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相催化动力学15章北京化工大学.ppt
《多相催化动力学15章北京化工大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相催化动力学15章北京化工大学.ppt(1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理论与实践,学时:40 讲解:李建伟 工业催化与反应器研究室 综合楼517 电话64436787,2,化学反应动力学建立与应用的引入,过程工程科学的核心理论 三传一反(热量、质量、动量传递,反应),过程工程问题解决的基础条件 方向、限度(物理化学、热力学)速率(热质传递、化学反应等),化学反应动力学通式(过程源、汇项的解决),3,化学反应动力学如何获得?,对于化学反应:A+B C,基元反应 幂律型方程,A、B和C竞争吸附双曲型方程,非基元反应 幂律型方程,A、B和C竞争吸附双曲型方程,动力学参数k0、E、nA、nB、Kj如何确定?,4,涉及/解决的问题,多相催化的含义 动
2、力学的概念,化学反应动力学内涵 化学反应动力学建立过程、实施方案 反应过程热力学分析(平衡、网络结构)催化剂性能考察(本体性能、附加性能)反应过程动力学特性分析 动力学实验设计、实施 动力学模型选取、建立及其模型参数估计 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适定性、可信性检验,5,课程目的 掌握建立工程实用的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模型)的原理和方法(建模)(动力学模型建立、数据获取和模型识别等)。,催化剂制备与应用粉体制备成型(催化剂工程设计)装填反应器 反应器分析与设计,多相催化的含义 均相催化、多相催化(催化剂、反应物系与催化剂或反应物系间非同一物相。气固、气液、液固、气液固)。,6,课程意义为催化剂性能
3、改进、工艺过程开发和反应器优化设计与操作提供重要的基础应用工具。,课程特点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和工程实用性。实用性(技巧性)很强(以工业应用为目的),对数学、基本催化作用原理和计算机编程均有较高的要求。,课程学习方法 超大型作业和倒叙的方式如何建立实用的动力学方程?,7,课程安排(40学时)Chap 1 绪论(4小时)Chap 2 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理论(8小时)Chap 3 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10小时)Chap 4 数据处理和动力学模型识别(6小时)Chap 5 非定态反应动力学(3小时)Chap 6 多相催化宏观反应动力学及其描述(3小时)Chap 7 多相催化反应动力
4、学研究的实例分析(4小时)结课测验(2小时),课程考核方式考试 70%,课程论文 30%,8,参考书1 Berty J M.Experiments in catalytic reaction engineering.Elesiver,1999 2 Smith J M.Chemical engineering kinetics(3th),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1 3 张继炎等译,贝伦斯 M,霍夫曼 H,林肯 A著,化学反应工程学,中国石化出版社.1994 4 李绍芬.化学与催化反应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5 朱炳辰.化学反应工程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
5、8 6 陈甘堂.化学反应工程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81 7 李成岳译.马特路斯著.催化反应器中的非定态过程,科学出版社.1994,9,1 绪论,1.1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概念 动力学含义:研究在一定推动力作用下,某个或数个具有特定物理含义的变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传递动力学(石头击水水波纹传递过程描述)气体动力学(飞机风洞实验)流体流动动力学摩擦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等,10,化学反应动力学 定义:定量描述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实际为有可能定量地描述化学反应随时间的变化对过程条件的依赖关系。,影响因素:温度、压力、组分浓度、催化剂种类与浓度、传递过程(流动、扩散等)。,
6、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11,反应程度的概念:,多相催化中常见的化学反应速率表达式:,误区说明:化学反应速度(矢量)和化学反应速率(标量)?,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分类:本征动力学(微观动力学、化学动力学)、宏观动力学 约定:只要未特别说明,均指本征动力学,12,1.2 多相催化动力学的研究内容,1.2.1 化学反应速率定量关系的建立考察多相催化反应的速率变化规律,建立多相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C、P、T等)之间的经验(半经验或理论关系)关系,给出定量的函数关系式。,1.2.2 化学反应图式或反应机理的印证 动力学对机理的提出具有否定性判据效果,但无肯定性效果 表观动力学方程 工程动力学,13,1.
