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第十三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金融学第十三章.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3章,货 币 供 给,第13章 货币供给,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讨论货币供给统计口径的划分;存款货币创造机制;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以及中国的货币供给。学完本章后,你应当知道:货币层次是如何划分的;货币是如何进入流通领域的;什么因素会导致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中国的货币供给是怎样的。,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 货币供给口径 第二节 存款货币创造机制 第三节 货币供给决定因素 第四节 货币供给基本模型 第五节 西方货币供给理论 第六节 中国的货币供给,第13章 货币供给,4,第13章 货币供给,13.1 货币供给口径,货币供给:相对于货币需求的概念。包含了货币的供给行为和货币供给量两个
2、方面的内容。前者研究的是货币供给的原理和机制;后者说明的是银行体系向流通中供应了多少货币量,以及供应量是否与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相一致的问题。货币供应量是存量概念。,5,第13章 货币供给,13.1.1 逐渐扩大的货币供给口径,13.1 货币供给口径,狭义货币: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狭义货币供给口径,即货币是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M1=C+D广义货币:20世纪五十年代后,货币学派兴起,他们更加强调货币的价值储藏职能,即货币应该包括通货和人们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全部存款。M2=M1+Dt还有一些学者则主张更加广泛的货币定义,如M3、M4等。,6,第13章 货币供给,13.1 货币供给口径,
3、13.1.2 货币供给口径的划分,1.划分货币层次的的意义:便于考察各种具有不同流动性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定一组与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具体而言:(1)便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2)促使各类金融机构的创新和相应反应。,2.货币层次的划分的三条原则(1)流动性的强弱;(2)与经济的相关性;(3)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第13章 货币供给,13.1 货币供给口径,13.1.2 货币供给口径的划分,8,第13章 货币供给,13.1 货币供给口径,13.1.2 货币供给口径的划分,3.我国货币供给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
4、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存款性质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M1被称作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M2被称作广义货币;M2与M1之差被称作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13.1.2 货币供给口径的划分,13.1 货币供给口径,第13章 货币供给,补充知识:货币供给概述,一、货币供给1.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的定义 货币供给量是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个人及外国所握有的通货及其他随时可自由支用的存款货币二者的总和。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主体创造货币供给量并把它投入流通的
5、过程,即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向流通中投入、扩张或收缩货币量的行为和过程。,2.货币是如何进入流通的货币进入流通图示:,收兑社会公众的金银向流通中投放货币,财政部门 单位和家庭个人,收兑社会公众手中的外汇向流通中投放货币,中央银行,商业银行 多倍扩张 单位和家庭个人,我国货币收支的三大系统图示,补充知识:货币供给概述,三、与货币供给有关的几个概念1.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2.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3.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与合理的货币供给量,货币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量是指按一定时期计算的货币周转总额,货币所完成的交易量的总合。货币流量的大小等于货币供给量乘以流通速度。二者在数量上远不相等,在变动
6、上也决非按一定比例、同一方向进行变动。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外生变量,又称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由非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它是能够由政策决策人控制,并用作实现政策目标的变量。,实际的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定时期,由银行通过各种资产业务实际投入的货币量。合理的货币供给量是指由银行提供各种资产业务实际投放的货币量与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相一致。实际的货币供给量既可能就是合理的货币供给量,也可能是不合理的货币供给量。要使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与合理的货币需求量相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能否审时度势,适量地掌握货币供给。,1
7、6,第13章 货币供给,13.2 存款货币创造机制,13.2.1 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1.部分准备金制度 2.非现金结算制度(转帐结算),17,第13章 货币供给,13.2 存款货币创造机制,13.2.2 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存款准备金,原始存款:指商业银行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用转帐结算方式发放贷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时所创造出来的存款。存款准备金(R)=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率存款总额(r.Dd)超额准备金(ER)=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金(R-r.Dd),18,第13章 货币供给,13.2 存款货币创造机制,13.2.3
8、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假定:(1)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r=20%);(2)银行将上交法定存款准备金后的资金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即没有超额准备金存在(ER=0);(3)客户将获得的贷款全部以活期存款(Dd)的形式存入银行。客户资金全部通过银行结算,没有提现的行为(C=0;Dt=0)。,A银行资产负债表:,B银行资产负债表:,13.2 存款货币创造机制,13.2.3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第13章 货币供给,13.2 存款货币创造机制,13.2.3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第13章 货币供给,存款创造,21,存款总额=10 000 1+(1-20%)+(1-20%)2+(1-20%)3+
