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分离工程4色谱分离.ppt
《生化分离工程4色谱分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分离工程4色谱分离.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色谱分离,Chromatographic resolution也称色谱法(chromatography)色谱分离是分离科学的一次革命。,主要内容,4.1 概述4.2 色谱分离的分类 4.3 生物工程中的色谱分离4.4 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4.5 吸附色谱4.6 离子交换色谱4.7 分配色谱4.8 凝胶色谱4.9 高速逆流色谱4.10 径向色谱分离法4.11 连续环状色谱分离法,4.1 概述,4.1.1 色谱法的定义4.1.2 色谱法的发展简史4.1.3 色谱法的特点,4.1.1 色谱法的定义,色谱法chromatography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当流动相推动样品中的组分
2、通过固定相时,在两相中进行连续反复多次分配,从而形成差速移动,达到分离的方法。,凡是色谱分离都具有stationary phase和mobile phase。固定相是不动的,流动相对固定相作相对的运动。被分离的组分与流动相和固定相有不同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有吸附力,溶解力,离子交换能力等。在色谱分析中常用分配系数来描述组分对流动相和固定相的作用力的差别:K=Cs/Cm 分配系数的差异是色谱分离的根本原因。,4.1.2 色谱法的发展史,色谱法的诞生常见的分离方式如过滤、蒸馏、沉淀、结晶、离心、萃取、膜分离等在分离复杂的混合物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1903年,M.C.Tswett 进行了分离植物叶中
3、各 种色素的实验。创立了 色谱法。,It is very instructive to observe the adsorptionphenomena during filtration through a powder.First a colourless,then a yellow(carotene)liquidflows out from the bottom of the funnel,while abright green ring forms at the top of the inulincolumn,below which a yellow ring soon appears.
4、On subsequent washing of the inulin column withpure ligroin,both rings,the green and the yellow,are considerably widened and move down thecolumn.M.S.TswettTr.Varshav.Obshch.Estestvoispyt.,Otd.Biol.,14(1903)20,然而,在20多年时间里,他的新分离方法并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著名化学家R.Willsttter对色谱法的排斥和不信任。Willsttter(1915年获诺贝尔
5、化学奖获得者)1913年在其名著“叶绿素的研究”中,称色谱法是一种“离奇的方法”,认为它不适用于制备工作,在吸附过程中,试样组分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他写道:“色谱法只能在试样很少的情况下使用,似乎不适合于制备目的”Willsttter的观点,即过分强调制备工作,也反映出当时有机化学家的一种普遍态度。因此,茨维特的技术是超越其时代的。,1930年12月,奥地利22岁研究生E.Lederer到海得堡R.Kuhn领导的化学研究所研究类胡萝卜素。他对文献进行了仔细考察,从文献中了解到茨维特的色谱技术。在Kuhn的指导下,他用碳酸钙作吸附剂,在一小色柱中,成功地分离了-、-、-胡萝卜素,并发表了三篇论文,
6、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标志着色谱法的复兴。Karrer在1937年,Kuhn在1938年,Ruzicka在1939年相继获诺贝尔化学奖。从此以后,色谱法得到普遍的公认,成为最有效的分离提纯手段。,色谱法的发展1931年,Kuhn、Lederer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了-、-、-胡萝卜素后才引起重视。Tswett的方法是借助于各组分在固定相中吸附能力的强弱不同而进行分离的,称为吸咐色谱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1935年,Adams和Holmes 合成了离子交换树脂,并用于色谱分离,从而诞生了离子交换色谱法。,1941年A.J.P.Martin和R.L.M.Synge发
