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ppt
《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学社会学导论,宋琳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考核,课堂作业、讨论及出勤(20%)+考试(80%)=100 考试时间:第14周考试形式:开卷考试,第一讲 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本讲提纲:,什么是科学?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是 the sociology 的年轻分支学科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国内科学社会学发展概况,一、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多面体,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英国科学家、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对科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后,认为,科学不能用定义来诠释,必须用广泛的阐明性的叙述来表达。,1.科学是一种知识;辞海1936:“广
2、义:凡有组织有系统之知识可称之为科 学;狭义:则专指自然科学。”2.科学是一种包含更多内容的社会活动,一种驾驭自然的力 量;罗素、弗里德曼、培根、巴伯: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种 形式,通过追求科学,可以完善对自然的理解,从而更 好地实现人类发展。3.科学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社会体制,是现代 人所从 事的一种专门职业;默顿:研究科学共同体、科学组织、科学奖励、科学体制。,此外,还存在对科学的如下认识:4.科学是一种文化系统,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与交流方式。科学人类学5.科学是一种修辞策略。科学修辞学,事实上,科学是所有上述一切东西,或者还要多一些。科学确实是研究的产物,确实使用很有特点的方法;科学是有
3、组织的知识实体,又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科学是一种社会体制,科学活动的实现需要物质的条件;科学既是当代教育的主题和内容,又是文化的资源;科学是现代人类事务的重要因素,它要求人们对它进行管理。我们关于科学的模式,必须把上述这些互不相同的、有时还互相冲突的方面联系和统一起来。英国物理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齐曼,二、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从前面的说明中我们可以知道,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实际上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中科学事业的发展而逐渐走向深入的。但是,人类对科学本身的认识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这一“逐步深入”的过程,不可能“自发”实现,它必须经过对科学这种现象进行系统研究、
4、实证分析才能达到。正因如此,就出现了以科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诸多学科,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认识科学。这些学科的出现并不是齐头并进的,有的学科萌芽较早,如今已进入成熟期;有的还属“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值青春少艾阶段;也有一些学科正在孕育之中。,1.科学史,研究科学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最初服务于科学研究的需要:青年学者入行后必须了解前辈们的研究状况和整个学科领域的动态。其次服务于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学某门具体课程之前,先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为此,科学史的撰写,最初是科学和科学家自身的事。之后,才逐渐出现从自然科学专业中分化出来的专科史学家。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出现概括各门科学发展历史的
5、科学通史。普利斯特列的电学的历史和现状(1767年)惠威尔:归纳科学的历史(1837年),19世纪末,发过批准了社会学家、哲学家孔德的建议,于1892年在法兰西学院设立了科学史学科的教授讲席。之后,欧美其他高校也陆续开设了科学史课程。萨顿:比利时裔美籍科学史家,1912年创办ISIS,主持杂志近40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综合科学史课程。科学史是历史学的分支领域但20世纪初之后,历史学的研究重心从政治史、经济史走向文化史,在文化史研究中首先被注意的是宗教史、艺术史,最后才是科学史。萨顿科学的生命,2.科学哲学,在西方哲学的漫长发展中,哲学家和科学家就不断地讨论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古希腊:柏拉图、亚里
6、士多德、阿那克萨戈拉等,直到英国的经验论哲学家和德国的古典哲学家,都在讨论自然界和人类认识自然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然哲学:探讨自然界的本质问题,本体论的问题。包括宇宙的起源与本质、生命的起源和本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等。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认识论的探讨:分析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和方法。包括,科学的认识的过程从何开始,观察和实验的性质以及它们在认识中的作用,概念、判断、推理过程、假说与模型等在认识中的作用,数学方法的意义等。哲学家关心科学问题,科学家兼顾科学的哲学问题,形成了科学哲学学科的悠久学术传统。,科学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熟标志是: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的出现。20世纪3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社会学 研究 对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72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