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化学-6h.ppt
《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化学-6h.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化学-6h.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4章,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化学,4.1 酸碱理论概述,4.1.1 对酸碱本质的认识过程4.1.2 酸碱的溶剂理论4.1.3 酸碱的电子理论4.1.4 酸碱的氧化物-离子理论,表象阶段:有酸味的物质是酸,能抵消酸味的物质就是碱1887年:拉瓦锡(Lavosier)提出氧元素是酸的必要成份,在发现HF酸等后,认为氢元素是酸的基本元素19世纪后期: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和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提出酸碱电离理论。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物质是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物质是碱。酸碱反应的实质 H+OH-=H2O1905年:富兰克林提出了酸碱溶剂理论。凡在溶剂中产生(或通过反应
2、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称作酸,而产生(或通过反应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溶质称作碱。如:例如在水中NH3是碱,CH3COOH是酸,因为它们在水中分别产生水的特征阴离子OH-和特征阳离子H3O+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和英国化学家劳菜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就是碱。反应实质: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质子传递作用,4.1.1 对酸碱本质的认识过程,1923年:路易斯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是酸,能给出电子对的物质是碱1939年:前苏联化学家乌萨诺维奇提出了正负离子理论:任何能产生阳离子或其他能结合一个阴离子(或一个电子)的物质为酸,
3、相反地,任何能产生阴离子或其他能结合一个阳离子(或给出一个电子)的物质为碱。如,反应中SO3结合阴离子O2-生成SO42-,所以是酸,Na2O放出O2-,所以是碱,反应中Cl2接受电子生成Cl-所以是酸,Na给出电子生成Na+,所以是碱。,同期:鲁克斯提出氧化物-离子理论。酸是氧离子的接受体,碱是氧离子的给予体,4.1.2 酸碱的溶剂理论,于20世纪初发现,溶解在液氨中的铵盐如NH4Cl和金属氨基化合物如NaNH2分别呈酸性和碱性,其后经多人对某些其他非水溶剂的溶液作类似的研究,逐渐形成了酸碱的溶剂理论。这个理论把酸碱的概念推广到了某些非水溶剂的溶液体系。,酸碱定义:当一种溶质溶解于某一溶剂中
4、时,若电离出来的阳离子与该溶剂本身电离(自电离)出来的阳离子相同,则这种溶质是酸;若电离出来的阴离子与该溶剂本身电离出来的阴离子相同,则这种溶质是碱。(电离出溶剂的特征阴、阳离子),因此对于水溶液体系,将溶在其中电离而产生H3O+离子的溶质称为酸(如HAc),电离而产生OH-离子的溶质称为碱(如NH3)在液氨溶剂的溶液体系(简称液氨体系)中,NH3分子自电离而生成铵离子NH4+和氨基离子NH2-,2H2O H3O+OH-,2NH3(l)NH4+NH2-,凡在液氨中能电离出NH4+离子的化合物是酸。例如NH4Cl,它电离出NH4+(和Cl-)离子。凡在液氨中能电离出NH2-离子的化合物是碱。例如
