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磨损基本理论.ppt
《金属磨损基本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磨损基本理论.ppt(1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4.4 金属表面的接触,一、接触表面间微凸体的相互作用在垂直载荷作用下两个粗糙表面相接触时,是从微凸体的顶峰之间的接触开始的,即微凸体峰高之和为最大的那对微凸体首先开始接触,随着垂直载荷的增加,依次将在高度较小处接触。微凸体开始接触时是弹性变形。在载荷超过某个临界值后发生塑性变形,但是,微凸体的这种塑性变形只是在局部发生,对于材料的基体而言,仍然是处于弹性变形状态。,随着载荷的增加,参与接触的微凸体数目不断增多,由于微凸体之间高度的差别,在每一瞬间同一表面上不同微凸体的接触和变形程度是不同的。最大高度的微凸体发生剧烈的变形,低于轮廓中线的微凸体通常并不进入接触。即使在高载荷的情况下也是
2、如此。假若不同硬度的材料表面相互接触,那么、较大硬度的表面微凸体将压入与其接触表面的微凸体中,而表面较软的微凸体将发生塑性变形来改变自已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较硬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和较软表面的机械特性将会影响接触性能。,当两个表面相互接触时,表面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就是在接触区的某些部位发生粘着;这是因为即使经过精密加工的表面,从微观上看仍是凹凸不平的,所以当两表面接触时,实际上只在少数较高的微凸体上产生接触,由于实际接触面积很小而接触点的应力很大,因此在接触点上发生塑性流动、粘着或冷焊。这种接触点称为粘着点或结点;对于产生粘着的微观机制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与两接触表面间的分子相
3、互作用有关。,4,另一种表面相互作用方式称为机械相互作用,此时材料不发生粘着而只是产生一定的变形和位移以适应相对运动。当材料表面硬度极高并且载荷极轻时,微凸体相互越过而产生波浪运动,一般情况下、由于接触点局部的高应力值,为了产生相对运动,较软材料将产生位移和塑性变形。,5,二、接触面积,如果将两个几何学的平面相互压在一起,则整个面都接触。但是实际表面相互接触时,只是某些微凸体的相互接触,而不是整个固体表面的接触,即接触具有不连续性和不均匀性(如图所示),,6,接触面积可分为三种:,1.名义接触面积,即接触表面的宏观面积,由接触物体的外部尺寸决定,以Aa表示。2.轮廓接触面积,即物体的接触表面被
4、压扁部分所形成的面积(如图1-3中小圈范围内面积),以Ac表示,其大小与表面承受的载荷有关;3.实际接触面积:即物体真实接触面积的总和,以Ar表示。,7,两个固体表面接触时,实际接触面积仅为名义接触面积的一小部分,一般为0.01%0.1%,由各个微凸体变形所形成的实际斑点直径为350m,而轮廓接触面积一般为表观接触面积的5%15%。,8,真实接触面积的影响因素,影响接触表面真实接触面积的主要因素是:1、接触载荷2、表面粗糙度。,9,1载荷,显然、在确定的表面状态下,随着载荷的增加,真实接触面积是不断增大的,研究表明: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之间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变形的形式,而且还取决于表面轮廓的分布。
5、当微凸体只发生塑性变形时,对于微凸体高度的任何分布,载荷与实际接触面积均呈线性关系。当微凸体为弹性变形时,仅在微凸体高度的分布接近于指数型的情况下,载荷与实际接触面积才具有线性关系。对于大多数工程表面,粗略的认为无论是弹性接触还是塑性接触,实际接触面积均与所加载荷成正比。,10,2表面粗糙度,当接触表面的粗糙度降低时,将从三个方面导致真实接触面积增大:(1)表面微凸体发生弹性变形的比率增大,发生塑性变形的比率减小,因此、在同样载荷作用下,将导致真实接触面积A的增加。(2)表面微凸体的相对曲率半径增大:在弹性变形的条件下,真实接触面积随着微凸体半径的增加而增加。(3)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行为增大
6、,11,在清除了氧化膜的洁净金属表面上很容易出现固体粘附(冷焊)现象,,实际上对于任何固体,这种现象均会发生,但是、它常常因接触面积小(由于表面粗糙不平)和受压表面的弹性而被掩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固体表面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分子相互吸引的各种形式均通过粘附现象反映出来。因此、在表面粗糙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在同样的外载荷作用下,由于界面分子的接近程度增加,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增大,这时真实接触面积随粗糙度的降低而迅速增大。,12,第3章,摩擦学基本理论,13,第3章 摩擦学基本理论,3.1 概 论3.2 摩擦的基本理论3.3 磨损的定义与类型 3.4 磨料磨损3.5 粘着磨损3.6 疲劳磨损3.
