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ppt
《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ppt(1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施红旗,概述,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导致门静脉及其属支压力升高。临床表现:脾肿大、门腔静脉侧支循环形成和开放、腹水。,正常门静脉压力:1.27kPa2.35kPa(1324cmH2O),平均:1.76kPa(18cmH2O)。门静脉压2.45kPa(25cmH2O)门静脉高压。PH病人大都增至2.94.9kPa(3050cmH2O)。(1cmH2O=0.098kPa,1kPa=10.2cmH2O),对门静脉高压的描述可追溯
2、到17世纪。1882年意大利病理学家Banti首先描述本症。Banti综合征(Bantis syndrom):原因不明的脾肿大使脾血流量增多所致的PH。1902年Gilbert和Carnot首先倡用PH这一名词。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PH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病因和分类,PH病因很多,主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变,占8090%。在我国、东南亚、南非等以肝炎后肝硬变为主。西方国家以酒精性肝硬变为主。酒精性肝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时更易致肝硬变。,BassSombery病因分类,原发性血流量增多动脉-门静脉瘘(肝内、脾内、内脏),脾毛细血管瘤。原发性血流阻力增加A 肝前性 门静脉血栓形成或海绵样变,
3、脾静脉血栓形成。,B 肝内性,(1)窦前性:血吸虫病,结节病,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纤维化,先天性肝纤维化,特发性PH,砷、硫唑嘌呤、氯乙烯等肝损害,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早期原发性肝硬变性胆管炎。(2)窦性/混合性:慢性肝炎后肝硬变,酒精性肝硬变/肝炎,氨甲喋呤、vitA中毒,不完全间隔性纤维化,肝细胞结节再生性增生。(3)窦后性:静脉阻塞性疾病,肝静脉栓塞(Budd-Chiari综合征)。,C 肝后性 下腔静脉闭塞性疾病,缩窄性心包炎,三尖瓣功能不全,严重心衰。(通常早期为窦前性,进一步发展成为窦性/混合性),儿童PH的少见原因,(1)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血栓:最常见,占54%。与新生儿
4、败血症、脐炎、脐静脉插管换血、腹腔感染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粘稠度增高和高凝状态有关,也与其他可引起门静脉栓塞的疾病如癌栓、肿瘤压迫及门静脉手术有关。门静脉先天异常。门静脉血管瘤。,(2)门脉性肝硬变(3)先天性胆道闭锁致胆汁性肝硬变、门静脉高压。为先天性异常,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4)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肝纤维化、Coralis病、Byler病。糖代谢异常:糖元累积病、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等。脂代谢异常:主要是Gauncher病和Nimann-Pick病累及肝脏。蛋白质、氨基酸代谢异常:1-抗胰蛋白酶缺乏、遗传性酪氨酸血症等。金属代谢病:Wilson病、血色素病等。,成人PH的少见原因,
5、(1)左侧PH(亦称局限性或区域性PH):门静脉按功能分为脾胃区和肠系膜区,各种原因引起的单纯性脾静脉阻塞致门静脉脾胃区压力升高。病因以胰腺疾病为主,胰腺炎占65%,胰腺肿瘤占18%。其他原因有肝硬变、何杰金病、脾门结核、脐静脉插管、某些腹膜后疾病和某些手术后(如胃切除、门体分流术)、骨髓增生性疾病、胃溃疡、脾动脉瘤等。,(2)Budd-Chiari综合征,肝静脉、下腔静脉肝段血栓形成、纤维膜性狭窄、闭塞引起的肝静脉流出道阻塞。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我国以妊娠、感染和下腔静脉蹼膜性梗阻多见;西方以骨髓增生性疾病、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及肿瘤多见。,(3)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diopath
6、ic portal hypertension,IPH),病因不明,以脾大、贫血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特征,并排除了肝硬变、肝外门静脉、脾静脉或肝静脉闭塞、血友病、血吸虫病等以外的一组临床综合症。需经腹腔镜、肝脏活检、门静脉造影、肝静脉造影等特殊检查才能确诊。,IPH,有认为IPH与某些化学物质如砷、铜、氯乙烯等及肝损药物如6-巯基嘌呤、硫唑嘌呤等有关;也有认为与感染有关,感染后抗原入门静脉引起免疫复合物反应,导致门静脉一过性血栓形成,继而发生门静脉纤维化、狭窄或闭塞,使门静脉血流受阻,形成PH;近年来认为IPH 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IPH,日本称之IPH;印度称为非肝硬变性门静脉纤维化(No
7、ncirrhotic portal fibrosis,NCPF);美国称为肝门静脉硬化症(Hepato-Portal sclerosis,HPS);英国称为非硬化性PH(Non-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NCPH);现仍有人主张沿用Bantis综合征这一名词。,PH的罕见病因,多房棘球绦虫、腹腔淋巴结结核累及肝门淋巴结引起肝静脉阻塞,形成PH;脾血管肉瘤,肝内、脾内动静脉瘘,引起PH;肾移植术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引起IPH。,发病机制,Ohm流体力学定律:血管压力(P)=血流(Q)血管阻力(R)。门静脉压力=流入血流量流出阻力。血流流出阻力增加多为
