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核酸的生物合成.ppt
《十二核酸的生物合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核酸的生物合成.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内容,一 DNA的生物合成二 RNA的生物合成,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复制:是亲代双链DNA按碱基配对原则,准确形成两个相同核苷酸序列的子代DNA分子的过程。两条DNA链都可作为复制的模板。转录:是以一条DNA链为模板,将DNA链上储存的遗传信息按碱基配对原则准确转换成互补的m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将mRNA上的遗传信息转换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过程。中心法则:遗传信息由DNA mRNA Pro的流动途径。,中心法则:遗传信息由DNA mRNA Pro的流动途径。,补充和完善之处:A:RNA作为遗传物质能自我复制,并作为mRNA指
2、导Pro的合成。B:RNA能以逆转录的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DNA分子。,DNA在复制时,两条链解开分别作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两条与模板链互补的新链,以组成新的DNA分子。这样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由于子代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一、DNA的生物合成,(一)半保留复制,15N DNA,14N-15N DNA,14N DNA,14N-15N DNA,1958年Meselson&stahl用同位素示踪标记加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实验,证明了DNA是采取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DNA的半保
3、留复制实验依据,Meselson-stahl实验(a)密度梯度离心的DNA带(b)对应于左侧DNA带的解释,(二)DNA复制的起点和方向,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s):复制中的DNA分子,未复制的部分是亲代双螺旋,而复制好的部分是分开的,由两个子代双螺旋组成,复制正在进行的部分叫做复制叉。细胞内存在着能识别起始点的特种Pr。,方向:复制叉从起始点出发,沿DNA移动,移动方向与前导链的延长方向相同。复制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两个方向的复制速度不一定相同。大多数是双向的。眼状结构:线状DNA分子上的正在复制的部分形成;结构:环状DNA分子上的正在复制的部分形成。,DNA的双
4、向和单向复制,两种复制模式(a)单向复制模式(b)大肠杆菌染色体DNA双向复制模式,单向复制,i,双向复制,观察到的放射自显影图象,18%,质粒ColE1的单向复制示意图,单向复制,最早研究DNA复制起点和方向的是J.Cairns(1963年)。,型,DNA Replication,原核生物:只有一个复制原点。第二次复制可在第一次复制完成之前开始复制。真核生物;可在DNA链上的多个不同位点同时起始复制。所以真核生物的DNA复制速度比原核生物快些。,真核生物DNA的多起点复制,(三)DNA的复制过程(原核生物)DNA的合成是以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即dATP、dGTP、dCTP、dTTP为前体,在D
5、NA聚合酶的催化下,向DNA的3OH端添加脱氧核苷酸,在DNA的3OH与添加的脱氧核苷酸的5磷酰基间形成3,5磷酸二酯键,反应中脱去一个焦磷酸基团。合成方向:5 3,添加到链上的每个核苷三磷酸是按照模板链的顺序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选择的。反应的通式可写为:(NMP)n3OHdNTP(NMP)n13OHPPi,1、DNA聚合酶 pol(1)具5 3聚合酶活性 将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逐个添加到具有3OH末端的多核苷酸链上形成3,5磷酸二酯键。特点:A:底物为d NTP;B:DNA模板(3 5);C:引物:RNA引物(带3羟基);D:方向 5 3;F:产物DNA的性质与模板相同。,DNA聚合酶催
6、化的链延长反应,子链,3,5,模板链,(2)具有3 5端核酸外切酶的活性 有校对功能,能在3OH端将DNA链水解。以保证DNA复制的真实性。,DNA聚合酶的3-5外切酶水解位点,3,3,5,5,错配碱基,(3)具有5 3端核酸外切酶的活性 由5端水解DNA链,主要是切去一小段DNA,包括RNA引物和损伤DNA部分。pol主要功能:用于修复DNA双螺旋区中的单链区,这些单链区是在DNA复制时或DNA受损伤后留下的。活性高。,DNA聚合酶5-3外切酶活力,5-3核酸外切酶水解位点,单链缺口,5,2、DNA聚合酶 pol 具有3 5端核酸外切酶的活性,主要负责DNA的修复,在一定程度上参与DNA复制
7、。活性低。功能不十分清楚,是一种修复酶。,3、DNA聚合酶 pol 是使DNA链延长的主要聚合酶,目前已知全酶是由7种多肽形成的复合物,含有10种共22个亚基组分(22222222222)和Zn原子。,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全酶的结构和功能,延长因子,DNA聚合酶异二聚体,核心酶,校对,引物的结合和识别,促使核心酶二聚化,(1)亚基:具5 3端聚合酶活性(需模板和引物);(2)亚基具3 5端核酸外切酶的活性。校对作用,以提高保真性;(3)、亚基相连形成核心酶pol,亚基起组建作用;(4)核心酶+亚基后成为二聚体,称为pol;(5)pol与、亚基结合,形成pol,、亚基可增强酶与模板的结合;(6)
8、pol与亚基结合形成全酶,亚基犹如夹子,夹住DNA向前滑动,不脱离,提高持续合成能力。,大肠杆菌三种DNA聚合酶比较,DNA聚合酶,分子量每个细胞的分子统计数5-3 聚合酶作用3-5 核酸外切酶作用5-3 核酸外切酶作用转化率,DNA聚合酶,109,000400+1,120,000100+-0.05,400,00010-20+-50,比较项目,DNA聚合酶III,切除引物修复,修复,复制,功能,1999年发现聚合酶 和,它们涉及DNA的错误倾向修复(errooune repair),pol不是DNA复制酶,理由:A、该酶合成DNA速度太慢,只是细胞内DNA复制速度的1%;B、持续合成能力较低,
9、而细胞内DNA复制不会频繁中止;C、许多基因突变都会影响DNA复制,但都与pol无关。,3、双链DNA复制的分子机制,(1)冈崎片段和半不连续复制,不连续复制:3 5走向的DNA实际上是由许多5 3 方向合成的DNA片段连接起来的。(已知DNA聚合酶的合成方向都是5 3),在一个复制叉内两条链的复制方向、合成方式、复制速度是不同的。前导链(leading strand):以一条链(3 5)为模板时,子代链的合成方向是5 3,合成是连续的,合成速度较快。,后随链(lagging strand):以另一条亲代链(5 3)为模板时,子代链的合成方向不能按照3 5方向进行,因为迄今没有发现这样的DNA
10、聚合酶,因此只能合成方向为5 3方向的许多DNA小片段(约1000-2000dp,7-10S),为1968年日本人冈崎等人发现,叫冈崎片段,然后在DNA连接酶催化下,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子代链。合成是不连续的,合成速度较慢。当一段新的冈崎片段合成后,pol行使5 3核酸外切酶活性切除引物,再合成一段DNA作为替换,缺口由DAN连接酶封口。,(2)冈崎片段的RNA引物,引物的合成由引物合成酶催化完成,这些酶在模板单链DNA上识别特殊序列,合成RNA引物。它本身没有活性,需要与“引发前体”结合在一起,形成“引发体”后才有活性。引发体在复制叉上移动,识别合成的起始点,引发RNA引物的合成,该过程需ATP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二 核酸 生物 合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62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