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井解释原理.ppt
《试井解释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井解释原理.ppt(1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井解释导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10月,一、试井解释中的概念,试井(广义):试井是一种通过获得有代表性储层流体样品、测试同期产量及相应的井底压力资料来进行储层评价的技术。既包括压力和温度及其梯度的测量、高压物性样品的获取,不同工作制度下的油、气、水流量的测量,甚至探测砂面以了解地层出砂情况等均可以称为试井的范畴。,试井(狭义):仅指井底压力的测量和分析,以及为了进行压力校正而进行的温度测量和为了分析压力而进行的产量计量。,1、什么是“试井”?,试井解释,1、什么是“试井”?,测井(Well Logging):主要用电法等来测试井筒附近区域的地层渗透率、饱和度等地层特征。生产测井(P
2、roduction Test):主要研究井筒问题,如出油层位、出水层位、分层流量及井壁损坏等。试井(Well Testing):主要通过测试压力数据和产量数据来求取生产井流动区域范围内的有效地层参数,如渗透率、表皮系数、井筒存储系数以及井与断层的距离。,2、“试井”、“生产测井”、“测井”差别,由于“试井”和“生产测井”同样都是使用绳索(电缆或者钢丝)向井中下入仪器,测取资料进行研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子压力计的发展和应用,使得试井和生产测井在现场施工方式上趋于接近,统称为“电缆作业”,但是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所依据的理论截然不同,因而只能是彼此渗透,不能混为一谈。,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石
3、油地质综合研究技术(盆地、区带、圈闭等评价)油藏探测与监测技术(试井、地震、测井、录井)地质建模与储层描述技术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生产动态分析与监测技术(油藏工程)井筒举升工艺(采油工程)储层改造技术(采油工程)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试井服务的范围跨越了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全过程。,各种测试的探测距离,试井的分类,试井是唯一的矿场流动评价技术 油气勘探开发的是流体矿藏,流动测试将更能反映油气藏的产能。试井就是以渗流力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井的测试信息的研究,确定反映测试井和储层特性的各种物理参数。渗流力学理论的发展:室内实验 矿场试验-试井,归纳起来试井分析的主要用途有:,1、判断和预测油气藏类型,
4、均质油气藏,非均质油气藏等;2、判断和预测油气藏大小和范围,河道油藏,断层距离,透镜体,油(气)层边界,非均质分布等,而且是地震、测井等手段都难达到的;。3、判断和评价断层的性质,包括密封性等;3、流动单元的划分;5、判断井间连通性和注采平衡分析;6、平均地层压力计算,压力分布;7、估算测试井的完井效率、井底污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采取增产措施(如酸化、压裂),分析增产措施的效果;8、估算测试井的控制储量、产能、地层参数;9、描述井筒周围油藏特性,包括流动单元描述与划分,渗透率分布、孔隙度分布,厚度分布,饱和度分布等。,(1)平面径向流,假设:油层均质、等厚、油井打开 整个油层生产。现象:在油层
