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第3讲Internet基础.ppt
《网络知识第3讲Internet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知识第3讲Internet基础.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网络知识第3讲 Internet 基础,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2,第3课 因特网基础,本课内容因特网概述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因特网的功能和服务模式因特网的体系结构因特网编址机制因特网接入问题概述拨号接入局域网接入代理服务器接入其他接入方法,3,3.1 因特网概述,什么是因特网?因特网是在TCP/IP协议基础上建立的国际互联网。它是“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万网之网”,即将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机构的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在一起,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信息网络。,4,3.2 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利奥纳德科仑洛克他在其博士论文中最早用排队论证明分组交换网络的优越性(1961)
2、。并在1969年12月,参与了美国四所大学使用接口消息处理器(IMP)建立起阿帕网(ARPA Net)。,Leonard Kleinrock,5,3.2 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APARNet实际上是冷战的产物。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DARPA)决定研究一种计算机网络,能够在战争状态下经受得起局部被破坏,即一种无中心的网络,并能够将使用不同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具有现代网络的许多特征,例如分组交换分层次的网络体系结构较为完善的通信协议,6,3.2 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1974年,斯坦福大学的
3、两位研究员瑟夫(cerf)和康恩(kahn)发表了互联网络的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小型化、自治:各种网络可以自行运行,当需要互联时不必在其内部再进行修改。尽力而为的服务:互联网络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如果需要可靠的通信,则由发送端通过重传丢失的报文来实现。无状态路由器:互联网络中的路由器不保存任何现行连接中已经发送过的信息流状态。分散化的控制结构:在互联网络中不存在全局性的控制机制,7,3.2 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以太网在1980s在全世界开始普及,也是目前因特网中数量最多的局域网络。,曾在施乐公司工作的迈特考夫博士(Dr.Metcalfe)于1973年发明了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现方法完全不同的
4、局域网络-以太网(Ethernet)。,8,3.2 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1970s末,ARPA开始了一个称为Internet的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如何将各种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互联起来,这个研究项目的成果就是TCP/IP协议。TCP/IP协议和过去某些计算机公司开发的协议不同点在于它是完全开放的,其所有的技术和规范都是公开的,任何公司都可以利用其来开发兼容的产品。以这两个协议为中心,以ARPAnet为主干网开始将许多不同的网络联在一起,构成了因特网的原型。,9,3.2 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1990年,阿帕网退役,国家科学基金网正式成为美国的Internet主干网。1991年,IBM
5、、MCI(媒体控制接口)和MERIT三家公司成立了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dvanced Networks and Services),着手建立新的主干网络。1992年,高级网络服务公司建立了新的高级网络服务网(ANSNET),取代国家科学基金网成为美国Internet的主干网。,10,3.2 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蒂姆.本尼斯李(Tim Berners-Lee)于1989年在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主持研制出万维网(WWW)的原型。并将全部技术公诸于世,无偿地供他人使用。万维网的出现,是因特网爆炸性发展的导火索。,11,3.2 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丰富的信息和便利的使用是其规模迅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截止到
6、2000年,因特网的规模为网络数105(以数十万计),主机数107(以数千万计),用户数108(以数亿计),主干速率为2.5Gb/s美国政府资助的“下一代因特网计划”目标是主干网的速率比现在的因特网高1000倍端到端的速率要达到100Mb/s10Gb/s,12,Internet在中国,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所的前身五机部计算站)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1990年10月,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相当于现在的INTERNIC)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
7、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由于当时中国尚未正式连入Internet,所以委托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运行CN域名服务器。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13,Internet在中国,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专线开通后,美国政府以Internet上有许多科技信息和其它各种资源,不能让社会主义国家接入为由,只允许这条专线进入美
8、国能源网而不能连接到其它地方。尽管如此,这条专线仍是我国部分连入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14,Internet在中国,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上,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申连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我国是通过国际专线接入Internet的第71个国家。,15,CERNET网络组织结构,国家教