8、始动因素,流入血流量增加对维护门静脉高压起重要作用。,高阻力学说门静脉系梗阻学说肝脏结构紊乱学说后向性血流学说(backward flow theory)逆流学说背向性理论(Backward theory)后向性机制(Backward mechanism),1928年McIndoe 提出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再生结节,压迫肝内小静脉及肝窦,致使门静脉血流受阻,引起PH。肝内型PH:门静脉血管阻力增加主要部位在肝的微循环(肝窦、肝窦后的小肝静脉、小门静脉和血管括约肌样结构),同时侧支循环阻力对门静脉总阻力及压力增加亦有很大影响。肝前型和肝后型PH:梗阻部位易确定。,Whipple 等认为PH是由
9、于门静脉阻力增加造成的,肝硬变病人的门静脉阻力较正常人高5倍以上,而门静脉血流量则无明显的增加。根据门静脉梗阻部位将PH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并对PH的单纯机械梗阻所致“被动充血”(Congestion)的理论进一步加以说明,形成了PH的后向性机制(Backward mechanism)。该学说是门体分流术的理论基础。,临床上多数PH均伴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肝硬变;实验证明,单纯应用扩血管药物所致的门静脉压力升高不能持久,但在部分缩窄门静脉主干后,再辅以扩血管药物则能较持久地维持门静脉高压状态。肝脏结构紊乱所致的梗阻因素是造成PH的重要因素。,高动力学说内脏循环高动力学说前向性血流学说(forwar
10、d flow theory)正流学说 前向性理论(forward theory)前向性机制(Forward mechanism),50年代后对肝脏结构紊乱学说产生了怀疑。特发性PH并无肝硬变、血吸虫肝病以及肝外门静脉或肝静脉血栓形成,也无先天性肝纤维化等病理形态改变;黄萃庭等发现肝硬变病变程度和脾脏大小与门静脉压力并无明显关系。,PH门体间形成广泛的侧支循环,起到一定的减压作用,但门静脉高压仍持续存在;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应该降低,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门静脉压力仍维持较高的水平,这种现象很难以后向性血流学说解释。研究表明,肝硬变时内脏系统存在高动力状态和高血流量,这是维持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因素。,
11、慎哲夫提出肝、脾炎症继发脾充血导致脾内动静脉沟通,从而增加门静脉系统的血流量,使门静脉压力增高。PH病人除脾动脉增粗、阻力下降、血流量增加、脾静脉血氧饱和度增高等内脏高血液动力学表现外,许多病人还有全身性高排低阻的血液动力学改变。,Longmire 在肝硬变病人的肝动脉内注射放射性碘标记的血浆蛋白后可立刻在门静脉内测到。这些事实均证明肝硬变时肝内存在动静脉短路及肝动脉血流量增加。,谭毓铨用Doppler观测了40例正常人和66例肝硬变PH病人的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和心脏功能改变。结果:病人门静脉血流量较正常人平均增加64%,脾静脉血流量增加156%,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增加52.9%。各静
12、脉直径显著增粗、流速下降。肝动脉血流量平均增加92%,脾动脉血流量增加160%,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增加67%。还发现PH病人的心输出量较正常人平均增多17%,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加12.5%。说明PH病人有全身及内脏的血流高动力状态。,应用放射性微球技术可准确测出门静脉回流系统各分支血流量、门静脉侧支分流量。结果:门静脉流入总量增加,但约90%经侧支流入到体循环。说明内脏系统的高灌注及肝内外大量动静脉短路在PH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Benoit研究了门静脉缩窄的大鼠模型,发现PH早期门静脉阻力升高,血流量减少,而后由于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门静脉阻力下降,血流量增加。认为在门静脉高压的维持因素中,
13、内脏血流量因素占40%,门静脉阻力因素占60%。,Witte(1978)和Benoit(1985)提出了PH的“主动充血”(Hyperemia)理论,即所谓的“前向性机制”(Forward mechanism)。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内脏动脉系统的高动力灌注势必增加门静脉血流量,而肝内外大量动静脉短路形成,更加使门静脉系统容量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PH。,该学说认为,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系统的阻力由于侧支循环的开放,没有明显的升高,门静脉压力维持较高的水平是由于门静脉系统血流量增加所致。该学说是脾动脉结扎和脾切除术治疗PH的理论基础。在该学说指导下,有人提出了肝、脾、胃左动脉结扎术治疗PH。心得安有
14、显著拮抗内脏高动力循环的作用,能明显降低门静脉压力。,前向性和后向性血流学说均不能完全解释门静脉高压形成和维持的机制。正常肝脏血管阻力很低,单独增加门静脉血流量并不能明显升高门静脉压力,门静脉血流量增加不是PH的起始因素,而是参与了门静脉高压的维持。门静脉高压还依赖于门静脉系统阻力的升高,门静脉系统高血流量和高阻力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和维持升高的门静脉压力。,液递物质学说,前向性血流学说对PH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仍不能完全解释PH的本质。Kroeger在门静脉缩窄大鼠模型中,用心得安使门静脉血流量减少49%至正常水平后,门静脉压力仅下降14%;给正常大鼠输入生理盐水,使其门静脉血流量
