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专题过关检测(七).ppt
《高三复习专题过关检测(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复习专题过关检测(七).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过关检测(七),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09广州毕业班综合测试)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 环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率置于人 为调控之下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 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解析 年龄组成能够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所以A是正确的;建立自然保护区后,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生存环境一般都会有所好转,且人类对其影响将大大减小,因此,生物的容纳量将
2、会增加,故B是正确的;人工群落是人工建立的,其物种的选择和配置都是按人的意志来进行的,因此,其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都置于人为调控之下,故C是正确的;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用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不是用来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方法,因此D是错误的。答案 D,2.(09济南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 的捕捞量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知识及分析判断能力。农田生态系统
3、由于物种单一,缺乏植物的垂直分层,对间隙处太阳能的利用率低,而森林生态系统是自然演替而来,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故C错。,C,3.(09大连模拟)下图表示A、B两国人口的年龄组成图(设男女性别比例=11)。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列叙述能反映人口数量变化规律的是()A.从年龄组成看,A国属于增长型,人口密度一定 会越来越大B.从年龄组成看,B国属于稳定型,人口密度一定 不变C.设A国某年的人口增长率为s,人口基数为a,则x 年后的人口总数为a(1+s)x,D.若B国的人均寿命增加,出生率不变,则在和平 年代,B国人口数量将会增加解析 本题考查种
4、群的年龄组成及种群数量的变化。根据年龄组成情况,只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而不能肯定其变化的结果;若出生率不变,而人均寿命增加,在和平年代死亡率将下降,故人口数量会增加。答案 D,4.(09福建质检)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个体的信息传递,可以用来防治有害昆虫。这种治虫方法直接通过下列哪项来达到治虫目的()A.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B.改变害虫的年龄组成C.降低害虫的出生率D.增加害虫的死亡率解析 本题考查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是通过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的。,C,5.(09河西区模拟)如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
5、”型增长(如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e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湖泊中鱼的生长曲线,则对鱼的捕捞 常在cd时进行,C.若此图表示菜青虫的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 治应在c点开始D.若此图表示某海洋鱼类的增长曲线,在c点种内 斗争最激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中等难度。环境阻力的出现应该是在“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歧处;对于防治害虫来说,要控制在K/2以下;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生存斗争不激烈。答案 B,6.某研究人员对某海洋食用鱼进行研究,得出了与其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
6、说法,错误的是()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解析 在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从O点到D点,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B点与C点之间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答案 D,7.如图甲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图乙为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与放牧量之间的关系,图乙中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减小为零时,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B
7、.A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最适放牧量,其数量为甲 图中的K/2,C.森林的合理砍伐,农作物的合理密植应为K/2水平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解析 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是海洋渔业捕捞、森林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合理密植农作物可提高产量,其数量可达到自然环境中的容纳量(即K值)。答案 C,8.(09福建质检)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值变化曲线(如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5年起时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第20年至第
8、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解析 据题意分析可知,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答案 D,9.(09广州调研)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 现象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上的差异解析 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是指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空间,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无垂直分层现象。,A,10.(09广州综合测试改编)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
9、,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种 群 密 度,A.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B.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C.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解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由于豚草是外来物种,其种群密度越来越大,而原产地的龙葵消失,说明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由于豚草的入侵,造成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生变化。由于有竞争对手狗尾草的存在、空间和土壤营养条件的限制,豚草的种群数量不会保持“J”型增长。
10、答案 D,11.(09南通调研)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解析 考查群落演替。乙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是初生演替,甲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速度慢、历时长。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但甲演替后与原来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答案 C,12.(09日照调研)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以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与群落的演替无关B.R/P比率可
11、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C.当R/P接近或等于1,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 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不再进行D.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解析 当R/P接近或等于1,不能说明群落不再进行演替;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失到大气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解析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仅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而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
12、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14.(09南通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解析 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病毒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15.(09辽宁五校期末)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
13、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能利用光能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产者的相关知识,中等难度。具有化能合成作用的部分细菌也属于生产者,但是它们所利用的能量是体外无机物氧化分解得到的。,D,16.(09威海统一考试)下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B能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B.由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D.B、C、D被E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解析 A是无机环境,B是生产者,C、D都是消费者,E是分解者。实现光能转化成电能,再转化成化学能的是生产者。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每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
14、递效率是不同的。B和E是连接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环节。B是第一营养级,C是第二营养级,D是第三营养级,E不参与食物链的形成。答案 D,17.如图表示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2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从无 机环境到生物群落B.有机物中的碳只能通过呼吸 作用返回无机环境C.A、B是存在于不同组织中的同一类化合物,但 转化形式不同D.某种植食性动物体重若要增加1千克,则其消耗 的植物至少为10千克,解析 A选项:CO2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B选项:有机物中的碳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也可通过燃烧进入大气中;C选项:A
15、、B分别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属于多糖,肝糖原的功能是维持血糖的平衡,肌糖原主要为肌肉活动提供能量;D选项:“至少消耗”时能量传递效率应为20%,其消耗的植物至少为5千克。答案 C,18.下表表示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测定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单位:102 kJ/m2a)。,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BDACB.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约为5.7%C.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并
16、未增加D.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某营养级能量流动的 主要去向解析 根据A、B、C、D四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数值可以判断B为第一营养级,D、A、C分别是第二、三、四营养级,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BDAC。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0.915.9100%5.7%。可以看出,每个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该营养级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的大部分,所以说,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某营养级能量流动的主要去向。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量为生产者的同化量,即870.7(102 kJ/m2a),输出量为各个营养级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消耗量之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习 专题 过关 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56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