5、NaNH2它电离出NH2-(和Na+)离子,在液氨体系中的中和反应,如 NH4Cl+NaNH2=NaCl+2NH3,酸与碱在溶液中的中和过程是酸电离出的阳离子与碱电离出的阴离子结合生成溶剂分子的反应过程,2SO2(l)SO2+SO32-,2H2SO4(l)H3SO4+HSO4-,2N2O4(l)NO+NO3-,2POCl3(l)POCl2+POCl4-,2COCl2(l)2COCl+2Cl-,2HF(l)H2F+F-,2BrF3(l)BrF2+BrF4-,2IF5(l)IF4+IF6-,其它溶剂的自解离情况:,优 点:酸碱溶剂理论不仅把酸碱概念扩充到非水体系,同时也扩大了水溶液中的 酸碱范围,
6、它包容了Arrhenius的酸碱电离理论局限性:在于它不适用于不自偶电离的溶剂(如苯、四氯化碳等)体系,更不适用于无溶剂体系,例如,KF在液态BrF3中是碱,因为它与溶剂发生如下反应,增加了体系中阴离于浓度,KF+BrF3(l)K+BrF4-,而SbF5在液态BrF3中却表现为酸,因为它与溶剂反应生成了BrF2+,增加了体系中阳离子浓度,SbF5+BrF3(l)BrF2+SbF6-,再如Fe3+在水中表现为酸,而CO32-却表现为碱,Fe3+2H2O H3O+Fe(OH)2+,CO32-+2H2O OH-+HCO3-,4.1.3 酸碱的电子理论,碱是给出电子对的物质,酸是接受电子对的物质。这样
7、的酸、碱常称为Lewis酸、Lewis碱。按照该理论,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必须具有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空轨道,而碱是电子对的给予体,必须具有未共享的孤对电子。酸碱反应不再是质子的转移,而是电子对的转移,酸和碱之间的反应是酸碱加合反应生成酸碱加合物,在Lswis酸碱电子理论中,酸碱的定义既无对溶剂品种的限制,也适用于无溶剂的体系,Lewis酸、碱理论广义酸碱,例:试判断下列物种,哪些是Lewis酸?哪些是Lewis碱?哪些是酸碱加合物?Me3N,HCN,(C2H5)2O,CH3CH2+,Lewis酸:CH3CH2+Lewis碱:Me3N,(C2H5)2O酸碱加合物:HCN,石油馏分在固体催化剂上进行
8、的催化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石油馏分是由各族烃类组成,各种单体烃分别进行多种反应,并且互相影响;烃类在固体催化剂上的反应不仅与化学过程有关,而且还与原料分子与产物分子在催化剂上的吸附、扩散等传递过程有关。,一、单体烃的催化裂化反应,1各类单体烃的裂化反应(1).烷烃 烷烃主要发生分解反应,例如:,烷烃的分解多从中间的C-C键断裂,而且分子量越大越易断裂,反应速度也越快 n-C7H16:n-C12H26:n-C16H34=1:6:11 异构烷烃的反应速度比正构烷烃快 烷烃分解时,分子中碳链两端的碳碳键很少发生分解烷烃的裂化可写成通式:,(2).烯烃 烯烃是一次分
9、解反应的产物,很活泼,反应速度快,在催化裂化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 分解反应 烯烃发生的主要反应 烯烃的分解反应速度比烷烃分解速度快得多 遵循以下规律:(与烷烃相似)大分子的烯烃分解反应速度比小分子快;异构烯烃的分解速度比正构烯烃快,异构化反应.分子骨架结构改变,正构烯烃变成异构烯烃.分子中的双键向中间方向移动.烯烃空间结构的变化,氢转移反应 氢转移反应是催化裂化反应所特有的反应,是造成催化裂化汽油饱和程度高的主要原因 环化反应和芳构化反应 烯烃可环化成环烷烃并脱氢成为芳烃,供氢剂,受氢剂,放热,(3).环烷烃 环烷烃的环可以断裂成烯烃,烯烃再继续上述的各反应 环烷烃的结构中有叔
10、碳原子,分解反应速度较快 环烷烃也可以通过氢转移反应转化成芳烃,(4)芳香烃连接在苯核上的烷基侧链易断裂成小分子的烯烃,而且断裂位置主要位于侧链同苯核连接的键上 多环芳烃的裂化反应速度很低,它们的主要反应是缩合成稠环芳烃,最后生成焦炭,Feed component Intermediate products,Paraffin&side chains paraffin,Cracking,naphthene olefins,Aromatic,olefin,iso-olefin,aromatic,coke,Cracking,Condensation,Polymerization,Aromatizat
