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态度与管理.ppt
《管理心理学-态度与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态度与管理.ppt(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态度与管理,主讲人:刘小珍,小故事:,三个工人在砌一面墙。有一个好管闲事的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爱理不理地说:“没看见吗?我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抬头看了一眼好管闲事的人,说:“我们在盖一幢楼房。”第三个工人真诚而又自信地说:“我们在建一座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裁,是前两个人的老板。态度决定高度,仅仅十年的时间,三个人的命运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目标。具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其人生目标必然高远;有了高远的
2、目标,必然会为之努力。有努力必有回报。,第一个工人总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心情是郁闷的,想的都是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是满肚子怨气。第二个工人要比第一个工人心态好,尽管也是在砌墙,但他却把这堵墙当作一栋楼房来建,心里想的是如何将楼房建设得更好。第三个工人心态最好,工作那么辛苦,他还那么自信那么专注。人最可贵的就是“认真”二字,第三个工人把砌墙这样的小事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看待,十年后成为老板也就不足为奇了。,心态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比如两个口渴的人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真不幸,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会说:“真好,还有半杯水呢!”引发快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水量的多少,
3、而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态度。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长高度,干任何工作,干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能否把这件工作、这件事情做得更完善、更完美。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走上更高的职位。,成功,态度决定一切!,态度,知识,能力,ATTITUDE,KNOWLEDGE,CAPABILITY,第一节 态度概述,1.什么是态度?,态度:是对人、客体或观念的积极或消极评价。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的对象是特定的人、群体、观念、组织或事件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态度具有相对的、比较持久的稳定性作为态度的心理状态时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
4、直接观察到的,游戏:见到你很高兴,请每人分别用下列四种方式向其他四人表示见面时的问候 我们假设有这样四种情况:你实际上不想遇到对方你害怕对方会拒绝你的问候你和对方已经是朋友了你们已经认识了但并不熟悉 限时5分钟,现在游戏开始!,讨论题:,当你第一次跟别人打招呼时不再紧张(能够说得很自如)的时候,你感受如何?当你和别人第一次接触时,最能影响你的是什么?你的非语言行为强化还是削弱了你说的话或你的看法?为什么游戏的前两种情形令人感觉不舒服?你的非语言暗示比你的语言更有说服力吗?你能意识到非语言的力量吗?,2.态度的成分,态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对待特定的人、群体、观念、组织或事件的情感、信念和行为倾向性
5、。认知成分:即认知。包括个体对于某个事物的信念和信息,无论这种信息从经验上将是否是真实地或者正确的,都不会造成任何差别。例如:关于“周立波”你有什么想法?情绪成分:个体对于一个事物的情感正性的、中性的或者负性的 例如:提到“周立波”会引发什么感受?行为成分:指一个人以一种特定方式对某个事物采取行动的倾向性 例如:当你有机会现场观看周立波的表演时你会怎么做?只有行为成分可以被直接观察到。个人不能看到另一个人的情感(情绪成分)或者信念(信息成分),讨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思考:你能确定态度什么时候能预测行为、什么时候不能预测行为吗?手段:态度有一个属性可获得性,即态度客体与一个人对该课题的评价的联
6、系紧密程度。态度比较容易获得的情形:当态度基于直接经验的时候当态度比较经常地反复听到当态度和行为的测量处于同样的特异性水平时,态度就是行为的良好预测指标。即问题越具体,态度与他们实际的具体行为的相关性就越高,在适宜的情形下,态度能预测行为,然而比较常见的是其他人想影响你的态度,但是他们做不到,为什么?,我们都曾听说过到非洲卖小鞋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成为20多年来大学、企业界经常讨论的案例,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一个简单易懂但颇有讨论意义的案例。故事的概要如下:因为要拓展非洲市场,亚洲某鞋子制造厂委派两位行销人员到非洲考察。甲君在非洲呆了几天,举目所见都是赤脚的非洲人。他颇为颓丧,原因是没有人穿鞋,意
