀”。这也是连文推断。,(5)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 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 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2005北京卷吕氏春秋慎行)译文:推断方法:答案 当庆封外出打猎的时候,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一起讨伐庆封。此句关键词是“诛”。“诛”常作“杀死”意,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还“走如鲁”,即“逃到鲁 国”,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 伐”庆封。这叫用连文推断法确定多义词的意思。,(6)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 召,欲以
16、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 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 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 天下有识闻之,存以窥陛下。”上默然惭,良久 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译文:推断方法:,答案 又有人说季布鲁莽,借酒使性难以接近。此句关键句为“勇”。它常被译为“勇敢”,褒义词。但联系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对应了“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一人之毁而去臣”对应了“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毁”即“诋毁”,是“进谗言”。由此可见推断“勇”绝非
17、褒义,而应作贬义,译作“鲁莽、空有勇力”。这也是连文推断。,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10分)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年十八,领本州中正。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天统中,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还京 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 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
18、为奏,敕报许之。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 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 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1)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3分)(2)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3分)(3)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 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4分),现场答案(1)袁聿修与世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2)有人带着酒肉,哭泣着挽留他,竟然想把他送 得很远。(3)袁聿修做官廉洁谨慎,当时很少有人与他匹敌。魏齐时代,台郎之间都免不了相互结交馈赠财物,袁聿修做了十年尚书,没有接受甚至一升酒这样的 馈赠。评分分析 第1
19、句译文得2分,“竞”,争;“为所”,被 动句;这两个得分点译出,但“物”字本该译为“人”,却未译出。,第2句译文本该得2分,“或”“将”两个得分点都 译出,只是把“留连”错译成“挽留”,但后半句 句意译错了,可能把“竞”(争相)与“竟”搞混 了,故扣掉1分,结果仅得1分。第3句得3分,“交通”“饷遗”“受”三个得分点 均译出,只是“匹”字译错了。另外,“多”不能 译为“都”,是“大多”之意。正确答案(1)(袁聿修)与人无争,很受尚书崔休的赏识。(物:人,1分。竞:争,1分。为所:受、被,1分。),(2)有的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 争着要远送他一程。(或:有的人,1分。将:带 来,
20、1分。流连:舍不得离开,1分。)(3)他在官廉洁谨慎,当时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魏、齐时期,台郎多不免于相互结交来往、赠送礼 物,袁聿修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 馈赠。(匹:相比,1分。交通:结交来往,1分。饷遗:赠送礼物,1分。受:接受,1分。),增分提示 高考翻译要求直译,字字落实,对关键实词尤其要 准确译出。如“物”“匹”两字,均在教材里出现 过(“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众人匹之,不亦悲 乎?”),只要联系一下教材例句,这2分可以得 来。另外,要力避错译。如“竞”“多”“留连”,只要细心一下,也是能完全避免的。高考翻译,句子不长,但得分点密集,一字之译,关乎一分得失。,【参考译文】
21、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人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十八岁时,做了本州的中正官。不久,又兼任尚书度支郎,还历任五兵郎中、左民郎中。齐后主天统年间,出京担任信州刺史,信州就是他的本乡,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他为政清简,不需说话州内就治理好了,从州内的官吏以下,直到鳏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后主武平年间,朝中御史全都出京巡视诸州,梁、郑、兖、豫等与信州疆域相接,在信州的四面,御史们都检举揭发了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全州包括僧人在内的百姓,赶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
22、争着要远送他一程。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给他立碑,收集绸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同意。他在官廉洁谨慎,当时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魏、齐时期,台郎多不免于相互结交来往、赠送礼物,袁聿修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劭与袁聿修有旧交,每当在尚书省开玩笑时,常称袁聿修为清郎。,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10分)万石君罗文传苏 轼 罗文,歙人也。资质温润,缜密可喜,隐居自晦,有终焉之意。里人石工猎龙尾山,因窟入见,文块然居其间,熟视之,笑曰:“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于岩穴耶?”乃相与定交,磨砻成就
23、之,使从诸生学,因得与士大夫游,见者咸爱重焉。,元狩中,诏举贤良方正。淮南王安举端紫,与文并用事。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上幸甘泉,祠河东,巡朔方,紫常扈从,而文留守长安禁中。上还,见文尘垢面目,颇怜之。文因进曰:“陛下用人,诚如汲黯之言,后来者居上耳。”上曰:“吾非不念尔,以尔年老,不能无少圆缺故也。”左右闻之,以为上意不悦,因不复顾省。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 翼起之。日,胡人,初不知书,素恶文所为,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上悯之,令宦者瘗于南山下。(选自苏轼文集三十九卷,中华书局版),【注】罗文:人名。有一种歙砚也名为罗文,产 于婺源龙尾山。端紫:人名。
24、也指端砚,产于广 东肇庆,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瘗():埋葬。(1)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于岩穴耶?(3分)(2)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4分)(3)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 翼起 之。(3分),现场答案(1)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家的人才,怎么能把自己 抛弃在岩洞中呢?(2)端紫虽然缺乏文采,但美好的脸色尤其令人高 兴,因为这个缘故常在皇帝的左右,罗文于是不被 重用了。(3)罗文伏在地上请求辞职,皇上命令驸马都尉金 日 扶起他。评分分析 第一句译文得满分,“邦之彦”“岂得”“自弃”三个得分点全都译出。,第二句译文仅得1分,“在左右”,译出。而古今 异义词“文采
25、”,关键实词“令色”“浸”均未 译出。第三句译文得2分,“乞骸骨”准确译出,句意通 顺,但“翼”字未译出。正确答案(1)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家的俊才啊,(你)怎能 把自己抛弃在山野呢?(2)端紫虽然缺乏文才,但善于谄媚特别讨人喜 欢,因此常常伴随在汉武帝的左右,罗文渐渐不被 重用。(3)罗文伏地叩拜恳请告老还乡,皇上命令驸马都 尉金日 从旁搀扶起罗文。,增分提示临场推断关键词语的意义是增分的关键。“文采”,不可不译,要译,须看其主语“紫”这个人,该与人的才能有关。“令色”,不能直译,联系到成语“巧言令色”可译出。“浸”,联系到“沉浸”“浸渍”,都有“慢慢”“渐渐”之意可推出。“翼”,根据语法推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题型 转练一 准确 关键 实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97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