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发展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果茨基发展观.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 发展论,心理学界莫扎特维果斯基,Lev S.Vygotsky,1896-1934“维列鲁”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1896年11月5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职员家庭。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同年又在沙尼亚夫斯基大学攻读历史语文学系。维果茨基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和特殊的才能,他同时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美学、心理学等领域进行研究。原为律师和语言学家,从事的工作如鉴定文学作品的意义、真伪等。1925年,他撰写了二十多万字的艺术心理学专着,1926年又撰写了四十多万字的教育心理学专着。从事心理学有关研究17年,34岁死于肺癌。维果茨基是一位心理学界不可多得的天才,在他短暂的
2、一生里,留下的著作达186种,共200多万字。,维果斯基对心理学的影响,维果茨基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是在他去世后的二十年以后才开始发生的,其标志为他的思维和语言一书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1962年)。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未,维果茨基对西方的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产生了十分广泛而强烈的影响。第一阶段(从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后期):西方心理学界初步了解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阶段,其标志为维果茨基的思维和语言于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为之撰写了序言。,维果斯基对心理学的影响,第二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产生广泛影响阶段。大量研究论文,研究集中于
3、其理论的核心概念第三阶段(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对维果茨基研究的深化阶段。在此阶段,研究者不但对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感兴趣,同时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维果茨基,把视野扩展到维果茨基的个人生活及其时代背景与其心理学思想的联系。,维果斯基的理论要点,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问题 文化与语言的作用心理发展的实质教学与发展智力的形成,一、人类心理起源,动物在与外部世界接触过程中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而人类产生的标志是工具的使用,也正是工具的使用带来了新的适应方式 当人们在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凝聚了人类的间接经验,工具成了一种载体,负载着社会文化知识经验 但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包含着人类生产经验的交流
4、与保存,导致了心理层面上语言和符号的产生(结绳记事、手指计算),二、文化与语言的作用: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处于不断生长与变化中,对它的成员发生强有力的影响。它决定了个人能力发展的终极结果它的成员必须要学习各种各样的事情、思考问题的适当方式、他们最有可能相信的事情。正如布隆芬布瑞纳指出那样,我们不仅是产生文化的人,而且被文化所产生。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们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道德规范,而且也被道德规范所约束,它是我们心理的重要构成成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的人;不同文化下对刺激的反应(米德研究)个体的政治化问题、中国盛唐之后的软弱等,文化,文化:被某一团体分享并世代传承的 一系列关于团体习得的意
5、义和行为模式物体、技术、建筑、工具、文化中的其他手工制品规范、角色、信念、价值、仪式和习俗,二、文化语言作用:文化的重要性,在维果斯基的理论体系中,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初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两者的区分上 初级心理机能是我们自然的、不经过学习就获得的能力。如新生儿童关注声音进行区分、记住母亲味道等高级心理机能是随着人们对人类文化的接触,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运用语言以及思考与推理的能力中表现明显,语言的角色,语言使思维具有存在的可能性。语言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基础,而且也是“意识”的根本要素。因为语言使人类的社会交流变成可能。有了语言才使维果斯基称之为“抚养与教育”的东西成
6、为可能。对语言等强有力符号系统的学习,初级心理机能最终能转化为高级心理机能,语言的阶段与功能,文化与语言的作用,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增长与变化并对人的一切产生越来越强大的影响。正是通过工具的运用和符号的中介,人才有可能实现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心理发展中介说,三、心理发展的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制于社会规律必须与成人交往获得语言、符号为中介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内化:将社会情境中所理解与观察到的知识融入认知结构而能为自己所用的历程。,心理机能发展的标志,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心理机能的关系变化、组合形成以语言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
7、理活动的个性化,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文化与儿童的基本生物能力和成熟时间表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维果斯基坚持认为环境(文化)而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熟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力量。当环境的时机与要求对儿童比较合适的时候,发展才能发生。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文化历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学校教学上。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这个观点是维果茨基理论对教学的最大贡献 文化通过发展方式造就儿童,但仅仅在儿童的生物成熟和当前的发展水平足够高级时,文化对儿童的塑造才是有效的。因此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又称可能发展区(zone of pro
