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安全与防护.ppt
《用电安全与防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电安全与防护.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用电安全与防护,一、基本电路构成,家庭用电,一、基本电路构成,工业用电,家庭电路,电源线一电能表一闸刀开关一熔断器开关一电灯(用电器)一插座,家庭电路图,1.插座,作用是:把三脚插头插在三孔插座里,在把用电部分连入电路的同时,也把外壳与大地连接起来。,接线规则:左零右火上地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一定要接地,接地线与用电器的金属外壳相连,使用三孔插座.,对于大功率电器的插座,为了防止它的故障对其他家用电器的影响,单独串联一个保险丝为好,2.开关与电灯接线规则:火线进开关,零线进电灯,灯泡的螺旋套接零线.,开关及保险丝必须与电路的火线相连。开关接在火线上,当拉开开关切断电路时,电路各部分都脱离火线,这
2、样人体不小心碰到这些部分就不会触电,检修电路也比较安全。,螺丝口灯泡的螺旋套接到零线上。因为一般情况下,零线连着地,这样人体不小心碰到螺旋套灯座,人也不会触电。,3.保险丝,管式保险丝,1)作用:电路中电流超过规定值时,保险丝自动熔断,切断电路,避免因电流过大烧坏电器或引起火灾;2)材料:由电阻率较大、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制成;3)连接:一根保险丝串联在火线上;,保险丝应安装在干 路上,看保险丝烧断视频,4)保险丝选用:选用保险丝时,应该使他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最大正常工作电流;5)保险丝的规格:保险丝越粗,额定电流越大,熔断电流也越大;6)保险丝的使用注意事项:不能用过细或过粗的保险丝,
3、过细的容易经常断电,过粗不能起到保险作用,使用更不能用铁丝、铜丝或其它金属丝代替保险丝,家庭电路中的电流过大(保险丝断)的原因有:发生短路 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触电原因(水、潮湿、破损),潮湿,线破损火线露出,水,二、触电与防护,水,水,潮湿,(1)触电: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的伤害事故。家庭电路触电事故的常见情况是:跟地不绝缘的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火线造成的。(2)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和线路设备不损伤绝缘体保护层,当通过人体的电流为810毫安时,人手就很难摆脱带电体,通过人体电流超过30毫安,有生命危险,电流达到100毫安时,就会发生死亡事故。通过人体
4、的电流大小取决于外加电压和人体电阻.不同人人体电阻不同,同一个人的人体电阻也因皮肤的干燥程度不同而不同。人体电阻潮湿时约500欧,干燥时约2000欧.,电对人体的伤害,电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来自电流。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可分为两种类型:电伤和电击.电伤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局部伤害,如电灼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等。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破坏人的心脏、神经系统、肺部的正常工作造成的伤害。,安全用电知识,人体对电流反应一览表,结论:,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强,触电死亡越快,安全用电知识,安全用电知识,家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俗称触电保护器)动作电流为30毫安,尚能保护人身安全。二级保
5、护(表箱内的保护器),动作电流一般为40100毫安,不能有效保护人身安全。村配电室一级保护动作电流值一般为300毫安左右,且为配合前两级保护器,保护时限为0.10.2秒,无法保护人身安全。,安全用电常识,单 相 触 电有 较 大 电 流,危险!,一般情况下:36V以下的电压是安全的,但在潮湿的环境中,安全电压在24V,甚至12V以下,没问题,安全用电常识,没问题,危险!,安全用电常识,双线触电,有较大电流,2。安全电压,当人体电阻一定时,人体接触的电压越高,通过人体的电流就越大,对人体的损害也就越严重。但并不是人一接触电源就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手触摸普通干电池的两极,人体并没有
6、任何感觉,这是因为普通干电池的电压较低(直流15伏)。作用于人体的电压低于一定数值时,在短时间内,电压对人体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我们称这种电压为安全电压。,(1)安全电压,为确定安全条件,往往不采用安全电流,而是采用安全电压来进行估算:一般情况下,也就是干燥而触电危险性较小的环境下,安全电压规定为36V,对于潮湿而触电危险性较大的环境(如金属容器、管道内施焊检修),安全电压规定为12V,这样,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可被限制在较小范围内,可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人身安全。,(2)安全电压等级:,1983年7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对安全电压的定义、等级作了明确的规定。,(1)为防止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用电 安全 防护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7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