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学立场和人格精神.ppt
《鲁迅的文学立场和人格精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的文学立场和人格精神.ppt(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品 读 鲁 迅,中文系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宗旨:品读鲁迅其人其文,由研读而学习本课程学习方法:1、阅读鲁迅原著,提倡朗读、旁批、仿写、写读后感等多种途径来学习;2、大量阅读相关参考书;3、提倡讨论与合作、探究式学习;4、提倡写小论文。,参考书目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2、鲁迅批判,李长之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3、走进当代的鲁迅,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4、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5、鲁迅九讲,钱理群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6、鲁迅其书、鲁迅其人,张杰、杨燕丽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7、“回
2、望鲁迅”书系(一套22本),孙郁、黄乔生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8、“一个人的鲁迅系列”(一套4本),林贤治著,复旦大学出版社9、21世纪:鲁迅和我们,一土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3月10、鲁迅与我七十年,周海婴著,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11、鲁迅诗词解析,张恩和编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10月12、鲁迅诗歌注,周振甫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观看视频:1、八集纪录片:先生鲁迅 2、百家讲坛:孔庆东讲鲁迅 3、电影纪录片:鲁迅传 4、名人堂:鲁迅是谁 5、子午书简:品读鲁迅 6、凤凰大视野:鲁迅与梅兰芳,第一讲 鲁迅的文学立场与人格精神,前言: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3、1、鲁迅形象的演变 留学生教师公务员文化名人左翼斗士(1)“神化”:“方向”,“主将”,“导师”(2)“俗化”:“父亲”,“丈夫”,“儿子”(3)“颂鲁”与“反鲁”:,2、追问:真正的鲁迅是怎样的?钱理群: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鲁迅对于现代中国,对于我们民族的特殊的,仅仅属于他的,非他莫有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1)他不是神,是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鲁迅又和我们,和大多数中国人不一样:他是一个特别,因而稀有的人。因此,我们才需要他。,(2)而且,鲁迅还向一切公理、公意、共见、定论.提出质疑和挑战。画家陈丹青按胡塞尔的定义:“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断定“不管哪个朝代”,鲁迅“恐怕都是坏
4、公民”,这是确乎如此的:鲁迅就是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和“坏的公民”。(3)我们应该到鲁迅那里去听他“随便谈谈”,他的特别的思想会给我们以启迪。是“思想的启迪”,和我们一起“寻路”;而非“行动的指导”,给我们“指路”,这才是鲁迅对我们的意义。(4)不是主将,不是方向,不是导师,就可以看出,鲁迅在整个现代中国思想文化体系、话语结构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始终是少数和异数。,(5)他和以充当“导师”、“国师”为追求的知识分子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从不看重(甚至藐视)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的中心位置,他也不接受体制的收编,他愿意“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他就是要在
5、体制外的批判中寻求相对的思想的独立与自由。(6)能否容忍鲁迅,这是对当代,以及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宽容度、健康度的一个检验。,(7)而鲁迅同时又质疑他自己,也就是说,他的怀疑精神最终是指向自身的,这是他思想的彻底之处,特别之处,是其他知识分子很难达到的一个境界。(8)他期待,并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自由思想的,独立创造的人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主要意义。(9)而鲁迅思想与文学的独立自主性,无以归类性,由此决定的他的思想与文学的超时代性,也就使得我们今天面对我们自己时代的问题,并试图寻求新的解决时,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或许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和重视的精神资源。,(10)更难能可贵的是,鲁迅同时又是一个能够将自
