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和展望.ppt
《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和展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和展望.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和展望,张廷凯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主任 中国教育学会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Z 010-58758560,主要方面,壹、从理论来源审视课程实践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教学反思叁、有效教学的方向和策略肆、走向课程理解,壹、从理论来源审视课程实践,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哲学来源,社会学来源,心理学来源,R泰勒的经典课程与教学原理提出,必须用两个筛子对一般性的教学目标进行筛选,最终才能确定具体的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这两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一、哲学的视角,哲学的视角,帮助我们关注和审视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从而在众多纷繁复杂的
2、现象中进行选择,包括改革方向的选择,课程内容和结构的选择等等。哲学的研究,为其他研究领域提供前瞻方向和价值澄清。哲学的研究,无论对人、对物、对知识和精神,引导着对价值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哲学理论,人的发展理论,知识论哲学,全面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理论,个体知识论,生存实践论,后现代知识论,主体,创新,经验,建构,对话,实践,体验,探究,现代哲学视域中的知识的基本观念,知识的价值在于人的存在和实践 超越科学主义 生活高于知识 回归生活世界建构知识的意义,二、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视角,帮助我们透视和分析课程改革的合理性,对课程改革的公正性和适应性等做出回答。反思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具备社会学的视野
3、,把课程改革看成开放性的系统,充分重视社会结构(宏观因素)和师生互动(微观因素)对课程的影响,并分析其与知识、经济和文化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课程改革的新机制。,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学,课堂社会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反标准化,架构理论,文化再生产,概念重建,课程公平,生成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合作,综合,个性,社会学视野中课程改革的公平性问题,课程平等的问题,即所有学生都必须获得基础知识、能力、态度与情感的公平问题;课程差异中的公平问题,即设计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的课程教材的公平性原则。,我国课程改革中公平性的表现,第一是我国课程已经渐渐由强分类与强架构向弱分类与弱
4、架构发展。第二是新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的统整,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得。第三是课程地方化和校本化的方向。,课程公平性所表现的基本特征趋势,“反权威”的特点“反知识本位”的特点“反精英”的特点,三、心理学的视角,心理学的视角,直接有助于我们对课程教材的内容选取、结构组织、呈现方式等创新进行设计。,学习的心理学理论,行为理论,情境认知,建构理论,认知理论,知识的表征与图式理论,已有知识与前概念,元认知与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学习与迁移,专家与新手,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批判性思维,图式理论,认知风格,.,作为课程理论来源的心理学的局限性,无公认理论:心理学目前还
5、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理论,任何一种理论都没有获得完全的公认。结论的有限性:心理学实验都是有限条件下的实验,其结论也就必然是有限的。理论应用的难度大:课程的与教学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时有多个层次,难以把握。,贰、作为课堂评价的教学反思,一、“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二、课堂教学评价重点的转向三、课堂教学评价和反思的方法,一、“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解释: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主导、设计或操控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本质上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预先设计并组织实施的,也可以是课堂随机的教学智慧的反映。,我所采用的解释,课堂教学评价是指教师自己或他人对教师的教学过程
6、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评价,它与教学反思、课例分析、教学诊断等发生直接联系,可以通过内省、课堂实录、录象、课堂观察等手段还原或反观课堂教学状态,从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状态进行反思和诊断。,教学反思,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从而进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一个优秀教师必然是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敢于反思、善于反思、勤于反思是优秀教师的特质。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对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发现困惑,解决困惑,是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的必要步骤。,二、课堂教学评价重点的转向,(一)从效果评判逐渐转向教学反思(二)从“以教论教”逐步转向为“以学论教”(三)从管
7、理取向逐步转变为发展取向(四)从静态分析逐步转向动态评价,(一)从效果评判转向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评价一般应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项目。(赵士勋),(一)从效果评判转向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方式等决定了其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着力促进其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评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否正确。(2)评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否得到落实。(3)评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教材处理是否恰当。(4)评教师的学法指导是否得当。(5)评教师教的基本技能是否过硬。(6)评学生的学习是否高效。
8、(彭亚青),(一)从效果评判转向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评价是指着眼于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进行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及结果的评价。(丁朝蓬)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能做到对课堂教学原生态,即课堂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包括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的使用等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教师本人可以从这些描述信息中获得自我直观,进行自我反思,同时评价人也可根据这些描述与教师讨论其教学行为,从而改进教学。(丁朝蓬),(二)从“以教论教”转向为“以学论教”,传统的评课往往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入手,包括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标恰当、教材处理合理、教学方法选择灵活、教学基本功扎实等方面的标准。这种评课的
