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求与经济均衡.ppt
《货币供求与经济均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供求与经济均衡.ppt(2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五章 货币供求与经济均衡,线索:ISLM分析ASAD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第一节 货币供求均衡与一般经济均衡IS-LM模型,单独考虑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问题:假设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了,如果投资每年增加100亿本币,而且投资乘数是 2,那么收入会不会每年增加 200亿本币?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忽略了利率对投资和收入增加的反应,以及利率的这种变化对收入的反馈效应。当投资和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将增大,从而使利率上升,然后又使收入减少。所以,由于收入先是上升,随后下降,怎能肯定投资的增加真的会增加收入?必须同时考察商品、劳务市场和货币市场来分析收入和利率。,一、商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总需求:对
2、全部经济活动产出的需求总量。总需求方程式如下:YadCIGNX(15-1)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支出、NX表示净出口。一项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过货币供给量变动影响到利率,再通过利率影响到上述各个因素,最终对总需求发生影响。总供给:全部经济活动的总产出,受劳动市场的均衡的影响。均衡:当产出的供给总量(生产出来的总产出Y)等于产出的需求总量Yad时,经济达到均衡,即:Y=Yad(15-2)由此得到产品市场均衡时,Y与r的关系式,即为IS方程或IS曲线。IS曲线的推导:利率变动影响投资、消费、政府购买、进口和出口。假定只影响投资,r0 投资的边际收益r1r2 I0 I1 I2 投资(
3、I)(A)投资的边际效率,利率(i),利率(i),总需求(投资为I2时)总需求(投资为I1时)总需求(投资为I0)450 总产出(Y)Y0 Y1 Y2,(B)凯恩斯450线图,总需求Yad)Yad=Y,图15-1 利率变动如何影响产出,总需求AD2(投资为I2时),总需求AD1(投资为I1时),总需求AD0(投资为I0),总产出(Y),总需求(Yad),Y0 Y1 Y2,利率(r),总产出(Y),r0,r1,r2,图15-2 IS曲线,图15-2 IS曲线,二、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货币供给MS:假定为常量,或外生变量货币需求MD:按凯恩斯的观点,有三种货币需求组成。根据凯恩斯学派的观点,货币
4、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货币市场均衡:MSMD 可以导出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的关系式,即为LM方程或LM曲线。LM曲线的推导:建图15-3,其中图(A)表示了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当收入为Y1时,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在利率为r2时正好相等。但是,当收入上升到Y2时,货币需求超过了货币供给,利率被迫上升至r1,使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再次相等。这样,如图15-3中的图(B)所示,在货币市场上,每一种收入水平都是和特定的利率相联系的。,利率(r),MD(当收入为Y2时),MD(当收入为Y1时),利率(r),货币数量(M),总产出(Y),Y1 Y2,M1 M2,LM,MS,r1,r2,r1,r2,图15
5、-3 LM曲线,利率(r)LM r1 E r0 E IS1 IS 0 Y0 Y1 Y2 收入(Y),图15-4 IS-Lm模型,三、IS-LM模型,(一)IS曲线和LM曲线的结合在IS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商品和劳务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同样,在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货币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在这两条曲线相交的点上,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从而整个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二)IS和LM曲线的斜率,IS曲线的斜率:取决于收入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而且还取决于乘数的值。乘数值越大,则利率下降一定幅度时引起的收入增加幅度就越大,从而IS曲线也越趋于平滑;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乘数值为零,这时IS曲线就是一
6、条垂直线。尽管利率下降,收入将完全不变;在另一种极端的情况下,乘数值是无限的,IS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利率的无穷小下降将导致收入的无穷大增加。LM曲线的斜率: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越大,LM曲线就越陡;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越大,LM曲线就越平滑。在极端的情况下,利率的极少下降会使人们需求的货币趋于无穷大,这时的LM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另一种极端情况是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毫无影响,在这种情况下,LM曲线将是一条垂直线。,IS曲线把各种利率水平同特定的收入联系起来,所以,任何使相应于各种利率水平的收入发生变动的因素都会使IS曲线移动。在不同的利率水平上增加投资、消费、出口或政府支出,这都
