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ppt
《铁路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铁路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暂规、验收补充标准,第一篇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第二篇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第一篇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前言 本暂行规定是根据铁道部关于印发2003年铁路工程建设规范、定额、标准设计编制计划的通知(铁建设函200341号)进行编制的。本暂行规定编制过程中认真总结了我国铁路混凝土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国内外有关标准的规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审查定稿。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按照“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铁路建设理念,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用安全、可靠、先进、成熟
2、、经济、适用的新技术,不能生搬硬套标准。勘察设计单位执行(或采用)单项或局部标准,并不免除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对整体工程和系统功能质量问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本暂行规定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构造措施,施工,附加防腐蚀措施和检测、养护、维修等。,1、总则,1.0.1 现行铁路工程各专业设计规范对于混凝土结构主要考虑结构的承载能力,而较少考虑环境作用引起的材料性能劣化对结构耐久性带来的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不足,不仅会增加使用过程中的修理费用,影响工程的正常使用,而且会过早结束结构的使用年限,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为使混凝土结构设计能够适应铁路工程建设的
3、需要,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明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真正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特编写本暂行规定供铁路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人员使用。,1、总则,1.0.2 铁路混凝土结构侵蚀性环境的类别主要参考欧洲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并结合我国铁路工程的具体情况分类的。这种对环境类别的划分方法,主要考虑到设计应用的方便,并没有严格按照劣化机理进行分类。对于每一类别的不同环境条件,按其侵蚀的严重程度,分别纳入34个不同的环境作用等级。需要指出的是,环境作用下的混凝土劣化程度与混凝土的种类有关,本暂行规定第3.3节中确定的环境作用级别,是以不同环境类别下需要满足特
4、定组分要求的混凝土作为前提的,如冻融环境下是引气混凝土,氯盐环境下是矿物掺和料混凝土等。,1、总则,1.0.3 合理的结构构造、优质的原材料、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可靠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及定期养护、检测与维修是确保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是体现混凝土结构按设计使用年限设计的基本内容。,基本规定,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设计,主要考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要求,所依赖的是材料的强度。耐久性设计还要考虑结构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环境作用引起材料性能劣化对结构安全性与适用性的影响,所依赖的是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及其作用等级。,3 基本规定,同一个结构物的不同结构部位(如桥梁结构的基础、承台、预制梁等构件)
5、所处的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不同时,其耐久性要求也应有所差别,甚至同一构件的不同部位,如承台的下部与水接触部位和上部相对干燥部位,也会有不同的耐久性要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3 基本规定,混凝土结构所处的侵蚀性环境往往不是单一的,提高混凝土抵抗各种典型侵蚀环境(如化学侵蚀、冻融)作用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也是不相同的,进行耐久性设计时应分别加以考虑。当结构物处于硫酸盐腐蚀和冻融破坏环境时,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同时考虑采用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掺加足量矿物掺和料和引气剂等技术措施。,基本规定,3.2.1 以往铁路工程设计规范对混凝土结构没有明确的设计使用年限要求。我国最近修订颁布的建筑结构设计
