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9章.ppt
《国际经济学第9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第9章.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9章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虽然自由贸易已是众所周知的使世界福利最大化的最优选择,但几乎所有国家都实行某种程度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为贸易保护所作的辩护从未停止过,不过绝大多数的辩护都经不起严格的推敲,并不能为贸易保护提供充足的证据与理由。但也有少数关于贸易保护的论据(Arguments)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得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认同。本章着重介绍几种主要的贸易保护的论据。从政策目标来看,贸易保护主义观点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特别是长远利益,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保护可提高本国现在或未来的福利,如重商主义、幼稚产业理论、最优关税论、贸易乘数理论、战略性贸易政
2、策理论等;另一类则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出发,把保护贸易政策的制定看成是利益集团院外活动的结果,通常把这类观点称为贸易保护政策的政治经济学。,9.1 贸易保护的古典理论,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实力达到顶峰时,曾通过修改航海条例和废止谷物法,提出了(包括鸦片在内的)自由贸易,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当时同中国的贸易中,却是东印度公司独家垄断。美国和德国则因经济实力不敌英国,分别采取了汉米尔顿(A.Hamilton,1791)和李斯特(F.List,1841)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并利用第二次产业革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赶上和超过了英国。说明这种贸易保护的理论与政策对当时美国与德
3、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9.1.1 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学说18世纪中后期,美国独立之初,经济上仍受英国控制,而当时英国最先进入第一次产业革命,并成为“世界工厂”,所以美国只能以南部的棉花、小麦等农产品与英国的工业品交换,但是由于工业基础落后,难于和英国竞争。早在美国独立后不久的1791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7-1804)作为美国独立后的首任财政部长,,在向国会提出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就提出了保护制造业的必要性及措施,该文献被视为保护贸易理论的经典文献。,汉密尔顿认为,实行产业保护的必要性主要有:(1)促进社会分工;(2)推广机器使用;(3)促
4、进就业;(4)吸引外国移民;(5)人尽其才,鼓励进取;(6)保证农产品销路。总之,他认为创造出一个新的国内市场远胜于外国市场。汉密尔顿提出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有:(1)实行保护贸易关税;(2)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口;(3)禁止原材料出口;(4)实行出口补贴或出口奖励制度;(5)对以进养出者,实行进口免税或退税;(6)鼓励新的工业发明;(7)引进外国专利权。按照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理论观点,1807年美国公布了禁运法案及保护关税税则,作为主要保护手段的关税不断提高。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革命,为了抵御英国工业品的竞争,扶植国内工业的发展,美国不断提高关税。1816年关税率为7.5%-30%,1824年
5、平均关税率提高到40%,1825年又提高到45%。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跃居首位,1900年美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2位,美国在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与贸易强国。,9.1.2 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李斯特(F.List,1789-1846)是德国经济学家,也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他早年在德国提倡自由主义,由于在1825年出访美国,受到当时美国实行前任财长汉密尔顿提倡保护贸易政策收到很大成效的影响而转向信奉保护主义。19世纪初,德国的纺织、采矿、冶金、机械制造业等虽然都有所发展,但远较英国、法国落后,受英国廉价工业品的冲击很大。为此,李斯特在1841年出版的政
6、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系统地论述了他的保护幼稚工业的学说。1.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内容李斯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基础是生产力论,即生产财富的能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李斯特指出,从外国购买廉价的商品(工业品),表面上看是要合算一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德国的工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而会长期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如果德国采取保护关税政策,一开始会使工业品的价格很高,但经过一段时期,德国的工业得到充分发展,生产力将会提高,商品价格也会下降,甚至降到低于进口产品的价格。,李斯特批评古典贸易学说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认为这种学说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它抹杀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历史特点。在李斯特看来,
