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第2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ppt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第2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第2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ppt(2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本章重点: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学说;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和晚期成油说;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有机质转化成油气条件和因素及演化规律。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特别鉴别烃源岩常用地球化学指标及评价。,第一节 油气石油成因理论发展概况 石油、天然气成因,作为找油、找气工作的基础,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只有生成后,才有运移、聚集、保存、破坏等石油地质事件发生,无油气源一切都无意义。对油气成因,现已提出了多种假说,之所以出现各种假说,其复杂性在于:,1.物态上,油气都是流体,易于流动,现找到它们的地方,往往并不是它们生成的场所,2.化学上,油气通过运移,其性质、原始组分发生变化
2、,现在组成,并不代表其原始面貌;3.对油、气同原始母质之间过渡形式短乏明确认识(仪器、设备、模拟条件有的无法达到)。实际上,油气生成不能脱离周围地质条件,争论的焦点是原始物质和转化条件等问题。,油气成因基本归为无机和有机两大不同派别。总结勘探、开采经验,结合近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质学等基础理论科学,为有机说提供了充分证据,且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从而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有机成因理论形成后,争论油气是成岩早期或晚期形成的问题。通过大量研究,晚期成油说得到大部分人的拥护。目前,特别是我国,基本是以有机成因晚期成油学说观点进行石油地质学研究和勘探开发的。现有人提出,成油的过程是多次的,即早期也
3、有,晚期也有。应该说,晚期是主要的。,一、油气无机成因说 石油工业发展早期,从纯化学角度出发,认为石油是无机成因的。大致可归为两类:地深成因说,认为烃类形成于地球深处;宇宙成因说,认为烃类早在地球形成的宇宙阶段即已形成。,主要依据是:1.实验室中,从无机物中合成得到了烃类;2.天体光谱分析、有碳、氢和烃类;3.火山喷出气体、岩浆岩的包裹体中含烃;4.陨石中鉴定出烃类;5.石油的旋光性,可由非旋光物质合成,叶啉也可无机合成(近期有人认为)。,作为石油起源假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碳化说(门捷列夫,1876),即碳和铁形成碳化铁,与地壳深处热水相遇生成碳氢化合物;宇宙说(索科洛夫,1889)认为碳氢化
4、合物早期宇宙固有的,与后期条件关系不大;岩浆说(库特梁采夫1951)认为地球深部岩浆中存在碳、氢、微量元素,岩浆冷却时形成烃类;高温高压说(切卡留克1971)认为深部生成烃类,沿断裂进入沉积岩;蛇纹岩化说(耶兰斯基,1966),提出蛇纹石化可形成烃类;根据这些学说,寻找油气应在地壳深处,岩浆活动、岩浆岩发育的地方。,实践中,无机学说无法解释许多问题:1.远离油气地质实际(99.9%的油气与沉积岩有关)。2.难以说明实验室和深部无机合成的简单烃与石油组成复杂性之间关系。3.石油中普遍存在生物成因信息,如姥姣烷、植烷、甾烷等,石油也不能在高温下保存等。反之,用有机成因观点来解释,则比较合理一些。,
5、二、油气有机成因说 主张油气有机成因说的学者认为,油气是地质时期中生物选择在适当条件下生成的。干馏说(罗蒙诺索夫,1763)煤在地下受热、干镏生烃。动物说(E.Engler,1869)实验证明动物脂肪可合成烃类。混成说(波东尼,1906)动、植物先生成腐泥岩、再形 成石油。使有机成油说成为较完整的学说。五十年代,P.V史密斯,G.T菲力普等研究取得了宝贵成果,证实为有机质生成油、气。,三、油气有机成因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点):1.世界99.9%以上石油都产自沉积岩,而在大片火成岩、变质岩出露地区,没有工业石油;2.石油在地壳上的出现,与地史上生物的发育和兴衰密切相关,具有一致性;3.在油气田剖面
6、中,含油气层位总与富含有机质层位有依存关系;4.灰岩晶洞和介壳及封闭的砂岩透镜体中油气只能源于沉积有机质;,5.石油中检测出各类生物标记化合物,其碳骨架仅为生物体所特有;6.油气元素组成与有机物质相近;7.石油及大多数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组成与生物物质的碳同位素组成接近;8.石油普遍具有旋光性,只有从生物才能获得这种物质;9.模拟表明,从多种有机质中可得到油气的烃类产物;10.古代、现代沉积物中检测出类似油气中的烃类。,五、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 有机成油理论形成后,进一步争论逐渐转为石油是成岩早期、还是成岩晚期生成的问题。(理由主要有):1.在近代海洋湖泊沉积物中发现了有机物质的烃类转化的过程;2.
