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讲).ppt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讲).ppt(1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讲 抗风、抗震设计方法简介,唐兴荣工学博士 教 授苏州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二一 二年一月,第一节 抗风设计方法,一、抗风设计原则 风作用出现的概率大,大风作用的时间较长 人们要求在50年或100年重现期的风作用下结构仍然能正常使用,也就是要求结构处于弹性和小位移状态 抗风设计主要基于承载力设计,对高度较高的高层建筑,还要保证210年重现期的风荷载作用下人处于舒适状态(风作用下的加速度)“舒适度”的概念目前国内研究还很少 加拿大的达文波特教授(Pro.Davenport)第一次提出舒适度与房屋顶层加速度关系 控制房屋顶层加速度的方法,满足舒适度要求,主体结构计算时,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标
2、准值:,二、风荷载计算,几点说明 考虑到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高层建筑对风荷载比较敏感,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计算可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对于房屋高度不超过60m的一般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是否提高,可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对02规程,本次修订:(1)取消了“特别重要”的高层建筑的风荷载增大要求,主要因为对重要的建筑结构,其重要性已在结构重要性系数体现在结构作用效应的设计值中;(2)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其要求可比承载力设计适当降低,一般仍可采用基本风压值或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再作为强制性要求;(3)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结构,风荷载计算时不再强调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
3、用,而是直接按基本风压增大10%采用。,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在大气边界层内,风速随地面高度而增大。当气压场随高度不变时,风速随高度增大的规律主要取决于地面粗糙度和温度垂直梯度。通常认为在离地面高度为300m500m时,风速不再受地面粗糙度的影响,也即达到所谓“梯度速度”,该高度称之为梯度风高度。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决定。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1)将地面粗糙度分为A、B、C、和D四类(见表)。,3、风载体型系数,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1)表列出38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和各类结构的体型系数,当建筑物与表中列出的体型类同时
4、可参考应用。房屋和构筑物与表中的体型类同时,可按表规定取用;房屋和构筑物与表中的体型类不同时,可参考有关资料采用;房屋和构筑物与表中的体型类不同且无参考资料可借鉴时,宜由风洞试验确定;对重要且体型复杂的房屋和构筑物,应由风洞试验确定。,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对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1)表的简化和整理,给出了12种体型的风载体型系数(附录B)。,1、矩形截面,2、L形截面,3、槽形截面,4、正多边形平面、圆形平面,11、六角形平面,12、Y形平面,规程(JGJ3-2010)第款,给出了按规范(GB50009-2011)表的适当简化和整理后风载体型系数m
5、s:圆形截面建筑取ms=0.8;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形平面建筑,由下列公式计算:,高宽比H/B不大于4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建筑取ms=1.3;,下列建筑取ms=1.4 V形、Y形、弧形、双十字形、井字形平面建筑;L形、槽形和高宽比H/B大于4的十字形平面建筑;高宽比H/B大于4,长宽比L/B不大于1.5的矩形、鼓形平面建筑,在需要更细致进行风荷载计算的场合,风荷载体形系数可按规程(JGJ3-2010)附录B采用,或由风洞试验确定,房屋高度大于200mm或(取消:房屋高度大于150m,)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风动试验判断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平面形状或立面形状复杂;立面开洞或连体建筑;周围地形
6、和环境较复杂。对风动试验的结果,当与按规范计算的风荷载存在较大差距时,设计人员应进行分析判断,合理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取值。,风洞试验 在风洞中建筑物能实现大气边界层范围内风的平均风剖面、紊流和自然流动,即要求能模拟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大气紊流纵向分量 建筑物长度尺寸具有相同的相似常数 建筑物的风洞尺寸:宽2 4m、高2 3m,长5 30m 模拟风剖面 要求模型与原形的环境风速梯度、紊流强度和紊流频谱在几何上和运动上都相似 风洞试验:委托风工程专家和专门的实验人员 费用较高(国外应用较普遍、国内应用较少)风洞试验模型分类:刚性压力模型 主要量测建筑物表面的风压力(吸力)建筑模型材料:采用有机玻璃
