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ppt
《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山东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专业必修课,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生态恢复的基础和前提第三章 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诊断方法及退化特征,主要内容,1.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 2.生态退化的含义3.生态退化的成因与类型4.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5.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诊断 6.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引言,生态退化和生态恢复是相反的两个过程,要进行生态恢复,首先需要了解生态系统退化的动因,区别不同的退化类型,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诊断,因此,对于退化程度的诊断是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础和前提。退化生态系统实际上是生态系统演替的一个类型,即:逆向演替形式。退化生态系统形成既
2、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我们主要限于人类干扰形成的退化生态系统。人类由于各种限制或认识不足而使生态系统受害或受损,在恢复时所付出的努力要比利用或破坏时要大得多。而且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结果看,复制型的生态系统恢复似乎是不可能的。,1.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关于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有很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自然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位移的结果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受损(王伯荪等,1997)。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的共同干扰,导致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的过
3、程(张金屯,2003)。,目前主要采用下面的定义: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其基本特征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衰退。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当然,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退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例如,湖泊由于富营养化会退化,外来种入侵、在人为干扰下本地非优势种取代历史上的优势种等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等,往往这种情况下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但生物生产力不一定下降,有的反而会上升(Berger,1993)。,1.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根据受损特征
4、可将生态系统退化分为结构受损类型和景观受损类型。前者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减少、群落结构简化、食物网简化、总生物量减少、生产力下降、矿质循环开放、生境恶化,以及系统稳定性减弱、抗干扰能力和自我维持能力下降等;后者主要是群落遭到成片的彻底清除,连续的景观发生片断化,从而导致边缘效应的增强、岛屿效应产生以及小种群效应增强等,加剧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种群繁殖力减弱,以及生境条件恶化等。,结构受损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景观格局的变化,同样,景观受损生态系统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这两种退化类型可以同时发生,相互复合。人为干扰下的生态系统自然退化常常表现为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亦即“逆行演替”中的演替
5、阶段,对于结构受损类型退化程度的判断标准是其对顶极生态系统的偏离。,图3-1 常绿阔叶林退化图式(陈小勇等,2004),2.生态退化的含义,(1)生态退化具有一定的基点和地域性,不同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和地貌形态决定着物质和能量的输人途径、数量和速率,形成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类型,进而决定着基本的生态发育过程、生态演替方向及景观生态类型。当系统受到干扰后,不同的生态景观就成为生态退化的基点。(2)生态退化具有阶段性,在不同时间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过程、特点、退化速率、强度及恢复过程和恢复时间。(3)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生态退化的两大触发因子,一般而言,自然要素的干扰是潜在的、缓慢的、低频的,而
6、人为干扰则是显著的、高频的、持续的,起着主要贡献作用。,(4)生态退化和物体运动一样,也需要有一定的参照系。我们平常所说的“退化”实际暗含着“是否有利于人类和生物生存和发展”这个参照标准。(5)生态退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果。(6)生态退化具有相对性,即具有自己的基点和发展历史,只有在环境和时空背景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生态退化才具有可比性。(7)生态退化在某些情况下是一个动态平衡,但对于某些“位移”较大的生态退化往往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很难或不可能自然地或人为地恢复到原在状态,这种生态退化就不能用一个动态平衡来表示。,(8)生态退化包括生态要素退化和生态系统退化。(9)荒漠化、沙漠化、石质化
