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综合应对及其关键支撑技术.ppt
《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综合应对及其关键支撑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综合应对及其关键支撑技术.ppt(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综合应对及其关键支撑技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杨志勇2010年10月 北京林业大学,汇 报 提 纲,水文水资源研究进展变化环境对水循环及伴生过程的影响变化环境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变化环境下我国水资源管理综合应对关键支撑技术,1,3,4,2,5,学科归类,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92),一、水文水资源学科概述,学科特点,一、水文水资源学科概述,跨学科交叉,多学科综合,很强的复杂性和学科交融性,一、水文水资源学科概述,分类,按基础理论与应用分,水文学原理,应用水文学,按研究方法分,水文统计学、随机水文学、实验水文学、同位素水文学计算水文学,按研究对象分,河
2、流水文学、湖泊水文学冰川水文学、河口海岸水文学地下水文学、水文气象学,按应用范围分,工程水文学、农业水文学森林水文学、城市水文学生态水文学,学科分类,二、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国际水文计划,17世纪是科学水文学的奠基时期,基础理论、基础水文实验和基础水文测量技术等领域,应用水文学诞生,20世纪以来是科学水文学的崛起时期,水文循环、水文输送、水文统计、水文模拟与预报等方面,18世纪19世纪是科学水文学的发展时期,水文学研究现状,阶段划分,水文学研究现状,20世纪国外水文学研究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水文学研究现状,20世纪国外水文学各方面的研究进展,水文学研究现状,我国水文科学的发展,水资源学研究现状,
3、有关水资源的知识和经验常融汇在其他已建立的学科中,没有形成专门学科。,专门以水资源为对象的研究和实践在很大范围内有了发展和提高,并逐渐形成了与原有的有关水的学科内容有差别并自成体系的水资源学。,20世纪中期之前,20世纪中期以来,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评价,国外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评价,国外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评价,国内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评价,国内水资源评价,实测还原建模调控,一元模式,天然水循环和人工侧支循环的动态相互作用被消除,人类活动影响被消除,实测分离耦合建模调控,二元模式,显式考虑人类活动对水资源量的影响,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评价,下垫面
4、条件变化剧烈,用水急剧增加,气候 变化,局地微地势和地貌改变,影响流域产汇流过程,影响了包气带特性,地表水地下水水量交换特性,引起降水、径流及蒸发的时空分布特性改变,水资源评价主要存在的难点,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价值,国内外水资源价值的研究概况,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到21世纪初期,水资源价值的研究在理论完善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研究人员也由单一的经济学家向水利、环境、生物、化学、社会等多领域工作者共同参与转变。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水资源价值的研究在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政策研究、水资源负价值研究以及水资源价值模型研究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索与实践。,水资源学研
5、究现状水资源价值,我国水资源价值研究的典型成果,(1)水资源价值理论有待突破;(2)水资源价值研究侧重于水资源量的供需状况,没有重视水资源量与质的高度统一;(3)水资源价值研究存在片面性,负价值研究被忽视。,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价值,水资源价值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问题,(1)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的水资源价值研究;(2)水资源价值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3)基于水资源价值开展水资源费标准的测定工作研究。,研究展望,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配置,我国水资源配置的主要研究成果,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配置,我国水资源配置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小区域逐步发展到大流域,甚至是跨流域,从传
6、统的“以需定供”和“以供定需”模式发展到综合考虑供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最初简单的水量分配到目前协调考虑流域和区域经济、环境和生态各方面需求进行有效的水量宏观调控,配置范围,配置模式,配置目标,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配置,国外水资源配置研究的优势,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调度,我国水资源调度的研究历程,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调度,我国水资源调度的发展趋势,应提高基础资料监测、采集与传输的现代化水平和预测预报水平。应加快由工程调度研究向资源调度研究转变的步伐。应加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耦合的水资源综合调度模型研究。应充分利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研究成果,提高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及大规模