15、增加至门静脉缩窄大鼠的水平,其门静脉压力仍低于门静脉缩窄的大鼠。王维民发现单纯提高门静脉系统血管的阻力,能增加门静脉系统的压力,而将下腔静脉转流到门静脉系统,门静脉压力仅提高10%左右。,Baker等观察到肝硬变病人随着临床症状好转,门静脉压力下降、食管静脉曲张减轻乃至消失。黄萃庭等发现肝硬变病人血清白蛋白浓度与门静脉压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肝功能与肝硬变时门静脉压力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肝病时肝内许多酶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紊乱,引起体内一些“液递物质”(如递质、激素等)代谢紊乱,血液中过剩的液递物质可影响全身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特别是影响肝内外血管床或括约肌,导致门静脉系统血管容量和阻力的改变。
16、,测定门静脉与外周血中组织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胰高糖素、五羟色胺、生长抑素、肠血管活性肽等,结果:在PH病人血中组织胺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提出这可能是造成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并用抗H2受体药物防治PH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取得了满意疗效。,杜如昱等发现肝硬变PH病人的多巴胺羟化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且内脏血中该酶活性低于外周血,使多巴胺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过程受阻,积聚的多巴胺替代部分正常神经介质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引起全身性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影响门静脉系的循环。动物实验表明,小剂量多巴胺可通过增加门静脉血流量使门静脉压力升高;大剂量多巴胺既可增加门静脉血流量,又可增加门
17、静脉阻力,使门静脉阻力大幅度升高。,Witte观察到在部分缩窄门静脉主干的基础上,同时静脉注射胰高糖素,可使门静脉压力大幅度上升、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增加、阻力下降、肠系膜静脉血氧含量增加、动静脉氧差缩小。,Macro和Sherwin等观察到肝硬变病人血液中胰高糖素水平升高,同时伴有高胰岛素和高C肽血症。肝硬变时,肠血管活性肽、组织胺和五羟色胺等灭活大大减少,影响内脏血液循环血流量和阻力。,实验证明,在门静脉阻塞时,小肠血管的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对儿茶酚胺及其他血管收缩剂的反应减弱,因而肠管充血。动物实验证明,肝硬变时水与钠盐的潴留也是造成高循环动力状态的因素,并强调限制水与钠盐的摄入以降低门静脉
18、压。,影响门静脉压的其他体液因素,内皮素(Endothelin,ET)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具有强烈而持久的缩血管作用。张初民等发现肝硬变病人血浆ET水平与肝硬变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用ET受体阻滞剂可降低门静脉压力。,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由L-精氨酸通过NO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产生,是门静脉高压时的一种内脏高动力循环因子。用NO抑制剂可改善高动力循环状态。NOS有两种形式:结构型NOS存在于内皮细胞和神经元,而诱导型NOS存在于多种细胞内。经诱导型NOS作用产生NO的量相对较高,其作用不受钙离子调节,但合成过程受酶水平的影响。结构
19、型NOS受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调节且产生的NO量较少。,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及内毒素,周松等认为门静脉高压时,由于门体侧支循环的广泛形成,对TNF-及内毒素的灭活降低,而内毒素是刺激TNF-作用的最强物质。TNF-可引起以高动力循环状态为特征的门静脉高压血液动力学紊乱。,5-羟色胺与门静脉压力形成无关,但其受体拮抗剂可降低门静脉高压动物和人的门静脉压力。前列环素引起心率增快,动脉压下降,在门静脉高压的血循环改变中起重要作用。,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是血红素经血红素氧化酶作用后的副产品。CO通过抑制cGMP的产生而抵消NO
20、的舒张效应,对门静脉高压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其他调节门静脉血流的因素,白介素-8、白介素-6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肽类激素,门静脉高压形成的细胞学基础,(1)肝细胞肝细胞可通过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NOS调节NO的产生,从而调节血管舒缩。,(2)Kupffer细胞,慢性肝病时肝脏Kupffer细胞防御功能减退,导致肠源性内毒素水平增加。Kupffer细胞可表达诱导型NOS,产生NO。,(3)肝星状细胞(HSC)又称(储)脂细胞、窦周细胞,肝窦周围HSC可调节肝窦血流,并影响肝血流阻力调节血流。作用于HSC的物质有:P物质、血管紧张素、去甲肾上腺素、血栓素等。内皮素(ET-1)的作用最明显。用ET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门静脉 高压 发病 机制 治疗 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55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