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ppt
《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郑毓信(2013),近几年的演讲题目,2008:有效的教学,开放的教学;2009:走进数学思维;2010: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2011:数学教学研究:问题与案例;2012: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2013: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另类解读”,今年的变化,一个难得的聚会:“未来10年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研讨会(2013,6,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相关的报道:“未来十年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研讨会感想2”,相关报道,“近十年中国数学教育的大事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有争论,在课标颁布后的几年就启动了修订工作就是例证,但是争论不断,代表人物分别是刘坚教授,史宁中教授,
2、郑毓信教授,在本次会议上,这三人第一次见面了,也不知道是组织者的有心安排还是无意为之,他们三人演讲的顺序是,15日上午史宁中,下午刘坚,郑毓信,而且刘郑是一前一后。,“史教授讲了在新课标下未来十年中国数学教育应该如何走,刘坚教授则是用数据作证据,证明课改是如何的正确,批评是如何没有道理,他制定的诸如“小树长高了”,“一百万有多大”是多么的好,多么的不应该删去。而郑教授则是从质疑的角度对新旧课标进行解读,,“他不停的说,刘坚,我问你一个问题,刘坚,我问你一个问题,史校长,我问你一个问题,史校长,我再问你一个问题,特别是郑教授对新课标的“四基”提出质疑时,可以说句句有理,字字如针,尖锐而有逻辑。我
3、们一线老师听来,会对许多问题有了答案的。”,另外几段文字,学术上的争论,是只对事不对人的,这样的高端论坛上的争论是其他任何场合都不会有的。郑教授说,学术就应该争鸣的,而争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对面,哪怕拍桌子砸橙子。,很多老师认为这样的会议我听不懂,他们感兴趣的是名师的现场教学。我希望我们一线老师多去现场听听大师们的声音,也许他们的一句话,能解开困绕你多年的问题;也许他的一个做法,能让你豁然开朗;也许他们的一个建议,能指明你的方向。,其实,我们作为一线老师,更有话语权,我们从课堂中来,我们知道教育,知道教学,我们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对专家们理论层面上的讨论和争论,我们更加有判断力。而专家也需要我
4、们实践层面上的感想。,一、如何看待数学课程改革?,基本立场之一:有批判不等于全盘否定;新一轮课程改革确实也有不小的成绩。相关的思考:什么是课改以来最重要的进步?,相关的论述,“新课程实施以来,涌现出了一批有理想并勇于改革实践的教师和校长,这在课改前是不可想象的。”(刘利民)什么是新一代优秀教师的主要特征?应有的质疑:一个永远走在“最前面”的教师是否就是真正的好教师?,来自一线教师的启示(1),陈士文、周建军(扬州育才小学),“关于数学是什么的思考”,小学教学研究,2012年第11期背景:为了弄清“数学是什么?”这两位老师阅读了不少的文章和专著;由于相关的论点和说法并不一致,他们最终发出了这样的
5、感慨:“不想再摘了,摘多了,可能会应了法国数学家韦伊的话:数学的特别之处,就是它不能为非数学家所理解。,“我们要思考!我们不是数学家,我们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那么,小学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教育是什么?“应该明白了,我们不是从数学家的角度为数学定义,而是为小学数学,为小学数学教育,为了小学生享受数学教育。”他们并以这样一段话结束了自己的文章:“我们在继续思考,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教育是什么?”,来自一线教师的启示(2),刘发建,“思想含量来自独立思考”,人民教育,2010年第8期“其实,孕育独立思考的土壤,就是生活,就是日常教学,就是每天的课堂,就是和孩子
6、们的每一句真实的对话。一个教师不一定要成名成家,但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全部尊严所在。”,“从某种角度讲,我的课堂有那么一点闪亮的思想,就是因为我远离了那些专业比赛,剔除了一些权威思想的干扰和传统思维的束缚,长期扎根于日常实践的田野式生长,保持了最为可贵的独立性。”“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些有思想含量的课是家常课,因为只有家常课,才是我们教师独立思考的最佳土壤,结论,优秀的一线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应迷信专家,更不应盲目地去追随潮流。,聚焦数学教育(1),例1 课堂上学生的座位究竟应当排成传统的一行行,还是一个个小圈?例2 课堂上的“问题”究竟应当来自学生,还是也可由“教师适
7、当地引导”?结论: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显性”成分而言,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深层次的思考。,聚焦数学教育(2),例3“重构精彩”(小数会30周年纪念会,2012,12,广州)牛献礼,“两步应用题”(1999);于萍,“小数加减法”(2009);贲友林,“平面图形面积复习”(2001);黄爱华,“圆的认识”(1996)。,应有的思考,什么是“重构精彩”的主要意义?我们又应如何去“重构精彩”,或者说,“重构精彩”的主要方向究竟应是什么?特殊地,我们在此是否也应积极地去提倡数学教学的“与时俱进”,乃至将“有无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准?,基本立场之二:问题的必要转换,相对于新一轮数