5、中与井筒方向垂直的水平面上,流线从四面八 方向井筒汇集、而等压线则是以井轴为圆心的同心圆。,实际上,油井一开井总要受到井筒储集和表皮效应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时虽然也是向着井筒流动,但是尚未形成径向流的等压面,这一阶段称为“早期段”,在生产影响达到油藏边界以后,此时因受边界影响不呈平面径向流,这一阶段称为“晚期段”,真正称为径向流的只是它们之间的一段时间,即“中期段”,3、重要概念,(2)稳定流动,一口油井以稳定产量生产,如果在“晚期段”整个油藏的压力分布保持恒定(即不随时间变化),油藏中每一点的压力都保持常数,这种流动状态成为“稳定流”。表现特征:ttss时,油藏中任何一点均有:dp/dt=
6、0.,强水驱边底水油藏可出现稳定流。,(3)拟稳定流动,如果在稳定生产过程的晚期段,油藏中每一点的压力随时间的变化率都相同,即各点的压力以相同的速度下降,这种流动状态称为“拟稳定流动”。表现特征:ttps时,油藏中任何一点均有:dp/dt=C(常数),油藏中不同时刻的压力分布曲线彼此平行,井底压力随时间变化呈线性关系。封闭油藏中一口井以稳定产量投入生产,当压力影响达到所有封闭边界之后,便进入“拟稳定流动”阶段。,(4)半球形流和球形流动,油藏由于存在气顶或者底水,为了防止底水锥进或者气顶气窜,只打开油层顶部或者底部,油层中的流体类似于从半球体的四面方向流向油层顶部的打开部位,此时的流动称为“半
7、球形流动”。如果只在油层中某一部位打开,油层流体从射孔孔眼的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流向孔眼,此时的流动称为“球形流动”。厚油层局部打开时可以在“早期段”出现“半球形”或者“球形”流动。,(5)线性流动,线性流动就是指在某一区域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同,流线相互平行。可能出现“线性流”的情况:平行断层所形成的条带地层,离井稍远区域流动;无限导流垂直压裂裂缝井;水平井水平段较长时。线性流在压力曲线上的表现特征:压力导数成1/2斜率的直线。,(6)双线性流动,有限导流垂直裂缝是指进行水力压裂的井,当加入的支撑剂沙粒配比是当时,裂缝中的导流能力与地层的导流能力可以相比拟。此时除垂直于裂缝的线性流外,沿
8、裂缝方向也产生线性流,因此成为双线性流。双线性流产生于有限导流的垂直裂缝。,(7)拟径向流,对于水力压裂井,当初期的线性流动和双线性流动结束之后,当压力波响应半径大于裂缝半长时,就会出现拟径向流动。,(8)续流,井口开井时,初始的井口产量是由井筒内液体的膨胀而产生的,井底的流动是从零逐渐增高到常产量(Q)值,这时地层内不能马上形成平面径向流,这一阶段称为井筒储集影响阶段,也称“续流动段”。反之,当一口井在井口关井时,由于井筒内流体的压缩性影响,或是由于井筒内具有自由液面,使得井底不能同时关闭停止流动,地层继续向井内补充一部分液体,这便是关井的“续流动”。,几种特定流动的压力导数特征斜率值,(9
9、)段塞流,在钻柱(DST)测试中,打开井底阀以后,随着地层流体的产出,测试管柱的液面不断上升。对于自喷能量差的地层,液面达到井口之前,流动即停止,从而形成自动关井。这种流动称为“段塞流”。,(10)探测半径,当一口井以产量q生产时,井底压力开始下降,压力波不断向地层内部传播,“压降漏斗”不断扩大和加深,在任何时刻ti,都总有那么一个距离ri,在油层中与生产井距离超过的ri地方,压降仍为0(严格地说,该地方压降仍然非常小,只是无法探测出来而已).这个距离就称为“探测半径”。,探测半径的计算公式:,.,rd:探测半径,ft;k:渗透率,mD;t:时间,h;:孔隙度,无因次;u:粘度,mPa.S.C
