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5篇).docx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5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5篇)第1篇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推行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专业扎实,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O不同的高校在探索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时,会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学科背景及外部环境条件,提出可行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案2-4o本文结合安徽建筑大学的教学基础、资源、校企合作方式,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提出课程体系改革、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的改革措施和手段。一、专业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安徽建筑大学的传统专业,有较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
2、模式,有配套的学科实验室及学生实训基地,建立了导师培养制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IT人才。但是,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培养模式出现了以下不足:一是计算机应用发展日新月易,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新的硬件、新的开发平台,使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存在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二是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独立,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以及课程安排和进度不够协调;三是工程化实训课程开设不足,场地和师资有待完善和加强。二、培养模式的改革(一)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学校应调整专业方向,以课程群为驱动,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合理安排课程进度,突破课程
3、界限,实行同类课程的融合,以减少课程间的交叉重复。在优化课程体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开阔专业视野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坚持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由专业学科教育向素质教育、计算机应用工程教育转变,由单一专业人才培养向复合型建筑领域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2.增加实践课程工程教育的理念是“做中学”,因此,开设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把学到的知识与具体应用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以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和计算机工程能力。安徽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划本科阶段除正常的课程实验外,增加了实践
4、训练时间和内容,如参与IT企业实习、工程实训I、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3.共性要求与特色发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分为通用基础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三个层次。制定课程计划时,必须正确处理计算机人才的共性要求与安徽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安徽建筑大学是建筑类大学,计算机专业可依托建筑领域背景,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安徽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将专业设置的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以课程群的形式进行划分,通识类教育基础课程分为思政课程群、心理课程群、人文课程群;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分为大学数学课程群、大学英语课程群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群
5、。专业课程分为硬件课程群、软件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分为嵌入式开发课程群、软件设计课程群、智能建筑课程群;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建立工程素质课程群,由导师分别指导。课程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整合。除计算机专业的传统课程设置外,还增加了基于安卓的手机软件开发,以及基于CA党的二次开发等课程。(二)开放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有各类专业实验室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同时新建了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嵌入式设计创新实验室、ACM程序设计创新实验室。各类创新实验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实行以项目为抓手,以各类创新实验室为平台,结合学生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大学生研
6、究项目(PRP)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实验室面向卓越班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骨干、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开放,主要为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提供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习、实验与研究的机会,使创新教育、工程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创新实验室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导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工程应用技能,或直接让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接受科研能力训练。在学生第二课堂科技活动中,创新实验室每学年培训学生及指导开发性实验的学生近300人次,且近3年来,经创新实验室培训的学生在部级和省级各类竞赛中均获得了优异成绩。(三
7、)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和训练单纯依靠校内资源是不够的。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真实的工程环境、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且掌握了业界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人才需求等,这些对工程人才的培养都至关重要。校企合作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必由之路,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安徽建筑大学建立了校企联动的多层次组织体系,邀请相关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组建了由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组成的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建设和培养方案的实施,组建了由双师型教师和企业高级工程人员组成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负责工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积极建立了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为学校提供
8、实习条件,学校按企业要求开设课程、开展教学,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通过与优秀IT企业,如安徽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安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金山科技实业公司、合肥创新、中软国际等合作,共建校企实习和实训基地,并以培训、讲座、工程实训指导的方式引入企业的教学培训资源。三、结语本文分析了“面向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的不足,探讨了面向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即课程体系优化、开放实验室的建立及校企合作三方面的改革和实施途径。观察安徽建筑大学进行培养模式改革一年来的效果,发现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参考文献1雷国华,周
9、屹,邢传军湎向“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4):77-80.2韦银韬,王晓娟.计算机“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62.3陈智勇,李民政,钟艳如,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7):71-73.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收稿日期:2012-08-14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316);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作者简介:丁云飞(1967),男,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暖通空调技术的研究,(
10、Email)o摘要:文章在分析“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将传统的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制订了融合递进式企业实践环节培养方案。关键词:“卓越计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培养方案;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18-05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
11、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卓越计划”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1,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进入企业联合培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时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城市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的2o该专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
12、较大成绩3,但仍然存在着学生创新能力不足4、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5。文章以建环专业为例,对“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一、基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卓越计划”要求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方案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对学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该方案实施“3+1”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图2是广州大学在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拟订的融合递进
13、式实践环节培养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对建环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将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生产实习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一体,内容循序渐进。如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概论及专业导论课程后安排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可以为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到设备生产企业学习设备制造工艺,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递进式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融合和促进。图1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
14、”人才培养方案图2广州大学建环专业融合递进式培养体系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卓越计划”强调夯实理论基础,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1.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卓越计划”的实质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系统化过程,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重授人以“渔”,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
15、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2 .工程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要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卓越计划”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内容,但理论教学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相融合,互相补充。3 .建环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建环专业的人才培养面向各类建筑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技术经营
16、、建筑节能规划、设计、施工、改造及检测等,而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程能力的培养1.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环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3周)、课程设计(附属于各专业课,共计45周)、毕业实习(2周)和毕业设计(1315周),存在着实践环节时间不足、系统性差等问题。而且实习环节又多以参观为主,学生缺乏对实际工程的深入了解,达不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要求;
17、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未能有效地与实际工程接轨,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作为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建环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还要满足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卓越计划”实行“3+1”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需有1年的企业培养过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系统化,彻底改变了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的现状,使学生能系统地深入实际工程,加入企业设计队伍,真正地参与工程设计,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设计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
18、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应建立稳定的企业培养基地与传统的以校内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卓越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除了校内培养方案以外,还要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参与和培养质量,应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是“卓越计划”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3 .应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了解工程动态,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此外,应借鉴国外“实践教
19、授”模式,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队伍。(三)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计划”的灵魂1.打造创新训练平台,强化创新能力考核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培养过程,逐渐形成一套适合学生能力拓展的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方案,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充分利用课程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系统
20、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能力学分,即学生完成规定的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核,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纳入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2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利用国家、省、学校各级部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行业组织的各类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等平台,引导学生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自觉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保障条件的良性机制。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提出各类研究课题,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项目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3 .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学
21、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积极引导教师将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形成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4 .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实验课程应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探究实验结果,积极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5 .改革教学方法在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增加有关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在启发
22、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学术动态等向学生作引导性讲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实施“卓越计划”面临的最大挑战“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要使学生具有未来“卓越工程师”素质,必须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但目前在高校,特别是广大地方高校实施国际化教学的条件不够,经验不足,渠道不畅。因此,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走出去,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这方面可借鉴交换生、联合培养“2+2”或“3+1”等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此外,可充分利用港澳优势,全方位加强与香港、澳门同类
23、院校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应重视“本土国际化”的培养,利用在国内举行的各类国际性展会、学术会议等平台,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接受国际化训练。同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加大双语教学力度,提高学生获取本行业国际先进技术信息的能力,使多数学生在国内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训练。(五)质量监控体系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校内,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卓越计划”要求学生到企业接受一年的培养学习,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企业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L建立健全
24、质量监控体系“卓越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此,严格的质量监控是保障“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由教务处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建立“全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企业指导教师)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企业培养环节等)的监控,并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2 .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监控“卓越计划”要求学生经历一年的企业培养过程,学生到企业接触实际工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企业 人才培养 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9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