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6章态度与偏见.ppt
《社会心理学6章态度与偏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6章态度与偏见.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6章 态度与偏见,第一节 态度概述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第三节 态度改变第四节 说服模式第五节 偏见,态度在学科中的地位(必要性),心理史学家墨菲(Murphy):“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领域中,也许没有一个概念所处的位置比态度更接近中心。”,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归因、态度、人际层面: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群体层面:群体结构、类型、心理氛围、凝聚力、社会影响、等等。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国民性、等等。,第一节 态度概述,(一)代表性定义包括以下三种:1 奥尔波特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
2、人对情境的反应。2 克瑞奇则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3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一、态度,(二)态度的构成要素(掌握)1 认知成分 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意象或概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形成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区别于一般的事实认知,具有倾向性和组织性,也由偏见(刻板印象),甚至谬误。例:2 情感成分一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情绪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
3、为倾向成分。情感成分包含了认知成分。如:,认知(Cognition),情感(Affection),行为意向(Behavior),3 行动倾向成分 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人们对态度对象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例如:113页 烤箱,(三)态度的特点1 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 随着人与周围世界,特别是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人获得了对于人和事物的认识,学会了对人和事物进行选择。2 态度有具体的指向,任何态度都是指向一定的对象的,主体没有意识到一定的对象就不会产生态度。3 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稳定性指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态度会倾向于一致
4、。持续性性指时间特征上的持久性,即态度形成后,它会在新的态度改变要求出现前一直保持不变。,(四)态度的维度(了解)维度(Dimension)是分析的目标对象所采用的分析角度。维度是一种视角,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1、指向态度的方向,指人们对于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2、强度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3、深度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个人利益相关)。,测量:你对自己的将来态度如何?,来到度假胜地,住到预先订好的旅馆房间后,轻松地喘了口气,试着打开窗户时可看到什么样的景色呢?,A.可以看见旅馆的游泳
5、池和人群B.看到海边,还可以看见在那里玩的人们C.可以看见远方有一座岛D.窗外是广大的阳台,上面种着五颜六色的花草,1效用功能2知识功能3 自我保护功能4 价值表达功能,二、态度的心理功能,1、效用功能(适应功能)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趋利避害,与奖罚联系)。我们倾向于对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好处的事物或活动形成正面的态度,而对那些会给我们带来害处的事物或活动形成负面的态度。2、知识功能(识别或理解功能)态度可以作为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标准或参照物,帮助人们组织日常基础的信息,排序信息,屏弃不相关信息;有助于人们赋予变幻不定的外部世界以某些意义这些态度也许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也许是不
6、正确的反映。但它们往往比“事物”的真相更能决定我们的行为。,3、自我保护功能某些态度,能够帮助个体回避或忘却那些严峻环境或难以正视的现实,从而保护个体的现有人格,或保持心理健康。例:态度的自我防御功能表现为有利于自我形象及自我价值的确立,并能减少焦虑。4、价值表达功能(表现功能)有些态度是用来表达个体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的。80年代初,一些年轻人以穿花格衬衣和喇叭裤为时尚,而很多中老年人对这种装束颇有微辞,由此实际上反映了两代人在接受外来文化上的不同价值观念。,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态度有具体的指向,任何态度都是指向一定的对象的,主体没有意识到一定的对象就不会产生态度。指向是个体还是群体影响主体的行
7、为,例,亚洲人游美国-旅馆、饭店114页2、时间因素近期态度预测行为更准确。,三、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高,态度预测行为效度较高;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关注他人评价,态度预测行为有效度低。4、态度强度指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作用更大。5、态度的可接近性主体态度快速在脑海中呈现,并通过外在形态表示出,对行为的影响更大。,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态度所指向的行为与态度测量行为主动性匹配时,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提高。7、心境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消极心境对行为有一点抑制,但基于信念的态度 在消极心境下对行为的作用更大。8、情境的作用社会压力和察觉到的难度对行为