7、是生态退化的顶极形式。(10)生态退化最基本的诊断特征是生态系统的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稳定性和生产力降低,抗逆能力减弱。(11)生态退化是超过或低于“生态阈值”的量变,不利的量变引起质变,不能盲目地认为凡是“数量的减少就是退化,数量的增大就是进化”。,3.生态退化的成因,退化生态系统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部分来自自然灾害,有时两者叠加发生作用。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由干扰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规模所决定。生态系统退化总是和干扰相联系,干扰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如暖干化)、自然灾害(火灾、水灾等)、外来种入侵(包括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的入侵)。自然因素中外来种入侵
8、(包括因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的入侵)、火灾及水灾是最重要的因素。人为因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采挖、长期不合理的灌溉、矿山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污染等。据Daily(1995)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排序:过度开发占34%,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7%,生物工业占1%。,Daily(1995)进一步指出,基于以下四个原因人类进行生态恢复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需要增加作物产量满足人类需求;人类活动己对地球的大气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依赖于人类保护和恢复生境。土地退化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自然的角度来讲,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区域地
9、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等异常变化,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地发生波动,从而引发生态系统的退化;但更为突出的是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退化。,3.生态退化的成因,如果说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由自然条件所决定,那么在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在使用工具以后,生态系统的变化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了人类的干扰。人为干扰是驱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特别是土地利用方式变迁史,映射出人类活动在退化生态系统形成中的决定作用。人类对生态系统干扰的形式和途径很多,它们产生的效应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见表3-1)。,表3-1
10、人类对生态系统干扰的方式与效应,(1)森林砍伐大约始于一万年前的早期农业并持续到现在。这种干扰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如森林大量被砍伐后,不仅导致植被的退化,加剧水土流失以及区域环境的恶化,而且还会造成生物生境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我国木材生产基地亚热带地区为例:历代封建王朝都要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消耗大量木材 秦朝开始,历经汉唐两代因建设规模宏大的都城,黄河流域的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砍伐,到宋朝修建都城开封时,黄河流域的木材已不敷用,伐木伸展到长江流域,明朝开国后,皇帝们不仅大兴土木建造宫室,还要为死后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寝,北京明十三陵棱恩殿内的60根浑圆通直的大立柱,就是常绿阔叶
11、林中的楠木。清代为了整修北京紫金城及营造三山五园,所需木料皆自闽浙湘蜀等省常绿阔叶林区采办,使森林遭到大量砍伐。明代航海事业的发展及为抵御倭寇从海上入侵,木材消耗量很大 多需建造海船、战舰,当时造船皆以木材为原料,一千棵树建造海船一只。新中国建立后,大面积砍伐常绿阔叶林,种植速生人工林 有鉴于连年战乱造成的大面积荒山秃岭,曾立即制定“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提出“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本区森林一度得到恢复。但是由于各项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当时林业政策是强调木材生产,为求速生,多种松、杉,致使大面积常绿阔叶林遭到砍伐。全国近22%的杉木林分布在这一地区,生态效益低下,急需改造。
12、五十年代末的“全民大炼钢铁”即使地处偏远山区的常绿阔叶林也难幸免,再一次遭到严重的破坏。,以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东北地区为例。06年有林地面积3500多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29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45.8%。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3倍。古代东北先民以游牧渔猎民族为主这些民族长期处于“无市井城廓,逐水为居,以射猎为业”的状态,对于农田的垦殖或森林的开采,规模比较狭小,对森林生态破坏不大。而且游牧渔猎民族由于对自然依赖性较强,因而比较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因此东北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一直延续到近代大开发前。例如,清朝在东北实行的封禁政策,既有满族封建统治者垄断森林特产和保护皇陵