9、育部CERNET领导小组(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CERNET Leading Group)由国家教委有关领导组成,是CERNET的最高领导和决策机构。CERNET管理委员会(CERNET Administration Committee)由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和十所高校主管校长组成,负责领导并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16,17,Internet的组织和运行管理,Internet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但有一些机构对Internet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有的则也起着一定的管理作用;Internet协会(Internet Society);1992年,用来管理因特网工作技
10、术和应用的因特网协会建立了。它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和鼓励因特网的增长及其有效利用,其中包括了对应于因特网上的协议和未来发展的控制。,18,Internet的组织和运行管理,Internet号码分配机构(www.iana.org),负责分配IP地址;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www.internic.org),负责域名登记;,19,Internet的组织和运行管理,Internet体系结构委员会IAB,是个有权威的机构,负责制定Internet标准和长期发展战略,并领导几个特别任务工作组;IETF和IRTF。Internet工程任务特别工作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11、Task Force)致力于解决中短期的工程问题。由Internet工程指导组(IESG)进行管理。这个队伍被划分为领域,领域又划分为工作组。其中一些工作组分别负责认证,域名,主机动态分配(DHCP),对主机的需求,互联,Telnet,用户文档等等。,20,RFC(Request For Comments)文件,Internet的主要文件形式RFCRFC是Request For Comments(请求评议)的缩写;RFC由IAB审定和发布;交流关于协议,研究和标准的新思想的首要方法是通过请求评议(RFC)的途径。当一个研究者构思了一个新协议,一项新研究,或者关于某个课题的指导性意见都可以作为一
12、个RFC文档提交。因此RFC包括了Internet标准,对于新的或修订过的协议的建议,实施策略,指导性意见,各种集体智慧,等等。,21,RFC文件,RFC包含三种内容:正式批准的标准和协议,对于网络标准或协议的建议,关于因特网的实用技术文章每份RFC都有一个号码,目前RFC已有2000多个,22,3.3 因特网的功能和服务模式,资源共享(包括计算处理能力、数据资源、软件等通过Telnet、FTP实现)信息交流(电子邮件、BBS、ICQ)获取信息(北大天网、新浪)信息发布(万维网是继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之后的第五媒体)电子商务的运行平台,23,3.3 因特网的功能和服务模式,客户/服务器(Cl
13、ient/Server)模式客户模块(Client module):在本地主机上运行,用来访问网络上其他计算机的资源;服务器模块(Server module):一般在远程主机上运行,用来应答来自其他计算机的客户程序请求,提供其本身的服务资源;,24,3.3 因特网的功能和服务模式,网络协议:通信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约定;常用协议组:TCP/IP(应用于所有现代NOS)NetBEUI(应用于早期的MS_NOS)IPX/SPX(应用于早期的NetWare)网卡和驱动程序:局域网中的通信控制器或通信处理机,负责执行通信协议。,25,3.4 因特网体系结构,因特网从1983年开始使用传输控制/网间协议(
14、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参考模型。TCP/IP不是一两个协议,而是由数十个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协议组成的一个协议栈。而TCP和IP是该协议中两个最重要的协议。整个协议集常被称为TCP/IP体系结构或简称为TCP/IP。,26,3.4 因特网体系结构,因特网协议栈和协议数据单元,协议栈,PDUs,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Message(报文),Segment(段),Datagram(分组),Frame(帧),1-bit(比特流),27,3.4 因特网体系结构,应用层:SMTP、HTTP、FTP,D
15、NS传输层:TCP、UDP网络层:IP,ICMP、ARP链路层:PPP,802.3,ATM、帧中继物理层:无特定协议,28,3.5 因特网编址机制,因特网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形式但可以互相映射的地址管理机制:域名地址:(帮助记忆)IP v4地址:202.117.0.20(32位逻辑编码,用来在因特网中定位主机和路由器的接口)介质访问控制(MAC)地址(网卡物理地址):12-FA-9B-23-DB-11(48位物理编码,用来在局域网中定位主机和路由器的接口),29,3.5 因特网编址机制,TCP/IP协议中各类地址的映射在广域网中主要使用逻辑编址。按IP地址来确定网络、网段和主机。依靠域名服务系统
16、(DNS)来实现域名地址到IP地址的映射和转换在局域网中,需要使用网卡的MAC地址来通信,MAC地址是在网卡出厂时就固化在芯片中。在局域网中,由各主机上的地址解析协议(ARP)模块负责完成IP地址到MAC地址间的转换。,30,3.5 因特网编址机制,IP协议采用固定的地址方案来传送数据。无论在哪种链路上传送IP数据包中的IP地址都是不变的。在局域网网段上使用ARP(地址转换协议)协议,将信宿的IP地址转换为该信宿主机使用的MAC地址,以便将IP数据包再封装在链路帧送到信宿站点。IP和ARP互相配合,完成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地。,31,3.5 因特网编址机制,域名服务(DNS)和地址解析(ARP)
17、的比较DNS是一种广域网中全局性的服务,由分布在全球的DNS服务器形成一个服务链,提供关于广域网中的域名到IP地址间的映射。ARP是在局域网中区域性的服务,其服务程序驻留在局域网的主机(接口)中,由各个主机负责解析IP到MAC地址间的映射。,32,3.5 因特网编址机制,TCP/IP网络上的每一台主机都需要唯一的IP地址。这个IP地址在整个网络范围内必须是唯一的。对于大的、世界范围内的网络,例如因特网来说,地址分配的权限是必需集中处理的。对因特网来说,因特网号码分配管理局(Internet Assigned Number Authority,IANA)确立IP地址分配的规则并且主管它们的分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 知识 Internet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7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