7、复杂系统的优化计算速度。应开发流域水资源调度决策平台,提高流域水资源管理水平。,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调度,水资源调度领域的实践需求,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管理,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从分散管理到统一管理,从水量管理到水量水质联合管理,从供水管理到需水管理,从常规管理到风险管理,A,B,C,D,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管理,我国水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历程,水资源学研究现状水资源管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国际水文计划,设立背景,水文学是合理管理水资源的科学基础。水文循环的全球性质和水圈的全球分布状况突出了水科学 的国际性质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为了进行有效的国际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执
8、行国际水文计划,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解决重大的水资源问题和与水有关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国际水文计划,发展阶段,国际水文计划,第七阶段研究主题,三、发展方向,与环境科学交叉,为从源头治理水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与生命科学交叉,开展生态水文学研究与信息科学交叉,开展数字流域及其他数学模拟与仿真方面的研究与经济学、社会学及管理学交叉,构建现代水利管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与大气科学、对地观测科学交叉,初步形成气陆耦合模式下的水文观测与预测预报技术体系,水文水资源学科与其他科学交叉融合,三、发展方向,总体思路:从“还原”向“综合交叉”发展,传统水文水资源学的二级学科、三级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水文水资源研究正从“
9、天然”一元研究范式向“自然-人工”二元研究范式研究转变。通过水循环驱动力的分离评价,明晰天然和人工各项影响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式,进而提出进行水循环调控的基本切入点;通过自然、人工各项驱动力的耦合研究,从整体上明确水循环演变的驱动机制,并对变化环境下水循环的演变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并提出面向水安全维系的综合调控措施。,三、发展方向,研究范式:从“天然”向“自然-人工”二元演变,通过气-陆耦合研究,保证了水循环四个基本过程相互作用的有机性和整体性。从社会水循环的角度来看,当前可将其划分为原水调度、原水分配、用户用水、污水排放收集和再生水配置等基本过程。,重点关注的是水循环的地表过程、土壤
10、过程和地下水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水循环过程的整体特征。,传统,当前,三、发展方向,研究对象:从单一水文环节向二元水循环过程转变,三、发展方向,技术途径:从物理模型向“原型观测+数值模型”相结合转变,1、高度注重野外原型观测实验,在大量原型观测实验数据的知识挖掘的基础上,获取水循环客观演变规律;2、在计算技术的支持下,水循环的数值模拟成为现代水文水资源学最为关键的技术途径。,在现代水文水资源研究中,需要有水循环的大气过程、地表过程、土壤过程和地下水过程的监测实验信息做支撑,其观测实验手段也逐渐从“点”、“面”监测过渡到“天-地”一体化的立体原型观测转变。在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和中国地球观测十年规
11、划中,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多圈层立体观测方案。,三、发展方向,观测实验手段:从“点”、“面”监测过渡到“立体”原型观测,四、创新前沿,有助于解决的问题,缺乏观测资料流域的水文预测建立洪水干旱预警系统研究气候与水文要素的相互反馈,模拟大尺度流域的水文气候过程,进行流域水资源综合评价和水资源管理水文模式模拟的径流和土壤湿度分布有利于改进和提高大气模式预报精度,四、创新前沿,水文气象耦合模拟,四、创新前沿,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及其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评估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水资源脆弱性及其区划和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研究,
12、在无观测资料或缺乏观测资料的流域,使用气象输入(包括观测、预报和其它方法推定)、土壤、植被和地形数据(包括对未来气象与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或预计),但无法使用过去的观测资料(即不可能或不允许进行模型调试或校正),预测或预报各种水文反应(如径流、水质和泥沙等)。,四、创新前沿,缺乏观测资料流域的水文预测,考虑气象因子与水文序列在物理成因上的密切联系,采取物理成因分析与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思路,从年际变化、年内月和旬等多时间尺度研究中长期水文预报主要影响因子的识别方法,进而深入研究基于气象因子的中长期水文预报方法,是提高中长期水文预报成果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四、创新前沿,基于气象因子的中长期水文
13、预报方法,水分-生态相互作用机理的系统识别;人类活动对生态用水过程影响机理的科学辨识;水生态效益(率)的充分发挥技术及应用;水生态效益的科学度量技术及应用;基于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的生态需水模拟技术及应用;基于定量生态目标及水分生态效益高效发挥的生态需水核算;基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生态需水调控与管理。,四、创新前沿,水循环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及生态需水研究,四、创新前沿,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的基础研究,基础理论层次: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的基础理论支撑体系;关键技术层次: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技术;保障体系层次:节水防污型社会的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四、创新前沿,流域水资源配置与调度研究,南水北调工程
14、水资源调配;三峡及长江上游特大型水库群联合调度;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塔里木河水量统一调度;黑河水量统一调度;珠江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数据层模型层应用层,数字流域的框架层次,顶层/目标,核心,与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研究内容和实践需求密切相关,基础,四、创新前沿,数字流域的基础研究,2009-2010年典型水旱灾害,全球变化对水循环影响的总体框架,全球变化改变了水循环及伴生水化学、水生态及水沙过程演变的动力学机制,并已得到观测事实;其资源环境效应具有相对隐性、长期累积及潜在性等特征。,大气构成物质发生改变,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温室效应显著;自1990年起,全球范围内
