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心脏病ppt课件.ppt
《糖尿病性心脏病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性心脏病ppt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广义的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糖尿病心脏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常起病比较早,糖尿病患者伴冠心病常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梗死面积比较大,穿壁梗死多,病情多比较严重,预后比较差,病死率较高。,流行病学,糖尿病患者有70%80%死于心血管并发症。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男性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充血性心衰发生的危险性增加2倍,女性增高3倍。Stoamler等报告在多因素干预试验的12年随访研究中,与非糖尿病男性相比,在年龄、种族、胆固醇、收缩压及吸
2、烟等配对的情况下,男性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增高3倍,除了发生率和病死率增高之外,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损害的程度要明显严重,冠状动脉造影和尸检显示糖尿病患者23支血管同时受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对照组,且常呈现弥漫性病变。,发病原因,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生:1、脂质代谢异常 2、血液流变学异常(1)血小板功能亢进(2)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3)红细胞红细胞脆性增加3、胰岛素抵抗和(或)高胰岛素血症 4、低度血管炎症 5、高血压 6、高血糖,糖尿病伴高胆固醇血症和LDL增高是肯定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在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G升高和HDL-C降低更为常见,血清TG增高伴
3、HDL-C下降亦是心血管疾病的肯定危险因素;不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单纯血清TG增高亦预示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认为糖尿病患者TG增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胆固醇增高更为密切,特别是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由于TG的增高导致HDL和LDL量与质的改变(HDL-TG升高、HDL-C下降和LDL-TG升高),更加剧了动脉硬化的发生。,2、血液流变学异常:,(1)血小板功能亢进:研究证实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原发性增强,血小板合成释放-颗粒内容物(血栓球蛋白、血小板第四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增加;对血小板激动剂如ADP(腺苷二磷酸)、胶原蛋白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活化因子
4、及凝血酶的敏感性增强;血小板活化升高血栓素A2的合成和释放,加剧血小板的聚集在被ADP等激活时,血小板表面可表达糖蛋白b-a复合物,它可与纤维蛋白原结合,该过程是原发性血小板聚集的一部分不依赖于花生四烯酸途径和释放反应与非糖尿病对照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连接增强,这部分可能与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糖蛋白b-a分子数量增加有关,(2)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抗凝血酶和丝氨酸蛋白酶(肝素和硫酸肝素增强其活性)形成复合物并使其失活;蛋白C(被凝血酶-血栓复合物激活后)可使凝血因子和因子失活并刺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重要的内源性纤溶系统的调节者)。糖尿病患者抗凝血酶活性降低和获得性蛋
5、白C的相对缺乏,使糖尿病患者易于形成血栓;由于凝血因子、及vonWillebrand因子浓度的增加,使糖尿病患者接触活化增强(内源性凝血途径)。纤溶酶原活化剂如tPA启动纤溶系统,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始动血栓的分解,该过程被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以其活性的形式释放)PAI-2和纤溶酶原抑制剂(2抗凝血酶和2巨球蛋白)所阻断。糖尿病患者tPA水平正常或增高,但因其与PAI-1连接增加,致其活性降低,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PAI-1活性增高,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及内皮细胞受损等有关,加之,纤溶酶原的糖化降低其活化的易感性及蛋白C的相对缺乏亦降低tPA的释放。上述多因素损
6、害糖尿病患者的纤溶系统。糖尿病患者常伴Lp()的增高,临床观察发现升高的Lp()水平与溶栓治疗再灌注失败有关该作用部分可能与Lp()中的Apo()与纤溶酶原结构的同源性有关,从而致Lp()竞争与内皮细胞的受体结合,抑制纤溶系统。,(3)红细胞: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由于其细胞膜受糖化和脂质过氧化等因素的影响,红细胞脆性增加,盘性变性能力降低,表现在高切变速度下的全血黏度增高,以致不易通过毛细血管,有利于微血栓形成。,3、胰岛素抵抗和(或)高胰岛素血症,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提示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与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密切相关,但确切的机制不明,持久的高胰岛素血症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发挥
7、作用:刺激动脉壁平滑肌和内皮细胞增生并使血管腔变窄;增加肝脏VLDL产生,促进动脉壁脂质沉积;刺激内皮细胞等合成和释放PAI-1,损害机体的纤溶系统,促进血栓形成;通过多种机制升高血压(如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钠和内皮细胞合成分泌内皮素等);增加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增加心排出量和收缩血管;影响跨膜离子转运,使细胞内钠离子和钙离子浓度升高,从而提高小动脉平滑肌对血管加压物质的反应性;另外,刺激动脉壁血管平滑肌增生肥厚,使小血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增加等。上述作用均可能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一些临床研究报告,糖尿病患者常存在明显的高胰岛素原血症,胰岛素原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
8、险性显著高于胰岛素。,4、低度血管炎症,IGT、糖尿病或IR状态时,常存在低度的血管炎症反应。研究显示炎症与AS有关并参与AS斑块和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当机体在大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如高胰岛素或胰岛素原血症、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等)的作用下,可出现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各种黏附分子、炎症趋化因子表达增加,吸引炎症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向动脉内膜黏附和迁移,进入血管壁后,单核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后者可摄取经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而转化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可凋亡、坏死而释放脂质形成细胞外脂核。当脂核较圆大时,纤维帽变薄,巨噬细胞为主时,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