6、规范明确规定将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分成4类,即:临时性结构(15年),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25年),普通房屋和构筑物(50年),纪念性或特殊重要建筑物(100年及以上)。欧共体的规范还规定了桥梁等主要土木工程结构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美国规定桥梁的设计使用年限为不小于75100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对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分为三级:一级设计使用年限约100年,指重要土木基础设施工程或重要建筑物;二级设计使用年限约50年,指次要的土木工程或一般建筑物;三级设计使用年限约30年,指可替换的易损构件。,3 基本规定,铁路混凝土设计年限,基本规定,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欧洲标准、混凝土结构
7、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1-2004),结合我国铁路混凝土结构的具体情况,本暂行规定将环境类别分为:碳化环境、氯盐环境、化学侵蚀环境、冻融破坏环境、磨蚀环境。每种环境的作用等级分别为34级。,3 基本规定,碳化环境:碳化锈蚀为主的环境条件下,混凝土的碳化主要受制于CO2、H2O和O2的供给程度,因此湿度较大,特别是水位变动区和干湿交替部位是碳化锈蚀发生的重点部位,应予重点关注。当相对湿度小于60%时,由于缺少水的参与,钢筋的锈蚀较难发生。当结构处于水下或土中时,由于缺少CO2的有效补给,混凝土的碳化速度将会很缓慢。,3 基本规定,氯盐环境:在氯盐锈蚀为主的环境条件下,钢筋锈蚀速度与混凝
8、土表面氯离子的浓度、温湿度的变化、空气中O2供给的难易程度有关,在海水作用的潮汐区和浪溅区、盐湖地区或海边滩涂区露出地表的毛细吸附区,钢筋锈蚀的发展速度最快,需要特别防护。长期处于海水下的混凝土,由于钢筋脱钝所需的氯离子浓度值在饱水条件下得到提高,同时缺乏O2的有效供给,所以相对来说钢筋锈蚀的速度反而不大。,基本规定,化学侵蚀环境:分硫酸盐、盐类结晶、酸性、二氧化碳、镁盐侵蚀五类。我国西北、西南和沿海地区的铁路工程常常面临化学侵蚀环境的作用,尤以硫酸盐化学侵蚀环境比较多见。但是,就破坏的严重程度来看,盐类结晶破坏更加突出,多发生在露出地表的毛细吸附区和隧道的衬砌部位,破坏很明显,所以格外引人注
9、意。关于海水环境对混凝土的影响,主要考虑其中氯离子对钢筋锈蚀的促进作用。至于海水中硫酸根离子的化学作用,虽然硫酸根离子浓度已达到了中度侵蚀的2500mg/L左右,但由于同时存在氯离子对硫酸盐侵蚀的缓减作用,有些规范将海水硫酸盐侵蚀程度降为轻度硫酸盐侵蚀。在挪威,天然海水中硫酸盐被认为对混凝土没有侵蚀性。,3 基本规定,冻融破坏环境:其作用主要与环境的最低温度、混凝土饱水度和反复冻融循环次数有关。在相同条件下,含盐水的冻融破坏作用更大。因此,应根据当地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饱水状况和水中是否含盐来划分作用等级。磨蚀环境:磨蚀破坏为主的环境条件下,混凝土结构物遭受磨蚀的程度主要与风或水中夹杂物的数量
10、以及风速、水流速度有关。夹杂物越多,速度越快,磨蚀就越严重。,基本规定,受混凝土材料性能的限制,当结构所处环境过于恶劣时,依靠混凝土的本体性能已经不能满足耐久性的要求,此时,应采取附加防腐蚀措施。暂规把这类环境称为严重腐蚀环境。3.4 如何正确确定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重要内容。根据环境对混凝土的侵蚀作用机理的不同,现阶段混凝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仍然采用不同的耐久性评价指标表示,并采用相应的快速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评定。,基本规定,一般说来,混凝土的耐久性与混凝土的密实程度和混凝土表面与钢筋之间的距离(即保护层厚度)有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在本暂行规定第条已有规定。国内外的
11、大量研究表明,降低水胶比,提高密实度,混凝土抵抗水分、气体(氧气或二氧化碳)及氯离子、硫酸根离子、镁离子等扩散的能力要比传统混凝土高12个数量级,极大地延缓了碳化和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的侵蚀过程,而且由于氧气、水分供应受阻,钢筋锈蚀的速度亦得以阻滞。可见,混凝土的密实度是判定混凝土抵抗环境中各种有害离子侵入性能的重要指标。,3 基本规定,传统做法是采用混凝土抗高压水渗透的能力抗渗标号来表示混凝土的密实性能。传统做法是采用混凝土抗高压水渗透的能力抗渗标号来表示混凝土的密实性能。实践证明,抗渗标号比较适合于判定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密实性,但却难以区分现代混凝土的密实性,因为强度等级超过C30的混凝土,
12、抗渗等级几乎均能达到P20及以上的水平,单靠抗渗标号已难以区分混凝土抵抗外界水、气及溶于水汽中的其它有害物质侵入混凝土内部的能力大小。,3 基本规定,实际工程中(除深水工程外)混凝土承受高水压的情况较少。事实上,大气中的水、气及溶于水气中的其它有害物质侵入混凝土内部的传输途径不外乎是扩散、渗透或吸收等。CO2和O2等气体介质主要是通过扩散向混凝土内部传输的,其驱动力是浓度差而不是压力差。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不断地研究各种新方法以评价混凝土抵抗外界有害离子渗入的能力。其中发展最快的一种方法是电测法。根据测试指标不同,电测法又分为电通量法、氯离子扩散系数法、电迁移法、极限(或击穿)电压
13、法;根据所加电信号不同,可分为直流电法和交流电法;根据测量状态不同,可分为稳态法和非稳态法。不同测试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见说明表。,基本规定,说明表3.4.1-1 各测试方法的特点,3 基本规定,说明表列出了ASTM C1202规定的不同抗渗性混凝土的电通量值范围。可以看出,当混凝土水灰比较大时,电通量值就大;反之,电通量值相对就小。可见,电通量确实可以较好地用来相对比较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基本规定,说明表3.4.1-2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渗透能力的等级划分(ASTM C1202),基本规定,国内外大量的试验研究数据和工程实例表明,掺加适量矿物掺和料且具有良好抗侵入性的C30以下混凝土的电
