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发热中医妇科学教学.ppt
《产后发热中医妇科学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后发热中医妇科学教学.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病案,患者张某,女,28岁,教员。时值季秋,于产 后第四天,因不慎寒暖,将息失宜,初觉形寒不适,体温不高,翌日恶寒高热,无汗身楚,恶露减少,小腹切痛。自服姜糖水一大碗,并西药解热镇痛片,汗出不解,晚间体温达406(腋下)。家属急邀往视,情词恳切。诊其体肤,炕烘蒸热而不恶寒,颜面潮红,身半以上汗出如洗,口干频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干黄,脉浮数有力。,产后发热,目的要求,1、掌握产后发热的定义及辨证论治,重点掌握感染邪毒型产后发热的传变规律及治疗 2、熟悉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 3、了解产后发热的预防和预后,概述,1、定义: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称之。与生理
2、性发热鉴别:1、阴虚发热 2、蒸乳热 本病的感染邪毒型发热,与西医产褥感染可互参,可危及产妇生命,为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发病率为172。,2、特点:时间性:产褥期内,多在产后24小时以后的10日多见。特殊内环境:多虚多瘀,血室正开 热型不一:发热恶寒 高热寒战 乍寒乍热 低热不退 可伴有生殖道及全身症状:腹痛 恶露异常 全身症状,3、沿革 产后发热的记述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内经素问“乳子而病热”。汉代金匮要略产后病有4条经文论治产后发热,占主要地位:分别为大承气汤、阳旦汤、竹叶汤证治,并在杂病中提出“热入血室”病证及小柴胡汤治之。,宋代妇人大全良方 首见“产后发热”病名 明确产后发热多虚多瘀的发
3、病机理“当作热入血室治之”明代妇人规最全面论述产后发热的辩证论治。清代张氏医通提出“三冲”、“三急”的危急重症。医宗金鉴提出“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叶天士、吴又可论产后发热列入到温病学中或热入血室论治。1964年版中医妇科学产后发热编入“感染邪毒”型”,一直沿用至今。,二、病因病机,1 感染邪毒:接生不慎护理不洁 邪毒乘机侵入胞宫,蔓延全身,不禁房事 邪正交争发热邪毒壅盛,或治不及时热入营血,热陷心 包危及生命,2 外感:产后百节空虚,腠理不密,卫阳不固,外 邪乘虚侵入或正值暑期,感受暑邪营卫不 和而发热3 血瘀:产后恶露不畅,当下不下,瘀血内停,阻碍 气机,营卫不通,郁而发热。4 血虚:
4、产时、产后,失血过多,阴血骤虚,阳浮于 外 血虚伤阴,相火偏旺 发热,指分娩或产褥期生殖道的创面受到细菌的侵袭,引起生殖道局部的或全身的炎症变化,称为产褥感染。此病多发生在产后10天内,也可发生在产褥期的其他时间。过去产褥感染曾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现在,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采用无菌接生技术,抗生素的普遍应用,使炎症在早期就已得到控制,严重的产褥感染已很少发生。但在偏远、落后的地区,产褥感染还威胁着产妇的生命。,产褥感染,病理及临床表现,1 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 2 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 3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 4 急性盆腔腹膜炎、弥漫性腹膜炎,5 血栓性静脉炎、双侧股
5、白肿:类杆菌或厌氧性链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在血流淤滞或静脉壁受损的基础上,细菌分泌肝素酶,分解肝素,促成凝血,子宫壁胎盘面感染上述细菌后,引起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炎多继发于盆腔静脉炎表现为驰张热,下肢持续性疼痛,局部静脉压痛或触及硬索状,使血液回流受阻,引起下肢水肿,皮肤发白,称“股白肿”,6 脓毒血症以及败血症 感染血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脓毒血症,随后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脓肿(肺脓肿、左肾脓肿),如病原菌大量进入血液循环病繁殖形成败血症,表现为持续高热、寒战,全身明显的中度症候组昂可危及生命。,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病史:妊娠晚期不节房事,产程不顺,接生不慎,产创护理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后 发热 中医 妇科 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6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