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ppt
《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章健文,一、对课程领导的多种理解,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在1979年出版的课程研究:课程实践的研究中提出三个范畴:1.实质的范畴 所谓实质,就是食物的实在的构成要素,课程实质所涉及的就是课程目标、学科内容、教材等这些“共同要素”。2.政治社会的范畴 政治所关系的是权力和利益的分配,社会所关心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社会范畴关注的就是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人员之间以及这些人员与其他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中如何进行权力和利益的分配等因素,对于课程如何呈现和如何实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3.技术专业的范畴 这一范畴所关心的是课程中的技术问题,主要探究那些使课程
2、得以改良、完善或者取代的方法和程序、如课程设计的技术、文本呈现的技术、教的技术、学的技术,等等。,一、对课程领导的多种理解,课程发展的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 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其目的在于:1.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促进课程发展 功能:1.领导学校课程开发2.掌握学校课程计划的机会3.认知教育变革与课程的关系4.研讨、进修、研究、咨询以及评价,一、对课程领导的多种理解,黄显华:校长是领导学校运作的核心人物文献研究:Persell和Cookson(1982)认为,有能力的校长是:对学术目标肯承担;能营造高期望的学校气氛;能担任教学领导的角色。Reitzug(1997)认
3、为,有效能的校长是:对学校的愿景有清晰的了解;能把愿景转变程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的目标;能持续监察学校的进展情况;在需要时,能为学校教师提供支持和修正的意见。Prett(1999)提出,校长的信念很重要,而且在人际关系方面,校长更应该乐观、忠诚及体谅教师,能以身作则、懂得赞扬教师和学生,并常常出现在学校的校园里,关注学校各项活动的进展。Andrews和Smith(1989)建议,作为课程领导,要首先处理好与学校教师的关系,方能实施课程领导。他们认为,领导者应在学校建立一种伙伴式的团队精神,实施权力分享,让学校教师参与学校决策。与此同时,领导者还须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Krug(1992)认为,教
4、学领导包括五个元素:订立愿景、管理课程及教学、监督教学、监控学生进度、提高教与学的气氛。,一、对课程领导的多种理解,Sergiovannia(1995)将课程领导定义为,为学校成员提供必要的基本支持与资源,进而充实教师的课程专业知能,发函优质学校教育方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观摩,促使学校形成合作与不断改进的文化,最后把学校发展成为课程社群,达成卓越教育的目标。Hall(1996)提出,课程领导者应引导学校课程的设计、发展、改进、实施和评价。Ervay和Roach(1996)指出课程领导的定义为,结合学校课程与教学,注重学生的改进,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Glattorn(2000)强调,课程领导
5、重视作用而非角色,令机构内的每一个人(包括教师、学生等)都能达到目标。课程领导应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照顾个别差异,并为大部分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林明地(2000)概括性地总结了11项校长的领导策略:身先士卒,带头示范;塑造与阐述共同愿景;推动课程实施实验;鼓励课程与教学专业共享;持续进行课程与教学之回馈与校正;进行课程联络;推动持续性专业发展;建立适当组织,并使其运作良好;促进成员课程领导;展现课程发展成果;邀请家长、社区的参与。,二、对课程领导的共同认识,1.课程领导是专业领导2.领导者必须具备课程和学科的专业素养,能促进学校的发展,能促进 教师专业发展,能促进课程改革,实现多元评估。3.课
6、程领导包括:课程的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课程的研究 与评估,三、几种概念辨析,1.课程领导与行政领导 课程领导并不能离开学校的行政领导,而是在行政领导的基础上,还需要课程方面的专门领导。2.课程领导和教学领导 课程与教学彼此相关但却是不同的,课程与教学相互联结且相互依赖,课程和教学虽然可以进行分开的研究,但是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运作。两者就实践而言是不可区分的,就研究而言则需要分开进行。按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来研究。课程是计划的文本,教学则是技术性的传递过程。3.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 教学领导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程领导除此以外,还需要关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范围要比教学领导广
7、泛得多。教学领导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课程领导需要从更广阔的范围内关注课程问题,更为关注更加复杂的人际互动,课程领导还需要掌握课程开发方面的技能。,四、课程领导在学校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并指出“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其中,所谓广义的层次大致相当于理性主义的课程设计取向定义,而具体的层次则相当于技术取向的课程设计定义。但也有学者认为除了这两个层次的课程设计外,还存在一个更微观的课程设计层次,并且不同层次的课程设计要
8、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这种课程设计的共同点在于都把内容用作课程的横向、纵向结构的基础,而其他课程成分(目的、目标、学习活动等)对课程的组织所起的作用不大。在这种课程设计的类别中,三个具体设计的例证是科目设计、学科设计、大范围设计。1.科目设计:科目设计强调把课程组织成为许许多多的科目,每一个科目有意识地阐述专门的、同质的知识体系,比较强调信息的获取。2.学科设计:学科设计以内容的内在组织形式为依据,确立知识体系,强调理解学科的要素,鼓励学生明确学科的基本逻辑或结构,即学科的关键概念、观点和原理的种种关系,理解学科独特的探究方式。3.大范围学习:它是学科中心设计的变体,最
9、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大范围设计强调把两门以上有关的科目合并成单一的大范围教程以克服科目课程的破碎形式与固定框架的弊端。例如,在小学阶段,读、写、拼、讲、作文合并为语言艺术,而中学阶段,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质合并为普通科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产物。这种课程设计强调个别发展,强调课程的组织形式要产生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目的。这种设计的典型例证就是“活动经验”设计,其主要特征为:1.课程结构由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来决定 2.重在问题解决 存在的问题:“活动经验”设计的批评家对其教育效果保留态度。他们坚持认为,以学生感觉到的需要的兴趣
10、为基础的课程,不可能保证为生活作充分的准备,课程缺乏连续性。传统的课程设计顺序是以多种因素为基础的,即除兴趣之外还有成熟性、经验背景、先前的学习、效用和难度。然而,当学生的兴趣是课程设计所依赖的唯一基础时,学习的连续性就难以得到保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问题解决中心设计与学习者中心一样,同样根植于人为中心的哲学理念。二者的区别在于,问题解决中心的设计更强调集体的作用,把重点放在个人与社会生存的问题之上。这种课程设计一般包括生活领域设计和核心设计。生活领域设计 美国的社会学研究正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人们的共同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如何有效地进行上。这种设计没有充分揭示文化遗产,因而也遭致不少批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领导 校本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46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