7、7 冲蚀磨损3.8 腐蚀磨损3.9 微动磨损,14,3.1 概 论,摩擦学的定义是:“研究作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及有关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技术”。摩擦学包括摩擦、磨损和润滑三个分支没有摩擦学,或者说,没有“作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人类就不可能生存。这个真理也同样适用于重型机械和精密机构、制动器和火箭、机械联接和人工关节。因此、摩擦学无处不在。,15,Jost报告,1966年约斯特(Jost)等人受英国科学研究教育部的委托,开展了一项调查,并提出了“Tribology Education and Research”报告,这就是著名的“Jost报告”,它标志着摩擦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间。报告中
8、指出,如果较好地运用摩擦学知识,可使英国工业一年内节约五亿一千五百万英镑,相当于当时国民经济总收入的1。还应指出,要达到上述节约的数值,仅仅运用现有的知识就行。,16,摩擦与磨损是材料失效的三种主要形式(磨损、腐蚀和断裂)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能源的1/3到1/2消耗于摩擦与磨损;约80的机器零件失效是由于摩擦与磨损引起的。,17,摩擦与磨损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且由于磨损更换零部件时的停工、维修以及由于磨损使产品质量降低造成的设备及人身事故等严重地影响了工业技术向现代化自动化发展。所以对摩擦与磨损的研究,特别是在工业发达国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8,摩擦学的学科性质,摩擦学过程涉及的
9、影响因素很多,是一门多学科、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它主要涉及材料学、冶金学、机械学、固体力学、表面物理、表面化学等诸多学科。,19,摩擦学特性是系统特性,摩擦磨损过程极其复杂,摩擦学性能不是材料的固有属性,而是整个摩擦副的系统特性。在摩擦学系统中任一外部因素(如载荷、速度、运动形式、持续时间、环境温度、介质、润滑条件、接触面状况等)和内部因素(如材料成分,组织结构,表面物理、化学、力学性能等)稍有变化,都可能引起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较大变化。,20,摩擦学系统是时变系统,在摩擦过程中表面状态,环境条件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系统参数的改变将导致系统行为的改变系统特性和时变特性是导致摩擦学研究复杂化的
10、主要原因,由于摩擦磨损是在相互接触和相对运动的固体表面进行的。因此接触体表面及其性能对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十分重要,近些年来各种表面技术迅速发展。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摩擦副材料表面采用某种或某些表面技术处理后,可使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有显著的改善。由此不难看出表面工程与摩擦磨损之间的密切关系。,22,3.2 摩擦的基本理论,3.2.l 摩擦的定义和分类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切向运动阻力称为摩擦力,这个阻力与运动方向相平行,这种现象称之为摩擦。摩擦可以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方法。,23,一、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类:,静摩擦
11、一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称为静摩擦。这种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静摩擦力随作用于物体上的外力而变化,当外力达到能克服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才开始宏观运动。从而由静摩擦转变为动摩擦。动摩擦 一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称为动摩擦。阻碍物体运动的切向力称为动摩擦力。动摩擦力通常小于静摩擦力。,24,二、按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分类:,滑动摩擦 物体接触表面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称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在力矩作用下,物体沿接触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称为滚动摩擦。,25,三、按摩擦副表面的 润滑状况分类:,纯净摩擦 摩擦表面没有任何吸附膜或化合物时产生的摩擦称为纯净摩擦。这种摩擦只有
12、在接触面产生塑性变形使表面膜破坏或在真空中摩擦时才能发生。干摩擦(无润滑摩擦)在大气条件下,摩擦表面间名义上没有润滑剂存在时产生的摩擦称为干摩擦,或无润滑摩擦。,3、流体(润滑)摩擦:相对运动的两物体表面完全被流体隔开时产生的摩擦称为流体(润滑)摩擦。当流体为液体时称为液体摩擦;流体为气体时称为气体摩擦。流体摩擦时摩擦发生在流体内部。4、边界(润滑)摩擦:介于干摩擦和流体(润滑)摩擦之间的一种摩擦形式,摩擦表面间存在着一层极薄的润滑膜,这层润滑膜的存在使得边界摩擦较之干摩擦状态有很大改善,但还不足以将两摩擦表面完全分隔开。,27,四、摩擦的其它分类方法,许多机器装置中的摩擦副处于高温、高速、低