6、己的思想追求变为实践的知识分子。他的前述边缘的,异类的,反体制的思想立场,注定了他在现实社会结构中,必然站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和被损害者”这一边,为他们“悲哀、叫喊和战斗”:这正是鲁迅文学的本质。(11)同时,他又怀着立人的理想,对一切方面,一切形式的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侵犯,对人的奴役,进行永不休止的批判,因此,他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因而是永远的批判者:这也正是鲁迅思想的核心。,(12)早在20年代,他就提倡“泥土”精神,提出“不要怕做小事业”。直到1936年去世之前,他还呼吁“中国正需要做苦工的人”。他自己就是文化事业上的“苦工,仅1936年生命最后一段历程,他就以重病之身,编校了自己的杂
7、文集花边文学、小说集故事新编,翻译死魂灵第二部,编辑出版亡友瞿秋白的海上述林,编印城与年插图本、死魂灵百图、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还参与编辑海燕、译文等杂志。(13)鲁迅经常把他的工作,比做是农夫耕田,泥匠打墙,这正是表明了鲁迅精神本性上的平民性。这是鲁迅的平凡之处,也是他的伟大之处。在我们今天这个浮躁、浮华的,空谈的时代,或许我们正需要鲁迅这样的文化苦工。,3、余杰:鲁迅思想的当代性(1)在我看来,鲁迅来自传统中国最黑暗的深渊,故能从内部反戈一击,击中东方专制主义的要害。他以笔为枪,以笔为旗,像伟大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和耶稣为救人类走向十字架那样,“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两间余
8、一卒,荷戟独彷徨”,“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他深爱自己的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鲁迅把现实感和使命感灌注到写作之中,不像今天的某些“码字”的工匠,把文学“手艺化”了。,(2)鲁迅是坚定的文化启蒙者,也是现实社会勇锐的批判者。正如鲁迅的好朋友郁达夫在鲁迅逝世之后所说:“要了解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别无途径。”这句评价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3)鲁迅为我们树立了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典范。(4)鲁迅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在形而上层面忽略了宗教信仰的资源,二是在形而下层面忽略了近代欧美的民主宪政制度,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可以弥补和超越的
9、。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缺陷,使得鲁迅终生与黑暗战斗,却没有看到丝毫的光明;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缺陷,使得鲁迅对苏联的极权主义体制产生了幻想;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缺陷,使得鲁迅晚年的杂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产生了大幅度的退步。,(5)在我看来,鲁迅思想中最可宝贵的地方就是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流氓精神的批判,第二个方面是对戏子文化的批判,第三个方面是对奴隶状态的批判。(6)鲁迅在他的几篇杂文中反复强调,整个中国实际上就是一个大舞台、就是一个大戏场,在这个戏场中每个人都有双重身份、双重角色。一方面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另一方面又坐在下面看表演。表演和看表演的两种身份、两
10、种角色,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时刻发生着转化。每一个人的优孟人生最后便缔造出了一个庞大的“谎言帝国”,“表演”和“说谎”成为多数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7)鲁迅明确提出了奴隶和奴才的区别。奴隶对自己的生存境遇、生存状况没有一种自知,他们非常麻木地继续着自己的生活;而奴才是奴隶中极其聪明的一个小群体,他对自己奴隶的身份有很明确的认知,而为了成为奴隶中的“高等奴隶”,他不惜帮助主人更加残酷地迫害别的奴隶。在奴隶和奴才这两种生存方式中,奴才更值得谴责、更值得批判。鲁迅说,所谓的奴才可以用四个字来内容,也就是“奴在心者”,就是在内心深处自觉地把自己当做高等奴隶的人,他们还通过种种的努力,使“奴隶”和“
11、主人”的二元格局更加牢固。,(8)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奴隶的生活状态呢?那就是“立人”。他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而要“立人”,就得把个人从国家主义、集体主义的牢笼里释放出来。在恪守民主自由原则的公民社会,个人权利、公共权利和人类普遍权利是鼎足而立、不可分割的,这是公平、正义和尊严之所系。(9)“立人”是鲁迅思想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观念,这在他早期的论文文化偏至论中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鲁迅强调说,“立国必先立人”,翻译成今天的说法,就是“人权高于主权”。没有人权的主权是虚幻的主权、是少数统治者的主权。一个国家要真正实现强大,