9、出发点就是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强调教学活动的效率,以教学文本的目标达成度为指向。对教学技巧的过分重视,已经导致了教师过分追求表现教学技巧而忽视学生学习效果。,(二)从“以教论教”转向为“以学论教”,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每一项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这些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主要还是以教师为评价对象的,教师的语言、板书,课堂提问的技巧、内容的安排等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而学生的收获如何则很少考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操作中,对教学技巧的过分重视,已经导致了教师过分
10、追求表现教学技巧而忽视学生学习效果。(蒋竞莹),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向,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切入点。是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构建了多向信息交流渠道。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有效整合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中学生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呈现情况。(钟井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主动性:指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态度。有效性:指向学生上课以后的实际收获。(顾志跃),(三)从管理取向转变为发展取向,管理取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比较注重他人对教师的评价;发展取向的课堂教学评价则更关注教师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通过各种方法如集体备课活动、创新研讨课等,建立良好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氛围可以有效地为教师提供应
11、有的安全感和自尊感。,(四)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评价,课堂教学评价重点转向评价课堂的运行状态,包括: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态度、教学组织、教学思维、教学机智等,学生群体评价指标:学习情境、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知识成效、创新能力、思想认识。教师个体行为评价指标:学科专业基础、课堂管理能力、教育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图文表达能力和演示能力等。教师教学设计评价指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王通),三、课堂教学评价和反思的方法,F.迈克尔康纳利和D.琼克兰迪宁将教师反思的方法分为自我反思和与他人合作进行反思两类,
12、自我反思的方法包括记日记、传记、图例及档案分析,与他人合作的反思方法包括讲故事、写信、教师访谈及参与式观察。,(一)内省式反思(二)基于观摩和公开课的反思(三)基于录象的教学反思(四)基于网络论坛和博客等的教学反思,(一)内省式反思,“研究教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研究我们自己。研究自己,就在于必须认真地对待和研究我们教师和学生自身教与学的经验,来变革我们的教学工作。而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教学效能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以及教师之间专业团队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重要途径。”(丁钢),如何进行内省式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内省式反思分为:(1)课堂教学活动前的反思。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发生在课
13、前准备的备课阶段,要求教师先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和教训反思的基础上。(2)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反思。这种反思用于解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3)课堂教学活动后的反思。这一类型的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邵丹玮),(二)基于观摩和公开课的反思,公开课、观摩课是课堂教学评价反思的主要方式,包括“课例研究”“说课”等新的形式。教师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比较自己上这
14、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其相比有什么异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哪些启发;如果自己以后教这一课,会如何处理的反思分析。,相关争论,听课是学习,就应该具有可学性,因此它必须在常态下进行”。失去常态,就失去了真实,失去了可学性。(程红兵)各种公开课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便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维妙维肖的翻版。(李镇西),评课应多些
15、上课老师的声音,多些交流。评课中的一言堂或者几个专家轮番轰炸的方式并不可取。专家一般理论水平比较高,而上课老师在教学内容上最具发言权,两者应多些对话,多些交流。既然是探讨,就应允许各抒己见,既然是切磋,就应提倡互相商讨。上课老师希望能够多些交流的机会,多听听上课老师内心的一些想法,真理只会愈辩愈明。(王俊杰),改善评课的策略,(1)建立多元化的评课目标。(2)建立多层次的评课机制。在学校内组建学科示范组,让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定期为本学科教师开设示范课。将同事评课改为同行之间上公开课,增加公开课的数量,使听课教师通过换位思考而自省。促进同行评课与自我评课的结合。把学生评课改为课堂评估。(3)建立
16、科学合理的评课指标体系。评课指标要具有客观实在、准确全面、简练明确、具体可行等特点。,学校案例:优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方法,1授课教师自我评价:自我描述课的结构、设想,以及知识的重难点、优秀之处,教师的感受就是对课堂的无意识反思。2同行互评: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座谈、讨论、交流、探讨、提问、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评课。3学生评课:随机抽取出8-9名好、中、学困生参与评课,目的是帮助授课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要求。4保证常态授课:听课提前2节课通知,具有随意性,以考察教师真实的水平、认真程度以及不足之处。学校领导不参与评课,听课不作为评价一个老师的依据,授课老师比较轻松。5写教学反思与心
17、得体会:(1)授课教师写课后反思,归纳上课的得失写成功之处;(2)听课教师写听课心得与反思;(3)要求教师写教学日志。(洪雪琼),(三)基于录象的教学反思,教师把自己的一节课或数节课的教学进程用摄像机摄下来,通过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或通过对他人的教学过程的录象分析和评价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课堂录像在发展教师反思实践能力中的作用,1.提高教师以教学方法的角度观察和反思实践的意识。在观看录像前确立反思的重点,包括观察和反思任务的目标、要求和步骤等。也可考虑介绍录像的拍摄背景、课程特点或其中师生的情况,以利教师做出更客观和准确的判断。2.将不同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改革 实践 反思 展望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7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