7、在实验室用细菌作用于有机质(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得到了比甲烷重的烃类;,3.研究发现,微生物的活动随埋藏深度增加迅速减弱以至停止。因此,提出某些细菌是有机质加氢去羧基转变为类石油的媒介(这一过程,只能在埋藏不深的成岩作用早期进行)。4.认为石油形成后是呈徽点滴状的,其运移是以溶解在水中的方式进行运移的(这要求岩层孔隙大、喉道粗,且生油岩大量的水尚未排出)。(上述条件只能在成岩早期具备,且油气是在排水过程中,把石油运移到储层中去的),前后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早期成油说理论逐步形成。早期成油说可概括为下列几点:1.石油和天然气是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形成的;2.脂肪、蛋白质和碳
8、水化合物是主要生油母质。有机质从沉积作用完结,从埋藏不深、温度不高的成岩作用早期开始向石油转化。,3.有机质向石油转化中,菌解是必要媒介;4.形成环境应是还原环境(否则发生氧化);5.石油形成是一个由微石油向成熟石油逐渐聚集的过程。由于这些要求概括的共同之处是强调低温,成岩作用早期开始。因此,称为“石油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随着先进手段引进,发现早期成油说在许多问题上解释遇到困难:(致命的弱点)1.世界上最年轻的原生油藏,几乎都不晚于上新世;2.现代沉积的烃类组分与石油组份有显著差别,相反与现代生物更为接近;3.现代沉积中正烷烃具明显奇数碳优势,而石油中正烷烃奇、偶数碳原子差不多相等;,4.
9、烃类在古代沉积中的分布比同类现代沉积中丰富的多;5.环状化合物在现代沉积中多,且四、五、六环的环烷烃居多,而石油中则以单双环、环烷烃为主;6.当埋深到一定深度时,酐酪根含量显著降低、MAB抽提物也有一定降低,而烃类大量增加,说明两者是有联系的;,7.同位素含量不同海相生物-12-3.3 陆生植物-24.9-25.8;海相抽提物-23.3-26.4 陆相抽提物-29.9-32.5;海相原油-27.0-29.0 陆相原油-30.0-31.7;由此可见,石油并非成岩早期形成,而是在成岩过程中,经过一系列改造而逐步转化形成的。,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以来近二十多年发展,生油学说进一步完善。认为沉积物埋
10、藏到较大深度,到成岩作用晚期或后生作用初期,沉积物的不溶有机质达到成熟,热解生成大量液态石油和天然气。所以又称“石油有机晚期成油说”。(今后讲课主要据此观点讨论油气生成及勘探),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有机说的核心是认为石油起源于生物物质,通过沉积作用保留下来,再转化成油气。一、生油气母质及其化学组成1.脂类化合物 包括脂肪、醇类、甾族类及萜烯类化合物等。化学性质稳定,从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都近似石油,实验证明,通过加氢和去羧基,脂肪酸可向烃类转化。,2.蛋白质 生物体内重要的成分,当充分受到高地温作用,蛋白质衍生物是一种重要的生油母质,经过去羧基和去氨基后便可合成烃类。3.碳水化合物 动、
11、植物体内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实验证明,碳水化合物被氢还原后可得到烃类。4.木质素 仅存在高等植物中,可生成天然气。综上所述,各种生物所含的生物化学组分不同,一般植物主要含碳水化合物、木质素,而动物主要合蛋白质、脂类。,二.沉积有机质的形成油气转化从生物有机质进入沉积有机质开始进行;沉积有机质主要是生物的遗体,此外包括其生命过程中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沉积有机质来源(原地有机质、异地有机质、混合有机质、再沉积有机质),统计表明有机质数量很大,但分布不均衡:1.不同时代分布不均衡;2.不同沉积环境分布不同,大陆及边缘海有机质含量高,大洋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贫乏;3.不同岩性有机质含量不同,泥岩高,碳酸盐岩中