9、素-6、干扰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参与炎症和分解作用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糜烂或破裂,继而有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狭窄或闭塞,临床表现为心脑血管事件C反应蛋白(CRF)是炎症的标志物,同时其本身也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斑块和血栓的形成。CRF见于粥样斑块内可诱导补体激活,招募单核细胞,诱导其产生组织因子,阻滞内皮细胞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削弱内皮型-氧化氮合酶(eNOS)和NO的产生,诱导PAI-1mRNA表达和PAI-1产生,促使LDL-C氧化和巨噬细胞摄取oxLDL等。其他炎症标志物还有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和PAI-1等,它们同时也参与了AS的形成。,5、高血压,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动脉硬化
10、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均影响寿命。平均动脉压每增加10mmHg,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就增加40%。临床荟萃分析提示,若血压从115/75mmHg开始,收缩压每增加20mmHg,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心血管事件就成倍增加,中国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70%80%死于脑血管病10%15%死于冠心病,5%10%死于肾衰。,6、高血糖,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严重性及进展速度与高血糖的存在相关,多中心前瞻性有关“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的临床研究证实,研究入选患者1441例(1型糖尿病),平均随
11、访6.5年,与常规治疗组(HbAlc9.1%)相比,血糖强化治疗(HbAlc7.2%)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和进展速度不同程度地被明显降低;联合王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组的为期11年的前瞻性研究报告进一步证实强化血糖控制(应用胰岛素、磺酰脲类或双胍类等)同样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从糖尿病代谢紊乱、病理生理、无创伤性心功能检查以及病理解剖资料等发现,认为本病的早期可能为心血管系自主神经调节失常所引起的功能性紊乱,相继发生心肌病变,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属晚期表现。,心肌细胞
12、肥大、心肌纤维化和心肌内小动脉病变是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特征。糖尿病病人心脏中不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尚有广泛的微血管、中小血管病变导致心肌灶性坏死,纤维化,心肌血管壁增厚,有较多脂肪钙盐和糖蛋白沉积,使管腔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功能失常。故本病并非单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调查和研究发现,和同龄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病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3倍,且发生心脏病较早,发展较快,病情较重,预后较差。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要高出35倍,有70%以上的糖尿病病人死于心血管系并发症或伴随症心肌梗死,是2型糖尿病病人的首要致死病因。,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加速形成
13、的,它是糖尿病病人心肌梗死、中风、肢端坏疽发生增加的原因。糖尿病病人动脉硬化加速形成及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血管壁血小板、某些凝血因子、红细胞、脂质代谢等因素的异常均被认为起一定作用,此外,吸烟、高血压等共存的危险因素在疾病发展进程中可能也起了重要作用。脂类、黏多糖等代谢紊乱,特别是血浆LDL、甘油三酯等增高、HDL等降低,提示糖尿病中脂代谢等紊乱为动脉硬化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性心肌病是指由于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导致的毛细血管以及毛细血管前小动脉病变心肌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引起心肌广泛缺血、灶性坏死纤维化。临床观察发现,部分糖尿病病人可以发生严重的心力衰
14、竭和充血性心肌病但动脉造影未见冠状动脉病变,甚至尸检后也未见冠状动脉阻塞与心肌梗死,部分病例可见广泛心肌病变(灶性坏死),提示可能与心肌内微血管病变有关。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因素,如血液流变学改变,高灌注,高滤过微血管基膜增厚,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微循环障碍以及倍受关注的氧化应激增强和对多种血浆和组织蛋白发生的非酶促糖基化作用,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脂蛋白,糖化胶原蛋白,自由基产生增多,最后导致糖基化终产物(AGE)的积聚,组织损伤和缺氧等。,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在病史较长的糖尿病病人中很常见,可影响到多个脏器功能,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安静状态下固定的心动过速、
15、心血管系统对Valsalva动作的反应能力下降、胃轻瘫、腹泻(常常在夜间发作)与便秘交替发作膀胱排空困难和阳痿。糖尿病病人常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尸检发现心脏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形态学改变。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其主要变化是神经纤维脱髓鞘及轴突变性,此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的病理改变相似。临床观察发现,早期为迷走神经功能损害,易出现心动过速后期交感神经亦可累及,形成类似无神经调节的移植心脏,以致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常导致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糖尿病心肌梗死,(1)、出现胸闷、气短,或者原为阵发性变为持续性;有的出现心绞痛或者心前区不适感。先兆症状主要是心绞痛占
16、61.8%,其特点是疼痛频繁发作,疼痛程度逐渐加剧,发作时间逐渐延长。(2)胸痛:多发生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或劳累搬移重物之后。有时发生在熟睡中其疼痛性质、部位酷似心绞痛,但其疼痛性质甚为剧烈。持续时间较长,通常在0.524h。少数患者不典型疼痛,如上腹部、颌部肩胛以及牙痛等。尚有个别患者尤其是老年无任何疼痛,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3)消化道症状:糖尿病心肌梗死发病后,约有1/3患者伴发有恶心、呕吐、腹胀现象。偶尔甚至发生腹泻。这些消化道症状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或者缺血累及肠系膜动脉所致。(4)体征:急性病容焦虑不安、面色灰白,多汗、呼吸紧迫。脉细数,多数超过100次/min,血压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尿病 心脏病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73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