14、通量值一般小于2000C,C45以下混凝土的电通量值一般小于1500C,C50混凝土的电通量值一般小于1000C。,3 基本规定,当混凝土结构处于含氯盐的海水、岩土或空气环境中时,氯离子也会从混凝土表面逐渐扩散到钢筋表面并使钢筋脱钝。防止氯离子渗入混凝土内部最为简便和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混凝土的抗侵入性和增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因此,本暂行规定仍然采用电通量指标来评价混凝土抵抗氯离子侵入的能力。,3 基本规定,混凝土抵抗化学侵蚀的能力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本身应能有效抵抗环境中有害离子的化学侵蚀。人们常用抗蚀系数来评价水泥或胶凝材料耐侵蚀的能力。至于胶凝材料在其他侵蚀环境下
15、的耐蚀性能,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可靠的的方法。另一方面,混凝土抗化学侵蚀的能力还取决于混凝土本身的密实性。混凝土愈密实,环境中的有害离子愈难渗入其内。因此,参照前面的做法,本暂行规定提出混凝土在不同化学侵蚀作用等级条件下的电通量值应分别小于一定的限制值。,基本规定,混凝土的抗冻性可用多种指标表示,如标准试验条件下经反复冻融后混凝土试件的动弹性模量损失、质量损失、长度增加或体积膨胀等。国内外多数标准都采用动弹模损失或同时考虑质量损失来确定混凝土的抗冻级别,但所有这些指标都只能用来作为抗冻性能的相对比较,而不能与实际工程在某种环境条件下的使用年限预测相联系。现在国内外比较通用的是以美国ASTM C6
16、66-86A标准试验方法为基础的快速冻融循环试验结果来对混凝土的抗冻性进行评定。这一标准将混凝土试件经300次快速冻融循环后的动弹模损失(即与初始动弹模的比值)作为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指数DF。北美地区的抗冻混凝土标准规定,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其DF值需大于或等于60。,3 基本规定,我国现行规范用抗冻等级或抗冻标号作为混凝土抗冻性能指标。在水工、公路等规范中,定义快速冻融试验动弹模降到初始值的60%或质量损失到5(两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先达到时)的循环次数作为混凝土抗冻等级。我国港口和水工规范也用抗冻等级表示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综上所述,参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1-2004)的
17、规定,本暂行规定采用抗冻等级作为评定混凝土抗冻性的指标。,混凝土原材料,水泥过细,水泥熟料中C3A含量过高,将导致水泥的水化速度过快,水化热过于集中释放,表现为混凝土的收缩增大、内外温差偏大、抗裂性下降,对混凝土耐久性不利。因此,应对水泥比表面积及C3A含量加以限制。水泥中的碱含量过高不仅容易引发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而且增加混凝土的开裂倾向。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碱含量过高的水泥。,4 混凝土原材料,4.2.2 采用烧失量大的粉煤灰配制的混凝土工作性差(坍落度损失大、不易捣实),强度效应差(波特兰效应降低),耐久性差(封孔固化和致密效应降低)。因此,对粉煤灰的烧失量应予重点控制。矿渣越细,活性越
18、高,收缩也随矿渣细度的增加而增加。从减少混凝土收缩开裂的角度出发,磨细矿渣的比表面积以不超过500m2/kg为宜,最好不超过450m2/kg。,4 混凝土原材料,4.2.4 在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掺入硅灰可明显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化学腐蚀性,但由于硅灰活性高,不利于减少温度变形,并且增大混凝土自收缩,因此,当有特殊需要需使用硅灰时,硅灰就宜与其他矿物掺和料联合掺用。,混凝土原材料,采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具有很好的粒形,且因在磨制前已被清洗,故其含泥量较低,可以用来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山砂是由开挖山体浅层风化岩经筛选而得,含泥量高、风化严重,故不提倡使用。海砂中的有害物氯离子虽然可用淡水冲洗除
19、去,但冲洗成本高,质量控制困难,因此暂时规定不得使用。5、6骨料的坚固性及有害物含量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影响较大,本暂行规定提出的要求较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03)有所提高。,4 混凝土原材料,7水、混凝土中的碱、活性骨料是发生碱骨料反应的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为预防混凝土发生碱骨料反应,处于潮湿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应尽量采用砂浆棒或岩石柱膨胀率小于0.10%的碱非活性骨料。人工砂中的石粉不同于粘土、泥块,少量石粉在混凝土中有调整和易性、提高混凝土韧性的有利作用。本暂行规定对人工砂和混合砂的石粉含量主要参考最新修订的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制定的。,混凝土
20、原材料,粗骨料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其级配可能发生变化。为了确保骨料具有良好的级配,一个有效又可行的技术措施是采用多级配石,如采用二级配石或三级配石。使用过程中可通过对粗骨料实行分级采购、分级存贮、分级计量,配合比试配时再确定各级配石的具体用量,以使骨料具有尽可能小的空隙率,从而降低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降低粗骨料空隙率的另一个有效措施是采用反击式、锤式式破碎机生产骨料,可以获取更多球形粒形的骨料产品。用这种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其工作性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因而也是骨料生产工艺改进的一个方向。,4 混凝土原材料,外加剂对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改性作用。掺用外加剂是制备高性能混凝土的关键技术之一。外加剂的