11、ion,Isomerization,Cracking,各种烃类催化裂化反应网络示意图,H-transfer,Cracking,说明三点:1)裂化反应 最主要、最重要的反应,对整个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起决定作用,催化裂化由此得名2)氢转移反应,特征反应,反应速度不快,较低温度有利。氢转移反应的结果是使生成物中的一部分烯烃饱和,这是FCC产品饱和度较高的根本原因!,3)芳构化反应,反应能力较弱,汽油 ON 的提高主要靠裂化和异构化反应,辛烷值大小顺序:芳烃、异构烯烃异构烷烃、烯烃环烷烃正构烷烃,2烃类的催化裂化反应机理,以上分析了催化裂化过程中几种主要的化学反应,但只描述了反应的最终结果,并未涉及
12、反应进行的历程。因此,仍无法解释裂化气体中为什么C3、C4烃比较多?这就需要从反应机理中去寻求答案,一组试验数据:C16烷烃热裂化与催化裂化产物中C数分布 反应温度:500 单位:mol/100mol 十六烷产 物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热裂化 53 130 60 23 9 24 16 13 10 催化裂化 5 12 97 102 64 50 8 8 3,两种裂化产物分布的差别反映了反应机理的截然不同,正碳离子学说被公认为是解释催化裂化反应机理的比较好的一种学说 所谓正碳离子是指缺少一对价电子的碳所形成的烃离子,如:正碳离子是由烃分子上的C-H键异裂而生成的,或者
13、说是由一个烯烃分子获得一个氢离子H+而生成的,如:,(1)正碳离子的引发 在裂化催化剂上的 Lewis 酸可以引发烷烃生成正碳离子 烯烃可以由裂化催化剂的 Brnsted 酸引发生成正碳离子 芳烃亦能作为质子的受体,在 Brnsted 酸上形成正碳离子,(2)下面我们通过对正十六烯的催化裂化反应来说明正碳离子学说 正十六烯从催化剂表面或已生成的正碳离子上获得一个H+而形成正碳离子;,大的正碳离子不稳定,由于正碳离子的吸引,极大的削弱了处的C-C键,引起键的断裂,生成的正碳离子是伯碳离子,不稳定,易于形成仲碳离子,然后接着在位上断裂,正碳离子的稳定程度依次是叔碳离子仲碳离子伯碳离子,因此,生成的
14、正碳离子趋于异构成稳定的叔碳离子,正碳离子将H+还给催化剂,本身变成烯烃,反应终止,(3)关于带烷基侧链的芳烃的反应历程,(4)烷烃的反应历程 烷烃分子与已生成的正碳离子作用而生成一个新的正碳离子,正碳离子学说解释了催化裂化反应中的许多现象 裂化气中C1、C2少而C3、C4多 裂化产物中异构烃多 异构烷烃、烯烃、环烷烃、带侧链的芳烃的反应速度高 正碳离子学说还说明了催化剂的作用,即提供H+正碳离子学说也有不完善的地方,烃类的催化裂化同热裂化的比较,4.1.4 酸碱的氧化物-离子理论,定义:氧离子的接受体称为酸,氧离子的给予体称为碱,SiO2+O2-SiO32-CaO Ca2+O2-S2O72-
15、+O2-2SO42-Na2O 2Na+O2-,酸 碱,酸与碱之间的反应是氧离子的转移反应,称为酸碱的氧离子理论,ZnO+S2O72-Zn2+2SO42-Na2O+ZnO Na+ZnO22-,ZnO既可作为酸,也可作为碱,酸碱的定义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了以前介绍过的几种定义,而且也包括了目前基本上不用了的其他酸碱理论。然而,并非对酸碱所下的定义越广就越有用。事实上,每种酸碱理论都有其各自的长处,但也都存在着缺陷。因此,往往必须用不同的酸碱理论来处理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处理水溶液体系中的酸碱反应时,可用电离理论或质子理论;在处理配位化学中的问题时,则往往要借助于电子理沦。在研究熔融盐或陶瓷体系时