12、等,砂岩低。,有机质丰度不均衡分布影响因素:(1)生物产率(浅海区、大陆区湿热带高);(2)原始有机质保存条件(氧化、还原);(3)沉积、沉降速度(沉积、沉降较快且稳定有利有机质保存);(4)沉积物的粒度(粒度越细吸附有机质微粒越多)。,三.酐酪根 酐酪根是沉积岩中主要的有机质和生成油气的主要母质。最初用来描述苏格兰一种油页岩中的不溶有机质,经蒸馏后能产出似腊质的粘稠石油。亨特(Hunt)等在研究沉积页岩中,把其中的不溶有机质统称为酐酪根。,沉积物有机质包括:有机质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残余;有机质不溶于碱性溶液的残余;以上二者合称为酐酪根。有机质中部分能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物质,称可溶有机质,也叫做
13、可溶性沥青。,1.酐酪根定义:酐酪根是沉积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Hunt,1979)。其成分和结构极为复杂,是一种不均质的分子量较高的物质,由C、H、O、S、N等元素组成。结构上为一种带有各种烷基取代基及其它官能团的结构单元,通过桥键(主要是C、O或肽键)结合而成的三维分子。,提纯分离:将岩石粉碎后,先用氯仿抽提,然后用 MAB抽提,除去可溶物质;盐酸溶解,除去碳酸盐;氢氟酸溶解除去硅铝酸盐;用比重液、超生波除去岩石中的黄铁矿 及其它重矿物。,2.成分和结构(1)化学成分、元素组成 主要由C、H、O组成,并含有少量N、S、P和其它金属元素。其中:C,70-90%;H,
14、3-10%;O,3-19%;H/C(原子比),一般0.4-1.67;O/C 0.03-0.30;N,0.44%;S,0.2%5%;,元素组成与酐酪根类型、成熟度关系明显以浮游生物为有机质的主要母源,深水还原环境下的海相或湖相形成的酐酪根富含氢和氮。以陆源植物为主要母源的酐酪根和近岸浅水较氧化环境形成的酐酪根相对贫氢、氮而富氧。,(2)结构(结构复杂)大致由:核,可以是单环、或缩合环、芳香环或脂族环,含硫或含氮的杂环(核间由不同类型桥键连接成三维主体结构,核表面再连结各种基团);桥键,有脂肪族碳键-(CH)n-;含氧或含硫的官能键,-C-(酮),,-C-O-(酯),-O-(醚键),-S-(硫键)
15、,-S-S-(二硫键);官能团,有羟基(-OH),羧基(-COOH),氧甲基(-OCH3)等;结构间隙中,可截获的各种类型的游离分子。主要由以上四类组份组成。,3.类型(1)化学分类(根据H/C,O/C进行划分):型,H/C高(1.5以上),一般1.25-1.75;O/C低,0.026-0.12;热失重65%;生烃潜力0.4-0.7;富含类脂物质,主要由脂族链组成,链状结构较多,富氢、贫氧,生油潜力高,主要来源于藻类物质。,型,H/C较高,0.651.25;O/C较低,一般0.040.13;热失重50-80%;生烃潜力0.30.5;含大量中等长度脂族链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生烃潜力较高;其生油、