7、明了分配色谱法(partition chromatography)。195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Archer John Porter Martin,Richard Laurence Millington Synge,1941年Martin和Synge提出用气体代替液体作流动相的可能性。1952年James和Martin发表了从理论到实践比较完整的气液色谱法gas-liquid chromatography。1957年Golay开创了开管柱气相色谱法open-tubular column chromatography,即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capillary column chromatograp
8、hy。1956年Van Deemter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描述色谱过程的速率理论。1965年Giddings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色谱理论。,1944年R.Consden、A.H.Gorden和Martin等发展了纸色谱。1949年Macllean等在氧化铝中加入淀粉粘合剂制作薄层板使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得以实际应用,1956年E.Stahl对TLC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应用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开发出薄层色谱板涂布器之后,才使TLC得到广泛地应用。1959年Porath和Flodin提出了凝胶色谱法(gel chromatography)。1967年Por
9、ath、Axen和Ernback成功地创立了亲和色谱法(affinity chromatography)。,20世纪60年代初,Giddings将气-液色谱理论用于液-液色谱,同时把高压泵和化学键合固定相用于液相色谱,于60年代末出现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20世纪80年代初毛细管超临界流体色谱(SFC)得到发展,90年代未得到较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由Jorgenson等集前人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在90年代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同时集HPLC和CE优点的毛细管电色谱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到重视。,4.1.3 色
10、谱法的特点,分离效率高可选操作参数多应用范围广高灵敏度的在线检测快速分离与过程自动化操作,4.2 色谱分离的分类,按分离机理不同分类 按固定相及流动相的状态分类按固定相形状分类 其他分类方法,4.2.1 按分离机理不同分类,吸附色谱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AC是指混合物随流动相通过固定相(吸附剂)时,由于固定相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而使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吸附作用力可以是物理吸附作用,也可以是化学吸附作用。物理吸附的特点是选择性低,吸附速度较快,吸附过程可逆;化学吸附的特点是有一定选择性,吸附速度较慢,不易解吸。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可以同时发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互相转
11、化。,吸附色谱是各种色谱分离技术中应用最早的一类,传统的吸附色谱以各种无机材料为吸附剂。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吸附色谱技术,如疏水作用色谱(hydrophob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HIC)、金属螯合作用色谱(metal chelation chromatography,MCC)和共价作用色谱(covalent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CIC)等,所用吸附剂一般为有机基质并通过化学修饰后制成,它们都有比较明确的作用机理,即疏水作用、螯合作用和共价作用。,离子交换色谱离子交换色谱(ion exchange chromatogra
12、phy,IEC)是基于离子交换原理进行的色谱分离。广泛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中。,亲和色谱亲和色谱(affinity chromatography,AFC)是将与目的产物具有特异亲和力的生物分子固定化后作为固定相从混合物中分离目的产物的过程。亲和作用是特殊的吸附作用。,分配色谱Distribution chromatography,DC又称为液液色谱,其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在两液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分配色谱可分为正相色谱(normal phase chromatography,NPC)和反相色谱(reversed phase chromatography,RPC)。离子对色谱ion