7、2.3 化学反应动力学特征参数与热力学性质 和物质结构特征的关系利用动力学的研究结果和物质结构理论,分析化合物结构与其反应能力之间的关系;建立多相催化反应体系的动力学特征参数与其热力学性质和物质结构特征之间的经验或半经验关系。,1.2.4 基元反应速率常数的理论计算从理论上(即从量子化学及统计物理)计算基元反应速率常数,并对复杂反应给以定量描述。,已进行,1.2.4内容仅处于初级阶段,14,1.3 常见的动力学型式,1.3.1 幂律型,1.3.2 双曲型,15,1.3.3 分段型,16,1.3.4 机理型朗格谬尔(Langmuir)吸附机理模型 焦姆金(TemkN-Ea、EdA)弗朗得里希(F
8、reundlich-Ea、EdlnA),由于缺乏对催化过程的足够认识,多数动力学方程都是半经验型的(如级数ni=0.784),是对实验数据的合理拟合。因此,外推能力很差,且同种催化剂、同种反应过程,因不同人、不同方式和不同时域获得的动力学方程会有相当大的差异。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动力学方程的测试条件。现今多相催化动力学是一个实验性特强的工作!,17,1.4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应用,反应条件选取:选择性(平行、连串)催化剂改进方向 催化剂设计 催化剂工程设计 反应过程分析与优化,18,1.5 非均相催化反应动力学涉及学科,催化剂制备与应用原料预处理原粉制备焙烧成型 预活化销售与使用 以金属催化剂为例
9、催化剂合成(制备):固体状态化学、表面胶 体化学、无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 催化剂表征:结构、性质、光谱、衍射 非均相催化动力学:反应动力学(宏观水平)反应机理(微观水平)工程应用,19,1.6 建立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步骤,1.6.1 对反应过程的认识 热力学分析、热力学图式(方向、限度、可逆性),可能的反应产物(往往工艺开发分析中已经解决),1.6.2 基本物料衡算关系 化学反应计量学化学计量独立反应(独立反应数和计量独立反应的选取)关键组分(加合性原则)相态变化(恒容、变容、相态),20,1.6.3 实验装置和分析方法 预备实验、计量标定等,1.6.4 动力学图式的确定 动力学独立数和动力学独
10、立反应,1.6.5 反应条件的确定 考察的目的内外扩散检验,21,1.6.6 实验设计 单因素法、正交实验法、序贯法、均匀设计等,1.6.7 实验数据处理(将采集量转化为常规表示)A.将实验获得数据(色谱、容量分析等)转化为常规(习惯)数据 B.图、表给出数据细节(完整)C.根据需要给出图表(简化细节)D.动力学处理需要数据 一次数据(实验获得的最原始数据),二次数据(A),三次数据(B),四次数据(C),五次数据(D),22,1.6.8 动力学模型及参数估计 模型的选取 数值计算方法的确定(目标函数、数值方法、计算机程序等)估值参数的初步筛选,1.6.9 动力学模型检验 与实验数据方面的检验
11、(故意留一些不参与估值的数据,待模型估值后用以检验 物理化学准则检验 秩和检验、参差分布及F(或2)统计检验 工业应用检验,23,1.7 小结,1.7.1 化学反应动力学分类,化学反应动力学,宏观动力学(过程动力学传递过程化学过程),吸附动力学,表面反应动力学,脱附动力学,内扩散化学动力学,外扩散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内扩散外扩散,本征动力学(微观动力学/化学动力学),活化动力学,失活动力学,宏观失活动力学,常见本征动力学涵盖内容,稳(定)态动力学,瞬态动力学,24,1.7.2 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物种分析(GC-MS等表征),网络结构判识(反应图式),热力学分
12、析,动力学分析,实验装置测试方法与措施,催化剂性能考察、动力学测试区域、装置性能、实验技术、措施等,实验设计、实验安排、数据分析,动力学模型建立,动力学模型筛选/推导,参数优化估计,动力学模型检验,物理/化学准则检验,统计检验,应用检验,25,26,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物种分析(GC-MS等表征),网络结构判识(反应图式),热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实验装置测试方法与措施,催化剂性能考察、动力学测试区域、装置性能、实验技术、措施等,实验设计、实验安排、数据分析,动力学模型建立,动力学模型筛选/推导,参数优化估计,动力学模型检验,物理/化学准则检验,统计检验,应用检