13、温、真空、辐射等特殊环境条件下工作,因此又可将摩擦分为正常工况条件下的摩擦和特殊工况条件下的摩擦。此外也有人根据产生摩擦的程度,将摩擦分为轻微摩擦与严重摩擦等。,28,3.2.2 古典摩擦定律,很早以前,人们从日常生活和试验研究中开始总结摩擦的基本规律,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14521519年)、法国工程师阿蒙顿(16631705年)和法国科学家库仑(17361806年)通过摩擦试验,建立了摩擦基本定律,一般称为古典摩擦三定律,主要内容如下:,29,古典摩擦三定律,摩擦第一定律,摩擦力与两接触体之间表观接触面积无关。摩擦第二定律,摩擦力与作用于摩擦面间的法向载荷成正比。摩擦第三定律,动摩擦力几乎
14、与滑动速度无关。,因此、一块砖沿其侧面滑动与沿其端面滑动同样容易,如果两摩擦面间的载荷增大一倍,则摩擦力也增大一倍。古典摩擦定律是从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中。但由于摩擦过程的复杂性,因此、近代摩擦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上述定律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31,3.2.3 摩擦的起因,摩擦过程是两接触物体配对表面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结果产生了相对运动的阻力。当两个表面作相对运动时,引起运动的力就作功,也就是说,在接触表面上有能量损耗。因此在研究摩擦机理时,其重点在于研究表面相互作用和能量损耗机理。,32,一、表面相互作用,当两个表面相互压紧时,会在接触区
15、的某些部分发生粘着,因此这种粘着就是引起摩擦的表面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如果不发生粘着,则产生运动阻力的相互作用就是另一种形式,这时材料一定发生变形和产生位移以适应相对运动。在这种形式下存在着两个相互作用。,第一个相互作用是微凸体互嵌,如图31所示。显而易见,微凸体材料如不产生位移,表面A和B就不能作相对运动。,第二个相互作用是宏观位移,如图32所示。图中;一个硬球A压向一个较软的平面B。为了产生相对运动,材料B的一部分必须作位移。,图32 宏观位移在运动中硬球A压向较软的表面B时引起材料B的位移,35,二、能量损耗形式,作相对运动时,材料必发生变形。变形可以是弹性变形,也可以是塑性变形;此外
16、,材料也可能发生断裂。这三种机理能在相互作用的表面上引起显著的能量损耗。,塑性变形总是带来能量损耗,在大多数实际情况下,这种能量损耗占金属摩擦的大部分。当表面相互作用为粘着式时必发生断裂,而当互嵌着的微凸体作相对运动时也会引起断裂。磨屑的形成无疑是发生断裂的迹象。然而,在大多数滑动金属的情况下,断裂时的能量损耗比塑性变形所引起的能量损耗少。其原因之一在于,不是每个微凸体在接触时都能形成磨粒,对常规大气条件下的大多数金属而言,在形成磨粒之前,一个微凸体要作1000多次接触。,37,虽然使金属发生弹性变形需要能量,但这种能量大部分可以回复,因而弹性能量损耗与塑性变形时的能量损耗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但
17、是,某些橡胶在发生弹性变形(由于产生弹性滞后现象)时则显示出有很大的不可逆的能量损耗,而在某些情况下,这就是摩擦的主因。,38,综上所述可知,,表面相互作用有两个来源,即粘着和材料位移,由于发生弹性、塑性变形以及断裂,它们会引起能量损耗。这些因素是造成摩擦的原因,39,3.2.4 摩擦机理,许多科学家通过对摩擦的起因和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摩擦机理,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这里仅就一些主要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40,一、机械啮合理论,1699年阿蒙顿(Amontons)和海亚(Hire)等认为摩擦副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当两个凹凸不平的表面接触时,凹凸部分彼此交错啮合,在发生相对运动时,
18、互相交错啮合的凹凸部分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就是所有啮合点切向阻力的总和。接触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和摩擦系数越大。,41,二、分子吸引理论,1929年汤姆林逊(Tomlinson)和1936年哈迪(Hardy)等认为在平衡状态时,固体原子间的排斥力和内聚力相平衡,但是当两物体接触时,一个物体内的原子可能与另一物体的原子非常接近以致于进入斥力场中,因此当两表面分开时就会产生能量损失,并以摩擦阻力的形式出现。,42,三、分子-机械理论,1939年克拉盖尔斯基提出了分子机械摩擦理论。他认为摩擦力不仅取决于两个接触面间的分子作用力,而且还取决于因粗糙面微凸体的犁沟作用而引起的接触体形貌的畸变(可逆或不可