13、风水等政治经济目的,也是维护东北游牧渔猎民族固有的生产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客观要求,虽然有利于当时统治阶级,但是对于原始森林的保护,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清初康熙年间的白山黑水之域,仍然“树木参天”,“绵绵延,横亘千里,不知纪极”的原始森林景观。这种天然森林景观一直延续到清末弛禁开放前。东北近代林业的兴起和林产品的商品化1898年,在齐齐哈尔设立了黑龙江木植总局,国有林地的陆续发放,私人林业经营日益发展.,俄、日两国对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性开发1858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这里是我国重要森林地带。1860年签定中俄北京条约,40多万平方公里。1
14、905年,日俄两国背着中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东北南部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的森林资源被攫入日本人手中。解放后东北地区林业的发展 1958年起,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在“大跃进”左倾思想指导下,东北林业遭到严重挫折,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1966-1976年,全国进入“文化大革命”的非常历史时期,由于对森林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森林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采育比例严重失调,林区经济日趋危困。特别是在工艺、设备、设计都不具备的条件下,一哄而起上了20套小纸浆厂,除桦南外,因碱回收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余19套小纸浆厂最后又以一哄而下告终。在十年动乱期间,东北森林面积减少667万亩
15、,蓄积量损失1600万立方米。现存一般为次生林,林木径级小,材质差。由于针叶树生长约50年以上才能成林,所以红松等针叶林可采资源日趋枯竭。,(2)土地开垦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毁林种粮和盲目开垦土地造成森林面积锐减,景观片断化,又因经营管理不善,或者根本不适于耕种,垦殖后产量逐年降低,以至于不得不弃耕撩荒,导致生态系统处于严重退化状态。,淘金导致青藏高原水土流失,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以我国亚热带东部为例远在七、八千年前这一地区就有了一定水平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农耕扩展始于东汉,宋室南迁,使得这一地区农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明代以来由于人口迅速增长,人们千方百计地扩大耕
16、地面积,除与水争田外,就是变山为田。十六世纪初玉米、甘薯和烟草的相继引入,由于它们适生于山区坡地上,故在福建、浙江、江西一带大都利用山地种植,出现了“垦山为垅,列植相望”的景象,由此带来了大面积的毁林种粮。清初又有大批流民迁至江西、浙江、福建等山区,为生计所迫,以伐木、造纸、制菇、制香、烧碳为生,使山区植被受到极大的破坏。康熙以后一百年内全国人口约增加了3倍,首次突破四亿,为了取得足够的粮食,不仅开垦了平地和丘陵,而且深入到高山林区,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垦种山坡,结果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大片面积的荒山。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不仅没有抑制过度开垦,反而加剧了毁林种粮的趋势。开
17、垦方式原始,不仅对地上部分进行砍伐和火烧,而且反复刨根、挖掘对地下残留根系进行清理,这种斩草除根的方式,使得一些萌枝力强的种类完全失去了更新的机会。,(3)战争 战争不仅导致人口的减少,在调解人类种群方面发挥了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作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惊人的破坏力和摧毁力。,人类历史伴随着战争走过了漫长的路,就拿中国亚热带地区来说,鸦片战争以后,历经太平天国,军阀混战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不熄,大量的常绿阔叶林遭受摧残破坏。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19281937年),江西革命老区经过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对森林进行了焚烧破坏,致使赣南的井冈山区、永新、宁
18、冈、遂川、瑞金、兴国等地数百里葱翠林区变成秃岭焦山(江西森林编委会,1986)。1937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东部的森林又一次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因修筑工事和战火毁坏了大批森林,在沦陷区则因日军掠夺林木资源而遭到大批的砍伐。如南京紫金山除南坡中下部外,其余均被战火烧劫,山北的山林甚至连根被控掉;杭州灵隐寺韬光路旁巨大的钩栗以及上天竺枫树岭的枫香均被砍伐运往日本。理安寺著名的楠木林也在抗日初期被盗,义乌县塘季乡的安山有古松近万株也在日伪期间不到一年砍得一株不留。及至抗战胜利,仅就浙江一省估计,全省的森林蓄积量已不到战前的一半(浙江森林编委会,1986)。解放战争期间各地山区森林再次遭到破坏,
19、有林地面积进一步缩小,只是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区,如浙南、闽北、闽中等地还保存有茂密的森林。,工业革命以后,战争更以疯狂的力量将科学技术迅猛推进,当人类热衷于战争武器的革新时,地球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毁和破坏。如:1937-1945年,日本仅在中国就投掷过2000余枚被当地居民称作为“坏水”的毒气导弹。1948-1989年,美英法等国在太平洋一些岛国上爆炸过1800颗核弹。海洋在很大范围内被军事化了,事故和战争导致50多颗核弹头沉没在海底。更为恶劣的是,很多战争把破坏对方的生态环境作为主要目的,如:美国在越南战场上使用大量的落叶剂,对当地的森林、土地、河流和野生动植物造成了毁灭性的破毁。海湾战
