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件.ppt
《教育心理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做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于教师教学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教育领域中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教育心理学被看作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心理学更偏重于社会科学的性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要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践,因而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也有人因此认为它是一门应用学科。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学在服务于教育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进行自身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提炼出学习、教学的各种理论,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因
2、此,它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之前,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对教育问题进行过论述。这便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教育与灵魂(心理)的联系。他把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三类。从17世纪到19世纪,如夸美纽斯提出“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的著名论断。19世纪瑞士的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主张“教育心理学化”。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
3、巴特受到裴斯塔洛齐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2测验法3调查法4观察法5深入访谈法6教育经验总结法7文件分析法,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 学生的认知发展指学生的认知能力随其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注意、记忆及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三、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一)学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二)学生的社会性交往的发展,高尔顿和霍尔的先天遗传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
4、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高尔顿(1869)曾在天才的遗传一书中写道:“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为此,他曾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从英国的名人(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有血缘关系)中有多少人与他们同样著名。结果发现,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32人也同样出名。而另一个对
5、照组,即所谓的一般的平常人(人数相等),结果在他们的父子兄弟中只有1个名人。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G.Hall)提出的“复演说”也属于遗传决定论。,华生的后天环境论华生的心理发展观否认行为的遗传是华生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要点之一。第一,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S)反应(R)。反应主要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来自于客观而不是遗传,因此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第二,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能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即尽管构造来自于遗传,但未来的形式如何,则决定于所处的环境。第三,华生的心理学已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儿童发
6、展观(一)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皮亚杰(Jean Piaget)是把建构思想引进心理学的第一人。该理论强调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二)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机制理论的核心是,儿童心理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维果斯基的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一)两种心理机能与儿童心理发展维果斯基指出,人类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靠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的心理机能;另一种是由历史发展结果,即以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在整个个体心
7、理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基于这两种心理机能,他创建了儿童发展心理学。(二)社会文化是影响认知发展的要素维果斯基还强调儿童内在的思维发展的可能性(遗传的和生理的因素)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及人际交往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三)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五、朱智贤的儿童整体发展理论朱智贤是我国最系统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被誉为“中国科学儿童心理学之父”。他强调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研究儿童的整体发展。(一)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二)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三)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学习的一般概念与类型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这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8、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学习。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形成;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个性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提高。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表现为:1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人的观点。桑代克的联结论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认识上.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斯金纳(BFSkinner)作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核心的学习理论。
9、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班杜拉(ABandura,1925)是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它试图研究并阐明人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的,以及人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人格特征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一)对学习实质的认识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学习不是刺激反应间的一种简单联结,(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根据上述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
10、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三)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关注的是学生如何以认知模式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偏重信息的选择、记忆和操作以解决问题,重视个人的知识过程,因此在学习方法上,主张指导学习,主张给学生以最充分的指导,使学习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学习。并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由八个阶段组成,,成就动机理论与归因理论(一)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成就动机促使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规定成就动机强度(用T来表示)的因素有三个:一个是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动机倾向,它是人
11、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格特性,表现为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用M来表示;一个是人对成功的期待,是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来表示:一个是成功的诱因值,即人在成功或失败时所体验的情感变化,表现为满足感,用I来表示。(二)归因理论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内部原因是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认知策略(一)集中注意策略一切学习活动都始于注意。学习者学会与掌握将注意指向或集中在所需要的信息上的方法、技巧或规则被称为集中注意策略。1突出知觉的选择策略所谓突出知觉的选择策略是指学习者能选择有关的学习信
12、息对重要的信息保持警觉,并使受到注意的部分信息获得一定意义的学习策略。2重复策略所谓重复策略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维持性的言语重复或在选择基础上的保留重复,与已贮存的信息建立联系的学习策略。(二)获取与编码策略获取与编码策略是指学习者通过选择性注意,获得新的信息并根据新信息的特征和类别进行整理、归类的学习策略。1理解策2复述策略3联想策略,学习策略教学的关键步骤(一)策略教学计划的制定1通读大纲教材,把握知识体系。2根据学习策略地内部联系,合理分配策略教学任务。3针对训练重点,搜集迁移资料。4逐级细化,落实到每一节课。(二)将策略落实到每一节课中1教师要真正弄懂策略2将策略落实到每节课中(1)策