7、味著没有市场。于是他便向总公司汇报有关情况,同时订购机票回国。而乙君到了非洲视察之后,发现大家都没有穿鞋子,市场潜能非常可观。他连夜致电总公司,催促加速生产,以应付未来的需求。甲乙两君同样考察非洲市场,却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讯息。乙君以乐观的心境看到希望,在第一时间催促加速生产,以供应非洲市场。然而,业绩却一败涂地!原因何在?,非洲卖鞋的故事,原来,非洲人世代以来都是赤脚的,他们没有穿鞋的习惯,也不懂得穿鞋,鞋子无法激起他们的感动;再加上长期赤脚的结果,脚趾左右张开,一般中国或亚洲设计的鞋子,都不符合他们的需求。乙君对市场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有人形容有热情,没水平。于是,非洲卖鞋
8、子的个案出现第三个版本。这个最新版本着重于调查研究和强劲的执行力,并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和生活习惯。为了使鞋子能够在非洲畅销热卖,丙君进行深入的研发,掌握非洲人的脚型,量脚订制,让他们穿起鞋来感到舒适。另一方面,丙君也非常重视行销策略,并执行到位。他选择非洲人的重要节庆,在入潮汹涌的广场竖立一大塑像,采用一块大布将竖像掩盖著,以保持神秘感。等到节庆开幕的那一天丙君邀请非洲名入主持揭幕礼。当司仪带动高喊:三、二、一,人群中爆发“哗”的惊叹。非洲人看到自己敬佩的领袖穿着奇特鞋子;另有穿著美丽鞋子翩翩起舞的舞蹈呈献。穿鞋子于是变成非常时髦,大家有样学样,千万双鞋子很快便被抢购一空。以上案例虽属虚构,但
9、对我们却有一定的启发。甲君悲观消极,缺乏市场洞察力,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结果入宝山而空手归。我们身旁或许有不少类似甲君的例子。乙君乐观进取,阳光心态让他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情况,做出独特的判断,看准庞大市场,主动创造机会,捷足先登,无奈没有掌握市场策略,结果功亏一箦。丙君吸取他人的经验,在调研和执行力方面下足功夫,结果生意滔滔,财源滚滚。上述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3.态度的特性,态度的社会性,可以习得。态度的内容及其变化充分体现态度的主观经验性。观念的世界,包括信仰、价值观、人生观等;经验的世界,包括以一定的经验形态而存在的认识、判断、评价以及各种体验和感受态度的动力性。态度对个体自身内潜的心理活
10、动和外观的行为表现都具有一种动力性的影响,同时对个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也具有这种影响,4 态度的功能(一)影响社会性认知与判断,某一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个性的一部分,对社会性判断产生稳定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态度使个体有选择地接受有利于自己的、合适的信息,拒绝不利于自己的、不合适的信息,也可能曲解地接受信息而产生偏见。人们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或事物,往往有一套或强或弱的固定看法,认识上的这种态度往往阻碍一个人去正确辨别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影响正确的社会性判断。态度会导致认知判断的偏差。,(二)影响忍耐力,忍耐力是指人对于挫折的容忍力和对身体伤害的耐受力。挫折容忍力的大小与个体
11、对引起挫折的事物的态度密切相关。,(三)影响学习效果,学习者对某事物所持的态度,影响他对论述该类事件材料内容的筛选,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琼斯等人实验发现:与读者态度相吻合的材料,容易被吸收、同化和贮存、提取;而与读者态度相反的材料,则往往会被忽视或曲解。,(四)影响工作效率,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并无必然的相关。工作态度积极的员工,有的效率高,有的则一般或较低。这是因为在雇佣劳动的条件下,员工们受群体内部隐存的社会标准“不过高也不太低”的生产指标所制约,他们不愿离群,故可能有意降低效率以求与大家一致。而工作态度消极的员工,为了维持生计或受人尊重,也可能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五)影
12、响团体的凝聚力,一般来说,团体内部多数成员对人持热情、友好、宽容、互助的态度,团体就会有较高的凝聚力;如果成员之间比较冷漠、傲慢、刻薄,团体的凝聚力就较低。,霍桑实验结果表明:影响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或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工作的物理环境、工资、待遇、福利等,这就表明态度在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六)态度的奖励作用霍桑实验,第二节态度形成与转变,一、态度形成与转变的概述(一)态度形成与转变的概念,1、态度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过程,在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态度形成的程序与个人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态度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态度的形成是指某种态度从无到