10、t:压缩系数,磅/英寸2-1,(11)压降试井和压降曲线,压降试井:即把本来关着的油井开井生产,使油层中的压力 下降,测量产量和井底流动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压降曲线:以直角坐标表示井底流压Pwf(t),以对数坐标表示 开井时间t,绘制出来的井底流压和开井时间的 单对数曲线称为压力降落曲线,简称压降曲线。利用压降曲线可以计算油层渗透率k和表皮系数S等。,(12)压恢试井和压恢曲线,压恢试井:一口井以稳定产量生产一段时间tp以后,关井使 油层压力回升(“恢复”),测量关井前产量和关井 后井底流压随时间的变化,这就是“压恢试井”。压恢曲线:Horner曲线:即以直角坐标表示关井井底压力Pws(t),对
11、数 坐标表示(tp+t)/t,这样的半对数曲线就 称为霍纳曲线。MDH曲线:即以直角坐标表示关井井底压力Pws(t),对数坐 标表示关井时间t,这样的半对数曲线就称为MDH 曲线。利用压力恢复曲线可以计算油层渗透率k、表皮系数S以及油层外推压力等。,(13)井筒储集效应和储集系数,在油井开井阶段和刚关井时,由于流体自身的压缩性,都存在续流影响,这就是“井筒储集效应”。从开井或者关井开始,直到地面产量与井底产量完全相同之前的阶段都称为“纯井筒存储阶段”。,井筒储集系数物理意义,在井筒储满单相原油的情况下,井筒靠其中原油的压缩性能储存原油,或者靠释放其中原油的弹性膨胀能量排除原油的能力。说得更具体
12、些:关井时,要使井筒压力升高1MPa,需要从地层中流入C(m3)体积的原油;开井时,当井筒压力降低1MPa时,靠井筒中原油的弹性膨胀能量可以排出C(m3)体积的原油。,(13)井筒储集效应和储集系数,(14)表皮效应、表皮系数和折算半径,由于钻井过程中泥浆的侵入、射孔引起射开不完善、酸化和压裂原因,使油井附近地层区域的渗透性发生变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井壁污染和增产措施见效。因此,当原油流入井筒时,就会在这个渗透性不同的区域内产生一个附加压降。这就是所谓的“表皮效应”。将表皮效应产生的附加压降Ps无因次化,得到无因次附加压力降,用来表征一口井表皮效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称之为“表皮系数S”(污染系
13、数)。表皮系数S所反映的储层特征:S0:地层受污染,S数值越大,污染越严重;S=0:储层未受污染;S0:增产措施见效,S绝对值越大,增产措施的效果越好。,(14)表皮效应、表皮系数和折算半径,除了用表皮系数S表示井壁污染和表皮效应性质严重程度之外,也可以用折算半径rwe表示,折算半径就是将表皮效应用等效井筒半径来代替,计算公式如下:,折算半径rwe和井筒半径rw之间的关系:rwerw(即S=0或者Ps=0):井未受污染;rwe 0或者Ps0):井受污染;rwe rw(即S0或者Ps0):增产措施见效。,(15)理想采油指数和理想比采油指数,理想采油指数:指无污染或者措施情况下的单位生产压差的油
14、井产量;,理想比(米)采油指数:指无污染或者措施情况下的单位 油层厚度的采油指数;,(16)实际采油指数,实际采油指数:指地层存在污染或者要经过增产措施的条件下的采油指数。计算公式如下:,(17)流动效率和堵塞比,流动效率(FE):是指实际采油指数与理想采油指数的比值。,堵塞比(DR):流动效率的倒数。,(18)多井试井,多井试井包括干扰试井和脉冲试井。测试时一般采用两口井进行施工,一口井作为“激动井”,改变工作制度,例如开井或者关井,产生一个地层压力波。另一口井作为观察井,测试时下如高精度压力计,记录从激动井通过地层传播过来的压力变化,从而研究井间地层的连通性,和计算连通参数。干扰试井也可以