20、争中,美国将大量的原由泄露甚至故意倾倒在海里,以破坏海湾地区的生态环境。1999年,美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科索沃战争中,投掷了大量的贫铀弹和集束炸弹,大火和浓烟破坏了大片的原始森林,野生动植物不仅失去了繁衍生息的家园,还由于受到强烈刺激以及毒性作用,而表现出恐慌、焦躁不安等症状,甚至出现异常行为,如老虎食仔,很多大型兽类狂奔而死。,核武器,掠夺资源以资助战争,(4)采集 据统计,全球80%的人口依赖于传统医药,而传统医药85%与野生动植物有关。如:美国用途最广泛的150种医药中有118种源于自然,其中74%源于植物,18%源于真菌。我国对野生动植物的利用更是举世闻名。因此,一些经济、药用及珍稀野生
21、生物资源自古以来就被大肆掠夺采集,甚至造成一些物种的灭绝。所以,采集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施加的一种直接干扰。例如:西北荒漠中甘草的采集加剧了沙尘暴的发生,青藏高原冬虫夏草的采集破坏了草场和植被。,Wild plants need mycorrhizas,(5)采樵薪炭 在这种干扰中,人类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身对能源的需求,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破坏了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人类以采樵为目的而对草原枯落物的反复掠夺,是造成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如对林下枯落物的利用,不单单意味着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减少,而且破坏了地被层及其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等的栖息地。比如:中国东部煤炭蕴藏量少,早期的陶瓷、冶炼、
22、煮盐等手工业所需的能源,大都来源于木材,日常生活的燃料也主要由木材供应,因燃料之需树林经不断采樵成为次生灌丛,且随人口增加,从居民点附近不断向远处扩展,成为本区分布最广的退化类型。,(6)狩猎和捕捞 狩猎是一种特殊的干扰形式,在历史上,人类曾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之一。人类以经济和食用为目的的非计划狩猎,对野生动物中种群数量很少的濒危物种的捕杀,会严重破坏这些种群的结构特征和繁衍,造成其灭绝。如在近期的报道中,我国长江中的扬子鳄已经消失,是否灭绝有待进一步确认。再如:对臧羚羊的滥捕滥杀。人类对水生生物资源的适度捕捞,可保持水产品的持续利用,但是,在种群繁殖前的大量捕捞,则会使种群繁殖年龄提前,个体
23、小型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尽管现在采取了“禁渔”等措施,但偷捕的情况仍然存在。,3.生态退化的成因,工农业污染 人类在不断发展工农业的同时,也向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药以及各种对环境有毒害性的污染物。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另一种最主要的直接干扰方式。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使许多水域被污染,水质下降,丧失了饮用水的价值;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向大气排放的各种污染物,不仅使空气受到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的影响越来越是地球生态系统不能安宁。新干扰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为干扰也不断出现新形式,如旅游、探险活动等。这些干扰都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随意丢弃垃
24、圾,破坏环境等。,过度的干扰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但是,生态系统仍需要适度的干扰。只有过度的干扰才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破坏。,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灭绝。,反馈调节,4.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生态退化可以是在人为干扰或自然干扰下生态系统的“逆行演替”,也可以是复合生态系统的失调和失衡,它既可以是连续过程,也可以是不连续过程,其基本特征是生态系统合理结构的解体、服务功能的衰退。Brown和Lugo(1994)指出,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或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或过程受干扰的程度。生态系统退化
25、的判断标准是其对顶极生态系统,或初始生态系统状态的偏离,以及生态景观格局的受损。,人类对植物获取资源过程的干扰(如:过度灌溉影响植物的水分循环,超量施肥影响植物的物质循环)要比对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直接干扰(如:砍伐或猎取)产生的负效应要大。一般来说,如果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尚未完全破坏前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会停止并开始恢复(例如少量砍伐后森林的恢复),但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被破坏后排除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很难停止,而且有可能会加剧(例如炼山后的林地恢复)。,4.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在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由于所受干扰体的差异而使退化表现出退化程度、退化速度和退化过程的明显差异。据此可以把退化生态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退化 生态系统 成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51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