9、(1-20%)n+=50 000,可推导出:式中:D d为经过派生的存款变动额 R 为原始存款的增额 r 为法定准备金比率,Dd=Dd+RDd=R1/rk=Dd/R=1/r,13.2 存款货币创造机制,13.2.3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第13章 货币供给,对存款乘数的修正:(1)现金漏损率()对存款货币创造的限制。客户总会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出现现金漏损时,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会减少,也就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在考虑了现金漏损率的条件下:,13.2 存款货币创造机制,13.2.3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
10、消减过程,第13章 货币供给,(2)超额准备率()对存款货币创造的限制。为安全或应付意外之需,银行实际持有的存款准备金总是高于法定准备金。银行超过法定要求保留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这也相应地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在考虑了超额准备金率后,我们可以将 K 进一步修正为:,13.2.3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13.2 存款货币创造机制,第13章 货币供给,24,第13章 货币供给,13.2 存款货币创造机制,13.2.3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3)定期存款所占比例t 和定期存款准备金 rt()对存款货币创造的限制。存款至少可以大致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对 于这
11、两种存款,通常分别规定不同的准备率。如果以rt代表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以t 代表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值,则可将K 修正为:,派生存款的缩减过程:与存款创造逆对的过程,A银行资产负债表:,B银行资产负债表:,第13章 货币供给,13.2 存款货币创造机制,13.2.3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26,13.3.1 基础货币:原始存款的源头 1.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一般用Mb表示基础货币。,13.3 货币供给决定因素,第13章 货币供给,27,13.3
12、 货币供给决定因素,第13章 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与基础货币量。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模与基础货币量。外汇、黄金占款规模与基础货币量。,13.3.1 基础货币:原始存款的源头,2.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3.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首要的是视其在受信中所能获得的原始存款的数量。而这些原始存款正是来源于中央银行创造和提供的基础货币。所以,基础货币及其量的增减变化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减,从而决定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量。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13.3 货币供给决定因素,13.3
13、.1 基础货币:原始存款的源头,第13章 货币供给,基础货币在商业银行信用扩张或派生存款作用下可以引出数倍于自身的货币供给量。把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相比,其比值就是货币乘数。用MS 代表货币供给,Mb 代表基础货币,m 表示货币乘数,则可列出下式:,13.3 货币供给决定因素,13.3.2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1货币乘数,第13章 货币供给,13.3 货币供给决定因素,第13章 货币供给,13.3.2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M1和M2的货币乘数:,通货既是流通中的货币,又是基础货币。说它是流通中货币,因为它与存款货币共同服务于公众的经济运行过程;说它是基础货币,是因为缺了它,
14、只靠准备存款,是无法把存款货币创造出来的。它虽然在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通过这一过程,它本身却丝毫也不增加中央银行发行多少,流通中就只能有多少。,第13章 货币供给,13.3 货币供给决定因素,13.3.2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2.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13.3.2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13.3 货币供给决定因素,第13章 货币供给,2.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Ms=mMb,13.4 货币供给基本模型,第13章 货币供给,1.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
15、币政策决定的。2.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13.4 货币供给基本模型,第13章 货币供给,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1.商业银行 2.中央银行 3.社会公众,13.4 货币供给基本模型,第13章 货币供给,13.5 西方货币供给理论(自学),第13章 货币供给,13.5.1 基础货币,13.5.2 货币乘数,13.5.2 关于货币供给的可控性,13.6.1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与货币供给 1.“统存统贷”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 2.“存贷差额控制”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 3“实贷实存
16、”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 4.“比例管理”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13.6 中国的货币供给,第13章 货币供给,(一)1979年以前“统收统支”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二)1980-1984“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三)1985年1994年“实贷实存”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四)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分为两个阶段1、19941998“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2、19982006“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五)2006年以后,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统存统贷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为适应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计划体制