7、一国实行什么样的贸易政策,必须,同本国工业发展的过程相适应。因此,李斯特把经济发展分成5个时期3个阶段:(1)原始未开化时期;(2)畜牧时期;(3)农业时期;(4)农工业时期;(5)农工商业时期。李斯特认为,应用动力与大规模机器的制造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因此注重农业的国家,人民精神萎靡,一切习惯与方法偏于守旧,缺乏文化福利与自由,而注重工商业的国家则不然,其人民充满增进身心与才能的精神。因此,在农业及以前的时期,可自由输出农产品,输入工业品,一方面,可促使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可培育工业基础。在农工业时期,才需要保护,即要保护幼稚工业。到农工商业时期,因工业已经发展成熟,也就不需要保护了。这
8、时又实行自由贸易政策。2.保护幼稚工业的政策措施(1)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国家应承担植树人而非守林人的角色。李斯特用风力和人力在树木生长中的作用进行比喻,说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实行关税保护制度。在该制度的设计上,应体现以下几点:第一,差别关税率。第二,有选择性的保护。并非对所有工业都加以保护,保护是有条件的。第三,保护的时间要有限制。保护的时间不能太长,最长不超过30年(现在4-6年),而且保护时间越短就能成长起来的产业,对这种产业的保护就越有价值。如图9.1所示。幼稚工业保护及发展的一般均衡分析如图9.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李斯特并不否认自由贸易政策的一般正确性,他认为,当
9、一个国家解决了落后问题,即实现了工业化后,是可以选择自由贸易政策的。这是幼稚工业保护理论与重商主义以及后面介绍的贸易乘数理论的一个重要区别。3.幼稚工业的判定与选择标准所谓幼稚工业,就是指刚刚产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没有竞争力,但将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对于什么是幼稚工业,世界上并无统一定论,但后人经过不断探索研究,提出了3个比较有影响的判定标准:(1)穆勒(J.S.Mill)标准该标准认为,通过政府保护,落后产业通过改进技术等措施,迅速形成国际竞争力,最终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取得独立自主发展,的能力,即保护一个现在无法与国外竞争,但将来可具有竞争力并获益的产业。所以又被称为潜在竞争力标准。
10、,当某一产业刚刚诞生,规模很小,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如果任由自由竟争,该产业必然会发展不起来。这时国家给予一段时间的保护,使该产业能够发展壮大,逐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致最终该产业完全能够面对自由竟争,获得利润。该产业就可作为幼稚产业来加以保护。(2)巴斯塔布尔()标准该标准引进经济分析的现值概念,认为保护一个产业的成本不能超过将来获益的现值。这一标准比穆勒标准要求更高,即它要求被保护的幼稚工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之后,不仅能够自立,而且还必须能够补偿保护期间的损失或成本。该标准又被称为现值标准。(3)坎姆()标准该标准除包含穆勒标准和巴斯塔布尔标准的全部内容外,再加外部性(技术可
11、外溢性)标准。外部性是指企业所学习掌握的知识、技术、技巧可为其他企业模仿和无偿使用,这样其他企业的进入使其利润下降,以至无法以未来利润来补偿投资成本。这时国家便应采取保护政策对该产业予以保护。,关于如何保护幼稚工业,既可用关税,亦可采取生产补贴。对幼稚工业直接采取生产补贴的办法要比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手段更可取。因为生产补贴只会造成生产扭曲,但可避免消费扭曲,所以补贴与进口壁垒相比保护成本更低。,4.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评价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对当时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在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的影响下,德国通过保护政策的扶植,工业及国民经济在短期内有了迅速的发展,终于很快赶上了英
12、国。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现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具有其合理的内涵,连自由贸易的倡导者约翰.穆勒都将幼稚工业保护理论作为贸易保护“唯一成立的理由”。李斯特关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的观点是科学的,为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WTO也以该理论为依据,列有幼稚工业保护条款,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合理保护自己的幼稚工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在实践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是无法准确界定幼稚工业。发展中国家都很注重对幼稚工业的保护,但多数都未达到预期效果,有些甚至付出