7、会使IS曲线向外移动。如果货币供给由于外生变量而增加,LM曲线向外移动,货币供给越多,利率必然越低,或者收入必须更高,以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三)IS和LM曲线的移动,四、ISLM框架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对经济均衡的影响如果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则LM曲线将向右移动。新的均衡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相对于原有均衡点的变化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状况:当IS曲线垂直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对收入没有影响(由于支出在利率降低时根本没有增加)。当IS曲线呈水平状态时,利率的微小降低就会使支出增加到足以吸收全部增加的货币供给。这样,货币供给的增加全部转化为收入的增加。当LM曲线水平时,货币需求对利
8、率的弹性无穷大,货币政策变得无效。,第二节 货币供求均衡与一般经济均衡 ASAD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研究产出和价格水平决定的基本宏观经济模型。对于总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产品和货币市场均处于均衡状态。这是由IS和LM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均衡。总供给曲线AS刻画了价格水平与厂商愿意供应的产品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反映商品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组合。,价格(P)总供给(AS)P0 E 总需求(AD)Y0 产出(Y),图15-9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LM(M/P0),LM(M/P1),产出(Y),利率(i),价格(P),产出(Y),E,E1,IS,A
9、D,E,E1,Y0 Y1,Y0 Y1,i0,i1,P0,P0,图15-10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AD曲线的推导过程:见上图,经济的初始均衡位于(A)(B)两图的E点。均衡利率是i0,产出是Y0,对应的价格水平为P0,现在价格水平跌至P1。在图15-10(A)中,由于LM曲线移动到LM1,均衡随之移动至E1,与图15-10(A)的E1点相对应的是图15-10(B)的E1点,价格为P1,收入和产出水平为Y1。AD曲线向下倾斜:价格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就越低,于是均衡支出和产出水平也就越低。,价格(P),AS2,AS1,B1,B2,A2,A1,产出(Y),P2,P1,Y3 Y4 Y1 Y2,图15-
10、11短期总供给曲线,二、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短期内产出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的关系。,AS曲线是向上倾斜:单位产品的利润等于产品单价减去其生产成本。在短期里,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许多要素的成本是固定不变的,当总的价格水平上升时,单位产品的价格相对于生产成本就会上升,单位产品的利润就会增加,由于价格水平的提高导致短期里利润增加,企业就会增加生产,总产出供给量增加,使得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三、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分析,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P,P,(一)短期均衡,图15-12表示总产出的需求量等于其供给量的短期均衡(在短期里,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许多要素的成本固定不变),即需求曲线(AD)和总供应曲线(
11、AS)相交的点E。总产出量的均衡水平为Y*,价格的均衡水平为P*。,(二)长期均衡,当总产出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还有一些因素会使均衡点时间的推移而移动。必须记住,如果生产成本变动,总供给曲线就会位移。,自然失业率与自动校正机制:,劳动力市场与生产成本:生产成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工资成本(约占生产成本的70%),它由劳动力市场决定。劳动力的需求超过供给,工资上升。生产成本的提高,将降低每一价格水平下单位产出的利润,使总供给曲线左移。反之,亦反。自然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那么劳动力市场就吃紧,工资就会上升,总供给曲线就会左移。当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那么劳动力市场疲软,工
12、资就会下降,总供给曲线就会右移。只有当失业在自然失业率水平时,劳动力市场上才没有使工资上升或下降的压力,总供给曲线就无需位移。自然失业率、产出的自然率水平与长期总供给曲线:在图15-13-A中,原来的均衡在点l,由于Y1高于自然率水平即Yn,失业率低于其自然率,劳动力市场过紧,工资上升,生产成本上升,总供给曲线移到AS2。现在均衡在点2上,产出下降到Y2。由于总产出依然高于自然率水平(Y2Yn),工资继续上升,最终使总供给曲线位移到AS3。在点3形成的均衡正好在Yn的垂直线上,因而是长期均衡。既然产出处在自然率水平,工资便不再受到上升的压力,因而总供给曲线也不再有位移的倾向。,AS1,AS2,
13、AS3,AD,Y1 Y2 Yn Y,P1,P2,P3,1,2,3,(B)YYn时的初始均衡,AS3AS2P3 3 AS1P2 2P1 1 AD Yn Y2 Y1 Y(A)YYn时的初始均衡,P,图15-13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中长期均衡的调整,图(A)的曲线移动表明,经济活动不会停留在高于自然率水平的产出水平上,因为总供给曲线会左移,提高价格水平,使经济活动沿着总需求曲线向上滑动,直到在通过产出的自然率水平Yn的垂直线上的一点才会停止。既然通过Yn的垂直线是总供给曲线停止移动的唯一位置,这条垂直线便表明在任何给定的价格水平上长期中产出品的供给量,我们把这称作长期总供给曲线。图(B)中,在点1的原
14、来均衡位置上,产出了Y1低于自然率水平。由于失业率高于其自然率,工资就会开始下降,使总供给曲线右移,一直到达AS3为止。经济活动则沿着总需求曲线向下滑动,一直到长期均衡点3,即总需求曲线AD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在Yn处为止。在这种情况下,与(A)一样,当产出又回到自然率水平时,经济便稳定下来。,自我校正机制及其时滞:,不管产出量原来在什么位置,它终究会回到自然率水平。这个特点可以这样描述:经济活动具有一个自我校正机制。凯恩斯:“在长期中,我们都已不复存在了”。自我校正机制很慢,因为高失业的条件下工资下调是不易的。政府应主动采取积极的政策使经济活动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货币学派认为工资具有充分的弹