16、生气能力取决于靠近、型的程度而异;来源于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的混合有机质。分1型、2型两类。,型,H/C低,0.460.93,O/C高,0.050.3;热失重30-50%;生烃潜力,0.10.2;富含多环芳香核、含氧基团,脂族链很少,生油潜力小,是生天然气的主要母源,来源于陆生植物的木质素、秆维素、芳香丹宁等。,型,H/C很低,0.46,O/C很高0.25热失重30%;生烃潜力0.2;含大量芳香核、含氧基团,能生成少量的气,基本不具生油能力,来源于高度氧化或再沉积的有机质。,(2)根据原始有机质分类:腐泥型();腐植腐泥型(1);腐泥腐植型(2);腐植型;残余惰质型。,(3)光学分类:无定形絮质,
17、没有清晰几何边缘,常呈无定形的片、团和粉末,主要属生油潜力高、富氢的腐泥组;有贫氢和富氢之分,富氢无定型,生油潜力高,贫氢无定型,生油潜力低,乃至不具生油潜力;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类的低等生物。,藻质型 主要为藻类残体构成,生油潜力高,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之类的低等动物;草质型 主要由陆生植物的花粉、孢子、角质层、叶子表层构成,生油潜力较高,来源于陆地植物。,木质型 由纤维物质组成,具木质结构,生油潜力低、生气潜力高,来源于陆地植物;煤质型 由再沉积有机质和经过天然碳化作用的陆生植物残体构成,不具生油潜力,生气潜力低。,1菌解无定形体A,大庆,K,干酪根2菌解无定形体A,样品同1,反射荧光3菌解无
18、定形体B,茂名,N,干酪根,透射光4菌解无定形体B,样品同3,反射荧光5菌解无定形体c,依兰,E,干酪根,透射光6菌解无定形体C,样品同5,反射荧光7菌解无定形体D,辽河,E,干酪根,透射光8菌解无定形体D,样品同8,反射荧光9藻类无定形体,桦甸,E,干酪根,透射光10藻类无定形体,样品同9,反射荧光11粒状无定形体,百色,N,干酪根,透射光12粒状无定形体,样品同11,反射荧光13腐殖无定形体,南宁,N,干酪根,透射光14腐殖无定形体,样品同13,反射荧光15降解无定形体,大庆,K,干酪根,透射光16惰质无定形体及共生的非常细小的腐殖碎屑,百色,N,干酪根,透射光17菌解无定形体B强烈的正荧
19、光变化,辽河,E,干酪根,反射荧光18富含苗解无定形体B的矿物沥青基质强烈的正荧光变化,茂名,N,油页岩,反射荧光,(4)按煤岩系组分划分(反射光):壳质组呈暗灰色、低突起,相对富氢;镜质组呈灰白色,无或微突起,相对富氧;惰性组呈白亮黄色,较高突起,相对富碳。,1叶绿素体,呈非常细小的粒状集合体,茂名上第三系,腐殖煤,反射荧光2琥珀树脂体,呈破碎状,抚顺,下第三系,碳质泥岩,反射荧光3分解琥珀树脂体,呈非常不均一的荧光,抚顺,下第三系,碳质泥岩,反射荧光4,菌解琥珀树脂体,细菌呈很暗的褐色荧光,抚顺,下第三系,碳质泥岩,反射荧光5分泌树脂体及共生的渗出沥青质体,百色褐煤,上第三系,反射荧光,6
20、荧光质体,百色,油页岩,上第三系,反射荧光7分泌树脂体,百色,上第三系,腐殖煤8分泌树脂体,受到氧化,显示同心层状结构,百色,上第三系,碳质泥岩,反射荧光9壳屑体,三水,上第三系,灰黑色泥岩,富含介形虫化石的油页岩,反射荧光10动物软体,具很强血红色荧光,百色,上第三系,11动物壳屑体,呈条纹状结构,大庆,白垩系,黑色泥岩,透射光12动物壳屑体,大庆白垩系,黑色泥岩,反射荧光,1结构藻类体A,大庆,白垩系,黑色泥岩2结构藻类体A及沥青质体A,伊克召盟,早第三系,藻煤3结构藻类体B(B)斜切面及共生的沥青质体A,蒲县,藻煤,二叠系4结构藻类体B,横切面,南海,第三系5结构藻类体C,黄县,油页岩,
21、下第三系6结构藻类体D,大庆,白垩系,黑色泥岩7视域同6,注竟在藻类体中粘结有硅质矿物8结构藻类体D,大庆,白垩系,黑色泥岩,透射光,示其中粘有大量硅质矿物9层状藻类体A,富氢镜质体条带及穿插其中的渗出沥青质体,浑源石炭系,油页岩,反射荧光10层状藻类体B、小孢子体及结构藻类体A,辽河,下第三系,黑色泥岩,反射荧光11沥青质体A,其中包裹有一些强荧光的有机质,百色,上第三系,油页岩,反射荧光12小孢子体,沥青质体B及基质镜质体,平朔,石炭系,腐殖煤,反射荧光13角质体,大庆,白垩系,黑色泥岩,透射光,14.木栓质体,南海,上第三系,黑色泥岩15角质体,舒兰,下第三系,腐殖煤,反射荧光,,(5)