13、略教学的实施程序(2)掌握思维训练点,指导落实策略的内容(3)落实指导的途径(4)每节课的具体落实(5)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学习的迁移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二、学习迁移的类型(一)正迁移和负迁移(二)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三)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四)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五)自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三、学习迁移的测量在学习活动中,要知道迁移是否产生,迁移的效果的大小,必须通过一定的测量才能确定。,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和教学原则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二)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三)认知结构(四)认知技能与策略(五)心理定势(六)学习态度与方法(七)智力与年龄(八)
14、教师的指导方法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一)科学精选教材(二)合理编排教材内容(三)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五)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六)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七)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八)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九)重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教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解决是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解决疑难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以下三个特点 1问题情境性2目标指向性3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的类型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常规性问题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使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通
15、过发展原有方法,形成新思路和步骤实现的。,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一)发现问题问题解决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只有在被发现的时候,才能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二)明确问题明确问题就是认清问题的关键。只有认清问题的关键,思维活动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条不紊地围绕问题的核心展开。(三)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没有假设,问题就无法解决,提出假设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四)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掌握问题解决的基
16、本程序(三)培养学生发现和识别问题的能力(四)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五)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前面讨论了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习惯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动机情绪、知识经验、问题情境等对学生问题解决有什么影响,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和克服其阻碍作用的有效策略等。,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Creativity)一词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已有经验,突破习惯的限制,形成崭新产品的心理过程;其二,指不受成规限制,能灵活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超常能力。这两种理解的共同之点是把创造性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不同之点是前者视创造
17、性为一种思维过程,后者则视之为一种思维能力。因此,心理学上对创造性的研究也分成了各有侧重的两个方面,一是侧重研究创造性思维,旨在了解创造是个怎样的过程;一是侧重研究创造力,旨在了解创造究竟包含哪些能力。此外,也有人侧重研究创造性人格,旨在了解什么样的人格特征有利于人在活动中创造。,创造性的评定创造性评定的原则、方法1创造性评定的基本原则(1)一致性。即要求所用工具应与测量者对“创造性”的定义(尤其是“创造性”的操作定义)相一致。(2)多样性。具有创造性的人,他们的心理素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而不只是限于某一方面,这就要求测量者应该使用多种手段来实施鉴别,否则,结果肯定是不准确的。(3)适用性。包括
18、年龄适用性、专业适用性等等。2创造性评定的基本方法(1)创造性测验法(2)创造性实验法3)作品分析法(4)主观评定法创造性的评定工具1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2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3威廉斯创造力测验,创造性的培养(一)创造性培养的基本原则(1)协同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5)兴趣性原则(二)创造性培养的内容及方法1创造意识的培养与创造性教育2创造人格的培养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头脑风暴法(2)直觉思维训练与头脑体操法4创造方法的培养(1)类比模拟法(2)聚焦发明法的训练(3)设问探究法(4)列举法(5)移植法(6)逆向求索法,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
19、纳认为,强化是激发动机的必要条件,行为受到强化后,有机体会产生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从而以获得强化为个体的行为目标。一)强化的依随性(二)强化物的分类与作用根据强化的效果可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三)强化训练的形式1奖赏训练2取消训练3惩罚训练4回避训练(四)强化程序强化程序可分为连续强化(全部强化)和断续强化(部分强化)。在连续强化的条件政,个体的反应率很高,只要个体想要获得强化,就会做出反应。但只要强化一停止。反应了就不再出现了。,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要提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把需要区分为一些基本的层次,对这些需要层次进行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动机的实质。马斯洛先
20、后提出了七种需要,从低到高排列为:(1)生理需要: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2)安全需要:寻求保护与免于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与支持等需要。(4)尊重的需要:被人认可、赞许,从而获得个人尊严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通过探索、操作、实验、阅读、询问、思考等方式理解事物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欣赏热爱美好事物的需要。审美需要与求知需要有一些重叠,如规律性的需要、对称性的需要等。(7)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潜力、实现个人理想的需求。,习得性无力感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理论习得性无力感理论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
21、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塞利格曼在习得性无力感理论中对无力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根据他的理论,无力感的产生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获得体验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4)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影响后来的学习:(二)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班杜拉将期待区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最近发展
22、区与教学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含有关于学习准备的新见解,并被人们广泛接受。(一)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教学支架所谓提供教学支架是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架:1示范。2大声思维。3提问。4调整教学材料。5言语指点。6提供线索。,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持有不同成就目标的个体在认
23、知、情感和行为上存在着重大差异。一、外来动机的激发(一)使学生建立起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二)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三)对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四)适当开展竞赛(五)选用有效的强化物(六)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研究者发现,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第一,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个体在认知方面有区别。首先,持不同目标者对能力的认知不同。其次,不同目标定向者对成败的归因方式不同。第二,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的个体在情感方面有差别。第三,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个体在行为方面也有差别。,消除无力感1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不可控状况是无力感产生的环境条件,如果这一条件改变或者消失了,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87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