15、采用一口激动井对多口观察井,或者一口观测井对多口激动井,井型井组测试。脉冲试井是指按照相同时间间隔采用多个激动信号(脉冲),从观察井测量脉冲信号的测试方法。,(19)气井拟压力和无阻流量,气井拟压力的定义:,气井无阻流量(QAOF):是指气井在井口敞喷(大气压)条 件下的气体产量。,二、试井解释基本模型及其特征曲线,1、均质模型,流体为单相微可压缩液体,储层中达到径向流;忽略毛管力和重力;油井测试前地层各处的压力均匀;地层各向同性,均匀等厚。,(1)物理模型,(2)数学模型,渗流方程:,边界条件:,1、均质模型,(2)数学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可以得到Laplace空间线源解:,再利用
16、Duhamel原理就可以考虑井筒存储和表皮效应。,(3)典型曲线,双对数压力及导数曲线,I:早期断压力及导数曲线合而为一,呈45直线,表示井筒储集效应的影响;II:过渡段导数出现峰值后向下倾斜,峰值高低取决于CDe2S.CDe2S值越大,峰值越高,出现的时间越迟。III:导数水平段地层径向流的典型特征。,半对数MDH曲线,a:具有斜率m的径向流直线段;b:具有最大斜率的续流和过渡段;c:以m和m为斜率的直线交点D所对应的时间t*;d:以m和m为斜率的直线夹角.,(3)典型曲线,半对数MDH曲线,1、CDe2S值越大,则m/m越大,且夹角越接近90角,反之,CDe2S值越小,则m/m越接近1,且
17、夹角越接近180角;2、CD值越大,t*越大,拐点出现越迟。,(4)双对数/导数曲线分开距离与CDe2S的值近似关系,(5)井筒储集系数分类特征,(5)井筒储集系数分类特征,(6)常见均质模型曲线类型,1、导数曲线无峰值;2、半对数曲线缓慢向上弯曲,未出现径向流;3、反映储层的表皮系数和井筒储存系数都很小。,1、双对数综合曲线呈叉状,压力及导数早期重合;2、导数处于上升段,表明压力变化仍处于续流段;3、半对数曲线向上弯曲,后期近似呈直线,但并不是径向流直线段;4、储层污染较重,表皮系数较大。(卧90井),(6)常见均质模型曲线类型,1、双对数缺失早期续流段;2、半对数曲线具有很短的续流段,但径
18、向流直线段很长;3、半对数直线段斜率很小,反映地层系数(kh/u)很高;4、储层污染较重,表皮数很大。(轮2井),(6)常见均质模型曲线类型,(7)典型实例,(1)物理模型,假设油藏中存在两种介质: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基质岩块不能向井筒中直接供液,流动总是先从裂缝开始,逐渐向基质岩块波及,裂缝系统渗透率远大于基质岩块系统的渗透率。,2、双孔隙模型,(2)概念和定义,1、裂缝系统的体积比,2、基岩系统的体积比,3、裂缝孔隙度,4、基岩孔隙度,5、(裂缝+基岩)总孔隙度,6、裂缝系统弹性容量,7、基岩系统弹性容量,(2)有关概念和定义,8、弹性储能比,9、窜流系数,其中,a是基质岩块的形状因子,定
19、义为:,l是基质岩块特征长度,n是裂缝面的维数,常见的a值:,弹性储能比反应裂缝系统的储油量占总储油量的百分比;窜流系数反应的是原油从基质岩块流到裂缝的难易程度。,(3)数学模型解析解,双重孔隙介质Laplace空间解,拟稳态流动状态下:,不稳定流动状态下:,(层状),(球形),(3)典型曲线,双对数压力及导数曲线(拟稳定流动),双对数压力及导数曲线特征(拟稳定流动),I续流段:裂缝系统的流体开始流动,而基质尚未参与流动前表现出均质油藏特征。II裂缝径向流段:当S接近0、C较小、窜流系数较小(基质向裂缝的窜流发生较迟)、弹性储能比较大(裂缝中有充分的液体供给)时,就可以出现裂缝径向流;III过
20、渡段:即裂缝系统中采出液体后压力下降,基质系统开始向裂缝系统补给液体,缓和压力的下降;IV总系统径向流段:即窜流过程稳定以后,裂缝和基质系统中的流体同时参与压力变化过程,出现总系统径向流段,导数曲线上出现水平直线段。,(3)典型曲线,半对数曲线特征(拟稳定流动),半对数曲线上出现两条平行的直线段,第一条直线段代表裂缝径向流段,第二条直线段代表总系统径向流段。,(3)典型曲线,双对数压力及导数曲线(不稳定流动),(3)典型曲线,双对数压力及导数曲线特征(不稳定流动),a-b为裂缝均质流段,这一点在径向流起点前,因此导数没有出现0.5水平段。b-c为过渡段,导数曲线出现0.25水平直线段;c-d表