17、,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实行统存统贷,即各级银行吸收的各项存款全部上交总行,各级银行发放的各项贷款由总行统一核定计划指标,逐级分配下达。存、贷款全部实行指标管理,存款计划指标要努力完成,贷款计划指标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差额包干 为适应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从1979年、1980年试点,1981年开始在全国银行试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管理办法。其基本内容是:统一计划。各级银行自下而上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的规定编制信贷差额计划,由总行统一平衡,包干的差额由总行统一核定,然后逐级分配下达执行。分级管理。在国家统一计划下,明确各家银行分支机构在信贷差额包干范围内管理信贷资
18、金的责任和权限。第一级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管理的信贷资金来源和信贷资金运用;第二级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分配给各专业银行分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管理的信贷资金来源和信贷资金运用;第三级是由专业银行总行及其分行分配给所辖机构管理的信贷资金来源和信贷资金运用。,存贷挂钩。实行信贷“差额包干”的各级银行,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挂钩。在包干项目范围内,当地的信贷资金来源大于信贷资金运用的差额称为“存差”,这部分存差上交其总行;信贷资金运用大于信贷资金来源的差额称为“借差”,由其总行弥补。差额包干。对核定的信贷差额实行包干使用,存差必须完成,借差不得突破。在差额包干计划内,多吸收的存款和多收回的贷款,可以按照
19、规定和信贷原则多发放贷款;存款计划不能完成,贷款不能按期收回,则少发放贷款。,实贷实存 为了克服“差额包干”管理办法的弊病,有利于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并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使信贷资金由直接管理为主逐步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从1985年 1月起,推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管理办法,简称“实贷实存”。其基本内容是:统一编制、核定信贷计划。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全部纳入全社会信用规划,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编制,经综合平衡后分别下达给专业银行总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作为组织营运信贷资金的一个总“笼子”和总目标。划分资金。中国人民银行与专业银行划分资金,专业银行的
20、自有资金和其他信贷资金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核定给专业银行总行,作为该行的营运资金,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专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实现信贷计划或贷款规模所需要的资金,主要依靠自己面向社会筹措。中国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各自建立独立的联行核算系统,跨行的汇划款项及时清算,堵住了相互之间的资金占用。,实贷实存。中国人民银行与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往来改为借贷关系。专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要在人民银行设立存款帐户,向中国人民银行的借款要转到存款帐户内才能使用。实行先贷后存,先存后用,不得透支。建立法定准备金制度。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吸收的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农村存款和其他存款等一般性存款,要按照中国人
21、民银行总行规定的比例向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缴存存款准备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根据放松或收紧银根的需要,可以调高或调低缴存存款的比例。开展资金相互融通。充分利用信贷资金使用的时间差、地区差和行际差,开展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拆借,搞活资金融通,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性存款是中央银行一种特殊的负债,这种负债地多少对基础货币的供给有决定性的作用。财政性存款所起的作用与现金和准备金存款所起的作用相雷同!财政性存款增加意味着商业银行可用于资产业务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其所起的作用如同现金流出银行系统一样,将使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受到抑制.相反,如果财政性存款减少,则意味着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和农村存款的增
22、加,其所起的作用与现金流入银行系统相同,使各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得以增强。,(四)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分为两个阶段1、19941998“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2、19982006“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规定一系列的比例,从而实现对银行资产控制的一种方式。消除和减少风险的一种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银行通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使银行资产实现合理增长,达到稳健经营,消除和减少风险的目的。资产负债比例不能狭义的理解为银行资产与其负债的比例,它是综合反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战略目标和工作策略的比
23、例指标体系,同时,其中一些资产负债指标也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监管商业银行运营的核心内容,。我国银行业从 1994年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试行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后,银行的经营管理才开始走上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轨道。1995年 7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后,人民银行决定从 1998年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严格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债券。它是由中央银行发行、商业银行持有、其直接作用是吸收商业银行的部分流动性,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自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银发1996450号)同时废止。,13.6.2 中国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量不仅具有外生变量性质,它同时是一个内生变量。企业、居民、财政的行为都对货币供给构成决定作用。在我国现阶段,各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作用又具有其特殊内容。1、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2、居民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3、财政的收支行为对银行的货币供给的影响,13.6 中国的货币供给,第13章 货币供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94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