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共混原理第三章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ppt
《聚合物共混原理第三章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合物共混原理第三章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三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相容性及其分类 Flory-Huggings聚合物共混体系热力学理论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判据聚合物间的相容性与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关系P-P共混体系相图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分离机理,内 容,2,从广义上讲,共混高聚物也是一种溶液。要使完全互溶,FM必须小于零。P-P的混合熵SM很小。而混合过程常为吸热过程,因此一般情况下,FM0.所以绝大多数共混高聚物不能达到分子水平的混溶。,1.1 相容性,1 相容性及其分类,3,结构决定性能。要得到具有目标性能的聚合物共混物,必须使得共混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影响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因素有: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共混物组成;制备方
2、法;工艺条件;设备条件;等。研究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对于聚合物共混物的配方、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相容性影响着共混物的形态结构,4,热力学相容性(混溶性)相互混合的组分以任意比混合,都能形成均相体系,这种相容性叫热力学相容性。工艺相容性(相互接纳能力)对于一些热力学相容性不太好的共混高聚物,经适当加工工艺,形成结构和性能稳定的共混高聚物,则称之为具有工艺相容性。其依赖于:,1.2 相容性的分类,工艺相容性,热力学相容性,工艺条件,5,2 Flory-Huggings聚合物共混体系热力学理论,P-P共混相容性理论聚合物间相容性的热力学分析影响聚合物间热力学相容性的因素,主要内容,6,热力学理论
3、是了解PB和聚合物合金行为和性能的关键由于大分子的自扩散系数较低,通常很难达到热力学平衡,即使在挤出机或者注射机等加工设备中获得接近平衡的条件,在挤出或者模压的过程中也很难保持平衡而且PB粘度高,在实验室通常是把两种聚合物溶解在共溶剂中,然后干燥。不过用溶剂浇注法制备的聚合物共混物,其形态依赖于溶剂、温度、时间和浓度的变化。把这些相互影响的数据直接用于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风险,前 言,7,为了减少上述影响,应该采用接近工业生产的熔融混合法,这样才能了解混合物的性能在远离平衡条件下生产的PB会存在严重问题,比如在使用期间性能会向平行方向漂移,其相熟化和力学性能的下降可能导致严重后果,8,9,首先回
4、顾高分子物理的知识,即聚合物-溶剂(P-S)体系理论,根据FloryHuggins晶格模型理论,1-1、2-2、1-2分别是相邻的一对溶剂分子,相邻的一对链段、和相邻的一个溶剂-链段对。则混合过程可用下式表示:,10,11,这里,Z是晶格的配位数,N1为溶剂个数;2为高分子体积分数。可见,1取决于T和,可以为负值。,对于一个固定的聚合物共混体系,1值仅决定于 温度T,12,1 P-P共混相容性理论,1949年,Flory和Huggins根据液液平衡的晶格理论,得出了P-P热力学表达式:,和高分子溶液(P-S)的热力学表达式一致,只是只是把1换成了12(H-F相互作用参数)。,但他认为,12是纯
5、粹的焓,是非负的,也就是H0,则仅由于S的作用才能满足F0,达到P-P之间的相互混溶.,评价:这一理论仅对特殊的的碳氢混合物才有限度的适用,而难以解释某些P-P之间较大的相容性。后来对此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改进。,13,近年来相聚发展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状态方程理论,气体晶格理论,强相互作用理论,和混合热理论。但均有各自的不足(可参阅聚合物共混物与合金,沈家瑞,贾德民编著,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混合热理论出发点是:对于PB,由于Sm很小,P-P之间的相容性决定于混合热,混合热是根据P-P链段之间的吸引排斥作用来计算的。混合热理论虽然较简单,但在理论描述方面比较准确,在估计相容性上比