8、ximal development)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达到的水平,和经过别人给予帮助之后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水平是发展的两种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这段差距靠儿童自己是无法完成的,最近发展区,现有水平,他人帮助下的水平,最近发展区,太简单的要求是一种浪费,超出儿童能力的要求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是无效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应用,教学应走在发展(现在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必须建立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学习最佳期限:如果脱离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儿童的发展总进程中,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
9、是一对不断移动的水平线。对于不同的个体,这一对水平线的实际情况也是不同的,智力的发展,教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智力发展就是将外部经验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内部财富。,维果斯基的理论思考,认为儿童发展的驱动力在于文化,对于儿童思维的发展解释与皮亚杰的独自发现不同认识到文化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维果茨基关于社会文化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的观点,打破了在西方人心目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个人主义的思想,使他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而且也解决了用他们固有的观念所难以解释的一些实际问题,使西方对维果茨基的兴趣越来越浓,问题思考,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可能水平与现有水平的比较,最近发展区的界线如何划分呢?如何在教学中
10、利用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关于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布隆芬布瑞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文化与正在改变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是美国心理学布隆芬布瑞纳所提出的重要理论的中心主题。发展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理解儿童如何发展方面,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各种各样的环境水平的描述。用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体的发展,布隆芬布瑞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任何系统不论一个细胞、一个器官、一个个体、一个家庭等都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孤立地认识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不能完全理解系统。个体、家庭、团体、学校和社会都是开放性系统,就是说它们的成分在不断变化,仍然能维持其组织的结构。系统也可以运用反馈机制对
11、环境的变化进行识别和反应,从而能够适应。,布隆芬布瑞纳的环境结构,微小系统:重要的交流在直接的、面对面的水平上得以发生。儿童游戏、家庭、教堂、学校。中间系统:微小系统之间通过的重要途径相互影响。如儿童母子关系对同胞关系的影响。家庭、学校、工作场所、教堂、同伴群体。外部系统:微小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成员之间的所有关系的影响。学校体系、政府机构、大众媒体、社区组织、运动组织、文化因素。父子间的交流受他父亲同事关系的影响宏大系统:文化价值、标准、信仰。可以认为是特殊的文化、子文化或者更广阔的社会环境长期系统: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所有系统中发生的变化。如,20世纪最后的几十年家庭中的变化。,系统观看个人发展
12、,系统观看个人发展,看到了什么?儿童恐怖症为什么同前述理论者的最大区别,生态系统理论在中国的研究,走向生态化的儿童研究:聚焦中国儿童成长环境 新华文摘,2005年22期,盖笑松张婵 1.中国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研究 2.中国儿童成长的学校环境研究 一是在班级或者课堂的层面,是学生直接接触的班级环境。二是在学校的层面,包括学校气氛、组织体系等 校长教师子系统也对学生有显著影响。潘孝富等发现,学校的组织气氛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在那些校长影响力强而且教师能感受到校长关心的学校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3.中国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研究 社会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人口素质、文化环境、大众传媒等因素都作为
13、外部系统或宏大系统而影响儿童发展。王民洁等比较了1984年和1999年的社会环境,发现15年来中国父母受教育程度有很大提高,父母职业类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白领阶层所占比例明显扩大。这些外部系统中的变化对儿童所在的微小系统产生了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有明显改善,采用体罚手段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对子女的期望显著升高。,生态系统理论思考,一改过去将重点集中于个体的模式,过去对于发展的讨论,要么关注个体自身,要么关注个体所处环境。系统理论中的思想是它们所没有的。例如一个孩子的偏差行为可能是由于母亲的酗酒、过度操劳,教师的漠不关心,同伴的排斥,家庭结构的混乱引起。个体参与各个系统,并与之互动。(心理治疗的家庭治疗理论)要求对无数高度复杂的交互作用体系进行分析,确认、观察、度量这些体系很困难;对关系的分类、整理各个系统的互惠互利很困难;决定文化价值观与选择的自由如何对个人造成冲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73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