15、性,工资和价格的调整过程是相当迅速的。因此,总供给曲线调整到其长期位置,经济恢复到自然产出水平和自然失业率水平也是迅速的。政府没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政策使经济恢复到自然产出水平和自然失业率水平。,第三节币中性与非中性:货币影响经济运行吗?,1929年前,西方国家推崇自由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制定游戏规则,然后由市场力量对经济进行自发调节。古典经济学派所构建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和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都具有伸缩性,商品和劳动的供给与需求自动趋于相等,使两个市场都能出清,资本市场也是如此。当各个市场各自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市场便同时达到均衡,总供给自动等于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既然经济具有自动走
16、向充分就业的内在调节机制,政府就无必要干预经济,因此宏观调控是多余且无效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唯一效应就是通货膨胀,对其他实际变量没有影响。政府财政支出完全挤出私人购买或投资,对整个经济不会产生影响。,一、经济政策有效性的争论渊源:,大萧条宣告自由主义的失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政策主张是政府应积极采取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也即承认政府政策对经济活动调节的有效性。这一理论得到西方国家政府的大加推崇。西方国家将凯恩斯理论付诸实践,并将资本主义经济一度拉出了萧条的深渊。此后,凯恩斯的学说逐渐占据了西方经济学的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经济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和国家干预主义新时期的开始。,大萧条后,西方国家推崇政
17、府干预主义:,1970s滞胀现象与自由主义的复兴:,对于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无法提出有效对策,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主义的理论基础即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并且再次提出了政策无效的命题。货币主义提出货币中性论、卢卡斯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对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和解释,得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结论,并提出政府放任经济自由的政策建议,希望从根本上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经济中出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使市场不能出清,经济会处于非均衡状态,即使在存在理性预期的情况下,国家经济政策也可以对就业和产量等产生积极作用。,二、凯
18、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与政府干预主义(货币非中性论):,原始的 菲利浦斯曲线:193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1861193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他根据英国18611937年失业与货币工资率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一条反映二者关系的经验曲线(如图15-14(A)所示),论证了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之间存在一种经验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萨缪尔森和索洛的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主张:萨缪尔森和索洛的菲利普斯曲线:1960年,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本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提出了经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以平均物价水平的上升率(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升率,从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直接
19、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也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图15-14(B)),(A)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的关系(B)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W,Y,(C)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图15-14 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萨缪尔森和索洛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主张:菲利普斯曲线是可供政策制定者“在不同程度的失业率和价格稳定性之间做出选择的菜单”。由于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负相关、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这就为政策制定者选择不同的政策目标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成为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其政策含义就是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