6、较有效。,14,2.聚合物间相容性的热力学分析,15,聚合物间相容的充分、必要条件,16,1可看作有3种分量组成:色散力、自由体积和特殊相互作用力。吸热时1为正值,放热时为负值。,17,18,x1为负值时肯定相容,故没有进行讨论,19,20,21,back,解上联立方程,可得临界条件下的1、值,用1c、c表示。,22,开始发生相分离时的1临界值:,即熵变和焓变大小的比较,23,由此可见,1c随试样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只有当体系当1 1c时,体系不是在任何组成下都能形成均相共混物,我们说这种体系是不完全相容的(部分组成范围内相容)。由于高分子的A,B值均较高,以至1c值很小。这样对于分子量高的P
7、B而言,1值常常大于1c值,因而大多数的共混高聚物都是不相容的。,24,25,3 影响聚合物间热力学相容性的因素,聚合物共混物之间的相容性,首先取决于参与共混的聚合物的性质。性质相近有可能相容。此外,还与聚合物的分子量、异种大分子间的特殊相互作用、无规共聚物的组成、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共混物的组成、溶剂、温度等因素有关。,26,3.1 分子量,由式3-7给出的1c可以看出,参与共混的聚合物的分子量越大,体系的1c值越小,越难满足于11c的条件。对于聚合物共混物,为了获得优良的性能,参与共混的聚合物的分子量一般都比较大。所以,聚合物共混物组分间的相容性大多数都不太好。,27,3.2 异种大分子间
8、的特殊相互作用,一般的聚合物共混物的分子量较大,所以共混体系的混合熵有限,组分间的相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焓。如果两组分聚合物大分子间只是通常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焓变均大于零,综合焓变,使得混合满足不了FM 0的热力学相容条件,组分间是不相容的。但如果异种大分子间存在特殊相互作用,包括分子间形成氢键、强的偶极-偶极作用、离子-偶极作用、离子-离子作用、电荷转移络合作用、酸碱作用等,混合时候便会产生负的HM,可以满足FM0或者11c的条件,就能够形成相容的共混体系。,28,(1)氢键,异种高分子间要形成氢键,必须有质子给予体和质子接受体,才能形成氢键结合。,29,30,(2)离子间相互作用导致
9、的增容,具有相反离子电荷的两种高分子间形成盐或者络合物可导致两者间的相容。,(3)电子共轭作用导致的相容,聚苯乙烯磺酸钠和聚三甲基苄胺苯乙烯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形成了一种络合物,可导致相容。,PPO/PS共混体系的相容驱动力为:基于PPO苯环和PS苯环间产生了强的电子共轭作用,二者的苯环产生协同振动,避免了各自苯环的微观聚集。,31,参与共混的两种高聚物,分别具有富电子基团和缺电子基团,就会分子间的电荷转移络合作用,形成分子间物理交联点,导致共混体系的相容性。,(4)电荷转移导致的相容,(5)酯交换反应导致的相容,32,3.3 无规共聚物的组成,针对PVC/NBR共混体系,AN含量为20左右的N
10、BR与PVC共混物是半相容体系;而AN含量为40左右的NBR与PVC共混物是完全相容的体系。,33,3.4 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对于有结晶聚合物参与的共混物,如果两组分高分子之间没有强的特殊相互作用,亦即混合时无明显放热效应;若是两种结晶聚合物共混,二者又无相同的结晶结构,即使参与共混的两种聚合物化学性质非常相近,也不会是热力学相容的。因为化学性质非常接近的异种聚合物混合,热效应接近于零,单靠异种大分子相混合的熵增不能补偿破坏结晶聚合物的结晶生成能。例如PP和PE,容度参数分别为7.98.1、8.08.2(单位:cal/cm3),化学性质很接近,二者共混是热力学不相容的。,34,3.5 共混物
11、的组成,FM/RT对关系曲线出现极小值和极大值的二元共混物,相容性与共混物组成密切相关。大体规律是两种聚合物含量相差较大时利于相容;等量或者接近时相容性不好,要发生相分离。,35,36,3.6 溶剂,如果两种聚合物采用溶液共混,溶剂对其相容性也有影响。比如PS和聚甲基乙烯基醚(PVME)共混体系,两种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参数23 0,但是用不同的溶剂溶解配制成溶液,然后浇铸制膜时,研究表明,一部分溶剂可以制得均相共混物,而另一部分溶剂则得到多相共混物。,37,造成这种表观相容性差别的原因在于,形成不相容共混物的溶剂均有较高的值。可见,选用的溶剂对两种聚合物均为良溶剂,并且两种聚合物的溶解能力相近时
12、,两种聚合物具有好的相容性。如果两种聚合物性质差别很大,异种大分子之间又无特殊相互作用,这样一方面溶剂难以选择;另一方面即使有共同溶剂,也难以形成均相共混物。,38,3.7 温度,按照F-H溶液的晶格理论,Huggins参数(聚合物间相互作用参数)1与温度T有关:T升高,1变小,就有利于热力学相容。,采用热-机械共混工艺进行聚合物共混改性时,参与共混的聚合物的粘度比与实际混容情况有关。由于温度对不同聚合物熔体的粘度影响情况不同,所以温度通过影响参与共混的聚合物的粘度比来影响实际混容性,这可以称为工艺混容性。,39,具有最高临界相容温度(UCST)行为。超过此温度,共混体系完全相容,低于此温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聚合物 原理 第三 共混物 相容性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74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