16、,往往用到氧化物-离子理论,上述几种酸碱理论对酸碱的定义的共同之处:酸是某种指定的正电荷物种的给予者,或者是某种指定的负电荷物种的接受者;碱是某种指定的负电荷物种的给予者,或者是某种正电荷物种的接受者。例如:从酸碱电离理论看,给出正电荷物种H+离子的是酸,给出负电荷物种OH-离子的是碱;从质子理论看,给出正电荷物种H+离子的是酸,接受正电荷物种H+离子的是碱。在氧化物-离子理论中,氧离子(O2-)的接受体为酸,氧离子(O2-)的给予体为碱,化学工作者应该掌握主要的几种酸碱理论,4.2 酸碱的相对强度,4.2.1 质子酸碱的相对强度4.2.2 Lewis酸碱的相对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在酸碱电离理论
17、及质子理论中,其相对强弱可用解离常数Ka或Kb表示,在 水 溶 液 中:KaKb=Kw Kw水的离子积(自递常数)在其他溶剂中:KaKb=Ks Ks溶剂的质子自递常数,对于共轭酸碱对,有,4.2.1 质子酸碱的相对强度,4.2.2 Lewis酸碱的相对强度及其影响因素,Lewis酸碱反应的实质是缺电子物种和富有电子物种之间的反应。酸碱的强度就是其接受或给出电子对能力的大小。Lewis酸,可以是阳离子和中性分子1.阳离子酸所带的电荷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吸引电子对的能力越大,酸性 也越强。如:Fe3+Cr3+Zn2+2.对于中性分子AXn型Lewis酸,其中电子对接受体原子A的酸性与X的电负性有关
18、,一般X的电负性越大,A-X键中的电子密度被拉向X原子,从而增加了A的正电性,使其酸性增强。如:(CH3)3B(CCl3)3B(CF3)3B,Lewis碱是电子对给予体,所有能影响到一个原子、离子或分子对电子对吸引力的因素都会影响它的碱性强弱 3.对于阴离子碱,一般负电荷越多或半径越大,碱性越强。如PO43-CO32-Ac-,N3-O2-F-,一、Lewis酸碱强度,5.与分子构型、键型有关。如,酸性:BBr3BCl3BF3,反应前BX3为平面三角形(sp2杂化),分子中有46离域键,键的强度按BBr3BCl3BF3次序增大,当形成酸碱加合物时,为了形成四面体的BX3L,B原子的杂化轨道必须从
19、sp2变为sp3,46键必须要断裂,而破坏BF3中的46键需要的能量最大,反应最难,故BF3酸性最弱,6.取代基的体积和在分子中的位置也影响酸碱的强度例如,在BR3酸中,当R基团的体积增大时,就会阻碍A:BR3加合物的形成,BR3的酸度会降低注意:在Lewis酸碱定义中,酸碱强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和它反应的物质本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4.对中性分子,其电子对给予体原子的碱性和取代基R的电负性有关,R的电负性越大,碱性越弱。如NH3NCl3NF3,二、Lewis酸碱强度的标度,德雷戈(R.S.Drago)等人提出的Lewis 酸碱强度的双参数标度。即酸碱加合反应的焓变,称为EC方程,式中E和
20、C分别为静电性参数和共价性参数,下标a和b分别表示酸和碱,静电性参数的乘积EaEb反映酸碱反应时酸、碱间的静电作用部分(离子性)对反应焓的贡献;共价性参数的乘积CaCb反映酸与碱间形成的键的共价性部分对反应焓的贡献 反应的焓变越大,酸碱越易反应形成加合物,Ea大的酸与Eb大的碱,Ca大的酸与Cb大的碱易反应形成加合物,4.3 软硬酸碱理论,4.3.1 软硬酸碱4.3.2 软硬酸碱规则,硬酸:接受电子对的原子(离子)正电荷高,半径小,极化率小,变形性低,即对外层电子拉得紧的物种,如H+、Li+、Be2+、Mg2+、Al3+等;软酸:接受电子对的原子(离子)正电荷低或电荷为零,半径大,极化率大,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酸碱 理论 水溶液 化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52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