13、惨痛代价。,9.2 贸易保护的现代理论,随着资本主义各国工业化的相继实现,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在抢占国际市场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本国市场的保护。二次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贸易保护不再仅仅是为本国幼稚工业赢得成长的空间,而是作为扩大就业、避免经济衰退的手段,因此,保护的范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本国的幼稚工业,而是扩展到所有产业。这种贸易保护的行为被称为超贸易保护,或新贸易保护主义。与古典贸易保护的理论相比,现代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显著的特点和更为广泛的理论基础。9.2.1 最优关税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已经证明,任何国家征收关税,从绝对意义上讲都是一种净损失,也就是说完全的自由
14、贸易是最优的。但是,在现实中,各国出于不同的目的都不愿率先实行贸易的完全自由化。特别是大国通过征收关税,能购压低进口产品的价格,改善贸易条件,但是小国由于无法支配市场以改变商品的供求和价格,也就不能通过关税改善其贸易条件,所以对小国而言只有零税率才是所谓的最优关税。,大国征税关税,亦不是税率越高越好,而是有一个极限点,这个点就是最优关税率。如图9.3所示。在税率为tM点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tM就是最优关税(率);当关税再提高时,社会福利开始下降,如果关税提高到tp时,就再没有产品进口,即达到了禁止关税率,又回到封闭经济中。,下面我们用数学来推导证明最优关税及存在的条件。令进口关税率t=(P
15、t-Pw)/Pw,则Pt=Pw(1+t),因为边际进口花费为 MEM=d(PwM)/dM=(dPwM+PwdM)/dM=Pw+MdPw/dM(9-1)其中,M为进口数量。我们对式(9-1)稍做变换,可得:MEM=Pw1+(dPw/Pw)/(dM/M)=Pw(1+1/eS)(9-2)式(9-2)中,eS=(dM/M)/(dPw/Pw)是进口商品的外国供给价格弹性。根据最优关税条件可知:MEM=MRM=Pt,即边际进口花费=边际进口收益=进口商品国内价格,因此得出:Pt=Pw(1+tM)=Pw(1+1/eS)(9-3)tM=1/eS(9-4)其中,tM就是最优关税。,若进出口平衡时,假如进口价格下
16、降1%,本国进口商品的需求则上升ed%(ed为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由于进口价格下降1%,进口成本亦下降1%,但进口数量上升ed%,因此总进口花费上升为(ed%-1%)=(ed-1)%。又因进口商品价格下降,1%,进口商品的外国供给价格上升(因进口国是大国,进口数量增加又必然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因此外国供给亦上升,即上升为eS%。由于进出口平衡条件下,进口值=出口值,或者说,进口商品需求=进口商品外国供给,则:(ed-1)%=eS%即 ed-1=eS(9-5)从式(9-4)和(9-5)可得:tM=1/eS=1/(ed-1)(9-6)从式(9-4)和(9-5)我们亦可以得出:tM=1/eS=
17、(ed-eS)/eS=ed/eS-1=-1(9-7)其中,=ed/eS表示贸易双方提供曲线弹性之比,即贸易条件弹性。若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ed1),或者贸易条件弹性较小(1),则最优关税小于零(tM0),这时最优关税为负值,说明不应征收进口关税。因此,大国最优关税的征收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是在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或贸易条件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最优关税才为正值。,9.2.2 凯恩斯的国际贸易乘数理论,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是由凯恩斯本人及一些后凯恩斯主义者如美国的汉森(A.Hansen)、萨谬尔森()及英国的哈罗德()等提出的。他们的观点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西方国家经济的
18、要求。国际贸易的利益最终都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又可以用国民收入的增加来表示,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则可以用国际贸易乘数效应来表示。1.投资乘数理论投资乘数理论是由凯恩斯在他著名的通论中提出来的。凯恩斯认为,失业和危机主要源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而消费不足与投资不足又是由于人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偏好引起的。为了证明增加投资对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好处,凯恩斯提出了投资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依存关系的乘数理论:投资增加 生产资料需求增加 生产资料部门人们收入增加 对消费品需求增加 生产消费品的人们收入增加,这样循环往复,一直推延下去,其结果是由投资增加导致的
19、国民收入增加会是初始投资增加的若干倍这就是投资乘数原理或倍数效应。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看的国民收入关系表达式分别,为:Y=C+S+T(9-8)Y=C+I+G(9-9)当供需平衡,且财政平衡(T=G)时,我们得到:S=I(9-10)对式(9-10)以微分形式表示,并整理得:I=S=Y(S/Y)=YMPS,Y=(1/MPS)I(9-11)即:Y=KI(9-12)K就是投资乘数:K=1/MPS=1/(1-MPC)(9-13)式(9-11)和(9-12)中,MPS(S/Y)、MPC(C/Y)分别表示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和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
