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礼仪.ppt
《蒙古族传统礼仪.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古族传统礼仪.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蒙古族传统礼仪,献哈达,蒙古族人民在迎接客人、敬神祭祖、拜见尊长、婚嫁节庆、祝贺生日、远行送别、盛大庆典等重要场合,通过献哈达来表示自己的欢迎、尊敬、真诚、爱戴和祝愿。,哈达为藏语音译,“礼巾”之意。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长度通常为 1.5 米,最长的有 4 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 6 厘米。蒙古族人民最常用的是蓝色和白色的哈达。,献哈达的方式,张开双手捧哈达,将折缝朝向宾客,否则视为失礼。向尊者、长者献哈达时,要毕恭毕敬,弯腰前倾,双手捧哈达举过头顶,以表敬重。对平辈,则双手平举,将哈达送到对方的手中或腕上即可。对晚辈,将哈达直接搭在对方的脖子上,表示祝福。献哈达者表情庄重、大方、真诚,有
2、的时候献哈达者还要吟诵吉祥的祝赞词,以渲染敬重的气氛。,接受哈达的方式,接受哈达者要站起身微向前躬身接受哈达。如果有祝赞词和敬酒的话,应集中精力听完祝赞词并接受敬酒。接受哈达者如果是长辈,则可以就坐受礼,其他人则一定要站起身受礼。,藏族献哈达,在藏族地区,献哈达是一种既普遍又崇高的礼节。无论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迎送宾客、朝觐佛像、音讯往来、求情办事以及新房竣工、认错请罪等都有献哈达的习俗。,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男女求婚时,先由中间人献哈达,如接受哈达则表示可以议婚,退回则为拒绝之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为恭贺新
3、喜,祝愿新婚夫妇恩爱有加,白头偕老。迎送宾客时献哈达,表示对远方来客的热烈迎送和崇高的敬意。葬礼上献哈达,表示对死者的沉痛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佛法会上向喇嘛和活佛敬献哈达,表示对喇嘛活佛的无限敬仰到神佛前祈祷时献哈达,以示信佛者的虔诚和希望菩萨保佑、万事如意。在书信来往中,附上一条哈达,表示写信者感情的真诚和意愿的庄重;拜会尊长敬献哈达,表示对尊长的敬重,祝愿幸福、长寿、吉祥如意;向对手献哈达表示想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哈达最早是藏族宗教礼仪中虔诚地向神灵敬奉的一件珍贵供物,也是僧侣们互赠或向活佛敬献的礼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不仅仅是宗教界专用的供物,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最普遍最常
4、见的一种礼物。,五彩哈达,藏族最常用的哈达是象征纯洁、吉祥的白色哈达。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黄色象征大地,红色是空间护法神。它是献给活佛或近亲时用的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它只在特定情况下才用。,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祭敖包祈求各神(敖包是牧民心目中神的象征)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堆子”、“石堆”等,汉语的意思为“堆子”。,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也有用土堆起来的。多筑于山顶、湖边、路旁等显眼的
5、地方之,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顶端插有插若干幡杆树枝或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等。敖包内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有的放置骏马鬃毛,有的放置五谷。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多为单个体,也有3、7、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敖包修建以后附近的居民每年都要来祭拜,祈祷人畜兴旺、无灾无病。,敖包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史前游牧民族原始宗教的诞生。祭敖包原本是萨满教的一项图腾祭祀活动,后来喇嘛教取代萨满教后,这一祭祀活动也被纳入喇嘛教,同时增加了喇嘛教色彩。在长期的生活中,敖包也演化为游牧民祭天、祭山、祭四方的神坛。,内蒙古境内最古老的敖包遗址属于公元十三
6、、十四世纪建筑,位于阴山以北乌兰察布草原四子王旗(县)境内的罕乌拉山顶。这处敖包群主敖包高米,底径米,分底座、甬道、包顶三层,全用黑色石片、石块垒建,上面饰有许多宗教饰物和彩带。巨型敖包四周,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敖包余个,其规模之大,堪称中国敖包之首。,敖包在草原的作用,一是祭祀各种神的地方。二是敖包作为路标、界标和指明方向的标志。三是敖包是青年男女相会谈情说爱的地方。(“敖包相会”是冲破禁区、思想解放的产物。”),敖包的分类,萨布基敖包“界碑”一方水土一方神敖包敖包与“翁滚”的结合数典祭祖敖包是一种纪念碑,敖包的祭礼,由于蒙古族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异。一般都是在农历五、六月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蒙古族 传统 礼仪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7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