8、的影响明显降低。,态度测量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法则,将人们的社会态度数量化的过程。一个合格的态度测量至少要具备两个功能:一是分类功能,即把对待同一现象的正反态度(赞成或反对、喜爱或憎恶等)区分出来;二是确定等级功能,即分出态度的强弱力度。,四、态度的测量,2.总加(李克特)量表,陈述意见:西门子冰箱的制冷功能很高优点:工作量大大降低,测量结果较好局限性:测量较复杂的态度问题时,效果不太好;测试带有被试者的主观性,如-测量妇女对生育问题态度的五点量表(利克特量表):,请用1到5来表示你对下列陈述的同意或反对程度,其中1=很反对;5=很赞成。2、3、4、代表一定程度的反对或赞成。你的回答无所谓错与
9、对,只要是你的真实想法即可。1 我养不起一个孩子。2 我想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生孩子。3 生孩子太痛苦。4 有个孩子会限制我的自由。5 有个孩子会使婚姻更美满。6 有个孩子会使家庭生活更充实。7 有个孩子增加了我的责任感。8 有个孩子让我没有时间想我自己的事情。,课堂练习:测量大学生对网购问题态度的五点量表(利克特量表),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有三个不同的过程:一是服从:担心受到惩罚或想要得到预期的回报,而采取与他人要求相一致的行为;二是认同:即使自己的态度与榜样人物的一致;三是内化:当态度与个人的价值体系一致时,个体容易形成这样的态度,一、态度形成理论,形成的阶段(凯尔曼
10、),服从阶段-外力强制,内化阶段-“习惯成自然”,认同阶段-自觉接受,1 情绪性经验的影响。如对动物的恐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2 价值观的影响。宗教信仰、道德信念等。家庭的社会观念是直接因素,乐善好施、爱小敬老(舐犊之情-本能;敬老是德行)3 曝光效应 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的接触频次越多,态度会更积极。,二、情感因素与态度的形成,有计划行为理论,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们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和所知觉到的控制感。1 指向行为的态度 包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和对信念的评价。2 主观规范 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的知觉:重要他人的希望和满足这个希望的动机。3 知觉到的控制感 有控制感时才能影响行为(根
11、本因素)。,三、态度形成的认知理论,文化作为人们社会化的大背景,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态度的形成。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社会群体参照体现在:1 价值取向或行为方式上认同自己所属的或所选择的群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 个人在群体中的社会身份,地位越高认同的态度越强;3 群体中时间越长同化程度越高,4 这一群体本身在大社会中的位置,是个人社会同一性的重要方面。,三、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社会同一性理论1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的根源。2 社会同一性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个体总是努力追求积极自我形象,可通过他所隶属的群体来获得。社会比较中表现
12、出:“内群体偏爱”效应“谁不说俺家乡好”效应3 因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关于社会流动的信念不同人们积极争取积极社会同一性的策略也不同,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一、态度改变理论,1、平衡理论(海德1959)个体认知的不平衡状态将产生紧张,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著名的“P-O-X”模型。,P和O是人际环境中的对等个体,X是认知对象。有三个相关的评价:第一个人(P)对另一个人(O)的评价;第一个人(P)对态度对象(X)的评价;另一个人(O)对态度对象(X)的评价。海德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成两种情况,喜欢(肯定)和不喜欢(否定)。在模型中,“如果三者关系在所有方面都是正面的,或者如果两种关系是反面的,一种关系
13、是正面的,那么,平衡状态就会存在”,除此之外,P都将处于不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是稳定的,而不平衡状态被假设为不稳定的,它将导致个体的心理紧张,这种紧张将促使个体心理从不平衡趋向平衡,也就是包含一个P的态度改变或者抗拒态度改变(实质是改变对另一认知主体O的态度)。,最小努力原则:人们倾向于以改变最少情感关系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平衡系统。(在改变态度上)我们不喜欢一个人时所产生的平衡压力要比我们喜欢他时的平衡压力要小。,30,举例,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这件事)。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P对O与X皆持不
14、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不老实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毕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相信个人的存在不是荒谬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艾伯特卡穆斯 认知要素是指个体对于环境、人、人的行为以及人自身的某种认识、见解或观念。可分为:有关行为的和有关环境的。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许多认知要素,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态度 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72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