12、每一个人都得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民主的、有公民责任感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人、个体。只有先立人,这个国家才能立起来。,(10)鲁迅认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知道过做人的资格,中国人一直都挣扎在想做奴隶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两种生活不断地交替。同时中国人不是被外国的侵略者所蹂躏,就是被本国的奴隶者所奴役,不是被强盗抢夺就是被官兵杀戮。而鲁迅先生本人则从良知和理性那里领来了一份责任,他执意要揭穿专制的本质,鲁迅用他充满血泪的文字来表明:中华民族要成为一个有尊严的民族,中国人要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必须进行深刻的、全民族的文化批判和心灵忏悔,以获得文化精神与国民性格的“凤凰涅槃”。,(11)鲁迅与
13、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此后的时代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峙。鲁迅矢志不渝地拒绝各种“主义”和各类政权的招安及戕害。鲁迅是他那个时代的黑暗的最尖锐的控诉者,也是对中国的历史及未来的明察秋毫的批判者。他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12)学者林贤治在鲁迅的最后十年一书的最后写过这么一段话:“可以肯定的是,在亿万奴隶中间加进一个鲁迅,中国整个主权文化的构成格局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比重很大的异类。他的特殊的品质,使许多观念性的东西在他那里凝聚为极端的思想,有力的思想,击破严密的历史和秩序之幕而使真实敞开。于是,人们从中有了许多发现,而最大的发现,就是人类自身生存的境遇,以及改变这境遇的战士
14、态度。在他那里,一切神圣之物都在可毁坏之列,惟独保持的,是人类的自由,平等,独立与尊严。一部鲁迅全集,恰如现代中国的普罗米休斯之火。周围的世界,从来未曾因它的蔓延而发生燎原大火;它是属于灵魂的,光和热直接转化为个体的实践性而非群体的事件性。时间的迁流可以改变和抹杀世间的许多事物,但是,在人性深部点燃的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只是燃烧,燃烧,一次又一次地从覆盖中升腾起来,在黑暗和深寒中显示出初始的意义。”,(13)我想,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今天站在新世纪之交,必须重新整理、重新面对鲁迅的思想遗产。只有把鲁迅的思想精华发掘出来进行吸收、消化,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创建真正意义上的新文明,才能实现中
15、国文化在新世纪的“文艺复兴”,才可让我们的同胞真正过上民主的、自由的、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鲁迅思想的当代性所在。,一、鲁迅的文学立场(一)鲁迅何以走上文学道路?1、科举考试?2、商人或幕友?3、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学堂学理工4、日本学医,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进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
16、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去进了学堂了,鲁迅:呐喊 自序,5、走向文学道路的必然(1)童年的文学趣味(2)个人的文学爱好(3)晚清以来对文学启发民智的提倡与重视A、夫说部之兴,其入人之深,行世之远,几几出于经史上。而天下之人心风俗,遂不免为说部所持。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而本原之地,宗旨所存,则在乎使民开化。严复: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B、在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于是彼中辍学之子,黉hng塾之暇,手之口之,下而兵丁、而市侩、而农氓、而工匠、而车夫马卒、而妇女、
17、而童孺,靡不手之口之。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之一变。彼美、英、德、法、奥、意、日本各国政界之日进,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英名士某君曰:“小说为国民之魂。”岂不然哉!岂不然哉!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录自1898年12月清议报,C、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 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 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录自新小说1902年第一卷第一期D、吾以为吾侪今日,不欲救国者则已;今日诚欲救国,不可不自小说始,不可不自改良小说始。王
18、钟麒: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录自月月小说1907年第九号,(4)传统文人的“立言”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三不朽”中,“立德”有赖于见仁见智、众口难调的外界评价,“立功”需要挤身垄断性和风险性极强的官场,这些往往非一介书生的能力所及;于是,文人每以“立言”为第一要务,以求不朽,这诚如曹丕典论论文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