21、明从过渡段转化到总系统均质流;d-e为总系统径向流段,导数曲线出现0.5水平直线段。,(板状基质岩块),(球状基质岩块),(3)典型曲线,半对数曲线特征(不稳定流动),A:出现两个半对数直线段,其中斜率为m/2的直线段为过渡流直线段,斜率为m的直线段为总系统直线段。B:只有一个直线段,即总系统径向流段。,(3)典型曲线,(4)曲线特征,(1)(a-b)续流段;(2)(b-c)裂缝径向流段,导数为0.5水平线;(3)(c-d)基岩裂缝过渡段,压力呈平稳过渡;(4)(d-e)总系统径向流,导数为0.5水平线。(坝2井拟稳态窜流),(1)(a-b-c)段为续流段,裂缝流动特征被续流影响掩盖;(2)(
22、c-d)段为不稳态窜流段,导数表现出0.25水平直线;(3)(d-e)为过渡段;(4)(e-f)为总系统径向流,导数为0.5水平线。(5)双重介质不稳态窜流,从形态上很容易与均质地层、井附近有直线断层曲线混淆。(不稳态窜流),(4)曲线特征,(5)典型实例,(5)典型实例,TK409,油井经过加砂压裂后,常常形成与井贯通的垂直裂缝。裂缝的生成是在井底的压裂液压力高于地层岩石的最小应力时发生的,因此裂缝总是沿着地层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向外延伸。,3、垂直裂缝模型,人工压裂裂缝的渗透能力主要取决于掺入的压裂砂的分选性,如果掺入的压裂砂的分选良好,则人工压裂裂缝的渗透能力会很高。为了定量描述裂缝的渗透能
23、力,定义无因次导流系数FCD如下:,当FCD大于100时,认为裂缝是高导流的裂缝,通常称之为无限导流裂缝。如果FCD较小,则认为压裂缝是低导流的,通常称之为有限导流裂缝。,3、垂直裂缝模型,(1)物理模型,裂缝与井筒呈轴对称分布;裂缝内的流动可以为无限导流(沿裂缝方向无压差)或者有限导流(沿裂缝方向有压差);裂缝宽度W0;,3、垂直裂缝模型,(2)无限导流裂缝数学模型,早期线性流动阶段:,拟径向流动阶段:,(2)无限导流模型裂缝典型曲线,整条曲线分成4段,即续流段、线性流段、过渡段、拟径向流段。,无井储的双对数压力及导数曲线,I:早期断斜率为0.5的直线,导数与双对数相差0.301周期;II:
24、过渡段压力及其导数曲线近乎平行;III:径向流段导数为0.5的水平线。,(2)无限导流模型,具有井筒存储效应的双对数及其导数特征,当存在井筒储集影响时,曲线的早期断会偏离0.5斜率直线,相应的导数斜率也会大于0.5,而与双对数曲线呈放射状。,(2)无限导流模型,半对数曲线特征,半对数曲线表现出类似于负表皮效应的压力动态特征(倒“厂”字型)。,(2)无限导流模型,(2)无限导流模型实例,西26-8井双对数曲线,西28-19井双对数曲线,压力与导数曲线平行上升,斜率接近1/2,西2819解释结果为:井筒储存系数C:1.9m3/Mpa,基值渗透率K:0.1510-3m2,裂缝表皮系数:0.15,裂缝
25、半长:77m,拟合地层压力:23.9MPa。,(3)有限导流裂缝数学模型,早期双线性流阶段:,拟径向流动阶段(与均质油藏径向流一样):,(3)有限导流裂缝典型曲线,有限导流裂缝的曲线形态可分成5段,即续流段、双线性流段、线性流段、过渡段、拟径向流段。,无井筒储集的的双对数压力及导数曲线,I:早期断斜率为0.25的直线,导数与双对数相差0.602周期;II:过渡段压力与导数曲线几乎平行;III:径向流段导数为0.5的水平线。,(3)有限导流裂缝典型曲线,(3)有限导流裂缝典型曲线,裂缝导流能力对有限导流裂缝压力特征的影响,具有续流影响的有限导流双对数曲线特征,井筒储集效应会使早期续流段的斜率偏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释 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76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