13、-pair chromatography。,凝胶色谱凝胶色谱(gel chromatography,GC)以凝胶为固定相,是一种根据各物质分子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的色谱技术,因而又称为分子筛色谱(molecular sieve chromatography,MSC);空间排阻色谱(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凝胶色谱分为两大类:凝胶过滤色谱(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GFC)和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电色谱电色谱(electrochromatography)是
14、电泳和液相色谱的融合技术。所谓电色谱是采用电渗流来推动流动相,使得峰扩展只与溶质扩散系数有关,因而使电色谱的理论塔板数远远高于液相色谱。同时由于引入了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使电色谱具备了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所具有的选择性,使它不仅能分离带电物质。也能分离中性化合物。,4.2.2 按固定相及流动相的状态分类,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仅限于能够气化的物质,且主要用于分析。气相色谱包括气液色谱GLC、气固色谱GSC。液相色谱LC液相色谱(liquid phase chromatography,LPC)可分为液液色谱LLC、液固色谱LSC。超临界流体色谱超临界流
15、体色谱(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SFC)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色谱分离技术,其流动相为超临界流体。,4.2.3 按固定相形状分类,柱色谱(column chromatography)平面色谱(planar chromatography)纸上层析(paper chromatography)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4.2.4 其他分类方法,按使用领域不同对色谱仪的分类1.分析用色谱仪又可分为实验室用色谱仪、在工业生产流程中为在线连续使用的色谱仪和便携式色谱仪。2.制备用色谱仪又可分为实验室用制备
16、型色谱仪和工业用大型制造纯物质的制备色谱仪。制备型色谱仪可以完成一般分离方法难以完成的纯物质制备任务,如纯化学试剂的制备,蛋白质的纯化。,根据操作压力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低压色谱分离(0.5 MPa)、中压色谱分离(0.55 MPa)和高压色谱分离(550 MPa)。低压色谱分离的装置比较简单,操作费用低,但流动相流动速率慢,分离时间长,常常使生物活性物质活性降低。高压色谱分离技术的特点是,流动相流动速率高,分离时间短,分辨率高。缺点是设备费昂贵,此外在高压作用下有些生物物质有变性的可能。,根据展开方式进行分类根据洗脱操作时展开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为洗脱展开(elution development)
17、、迎头分析(frontal analysis)和顶替展开(displacement development)三种。洗脱展开(elution chromatography)。,迎头分析法与一般的固定床吸附操作相同,大量料液连续输入到色谱柱中,直到在出口处发生溶质穿透(breakthrough)。迎头分析中各个溶质按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系数的大小次序穿透,只有最先穿透的(分配系数最小)的组分能以纯粹的状态得到部分回收,之后的流出液均为双组分或双组分以上的混合物。,顶替展开与洗脱展开相似,唯一不同之处是:顶替展开所采用的洗脱液(流动相)中含有与固定相的亲和力比料液中各个组分都大的物质,这种物质称
18、为顶替剂(displacer)。顶替剂将料液中所含溶质按其与固定相亲和力的大小不同从柱中次序顶替(洗脱)出来。顶替展开法可使溶质区带得到浓缩,适于大量处理稀溶液。,根据流动方式进行分类一般色谱操作中流动相从固定床的一端输入,沿轴向流向另一端,属于轴向流色谱(axis flow chromatography)。径向流色谱(radial flow chromatography)是在柱心设一通透性细管,料液及流动相从柱的圆周引入,从外表面沿径向流向柱心,透过中心管流出。连续环状色谱(continuous annular chromatography)。拟移动床色谱(simulated moving