22、用热解方法来划分直接从岩样测出其中的可抽提烃(S1峰)、酐酪根热解烃(S2峰)和二氧化碳挥发物(S3峰)氢指数(IH),热解烃的量与岩石总有机碳的比值,S2/有机碳;氧指数(IO),二氧化碳的量与岩石总有机碳的比值,S3/有机碳;有机质类型指数(S2/S3),用以划分有机质类型。,类型 IH(mg/g)IO(mg/g)S2/S3型 600 40 201型 250-600 40-75 10-202型 120-250 75-110 5-10 型 120 110 5,第三节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物、化条件一、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一)大地构造条件有长期稳定下沉的地壳运动背景;有较快的沉积堆积速度。(二
23、)岩相古地理条件有浅海封闭环境或一定深度的湖泊环境;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原始有机质;有适当的受热或埋藏历史。(三)古气候条件,二、物理化学条件 沉积有机质的演化成烃作用早期主要是生物化学作用过程,而晚期酐酪根热演化成烃主要是物理化学作用过程。而促使这些过程发生的外因,早期有生物化学作用,晚期有温度、时间、压力、催化剂及放射性作用等。,(一)温度和时间1.作用机理门限温度:酐酪根大量转化为石油的温度。门限深度:门限温度所对应的深度(取决于地温梯度)。液态窗口:普西(Pusey,1973)提出“液态烃类石油“存在的温度范围(65.6-148.9),温度低,不利于生成大量石油;温度太高,石油进一步裂解
24、成气态烃。,1一利比亚锡尔特盆地 A1002一苏门答腊中部 杜里3一北海、埃科菲斯克4一阿拉伯湾,加瓦尔5一阿尔及利亚,哈西-迈萨乌德6一佛罗利达州,杰伊7一马拉开波湖,拉马尔8一苏门答腊中部,米纳斯9一阿拉斯加,普鲁德霍湾10一南派斯,27号地区11一西西伯利亚的气和油12一洛杉矶 咸尔明顿袖田,据实验,酐酪根热解的过程符合化学动力学原理的一级反应。Connan提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作用符合化学动力学定律一级反应。即,凡反应速度只与反应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者,称为一级反应。即在任何瞬间,反应速度仅与当时该物质所存在的浓度有关。-dCA/dt=KCA(1)式中 t 反应时间;CA 反应物在瞬
25、间的浓度;K 反应速率数。,将(1)移项,定积分,K值可由阿伦尼鸟斯方程来求得。,-dCA/dt=KCAln(CA0/CA)=Kt(2),常运用阿伦尼鸟斯方程来描述这个过程。方程如下:K=K0e-E/RT(3)K反应速率数,K0频率因子,E活化能,T绝对温度(K),R气体常数将InCo/C=Kt,K=1/t*In(Co/C)代入(2)联立 得 K0e-E/RT=1/t In(CA0/CA)取对数 InK0-E/R.T=-Int+InIn(CA0/CA)将K0,CA0/CA 视为常数;为(常数+常数=常数)整理得-Int=-E/R.T+常数 lnt=E/RT常数(4)lnt=E/R1/T常数,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油 天然气 地质学 现代 油气 成因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7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