19、逆)。因而摩擦力为分子阻力分量和机械阻力分量之和,也称为摩擦的二项式定律。,摩擦力中分子阻力分量和机械阻力分量所占的比率取决于载荷、接触表面的状况、摩擦副材料及其性能、接触条件等,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化。当载荷较大、接触表面粗糙不平时,机械阻力分量增大;相反,当载荷很小,接触表面非常光滑时,机械阻力分量减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44,四、粘着摩擦理论,这一理论是1950年鲍登()和泰伯(D.Tabor)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当接触表面相互压紧时,它们只在微凸体的顶端接触,由于实际接触面积很小,接触着的微凸体上的压力很高,足以引起塑性变形。接触处的这种塑性流动导致接触面积增大到实际接触面积恰好能支承载
20、荷为止。并使紧密接触处发生牢固粘着,即接点产生“冷焊”现象。此时,若要接触物体产生相对滑动,必须剪断冷焊点。,45,因此摩擦力的粘着分量可表示为:,图33 单个微凸体接触的示意图,46,粘着摩擦理论需要进行修正,上式表明,摩擦力与法向载荷L成正比;与名义接触面积无关。这与古典摩擦定律是一致的。但是,由上述粘着摩擦理论计算得出的摩擦系数与试验数据差异较大。例如一些金属按上述粘着摩擦理论得出的摩擦系数约为0.2,而在空气中试验测得的摩擦系数0.5,在真空中的摩擦系数则更大,因此,必须对粘着摩擦理论进行修正。一般认为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粘着接点长大现象 在静摩擦时,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
21、成正比。而在滑动时,有切向力的作用,材料的屈服是由法向压应力和切应力合成作用的结果。当切应力逐渐增大到,粘着接点产生塑性流动,使接触面积增大,即粘着接点“长大”。此时实际接触面积Ar为:(3-4)由上式可知,在真空中洁净的表面摩擦时,由于切应力的作用,粘着点增大,实际接触面积增加,因而摩擦系数变大。,2、污染膜的影响 摩擦副在空气中滑动时,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表面被覆盖一层薄的污染膜(如氧化膜等),这时的摩擦副实质上是污染膜之间的摩擦,只有在污染膜破坏以后才是摩擦副材料之间的直接摩擦。一般情况下污染膜的剪切强度较低,同时粘着接点的增长较小,所以摩擦副在空气中的摩擦系数较真空中洁净表面为低。,
22、49,获得较低摩擦系数的一种方法是:,在硬的金属材料表面涂覆一层软金属。显然此时载荷由本体硬金属材料承受,而剪切产生于软金属涂覆层。,50,五、犁沟摩擦理论,当硬的粗糙表面在软的表面上滑动时,硬的表面上的微凸体可能压入软的表面使之产生塑性变形,并划出一条沟槽(犁沟),这时,摩擦力中的犁沟(或犁削)分量可能是摩擦力的主要分量。,51,如图所示,设一个硬的圆锥在软材料表面上滑动产生犁沟。载荷支承面积A1与沟槽面积A2可由下式表示:,52,假设上述软材料是各向同性的,它的屈服压力为,则,式中L载荷;F摩擦力。,由犁沟引起的摩擦系数可由下式表示,同样,可以计算出圆球及圆柱因犁沟引起的摩擦系数。,53,
23、在上述摩擦力犁沟分量的计算中,忽略了在微凸体前方的材料堆积。,图35为一球形微凸体在犁沟前方材料压皱和积聚的示意图。显然这使得沟槽面积A2增大,同时假设材料各向同性也是一种近似。考虑到这些误差,在实际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修正,对于干摩擦滑动摩擦,一般认为是摩擦副微凸体间微观接触、粘结点形成和分离的过程。其中包括:(1)微凸体的弹、塑性变形;(2)粘着点的形成和剪断;(3)犁沟。因此,滑动摩擦阻力主要由变形分量、粘着分量和犁沟分量三部分组成。,55,3.2.5 摩擦过程的 主要影响因素,摩擦过程极其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几种摩擦机理同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某一种机理起主要作用
24、,因此需要对实际工况作具体分析。摩擦性能并不是材料的固有属性,而与摩擦副材料、工作条件、环境介质、润滑条件等因素有关的系统特性,其中任一参数稍有变化,都可能使摩擦机理和摩擦性能发生变化。下面简要介绍影响干滑动摩擦的主要因素。,56,一、材料性质,当摩擦副是同一种(或者性质非常接近的)材料,或是两种有可能形成固溶合金的金属时,摩擦较严重。例如铜铜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可达1.0以上;铝铁或铝低碳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大于0.8。而不同金属或由亲和力低的金属组成的摩擦副摩擦系数较低,如银铁或银低碳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约为0.3。,57,二、表面粗糙度,摩擦副表面非常粗糙时,摩擦系数较大。然而非常平滑的表面可能
25、摩擦系数更大,这是因为真实接触面积增大,表面间的分子作用加强。因此、一般说来,摩擦副存在一最佳粗糙度区间,在这一区间内,所产生的摩擦系数最小。,58,三、温度,温度对摩擦性能的影响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金属摩擦副随温度升高,可焊性增大,强度降低,导致真实接触面积增大,粘附程度增加,从而使摩擦系数增大;另一方面随着温度升高,表面发生氧化的程度增加,形成表面氧化膜的可能性增大,这有可能导致摩擦系数下降。因此金属摩擦副在一定温度下的摩擦特性将取决于金属在该温度下的强度、可焊性及所形成的表面膜。,59,四、速度,滑动速度改变时,摩擦系数常常发生变化。1882年德国学者弗兰克(Franke)提出了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属 磨损 基本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5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