13、验,27,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建立步骤,(1)对反应过程的认识(2)基本物料衡算关系(3)实验装置和分析方法(4)动力学图式的确定(5)反应条件的确定(6)实验设计(7)实验数据处理(8)动力学模型及参数估计(9)动力学模型检验,28,2 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理论,2.1 催化剂基本组成及其催化特征2.1.1 催化剂分类:主要分为四类,29,良好的催化活性(尤指低温活性)良好的选择性 较长的使用寿命 适宜的物理织构(Sg、Vg、孔径分 布、活性组分分布、形状、尺寸)较强的抗毒能力 较高的机械强度(不易磨损、破碎),2.1.2 工业催化剂的使用要求,30,催化剂定义 参与反应,但反应前后的组成和
14、特性不变,对正逆反应均等倍加速或减速,2.1.3 工业催化剂的性质和特点,催化剂性能,直接性能(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附加性能(强度、热稳定性和寿命等),31,32,2.1.4 催化剂组成及各组分的作用,活性组分 金属类 半导体类 酸碱类 绝缘体类IIIV、IVA和VA金属或非金属氧化 物,卤化物等,助催化剂(助剂)1 结构型助剂 作用:增加主活性组分活性构造的稳定性和活性组分的比表面积,33,按作用机理分类:(A)分隔(离)活性组分细小微晶高熔点、难还 原的氧化物比较适宜(B)与活性组分作用生成高熔点的化合物或固(熔)体。如Fe3O4中加入少量的Al2O3(结构助剂),2 电子型助剂 K2O
15、、Na2O不改变催化剂本性,但改变活性组分电子结构,从而使反应分子的化学吸附能力和反应活化能发生变化,3 扩散型助剂 改善催化剂孔结构(造孔剂)如分子筛中加入有机酸等(织构结构),34,4 毒化型助剂 毒化催化剂某些有害的活性中心,如为防止结焦,可加少量碱性物质毒化引起裂解生焦的酸性中心,载体 作用:改变催化剂机械强度、导热性和热稳定性,增大活性表面和提高适宜孔结构,提供活性中心减少催化剂活性组分用量 常见类型(起稳定剂和分散剂的作用):Al2O3、MgO、硅胶、硅藻土等,抑制剂(乙烯环氧化二氯乙烷的作用),35,2.1.5 催化剂制备与各制备过程的作用(目的),1 原粉制备 催化剂使用 5个
16、使用区域 原粉制备方法(1)浸渍法载体放入活性组分溶液中(盐、碱、酸等)浸渍(2)共沉淀法(3)(机械)混(共)合法,原料预处理原粉制备焙烧成型预活化销售,36,(4)沥滤法骨架催化剂制备。骨架Ni、骨架Co、骨架Fe、骨架Cu。如Ni催化剂,将 含Ni和Al各50%的铝镍合金破碎、过筛后用20%NaOH溶液溶解Al,留下具有高比表面积的Ni(5)其它方法:热熔融法、电解法、粘结剂法等,2 焙烧过程描述 焙烧目的(A)稳定催化剂组成和活性使催化剂具有一定化学组成和稳定的活性(B)使催化剂具有(保持)一定的晶型、粒度大小、孔结构和比表面积,37,(C)增强或减弱机械强度使催化剂具有一定机械强度,
17、焙烧过程变化(A)化学变化 eg.AgNO3 Ag+1/2O2+NO2(B)催化剂结构变化(C)颗粒变化(晶型转变等)eg.水软铝石转化为Al2O3(D)孔结构变化,38,3 成型 压缩成型(打片)挤出成型(挤条)转动成型(糖衣机)喷雾成型(喷雾干燥原理)其它成型方法(油中成型法、喷动成型、蜂窝及纤维催化剂成型),39,2.2 吸附作用基本原理,2.2.1 工业多相催化反应历程(以固体催化 剂为例)动力学模型选定时应考虑的过程 目的是获得动力学方程,但应首先清晰研究过程的目的(本征、宏观),对催化过程的认识是必须的,而吸附是发生多相催化反应的重要基础。催化剂多孔介质,外表面积多孔介质丰富的内部
