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和突触传递第5章N递质和调质.ppt
《突触和突触传递第5章N递质和调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触和突触传递第5章N递质和调质.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突触和突触传递,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机能连接点称为突触。,突触类型和结构,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在机能的差别表现在突触后电位上,前者去极化,后者则是超极化。,突触前成分常根据不同细胞类型的连接而用不同的术语表示,如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神经元和肌肉之间等,分别称为突触前终末、终扣、终球、曲张体等。突触前膜从形态上看,是指突触前的细胞质膜特别增厚的部位。突触前的主要结构有突触前栅栏结构,这是突触小泡排放神经递质的引导装置,位于突触前膜内侧,由突触前致密突起和突触小穴组成。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膨体,第一节 化学突触,以化学物质作为神经递质的突触。,A、突触前成分(pre
2、synaptic element):内含突触小泡与少量线粒体、微丝和微管等。突触前膜上富含Ca2+通道。突触小泡表面有突触素,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突触小泡的形态类型:圆形清亮小泡:含有乙酸胆碱、谷氨酸、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等。扁平清亮小泡(小颗粒型小泡):含有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等。大颗粒型小泡:含肽类。,化学性突触的结构,B、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内含糖蛋白和细丝 间隙的宽度因突触类型不同而异,约20 um。中枢神经系统1030 um,神经肌肉接点的间隙可达5060 um。在电镜下常常能观察到牢触间隙内有电子致密物 质经证明是
3、一种含糖基的物质,其作用可能是使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产生物理性的连接。通常认为,突触间隙内的物质组成可能有特异性,在细胞之间的相互识别以及突触发生的机制中都有一定的作角。现已证明,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都能通过胞饮方式从间隙中获得某些物质。,C、突触后成分(postsynaptic element):上有受体及离子通道。后膜上有多种特异蛋白质,主要有受体蛋白、通道蛋白,还有一些能分解神经递质使之失活的酶类,如胆碱酯酶等。突触后成分中还包括有线粒体、神经微管、多泡小体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识别递质并与之结合,然后产生生理效应。完成神经信息传递和加工。突触后膜依形态将其分为三种:增厚型突触后膜:即突触后
4、膜下方有一层电子致密物质,称为突触后致密结构,简称PSD(postsynapticdensity)。在PSD下方常有一排突触下致密小体。薄型突触后膜:没有电子致密物质,亦无突触下致密小体。高密度电子致密物质积聚的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下方有大量的电子致密物质,有时甚至填塞了突触间隙。按传递信息的结果可将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突触电镜图,1.突触前成分2.突触后成分3.线粒体4.突触小泡5.突触前膜6.突触间隙7.突触后膜8.后膜蛋白质,轴突终末,突触间隙,出胞作用,化学突触结构作用模式图,突触后膜,突触前膜,第二节 缝隙连接(电突触),缝隙连接的特点1、中间几乎没有时间延搁(缝隙窄,
5、无突触小泡和N递质,电位变化直接转化为电流传导)。2、存在于胶质细胞之间3、可实现同步放电4、有双向传导的功能5、对内环境不是特别敏感。,混合突触:在同一个神经终末或同一个突触连接部位,既有化学突触界面:又有缝隙连接的电突触界面。这类突触在鱼类较为多见,例如在电鳗的一些神经核团中、鸟类的睫状神经节、大鼠的前庭神经侧核等部位。,化学突触和电突触的区别,第三节 突触电位和突触整合,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兴奋从突触前传到突触后,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并扩布到整个神经元细胞的电紧张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电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突触传递是触前膜释放某种神经递质,跨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突触 传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7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