19、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自传于后。”胡适曾将“三不朽”称为“三W主义”。“三W”即指英文“Worth”、“Work”、“Words”,这三个词的涵义与“立德、立功、立言”相近。,(5)日本留学时的思想变化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一 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 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 它的病根何在?他对这三大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后来所以毅然决然放弃学医而从事于文艺运动,其目标之一,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因之,办杂志、译小说,主旨重在此;后半生的创作数百万言,主旨也重在此。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美
20、】亚瑟史密斯 中国人德行(支那人气质)1894年美国出版,1896年日译本 1、面子 2、节俭 3、勤劳 4、礼节 5、缺乏时间观念 6、忽视精确 7、误解的才能 8、欺瞒的才能 9、柔顺的顽固性 10、智力混沌 11、麻木不仁 12、轻视外国人 13、缺乏公共精神 14、守旧 15、不讲究舒适和方便 16、生命力 17、忍耐与坚韧 18、知足常乐 19、孝心 20、仁慈 21、缺乏同情心 22、社会台风 23、连坐受法 互相牵连 24、互相猜疑 25、缺乏信 26、多神论 泛神论 无神论 27、现实环境和目前需要,其实,中国人是并非“没有自知”之明的,缺点只在有些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
21、人”。譬如病人,患着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胡涂,误认他为肥胖。妄想既久,时而自己也觉得好像肥胖,并非浮肿;即使还是浮肿,也是一种特别的好浮肿,与众不同。如果有人,当面指明:这非肥胖,而是浮肿,且并不“好”,病而已矣。那么,他就失望,含羞,于是成怒,骂指明者,以为昏妄。然而还想吓他,骗他,又希望他畏惧主人的愤怒和骂詈,惴惴的再看一遍,细寻佳处,改口说这的确是肥胖。于是他得到安慰,高高兴兴,放心的浮肿着了。,不看“辱华影片”,于自己是并无益处的,不过自己不看见,闭了眼睛浮肿着而已。但看了而不反省,却也并无益处。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的对
22、,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鲁迅:“立此存照”(三),鲁迅在留学时期研究过国民性问题。根据许寿裳的回忆,他探索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些都和中国人德行有关。以后他写小说,以及将近二百万字的短小的杂文,几乎每一篇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在写中国人的德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史家 唐弢鲁迅如果没有留学日本的经历,没有看过中国人德行的涩江保译本,是不会形成“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中国也不会出现鲁迅这样的对本民族的精神进行深刻反思的伟大思想家。鲁迅研究专家 张梦阳,(6)新文化运动氛围的刺激“五四”的探索精神“五四”的思想革命“五四”的启蒙精神 民主,科学
23、,自由,个性主义,改良与革命,古今东西文化,社会公正,妇女问题,教育问题,,(二)鲁迅的文学立场1、文化偏至论1907年(1)递夫十九世纪后叶,而其弊果益昭,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十九世纪文明一面之通弊,盖如此矣。,(2)二十世纪之文明,当必沉邃庄严,至与十九世纪之文明异趣。新生一作,虚伪道消,内部之生活,其将愈深且强欤?精神生活之光耀,将愈兴起而发扬欤?成然以觉,出客观梦幻之世界,
24、而主观与自觉之生活,将由是而益张欤?内部之生活强,则人生之意义亦愈邃,个人尊严之旨趣亦愈明,二十世纪之新精神,殆将立狂风怒浪之间,恃意力以辟生路者也。(3)然欧美之强,莫不以是炫天下者,则根柢在人,而此特现象之末,本原深而难见,荣华昭而易识也。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2、摩罗诗力说1907年(1)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为传其言行思惟,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迦(匈加利)文士。凡是群人,外状至异,各禀自国之特色,发为光华;而要其大归,则趣于一: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
25、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虽未生以前,解脱而后,或以其声为不足听;若其生活两间,居天然之掌握,辗转而未得脱者,则使之闻之,固声之最雄桀伟美者矣。,(2)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3)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4)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迅 文学 立场 人格 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80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