20、ropensity to Consume)。,2.国际贸易乘数理论,在国内投资乘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或者说是投资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运用。凯恩斯认为,一国的出口和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出口增加 外汇收入增加 出口产业人们收入增加 消费需求增加 其他国内产业部门生产增加 就业增加 收入增加 如此反复推延下去,国民收入增加将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进口时则相反。其推导过程与公式表示如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方程为:Y=C+S+T+M(9-14)Y=C+I+G+X(9-15)当供需平衡,且财政平衡时,可得:S+M
21、=I+X(9-16)对式(9-16)以微分形式表示,并整理得:I+X=S+M=Y(S+M)/Y,Y=(S+M)/Y(I+X)=K(I+X)(9-17)K就是国际贸易乘数:K=1/(MPS+MPM)(9-18),式(9-18)中,MPM(M)/Y)为边际进口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Import)。,其效应亦可用图9.4进行分析。图中纵坐标表示进口或出口,横坐标表示国民收入,我们可以看出,在出口增加同样的X时,由于边际进口倾向MPM不同,即贸易乘数不同,而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亦不同。因为,MPMMPM(斜率或边际进口倾向不同),即KK,所以Y Y,即贸易乘数越大,带来的
22、国民收入增加幅度越大。这说明进口对国民收入的增长是不利的,因此进口如同储蓄一样,被凯恩斯称为国民收入的漏出(Leakage),而出口如同投资一样,被凯恩斯称为国民收入的注入(Injection)。3.对国际贸易乘数理论的评价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和贸易乘数理论是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要求政府加强进口管理,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进口;同时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对外贸易法规来干预贸易活动,从而鼓励和促进出口,追求贸易顺差,实现充分就业。贸易乘数理论是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过剩的产物,它将贸易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贸易盈余作为解决本国失业和促进经济
23、增长的外部手段。这虽然有其重要的实际意义,但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1)从世界市场角度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除非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否则无法继续增加出口。(2)一国出口增加,由于收入增加引起国内需求增加,容易产生通货膨胀。20世纪70-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涨现象就与实施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和追求贸易盈余有很大关系。(3)一国追求贸易顺差,不加节制的实行奖出限入政策,除非别国不采取相应报复措施,否则势必导致关税、非关税壁垒(NTBS)盛行,使贸易障碍增多,发生各种贸易战。而且,从世界各国的角度来看,一国顺差,就意味着另一国逆差,因此,始终保持顺差是不切实际的。,9.2.3 战略
24、性贸易政策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中引入不完全竞争的多种模型可能是20世纪80年代所有经济理论的发展中最具有影响的事件之一。在这个新的分析框架和知识结构中形成了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产业内贸易,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这实际是一种新的贸易保护的理论依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模型一般假设,由于规模经济及其所造成的较高的行业进入障碍,使得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性厂商的数目相对来说比较少,即形成所谓的寡头垄断或在现实中比较典型的双头垄断的局面。“战略”一词的意义是在寡头垄断模型中,政策的制定者需要在考虑外国企业或政府的反应行动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最佳
25、行动纲领。一般来说,在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中,政府进行干预的目的是获得租金或额外的利益,而这些额外利益的获得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的,或者是借以避免他国牺牲本国利益。因此,在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中,所有事情都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上面,即租金如垄断利润或生产的额外利益的存在。不同的模型描述了政府的干预行为怎样能够提高一个国家在这些租金或利益中的份额“利润转移”或“租金攫取”就是这种行为的实质性内容。,1.简单古诺两阶段模型中的战略出口补贴布兰德-斯宾塞模型及其对斯塔克尔伯格非对称双头垄断结论的扩展,假设国内外两个厂商生产同质产品,全部出口到第三国市场进行古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动机干预本国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8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