20、上升时,中央银行采取相机抉择政策,扩大货币供给量,就可起到增加就业和产量的积极作用;反之,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高企时,中央银行可削减货币供应量,给经济降温,那么这种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失业率上升的后果。,三、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论,传统货币数量说的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在长期中不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货币数量的增减只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而不会改变商品间的相对价格,因而也不会对生产和就业产生任何影响。魏克赛尔的“中性货币”:中性货币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只充当交换媒介而不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货币。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时,一般物价水平就会稳定,经济就会均衡,货币对经济就是中性的
21、。,哈耶克的货币中性观点:只要货币数量保持不变,从而使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那么货币便是中性的。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是相对价格而非一般物价水平。主张维持货币数量不变,反对实行弹性通货制,主张依靠自愿储蓄发展经济。弗里德曼的货币中性观点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弗里德曼的货币中性观点:就短期而言,货币是至关重要的。物价、就业、产出等的变化都源于货币的变化,只有正确合理的货币政策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长期中,货币供给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波动,而不会引起实际产出和收入的变动。,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浦斯曲线,产出增长率,图15-16 弗里德曼提出的附
22、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由于短期内工人和企业主都 存在货币幻觉,在经济扩张过程中,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将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因而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实际失业率可以降低到低于自然失业率,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是适用的。在长期中,人们发觉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其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时,便会逐渐调整其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率便会不断上升,但失业率却无法降到低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在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弗里德曼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以适应性预期1、自然率假说和粘性价格三个假 设为基础,若将早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那么附加预期的菲利普
23、斯曲线为:,其中,其政策含义在于:,从长期来看,政府实行的旨在降低失业率的扩张性的政策,由于公众适应性预期的存在,只能使通货膨胀率一步步地上升,而不能使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主张由市场力量自发地调节经济。力主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和准备金等因素,提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最初是由卢卡斯(1973年)提出,后由萨金特和华莱士作了更明确的阐述。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在于其能否造成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从而造成经济行为人的货币幻觉。但由于理性预期1的存在,人们不会持续地犯认识上的错误,因而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总是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完全一
24、致。对于政府而言,若要影响实际产出,就只能随机改变货币政策,不让经济人把握货币政策变动的规律,其代价将是经济的剧烈波动。显然理性的政府是不会采取这种政策方式的。那么,无论在长期中还是在短期中,政府采取的旨在降低失业率的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这就是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四、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P,AS2,AS1,AD2,AD1,Y,P2,E2,E1,图15-17 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0,P1,命题图解: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可用卢卡斯总供给曲线来解释(如图15-17所示):假定中央银行由于失业率太高,决定购买大量的债券,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右移至AD2。由于预期是合乎
25、理性的,公众意识到扩张性货币政策使AD右移,预期价格总水平上升到P2,于是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厂商提高价格,那么总供给曲线将左移至AS2与AD2交于E2点,最后总产出仍位于自然率水平(Yn),而价格水平将上升到P2。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卢卡斯政策无效论的逆命题:无衰退的反通货膨胀政策。由于预期是理性的,政府只要宣布其反通货膨胀政策并坚定不移地执行,总需求从AD2左移到AD1,总供给曲线AS2左移向AS1,通货膨胀将从P2下降到P1,而产出仍将维持在自然率水平Yn不变,从而实现无衰退的反通货膨胀治理。,五、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工资价格粘性:成本加成定价模型,长期劳资合同,高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货币 供求 经济 均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94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