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ppt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2,主要问题:1、我国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名词术语:专业 人才素质 通识教育 培养目标,3,第一节 专业和专业教育的内涵,一、专业和专业教育概念专业的内涵:1.专业是中国、苏联等国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学校的主修,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4,2.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5,3.从广义、狭义、特指三个层面理解:广
2、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狭义的专业是指一些特定的社会职业。特指的专业是高等学校中的专业,它是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6,4.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用课程定义专业,揭示了专业与课程间的本质联系,比较符合美国高等学校中的专业的事实,但作为专业的定义来讲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7,一般观点:广义的专业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特指的专业是指当专业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往往就成为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演变为一种实体,这个实体形成的依据是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需要,实体的任务是对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进行教
3、与学活动。,8,高深是程度上的特点:一方面相对于初等、中等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而言,它是高层次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在高层次的知识领域中许多知识处于相应学科前沿,属于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交界的边缘领域。高深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向未知领域扩大、深化,使这种知识边缘不断扩展变更。,9,专门是知识领域组合上的特点:高深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随便拼凑起来的,而是围绕着一定目标的有机组合,是以学科为依据,与职业相适应的高深知识的专门化领域。,10,专业形成的必然性: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专业的缘起还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密切联系。,11,
4、二、专业的历史沿革,1.专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学的萌芽阶段。孔子设立私学,其教学就有德行、言语、文学的分类,这可视为专业教育的先祖。南北朝时期,宋明帝设“总明观”,分玄学、儒学、文学、史学四科,这是分科教育的开始。,12,隋代设国子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唐代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科。古希腊时期,设有文法、修辞和辩证法。这一时期的专业教育性质比较模糊,与现代大学关系不太紧密。,13,2.中世纪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专业教育的特征。1158年建立的意大利波隆那大学的前身就是一所专门整理、研究和传播罗马法的法律学校。巴黎大学设有法律、医学、文学、神学四院,一度成为欧
5、洲其他大学的榜样。,14,中世纪大学基本上都有医学、法学、文学、神学、教师会。由于僧侣是中世纪知识和思想的占有者,大学以培养大学教授、法官和高级僧侣为己任,以神学为主,兼修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七种自由艺术”。这一时期的专业种类还较少,专业面较为宽广。,15,3.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的发生,促使大学专业也发生的相应的变化,增设近代科学,使自然科学成为主要学科。新大学不断诞生,围绕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为本地区服务的工程技术人才,如伯明翰大学设置了机械制造专业,利物浦大学设有建筑专业等。,16,4.20世纪初,高等学校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从学校类型看,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
6、发展,知识的增长速度加快,各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学院纷纷诞生。从学校层次看,除了传统的本科教育仍然保持其活力外,适应当地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初级学院”开始出现。其专业设置从农业到工业,从家政到商业,从医疗部门到服务部门等,都体现出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17,三、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学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效仿苏联设置的专业口径较窄,工科和师范专业发展较快,忽视了财经、政法教育。,18,2.“大跃进”和三年调整时期。专业急剧增加,电子类专业的增加对我国科技的发展,新兴工业的形成和国防现代化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一时期,巩固和发展了一批新兴的学科专业,加强了一批薄弱的专
7、业。,19,3.十年“文革”期间。对原有专业乱砍乱并,政法和财经类专业急剧下降。,20,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时期。改变建国后长期存在的轻视文科的倾向。大力发展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争取到世纪末建成科类齐全,层次、比例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21,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经验教训:教育既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本身的发展又应受制于经济“条块分割”的体制造成专业发展的盲目性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22,四、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P209-211,市场经济体制下引入竞争机制,社会需求是专业发展和专业调整的方向和动力,就业政策的改变也要求进行
8、专业调整。,23,1.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符合高级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24,2.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做法:拓宽专业面,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不考虑社会需求,追求学校发展而盲目扩大专业设置,盲目扩大专业的招生人数等。,25,五、专业与学科、职业的关系,学科分类是专业形成的主要依据之一。,26,(一)学科的内涵,高等学校的学科主要指学术的分类,即按科学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学科一方面起着目录性的指
9、导作用,规定着探索的范围;另一方面起着范型的作用。“学科明显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它按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伯顿克拉克(美),27,学科包括:一是指学术的分类;二是指教学科目或学习科目。汉语词典学科是指对同类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科学研究,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更替。学科活动不断导致某学科内现有知识的系统化和再系统化。黑客森(德国),28,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农学、教育学(包括体育学)、文学(包括语言学、艺术学、图书馆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十二类。,29,从专业与学科的
10、起源看,学科分化在前,专业形成在后,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猛发展,新兴学科和学科群的涌现,专业形成往往就落后于学科的发展。专业的划分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由于学科分类按其分化的程度呈现层次性,一二三级学科,而专业的划分也应以此为依据。,30,学科建设与专业改造的关系:一方面,学科建设为专业结构的改造打下了基础,按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专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知识的更新和拓展,从而优化学科结构。,31,现代学科发展的基本走向:1.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2.学科的应用价值受到更多关注;3.学科发展的逻辑性、公理化追求;4.学科发展的国际化。,32,(二)专业
11、与职业,职业的特征:职业是劳动者相对稳定地从事的工作;职业是能够为劳动者带来经济收入的工作;职业是劳动者从事的专门性工作。,33,职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职业越来越多,是人类劳动活动的历史趋势。社会分工和劳动组织内部的劳动分工交互发展,决定和制约着现代社会的职业发展,劳动分工越发达,专业化程度越高,职业也就随之越来越多。,34,学科可以不断地分化,而专业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是由专业与社会分工的关系决定的。社会分工在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职业。,35,职业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并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种类,指若干种工作内容基本相同的工种,这些工种的职责可以有些不同,但大体相
12、同。职业有国际标准分类,国际劳工组织将职业类别分为8大类、83小类、284细类以及1506个职业项目,对1881个职业名称做了明确定义。,36,我国的专业模式沿用苏联高等学校“职业-专业-课程”的模式,即当社会有某种职业需要,就在一定学科的基础上设置专业,然后再做课程设计。其内在关系是:人才需求的具体规格是确定职业面和职业内进一步分化最适应的尺度;划分职业活动领域是确定专业的起点;根据职业活动领域的具体任务、变化情况和发展前景,判明专家应具有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能力,并以此为根据来确定课程。,37,美国高等学校专业形成的线路是“职业-课程-专业”。社会对新的职业的需求,反映在高等学校中首先不是以
13、专业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课程的形式出现。当社会上出现新的职业时,高校总是先开设一门或几门职业需求的选修课,只有当新的职业发展到相当规模,提出了稳定的人才需求,并且高校可以开设系列配套的课程,师资、设备达到了一定条件时才正式设置专业。,38,专业与职业的区别在于:专业是相对于学科而言;而职业则是指所从事的工作。专业数与职业数相比至少为1:10,而每一种职业又有多种不同的工作岗位,因此也就涉及针对性与适应性问题。王生洪,39,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因此,专业设置既要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经济社会的阶段特征。专业设
14、置与专业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应遵循以下几点:P204-206,40,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学科、专业本身的发展变化的现实出发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按学科基础或服务对象的范围划分专业,且必须有明确的主干学科专业范围应有较宽广的覆盖面专业设置要考虑布局的合理性专业设置要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41,第二节 专业的构成要素,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专业模式不同,专业数量悬殊,专业范围宽窄不一。这说明专业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无论专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都离不开三个要素: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专业中的人。,42,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规定了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学校 专业 设置 人才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5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