18、微孔。例如Ag催化剂上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C2H4+O2 C2H4O,深层氧化主要是生成CO和CO2,因而采用非多孔性介质即,尽量控制反应在催化剂表面上进行,以提高环氧乙烷的选择性。,40,多孔介质上的多相催化反应历程,41,多孔介质上的多相催化反应历程 外扩散反应组分由主体物流 内扩散反应组分由催化剂外表面 吸附反应组分在催化剂内表面活性中心上吸 附(以化学吸附为主,物理吸附为附)表面化学反应 脱附产物 内扩散产物由催化剂内表面 外扩散产物由催化剂外表面 其中,步骤(3)、(4)和(5)为化学动力学过程(本征动力学),42,2.2.2 固体催化剂颗粒的主要结构参数 催化剂性能主要由活性、选择性
19、和寿命组成,这些均与催化剂结构参数直接或间接联系(如分子筛选择性、寿命和内表面利用率等)。主要结构参数:比表面积、孔体积、孔体积(孔径)分布、固体密度、颗粒密度、孔隙率、孔内扩散描述的非特征参数曲节因子(迷宫因子),1 比表面积 Sg(m2/g)单位质量催化剂所具有的表面积,多层吸附理论BET法测定。一般为51000 m2/g,43,2 孔体积(孔容积)Vg(m3/g)单位质量催化剂所具有的微孔体积测定:(A)水煮法(B)氦汞法(B1)氦法:测定的是固体物质占据的体积Vt(B2)汞法:测定的是固体物质+微孔占据的 体积Vs,3 固体密度(真密度)不含微孔时的密度 固体质量 mp,44,4 颗粒
20、密度(假密度)注意与床层堆密度的区别 固体质量 mp,5 颗粒孔隙率微孔所占总体积的分率,注意:床层空隙率 b,45,6 孔径分布测定 压汞法测大孔 1210-8 m(即 r 1210-8 m 100200 以上)氮吸附法测微孔 110-9 m r 210-8 m(即 10200)1=10-8 cm,46,2.2.3 多孔介质吸附脱附理论,1 吸附类别 物理吸附,(A)依靠范德华力(分子间引力),类似于蒸汽的凝结或气体的液化,无明显选择性(B)多层吸附(C)吸附热大致与被吸附组分的冷凝潜热相当 2.121 kJ/mol(0.55 kcal/mol)(D)吸附与脱附能快速达到平衡,可逆,随温度升
21、高,吸附量降低,47,化学吸附,(A)由固体表面与吸附分子间的化学键力所致,形成吸附化学键,产生表面活化络合物(B)多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满后不再吸附(即吸附量有上限)(C)吸附热与化学反应热相当(同一数量级)21418 kJ/mol(5100 kcal/mol)(D)随温度升高,吸附量增加,48,物理与化学吸附对比(1)物理吸附尽管能使物质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但不改变活化能,因而,不是构成催化过程的主要原因;(2)化学吸附因化学键的作用,使被吸附分子发生变化,更显活泼,性,是多相催化过程的主要原因;(3)低温下以物理吸附为主,高温下以化学吸附为主。,49,2 影响吸附(脱附)速率的因素,吸附过
22、程:A+A活性中心 脱附过程:A A+表面覆盖度(组分吸附速率):空位率:单一组分吸附时:多组分吸附时:,50,1 影响吸附速率因素(A)与吸附分子对表面的碰撞数成正比 气体(流体)对固体表面碰撞频率越快,吸附速率越快。据分子运动论,组分A碰撞频率/时间与其分压成正比,pAA气体分压;mAA气体分子量;kBBoltzmann常数;T温度 K,(B)与吸附分子碰撞在空吸附位(自由表面)上的几率成正比。其为覆盖率的函数,51,(C)与吸附活化能成指数关系。占有高于吸附吸附活化能Ea的那些分子才能被吸附,它们在全部气体分子中所占分率为EXP(-Ea/RT)(有效分率),吸附速率,按化学反应 A+A,
23、凝聚系数,代表具有能量超过Ea的分子撞击在空吸附位上而被吸附的几率,52,2 影响脱附速率因素(A)与已经吸附了气体分子的吸附位占总吸附位的分率成正比。此为覆盖率的函数,(B)与脱附活化能Ed呈指数关系。而Ed与A有关 气体(流体)对固体表面碰撞频率越快,吸附速率越快。据分子运动论,组分A碰撞频率/时间与其分压成正比。脱附速率,53,按化学反应 A A+,净吸附速率,吸附热 Ed=Ea+c。多数化学反应为放热过程,所以,大多数情况下c为负值,54,3 吸附等温方程(吸附量的确定),吸附平衡时 r=0,吸附平衡常数,Ea和Ed确定困难,有多种模型。KA(吸附平衡常数)表征固体表面对气体分子吸附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相催化 动力学 15 北京 化工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8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