15、CO2排放量上升了19%;世界CO2排放量现状与京都协定里预定的目标还相距甚远。,大气构成物质发生改变,2000-2007年间全球3250气象站气 溶胶深度(0.55m),气溶胶含量年际变化,气溶胶增加使得天空的能见度降低,使得大气能量传输过程发生变化 改变水气凝结核,使降水过程发生变化,初步研究表明,气溶胶增加将使得强降水过程发生频率增加,温度升高,全球变暖趋势明显,最近50年有加速趋势,大量观测事实表明全球气候在过去百年正经历一次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在过去100年增加了0.74,过去50年的增长速率约为过去100年的2倍.,中国在过
16、去140年间的13个最暖年份出现在近20年20世纪是中国过去1000年中最温暖的100年,温度升高,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影响,水循环速率快速增加:洪水、干旱等极值过程发生频率增大在冰川和积雪补给河流中,径流量增加和早春最大流量提前;湖泊和河流变暖,同时对热力结构和水质产生影响,全球尺度降水变化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但是区域特征显著 在北美和南美东部、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中部降水显著增加;而在撒哈拉、地中海、非洲南部、亚洲南部部分地区降水则趋于减少,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近50年来基本在多年平均值580mm附近波动。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明显增多,四川盆地降雨显著减少,在华北地区、东北南部、山
17、东半岛降雨减少也较为明显。,我国平均降水量变化不显著,区域降水变化较大,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影响,气候变化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历史:除西北诸河流域外,我国在过去50年我国降雨量的变化整体上呈现南方丰水区降雨增多,北方缺水区降雨减少的趋势。趋势:不同研究结果对于不同地区变化的趋势和变化的幅度都有较大差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总体来说未来百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但是在2030年前现有的趋势仍将保持。影响:我国南丰北枯的水资源格局在今后几十年内将可能进一步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影响,对蒸发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影响,对径流的影响 径流是降水和蒸发变化的综合结果。根据两次水资源评价
18、对比: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天然径流量有所减少,其中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和辽河区水资源量下降明显;南方地区还原后径流有所上升,其中长江区、东南诸河和珠江区还原后径流深都有所增加,松花江区和西北诸河区径流深也较为明显的增加。,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影响,资源环境效应(1):海平面变化,自1961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1.8毫米(1.3-2.3 毫米),而从1993年以来平均速率为每年3.1毫米(2.4-3.8 毫米)。近50年来中国海平面的上升速率达毫米/年,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左图:1.盖孜河 2.叶尔羌河 3.和田河4.克里雅河 5.新青峰冰帽 6.格拉丹东山区 7.朋曲河8.岗
19、日嘎布山 9.阿尼玛卿山区 10.祁连山西部 11.阿克苏河12.开都河 13.喀什河 14.四棵树河 15.乌鲁木齐河,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呈加速趋势,近50年来,中国西部地区5000多条具有代表的冰川中,约有82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面积减少了4.5。,资源环境效应(2):冰川退缩,资源环境效应(3):自然和生物系统,全球变化还使得自然和生物系统发生了改变;全球观测到765个自然系统发生变化;与增暖一致显著变化系数达到94%;观测到28671个生物系统发生了变化,与增暖一致显著变化系数达到90%。自然和生物系统变化,改变了水循环的下垫面条件,对水循环产生影响。,气象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水环境
20、状况,其中气温是感觉最直观、影响最明显的气候因子:气温通过热辐射影响水温变化,引发一系列的水环境变化,对于水体爆发突发性水质事件具有关键控制性的作用。,资源环境效应(3):水环境(A),不同水温下断面溶解氧的浓度(南水北调东线长江取水口),植被生态过程,水循环过程,资源环境效应(4):水沙(A),全球变化使我国“南涝北旱”气候演变情势加剧,南方地区水土流失的天然应力将增大,水土流失风险增强,全球气候变化下,随着极端气候事件(尤其是暴雨洪水和干旱)发生频率加大,我国水土流失自然驱动力增强,水土流失风险增大;特别是北方地区旱化背景下强暴雨的发生,水土流失风险更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土
21、地沙漠化程度程度和土壤旱化(北方地区)程度的加剧,土壤耐侵蚀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风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用水的挤占,植被及水生态退化态势严峻,地表拦截泥沙的能力降低,水土流失风险加大,人类工程开发活动的增多,人工诱导下的水土流失态势严峻,整体上看,变化环境下我国水土流失的风险呈增加趋势,资源环境效应(4):水沙(B),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系统演变驱动机制,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从供水、需水及水资源配置与调度等方面深刻影响到水资源系统。,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水资源总量、过程和空间分布、供需关系和水环境等都有显著的影响,给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安全保障带来一系列的巨大挑战,气温升高导致供需水发生逆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化 环境 水资源 综合 应对 及其 关键 支撑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80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