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0-14章-社会互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10-14章-社会互动.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影视与艺术设计学院 袁博成,社会心理学,第四部分 社 会 互 动,4,第十章 沟通,1,2,3,5,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第十章 沟通 主要内容,4,第一节 沟通的概念,1,2,3,5,第二节 沟通的条件及过程,第三节 沟通的类型及其发展,第四节 非语词符号的沟通,第五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第一节 沟通的概念一、沟通的定义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二、沟通的意义(一)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源(二)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三)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第十章 沟通,第二节 沟通的条件及过程一、沟通的条件1、语言2、
2、理解二、沟通的过程(一)沟通结构的要素:七要素(二)沟通的背景:1、物理背景2、心理背景3、社会背景4、文化背景,第十章 沟通,第三节 沟通的类型及其发展一、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六、群体沟通与大众沟通七、新兴沟通类型,第十章 沟通,第四节 非语词符号的沟通一、非语词研究的缘起1、缘起达尔文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2、从属、归属、皮革马利翁效应等社会心理现象均依赖非语词沟通二、知觉层面的非语词沟通与文化、年龄、性别有关,与智力测验无关三、符号层面的非语词沟通(作为礼仪课自学),第十章 沟通,四、动态交互中得非
3、语词沟通(一)人际空间需要(二)个人空间位置与沟通(三)人际距离与沟通1、亲密距离:情侣、亲子(米)2、个人距离:朋友(近距离:米)陌生人(远距离:)3、社交距离:社交活动(米)4、公共距离:公开演说者与听众(米)五、副语言沟通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如重音、声调等,第十章 沟通,第五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方法(作为礼仪课自学)一、沟通的障碍二、沟通的自我评价与沟通改善计划三、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四、激发积极沟通的定向技术五、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第十章 沟通,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主要内容,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1,2,3,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第三节 爱情,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4、一、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二、安全感确立的需要(一)生物安全感(二)社会安全感三、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一)独处需要(二)交往需要与独处需要的平衡,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四、人际吸引需要的形成途径(一)印刻1、印刻:这种有机体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先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依附的现象2、印刻是生命早期阶段的特有学习方式3、同类对象对于有机体具有更大吸引力(二)本能(三)条件作用不良的人际关系状况,是同痛苦的与人交往的经历相联系的,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第二节 人际吸引规则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一)熟悉与人际吸引(二)居住环境邻近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一)才能(二)美貌与外在吸引力(三)
5、个性品质,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三、相似规则物以类聚四、互补规则往往在感情较深的朋友、夫妻间发生作用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一)相似与互补的协同“米开朗基罗现象”(二)相似与互补的不同作用,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第三节 爱情一、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一)爱情三角理论,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二)爱情类型(加拿大社会学家 约翰李)1、情欲之爱:一见钟情,注重外表吸引力,很快进入爱情2、游戏之爱:不把爱情当作严肃之事,客观上往往造成伤害3、友情之爱:恋爱关系从友情中慢慢发展而来,彼此相似性起决定作用4、现实之爱:站在现实角度审视,如家世、学历、能力、财富5、激情之爱:对情人有强烈依赖感和占有欲,情绪总
6、为对方所牵动6、奉献之爱:希望爱人一切都好而不求回报,永远把爱人幸福放在首位,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一)才能(二)美貌与外在吸引力(三)个性品质,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 主要内容,4,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1,2,3,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二)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人际关系没有明确指向,社会角色具体都某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二、人际关系的意义(一)心理发展(二)身心健康(三)生活幸福(四)事业成功,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人
7、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一)人际关系的状态(二)人际关系的深度1、自我表露的范围与深度2、自我的分层(1)最表层:兴趣爱好等(2)第二层:真实态度(3)第三层:个人隐私(4)最深层:自身都无法接受,与个人自我价值相对立的经验等,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交往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等四个阶段三、人际关系的破裂(一)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分歧、收敛、冷漠、逃避、终止(二)人际关系破裂的预防:有准备、细了解、用移情四、改善人际关系的训练(自学),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一、真诚原则二、交互原则(一)人际交往的交互现象(二)人际交往中交互的原因三、功利原则(一)人
8、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二)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一)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二)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10好+1不好=11不好10不好+1好=11好(三)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五、情境控制原则(一)情境控制(二)寻求平等与自由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自学),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主要内容,4,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1,2,3,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影响因素,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一、助人行为的概念(一)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1、助人行为:以特定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2、助人行为分
9、类:(1)无个人动机:即利他行为(2)有个人意图(二)亲社会行为,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二)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2、内容:分享、捐献、合作、助人、安慰、同情等行为(三)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三者为包含关系二、助人的原因(一)社会生物学解释(二)社会交换论观点(三)社会规范论观点(四)进化心理学的解释,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一)责任分散假设(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不是公众人性的丧失,而是由于其他人在场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抑制了人们的援助动机,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二、社会作用力理论(一)社会
10、作用力理论的来源来源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二)社会作用力法则1、分散法则2、心理社会法则3、乘法法则,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一、助人的决策过程(一)帮助需求觉察(二)助人意图的确定1、紧急情况2、非紧急情况(三)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受助者特点性别、相似性、外部特征、人格特征、受助者的感觉(二)助人者特征年龄与性别、认知特点、个性特点、心境、道德推理(三)情境因素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2、匆忙与助人代价3、情境性的内疚补偿,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
11、人们的助人行为二、示范作用(一)现场的示范作用(二)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一)移情能力培养移情增加助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二)动机提升四、助人技能的学习五、价值取向的教育道德水平越高,相应的亲社会倾向也越强,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内容回顾,4,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1,2,3,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影响因素,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主要内容,4,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1,2,3,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第一
12、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一、侵犯行为的概念(一)侵犯行为的定义1、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2、判断标准:社会评价、伤害意图无意伤害侵犯有意伤害未遂=侵犯(二)侵犯行为的分类1、按方式:言语侵犯、动作侵犯2、按动机: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3、按指向性:公然侵犯、关系侵犯,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三)侵犯的普遍性侵犯普遍存在,不受人们所处的国家、所属的种族和宗教信仰的限制(四)侵犯的稳定性1、侵犯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2、稳定性具有相对性二、侵犯行为成因的解释(一)侵犯的本能理论(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三)挫折侵犯理论(四)社会学习理论,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
13、因素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一)A型人格(二)敌意归因偏差(三)性别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景因素(一)高温(二)酒精和药物(三)唤醒水平(四)去个性化,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一)文化与侵犯(二)媒体暴力(三)暴力视频游戏,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一、家庭暴力1、受害者以妇女儿童居多2、受教育程度越低,生活越贫穷,社会地位越低,则家庭暴力的发生率越高3、形式: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4、涉及家庭、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影响5、及早对其干预非常必要,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二、校园欺负(一)欺负行为的特点1、欺负:长时间、反复、被一个或多个同伴以负性行为对待2、双方力量上的不平衡:真实力量、心理力量(二)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1、人格特质2、环境因素,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一、移情能力的培养二、成熟个性的培养三、宣泄四、社会公平的建立,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 内容回顾,4,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1,2,3,第二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第四部分 社会互动内容回顾,4,第十章 沟通,1,2,3,5,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Thank You!,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7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