13、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2、态度的转变是指人的态度由旧变新的过程。方向性的变化;强度的变化;中心趋势的变化,即与个人的思想、信念体系相关的态度变化;明显程度的变化,即对某事物的态度由暧昧到明朗或由明朗到暧昧;自觉程度的变化,即人的态度由不自觉向自觉转变的过程,3、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转变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因为态度形成就意味着有转变的可能,而态度转变也意味着新态度的形成。,(二)态度形成、转变的过程,凯尔曼(HKelman)认为,态度形成和转变的过程包括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1、服从: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2、同化:是指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
14、、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3、态度内化是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完全形成或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阶段。4、在这三个阶段中,服从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必经阶段。同化是中间环节,内化是态度完全形成的阶段。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任何人对任何事物的态度都能完成这个过程。,(三)态度转变的说服模型及影响因素,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1、信息接受者原来的态度;智力与个性;个人与团体关系;免疫机制。2、信息发出者专长与权威;人格与可靠性;人际关系与受欢迎程度(自己人、名片效应);,3、信息过程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单面与双面宣传;情绪与
15、恐惧;宣传要求;4、情境与环境分心易被说服;压抑气氛、好奇、逆反心理;强化因素。,(四)态度转变的方法1.说服宣传,大众宣传对转变人们的态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它可以使多人在同一时期内接受同一信息。说服宣传要根据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在说服时应实事求是,晓以利害,而且应该分阶段逐步提出要求,不要急于求成。如果要求过高,不但难以改变原先的态度,反而会使人更加坚持原来立场,持对立情绪。,2.群体规定,群体规定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可以有效地转变人们的态度。勒温的实验 这个实验说明,群体规定更加有效。如果群体规定之后仍有人不遵守,可以再进行个别的劝说。,建造“大家庭”,企业家们常常号召职工“以
16、厂为家”、“以公司为家”,谋略以此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但真正能让职工感到企业是自己的“家”,却没有那么容易。这要求企业家真正在企业营造出“大家庭”的环境。香港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是1969年由冯景禧所创办,该公司在日成交数亿港元的香港证券市场上,占有30%的份额,公司年盈利额达数千万元,冯景禧的个人财产达数亿美元。他成了称雄一方的“证券大王”。“新鸿基”之所以能创造出世界证券业少有的佳绩,主要得益于冯景禧的“大家庭”式的经营管理哲学。“新鸿基”执行董事谭宝信介绍说:“在冯景禧的掌管下,公司形成了一股难以形容的奇妙力量。这样的气氛能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在这里工作,成就肯定比别
17、的机构大。”实际情况正如谭宝信所说,冯景禧的“大家庭”式的经济哲学,不但使本国职工感到和谐,而且也使外籍职工感到“大家庭”的温暖。这样,一种奇妙的力量就自然形成。这种力量之大是难以形容的。为了实施“大家庭式”的经营哲学,在管理方式上,他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他曾声明:服务行业的资产就要靠管理,而管理是靠人去实行的。,新鸿基集团不以拥有巨额资产为荣,而以拥有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胆量、善于运用大好时机、敢于接受挑战的人才队伍为骄傲。冯景禧的管理哲学和用人艺术,既有西方人的科学求实精神,又有东方人和谐情趣的气氛;既有美国现代化管理原则,又有日本人的以感情为核心的人际关系,融东西方
18、优点于一炉。在管理原则上,他十分强调团结的力量,注重全公司上上下下的团结一致。他的经营业务有大政方针决定之前,总是广开言路,尤其是重视反面意见,然后加以集中,再向全体员工解释宣传,使大家齐心协力。他在实施公司的决策时俨然像一位“铁血将军”,而在体谅下属时又俨然是一个宽厚的长者。如果有哪个职工向他辞职,他首先会询问是否有亏待过他的地方?如有,就诚恳道歉、改正,并全力挽留。因为他知道,失去一个人容易,但培养一个人难。在管理作风上,他注重以身作则,平易近人。为了使员工心情愉快,他还房间创造一种“大家庭式”的生活气氛,如组织业余球赛,在周末用公司的游艇观赏海景,亲自参加员工们的“国语”学习,等等。许多
19、企业的职工“吃里扒外”,对企业不负责任,“大家庭式”的管理,不失为医治这种病症的良方。,3 参与活动与增多接触,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改变其原来的态度。有时对问题持不同态度主要是互相不了解,如果创造条件双方多接触,在共同的活动中增进了解,看法就容易趋于一致。,4.角色扮演,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对其态度转变有很大的影响。琼斯等人发现,参加实验的三人全部转变了态度,而且宣传者的态度转变比其他两个人更大;宣传者扮演的时间越长,越积极,其态度的转变也越大。角色扮演的作用还表现角色互换上。,第三节 态度转变的理论,态度改变是在一定社会影响下,在既有态度背景上形成新的态度的过程。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态度的