7、建筑模型比例:约1:3001:500 建筑模型本身、周围结构模型以及地形都应与实物几何相似,与风流动有明显关系的特征(建筑外形、突出部分等)都应正确模拟。风洞试验得到结构的平均压力、波动压力、体型系数。风洞试验一次需持续60s左右,相应实际时间1h。,气动弹性模型 对高宽比大于5、需要考虑舒适度的高柔建筑时采用 精确地考虑结构的柔性和自振频率、阻尼的影响。要求模拟几何尺寸、建筑物的惯性矩、刚度和阻尼特性。刚性高频力平衡模型 模型尺寸较小,1:500量级 将一个轻质材料的模型固定在高频反应的力平衡系统上,可得到风产生的动力效应。模拟结构刚度或高频力平衡系统 模拟结构刚度的基座杆长约150mm的矩
8、形钢棒与一组很薄的钢棒组合,可测倾覆力矩和扭矩等,力平衡仪实验示意图,5、总体风荷载与局部风荷载 总体风荷载是建筑物各表面承受风力作用的合力,是沿高度变化的分布荷载,用于计算抗侧力结构的侧移及各构件内力。局部风荷载用于计算结构构件或维护构件或围护构件与主体的连接(水平悬挑构件、幕墙构件及其连接件等),采用风荷载标准值Wk计算,但采用局部风荷载体型系数。,局部风荷载用于计算结构构件或维护构件或围护构件与主体的连接(水平悬挑构件、幕墙构件及其连接件等),采用风荷载标准值Wk计算,但采用局部风荷载体型系数。当建筑群,尤其是高层建筑群,房屋相互间距较近时,由于旋涡的相互干扰,房屋某些部位的局部风压会显
9、著增大,设计时应予以考虑。规范GB50009规定:将单独建筑物的体型系数s 乘以相互干扰系数(可参考类似条件的试验资料确定;必要时宜通过风洞试验得出)以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风力作用在高层建筑表面,其压力分布很不均匀,在角隅、檐口、边棱处和在附属结构的部位(阳台、雨篷等外挑构件),局部风压会超过按表所得的平均风压规范GB50009规定:檐口、雨篷、遮阳板、阳台灯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风荷载体型系数不宜小于2.0.对封闭式建筑物,考虑到建筑物内实际存在的个别孔口和缝隙,以及机械通风等因素,室内可能存在正负不同的气压。规范GB50009规定:对封闭式建筑物的内表面压力系数,按外表面
10、风压的正负情况取-0.2或0.2,三、高层建筑结构的舒适度验算,对照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有关标准,与我国现行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相协调,要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应具有更好的使用条件,满足舒适度的要求。,第二节 抗震设计方法,一、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三个阶段 静力法 1900年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震度法概念,将地震作用简化为静力 反应谱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展了强震记录的研究(El-Centro),美国M.Biot提出用地震记录计算反应谱的概念,50年代初,实现了反应谱的计算,并应用于抗震设计。时程分析方法 20世纪50年代末期,实现了地震反应的动力计算分析,
11、并成功应用于抗震设计。20世纪70年代,地震反应动力分析得到发展,从弹性时程分析方法发展到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静力法和最初的反应谱理论 基于承载力和延性的抗震设计概念 以反应谱理论为基础,以三水准设防为目标,以构件极限承载力设计保证结构承载力,以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延性的完整的抗震设计方法。承载力与延性的关系 承载力高的结构,延性要求可以较低,而承载力较低时,则必须设计具有较高延性的结构。反之,延性不好的结构承载力必须提高,延性好的结构承载力可以降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人们研究的热点 要求在不同水准的地震作用下,直接以结构的性能和表现作为设计目标。可根据业主的要
12、求达到不同的性能目标(正常使用、生命安全、设备安全、防止倒塌等)现行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目标已经具备了基于抗震设计的思想。而基于性能/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需要定量。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方法(Time History Analysis)和静力弹塑性计算方法推覆方法(Push-Over Analysis)可获得结构性能和表现定量的两种主要计算方法。,规程(JGJ3-2010):79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下列情况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甲类高层建筑结构;8度I、II类场地和7度,建筑高度100m 8度III、IV类场地,建筑高度80m 乙、丙类高层建筑结构 9
13、度,建筑高度60m 竖向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多塔结构等)质量沿高度分布特别不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二、地震反应谱 地震反应谱 单自由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T的关系,地震反应谱的意义 一个确定的地面运动,通过一组阻尼比相同但自振周期各不相同的单自由度体系,所引起的各体系最大加速度反应与相应体系自振周期间的关系曲线,设计反应谱,A点的结构特点:自振周期T=0,即频率无限大,说明该结构为刚体,所以其运动和地面的相同,其最大加速度即地面运动的加速度,该点的地震影响系数为0.45。,A-B段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特点:A