21、性能品质、匀质性和与水泥的相容性是成功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条件。由于目前外加剂品种繁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管理又比较混乱,选用时,一定要注意不同外加剂的使用功能、特点。表所列的性能指标是铁路混凝土常用外加剂的基本要求。工程上若需要采用其他具有特殊功能的外加剂,其性能还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有关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此外,外加剂必须通过权威部门的技术鉴定,从而确保外加剂的总体质量和使用安全性。,混凝土原材料,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引气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混凝土中掺入少量引气剂后,就能使每方混凝土中引入数千亿个微小气泡,使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大大提高。日本学者的最新研究
22、表明,混凝土中掺加引气剂后,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匀质性有所提高。引气剂不仅能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降低泌水率,更重要的是混凝土引气后,水在拌和物中的悬浮状态更加稳定,因而可以改善骨料底部浆体泌水、沉陷等不良现象。因此适量引气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手段之一。,4 混凝土原材料,4.6国家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89)对拌合水中有害物含量和拌合水对混凝土凝结时间和强度的影响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拌合水的碱含量是新增要求,主要是为了控制混凝土的可溶性总碱含量,具体指标参考最新修订的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制定。,5 混凝土配合比,5.1.1 凝胶是硬化混凝土中的薄弱环节,混凝土的破坏常常是从水泥石
23、凝胶的变形开始的。过高的胶凝材料用量,不仅可使混凝土开裂趋势增大,而且可能造成混凝土的泛浆分层,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反而不利。胶凝材料的数量主要是满足工作性和胶结强度的需要,在此前提下,单方胶凝材料用量应尽可能减少。,5 混凝土配合比,5.1.2 在水泥品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国外有使用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成功经验,磨细矿渣用量达90%,素混凝土中粉煤灰用量达到70%。随着矿物掺合料品质的提高以及其在混凝土中作用的逐渐被认识,我国铁路混凝土工程逐步开始采用掺合料配制混凝土,且随混凝土配制技术的提高其掺量亦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矿物掺合料掺量增加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硬化初期对温、湿度的敏感性),应
24、充分考虑掺合料品质、水胶比影响、外加剂的掺入效应、养护技术等要求。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对粉煤灰的用量应适当限值,一般不超过30%。,5 混凝土配合比,5.1.4 采用活性骨料进行混凝土生产时,必须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碱骨料反应发生的风险。措施之一是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总碱含量,措施之二是掺加矿物掺合料。对于活性不是很大(砂浆棒膨胀率在0.10.2%)的骨料,可通过控制混凝土总碱含量降低风险;对于活性较大(砂浆棒膨胀率在0.20.3%)的骨料,可通过控制混凝土总碱含量和掺加矿物掺合料两种措施降低风险;对于活性很大(砂浆棒膨胀率在0.3以上)的骨料,原则上建议更换骨料。,5 混凝土配合比,配合比设计是确
25、保混凝土耐久性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提出混凝土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限值,就是有效而可行的措施。掺加矿物掺和料已被证明是改善混凝土施工性能、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的重要技术措施。所以,高性能混凝土必须掺加矿物掺和料和化学外加剂。,5 混凝土配合比,在以往按强度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中,首先按强度等级计算水灰比,如今按耐久性要求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首先是根据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确定混凝土的水胶比和各种胶凝材料用量。其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较低的水胶比,减少单方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并减少收缩量,对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非常有利。另外,降低水胶比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铁路 结构 混凝土 耐久性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5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