20、改变:一致性态度的改变和不一致性态度的改变,一 认知失调理论的解释,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假设又称认知不协调理论,最初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1975年阐明和完成的。该理论认为:当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体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本质上就是态度而改变。,认知失调的条件,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通常在以下四种情况下产生: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经验的矛盾。,认知失调的程度,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一是失调的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
21、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和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D是失调程度;d为不一致认知;A为一致认知;V1、V2为两认知的重要性),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改变行为,使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改变态度,使个体的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的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关系。,海德的模型的解释,是认知者,是认知的另一个人,是作为第三者的人或物。海德认为,根据、三者之间的感情关系(喜欢不喜欢,爱不爱),可以推论出八种模式,其中四种是平衡的,四种是不平衡的(见下图)。,P-O-X理论,图例:P认知主体;O认知单元中的他人;X认知单元中的某个对象;“”肯定关系;“”否定关系。,图
22、海德的P-O-X模型,结论:海德认为,不平衡状态会引起内心紧张,产生痛苦和焦虑,主体P有将这种不平衡状态转向平衡状态的欲望和要求;如,P为母亲,O为儿子,X为儿子恋人。海德认为,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变遵循“最小努力原则”,即个体将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促进平衡状态的达成。消解不平衡方法有三:改变P对O的态度;改变P对X的态度;设法改变O对X的态度。,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sleep effect),指由低可信性传递信息者造成的态度改变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的效应。它显示信息源的低可信性阻碍了人们恰当的估计信息内容,从而产生了暂时性的拒绝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忘记了信息源低可
23、信性的提示,阻碍消失,人们更关注信息本身,从而使态度产生定向改变。,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年提出“态度能够被测量的”观点,“并于1929年与蔡夫()合作出版了态度测量一书。该书首次公布了一种态度测量量表,具体涉及人们对态度对象某种宗教的赞成与反对。”,(1)态度测量的概念 对人们的外显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据此进行间接推断的过程(2)态度的测量范畴态度的特征态度的方向态度的强度与态度相连接的情感的强度态度的双向性和重要性认知的复杂度表现于行为的程度与其他态度相关的关联度、灵活性和意识化的程度,(3)态度的测量方法量表法(自我评断法)问卷法(自我报告法)投射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法,
24、。运用根据一定的测量、统计原理而编制的态度量表来测评个体所持态度的一种方法等距量表编制者首先通过已有杂志报刊资料、访谈,收集有关所测问题,事物的各种态度的表述语搜集的表述语数目应比最后正式使用的数目多一倍评价方法是“尺度11点”,利用每种态度表述语在尺度11点上的累积评价次数,画出曲线图,用作图法以50%为基准确定每一态度表述语的量表值再用作图法算出每一个态度表述语的四分位差(Q值),作为语句筛选的重要依据注:四分位差能够避免次数分配数列中两端极端数值的影响,中间部分数列分配愈集中,标志值的差异愈小,四分位差也愈小用筛选合格的态度表述语编制成正式测量用的量表,一 量表法,(一)瑟斯顿量表,瑟斯
25、顿(Lthurstone)量表包括一系列有关某一问题的陈述,每一陈述事先都由专家确定了态度水平,1与11为两种极端的正负态度,为中性态度。施测时,要求被试在自己赞成的陈述上打勾(),最后,计算所有打勾项目分数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是被试对此问题的态度水平。,(二)利克特量表,利克特量表又称总加量表,由一套表示对某事物态度的项目构成。这种量表的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为题干,通常是一个表明好恶态度的陈述句;另一部分是供做选答的五点或七点量表。例如:不论对错,我们都应志愿为国家的荣誉而战。非常同意/同意/无所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三)社会距离量表,社会距离量表包括一套能反映不同社会距离的意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心理学 态度 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93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