19、bed chromatography)。,4.3 生物工程中的色谱分离,色谱和电泳是目前所知最好的两种分离方法,其塔板数可达百万数量级。在基因工程产品中,色谱分离占有核心地位。色谱分离的规模 色谱分离方法的选择 分析色谱与工业色谱的比较,4.3.1 色谱分离的规模,与一般分离技术相比,色谱分离的规模是相当小的。根据分离时一次进样量的多少,色谱分离的规模可分为如下4类:色谱分析:10 mg半制备(或称中等规模制备):1050 mg制备(或称样品制备):0.110 g工业生产:20 g,4.3.2 色谱分离方法的选择,应用色谱分离方法制备和生产生物体组成成分,包括各种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以及
20、各种生物大分子,使用色谱技术来分离纯化这些物质时常根据如下几个方面来选择不同的色谱分离方法。目的产物的分子结构、物理化学特性、及分子量的大小;主要杂质,特别是分子结构、大小和理化特性与目的产物相近的杂质的成分与含量;目的产物在色谱分离过程中生理活性的稳定性。,4.3.3 分析色谱与工业色谱的比较,应用色谱技术范围的不同分析色谱的流动相包括气相和液相,固定相形状包括柱、纸和薄板,而制备和工业色谱主要是采用以液相为流动相的柱色谱。操作上的不同在分析色谱中,进样量愈小愈好,因此出现了当今的微型毛细管柱色谱;在制备和工业色谱中,则要求进样量越多越好,色谱柱也应适当大些,从而出现了大直径的径向色谱柱(r
21、adial flow chromatographic column,RFCC)。,色谱分离理论上的不同1.理论塔板数的不同对于生物大分子而言,分离的好坏往往与理论塔板数没有明显的关系。2.分配系数的不同 线性色谱与非线性色谱3.样品保留值与峰高的不同制备色谱和工业色谱中,不能根据保留值定性,色谱的峰高也不能作为制备色谱和工业色谱定量分析的指标。,4.4 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4.4.1 塔板理论4.4.2 速率理论,4.4.1 塔板理论,塔板理论Plate Theory就是把分配色谱柱比作一个精馏塔,沿用精馏塔中塔板的概念来描述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挥发度大的组分最先从“塔顶”(即柱出口)逸出
22、,由于流动相连续地进入柱内,为了便于研究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塔板理论的基本假设:柱由完全相同的不连续的体积单元组成,每一个体积单元犹如精馏塔中的一块塔板,而它在柱内又是不存在的,故称理论塔板。每一块塔板的一部分空间为固定相所占据,另一部分空间为流动相所占据。这后一部分空间称为塔板体积(Vm)。流动相从柱入口以一个个Vm 体积,脉冲式地加入。组分在每块塔板上的两相间瞬时达到平衡。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都为常数,与组分浓度无关即相当于线性等温线的情况。忽略塔板间的纵向分子扩散。,流出曲线 经N次平衡后,流动相中的组分分数q与在固定相组分分数p符合二项式分布:(p+q)N 上例中K=1,p=q=
23、1/2,展开为:(p+q)4=p4+4qp3+6q2p2+4q3p+q4=1/16+1/4+3/8+1/4+1/16 若K=2,p=0.667,q=0.333,则(p+q)4=0.198+0.395+0.296+0.099+0.012 当N50时,流出曲线对称呈正态分布。,进流动相,平衡 K=1,1/4 2/4 1/4,1/8 3/8 3/8 1/8,1/2,1/16 3/8 1/16,柱效 n=5.54(tR/W1/2)2=16(tR/W)2 neff=5.54(tR/W1/2)2=16(tR/W)2 Heff=L/Neff分配色谱与精馏的差别,4.4.2 速率理论 Rate Theory,
24、塔板理论满意地解释了色谱流出曲线呈高斯分布;论证了组分的保留值与分配系数间的关系;并能成功地用于塔板数的计算。塔板理论的局限性塔板理论作了五个不符合实际的假设。它还排除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参数流动相速度,并忽略了两相体积的大小。由于排除了流动相速度这一参数,因而不能解释在不同流动相速度时的柱效不同的原因。从本质上说,塔板理论的缺点在于忽视了组分分子在两相中扩散和传质的动力学过程。,色谱过程中的扩散和传质对速率理论作出全面解释的是荷兰化学家Van Deemter等,以后又由美国化学家J.Calvin Giddings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当组分的谱带向柱出口迁移时,在非理想线性色谱状态下必然要展宽。在柱
25、内有四种受动力学控制的过程,使谱带偏离理想状态而展宽。这四种过程是涡流扩散、纵向分子扩散、流动相中传质和固定相中传质。,涡流扩散 eddy diffusion当组分随流动相向柱出口迁移时,流动相由于受到固定相颗粒的障碍,不断改变方向,使组分分子在前进中形成紊乱的类似“涡流”的流动,导致谱带展宽,故称涡流扩散。由涡流扩散引起的展宽程度可表示为:2e=2dpL 为填充不规则因子,它决定于固定相颗粒的直径dp、粒度范围和填充情况;L为柱长。,纵向分子扩散 longitudinal diffusion 纵向分子扩散指沿x轴方向的扩散,它是由浓度梯度造成的。由纵向分子扩散引起的展宽程度可表示为:2l=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化 分离 工程 色谱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68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