14、-B段结构当进入弹塑性阶段,其刚度降低,自振周期加长,地震作用加大,对抗震很不利,结构物的自振周期不宜设计在该区域。,结构自振周期应尽可能位移C-D段(大于Tg,并小于5Tg),当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其刚度降低,自振周期加长,地震作用减小,对抗震有利。,GB50011-2010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计算表达式不变,只对其参数进行调整,具体:阻尼比为5%的地震系数维持不变(即,与2001规范相同)基本解决了2001规范在长周期段,不同阻尼比地震影响系数交叉、大阻尼曲线值高于小阻尼曲线值的不合理现象。I、II、III类场地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周期接近6s时,基本交汇于一点上,符合理论和统计规律。降低了
15、小阻尼(2%3.5%)的地震影响系数值,最大降低幅度达18%。略微提高了阻尼比6%10%地震影响系数,长周期部分最大增幅约5%。适当降低了大阻尼(20%30%)的地震影响系数值,在5Tg周期以内,基本不变,长周期部分最大降幅约10%,有利于消能减震技术的推广应用。,思考题:试按GB50011-2001规范和GB50011-2010规范分别作出Tg=0.35时不同阻尼比0.02、0.035、0.05、0.10、0.20、0.30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作比较分析。,反应谱方法是我国结构抗震设计采用的基本方法 优点:考虑了地震的强烈程度烈度、地面运动的特征、结构自身的动力特征周期与阻尼等。通过反应谱值
16、将结构的动力反应转化为作用于结构上的静力。缺点:只考虑地面运动中的加速度分量,未考虑地面运动中的速度和位移(实际上地面运动中的速度分量对结构反应影响很大,在相同加速度峰值下,速度愈大,结构反应愈强烈,结构容易受到破坏)设计反应谱只取加速度反应中的最大值,是惯性力的最大值,但不一定是结构的最危险状态。反应谱通过单自由度体系计算得到的,应用于多自由度结构,只能采用振型分解法。振型组合采用SRSS方法或CQC方法得到结构的内力和位移。经过振型组合的内力不再符合平衡条件。结构的动力特性对地震作用的大小影响极大,由于对结构计算简图对结构的简化,结构自振特性(周期、振型等)的确定也是粗糙的 目前应用的设计
17、反应谱是单自由度弹性结构的反应谱,只能进行弹性计算,未考虑持时的影响,未考虑结构可能出现塑性和塑性变形的累计过程。,对高层建筑结构,反应谱计算得到的地震作用只能是经验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地震作用,特别是等效地震荷载计算得到的内力和位移,不是真正地震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实践表明:在正确进行概念设计的基础上,按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计算和构件设计,可以保证大多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更需要有效的概念设计和保证延性的构造措施,对高度较大和较为复杂的高层建筑还需要进行第二阶段的变形验算。经过全面的抗震设计的各个步骤和采取各种措施,结构的安全性才能得到保证。,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SE
18、AOC)1995年提出。受到美国、日本、欧洲、新西兰、中国等国普遍重视。十多年来,各国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和实践工作。已经被多国以规范的形式确认。是我国抗震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第三节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能设计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现状,基于性能设计就是使设计出的结构在未来的灾害(如地震)作用下维持所要求的性能水平。基于性能设计一般是指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何为基于性能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强调建筑结构性能目标的“个性化”。业主、设计师有更大的自主权。克服现有规范的局限性。有利于新材料、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不仅强调保证生命
19、安全,同时强调避免财产损失。,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主要优点,性能目标的确定和应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实现方法。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具体实践和发展趋势。,理解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三个主要方面,抗震性能目标(美国FEMA273),抗震性能目标,美国ATC40,日本建筑研究院报告,说明:Ea到Ee地震烈度减小 Ed、Ee相当于中等烈度,Ec相当于高烈度地震 性能目标AAA为最高性能目标,性能目标CCC为最低性能目标,抗震性能目标,日本新的建筑基本法,抗震性能目标,我国规范的性能目标,抗震性能目标,性能目标A:多遇地震(小震)和设防烈度地震(中震)均满足性能水准1的要求,预估的罕遇地震(大震)下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层建筑 结构设计 第二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5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