8、学课程改革的评价问题,特别是“是”与“非”此类的简单解答而言,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这样一个问题,即是如何才能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插入:“用数据说话”?,刘兼:“从证据出发展望未来十年中国数学教育”。有益的对照(1):“每个人都具有支持自己在某一论题上所采取的立场的证据;几乎每一个人也都具有驳斥相反立场的证据。”(基尔帕特里克),有益的对照(2),“有些教育行政官不愿意深入学校,了解教师,宁可相信书面总结、经验汇报、数据报表,仿佛总结材料中的事实越动听,统计表格中的数据越好看就代表课改实施成效越好。问题是,总结中的事实,表格中的数据可信吗?你相信总结中的事实、表格中的这些数据吗?”(方裴卿
9、,“课程改革批评:来自基础教师的另类思考”,新课程研究,2103年第3期),正面的观点,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两个关键:(1)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发扬成绩,真正“做细做实做深”。,更为深入的思考,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建国以来8次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教训:积累甚少,每次都是从头开始!“中国数学教育积累得太少,否定得太多。一谈改革,就否定以前的一切老是否定自己,没有积累。”(张奠宙),(1)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例 这算不算是一种误导?(1)数学教学只讲“情境设置”,却完全不提“去情境”?(2)数学教学只讲“算法的多样化”,却完全不提“必要的优化”?(3)数学只讲“动手实践”,却完全不提“活
10、动的内化”?(4)只讲“过程的教育”,却完全不考虑“结果”?,“新课标”中值得关注的一些论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模式潮”的兴起?“中间环节”的缺失?“草根典型”的涌现与发展的瓶颈?“精英教育”的缺失?学生两极分化的加剧?,例 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外面的
11、世界,模式潮汹涌澎湃。”“现在,教育教学都讲究个模式。有模式,是学校改革成熟的标志,更是教师成名的旗帜。许多人对模式顶礼膜拜,期盼把别人的玫瑰移栽到自己花园里。”(人民教育,2012年第9、12期),应有的思考,我们应当如何去看待这一潮流?认识的重要进步:“的确,没有可以操作的模式,再好的思想、理论都无法实现,但模式不能成为束缚手脚的镣铐。”“模式!模式!是解放生命还是禁锢生命?”,(2)发扬成绩,真正“做细做实做深”,“做实”,而不是追求形式,专做表面文章;“做细”,而不是满足于“大而空”的口号;“做深”,而不是固步自封,始终看不到任何的进步。,二、数学课程标准的“另类解读”,背景:“新课标
12、”(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发,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解读热”。特别是,已有的大多数“解读”都突出地强调了课标中所提到的一些新的理论主张,即由“双基”到“四基”、由“双能”到“四能”的发展,以及10个“关键词”,从而就表现出了很大的一致性。,主流的声音,“无疑,四基是对双基与时俱进的发展,是在数学教育目标认识上的一个进步。”(宋乃庆)“标准中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列为四基,可以说是对课程目标全面认识的重大进展。”(张丹),基本立场,不同声音的存在有利于人们的独立思考,从而就可切实避免认识上的误区以及理解上的片面性。这也是理论工作者应当自觉承担一项社会责任,即是对政府行
13、为起到重要的学术监督与批判的作用。,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看,但是,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是否也应提倡积极的独立思考、乃至必要的批判精神,还是应当更加强调“新课标”的学习与落实?,国际上的相关认识,“当两个隐喻相互竞争并不断相映证可能的缺陷,这样就更有可能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更自由的和坚实的效果。”“理论上的惟我独尊和对教学的简单思维,肯定会把哪怕是最好的教育理念搞遭。”(斯法德),有益的回顾,课改初期的一个明显特征,即是突出强调了所谓的“专家引领”和“理念先行”,在现实中更可经常看到对于“情境设置”等新的教学方法的唯一强调,以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形式主义的盛行。,小结,面对“新课标”的颁发以及相应
14、的“解读热”,我们仍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应盲目地去追潮流。,1)聚焦“基本活动经验”,“新课标”中对于“基本活动经验”的强调是否真的可以被看成“对课程目标全面认识的重大进展”,还是有待于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必要检验?,困惑与思考(一),这里所说的“活动”究竟是指具体的操作性活动、还是应当将思维活动也包括在内,甚至更应以后者作为真正的重点?,不同的解读,“数学活动经验,专指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具体操作所获得的经验,以区别于广义的数学思维所获得的经验。”“基本活动经验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现实,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张丹),进
15、一步的思考,但是,按照后一种解读,我们是否又有必要专门引入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这样一个目标,还是可以将此直接归属于“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困惑与思考(二),对于数学教育中所说的“活动”我们是否应与真正的数学(研究)活动加以明确的区分?相关的论述:“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是最主要的数学活动。”(顾沛),进一步的思考,但是,如果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所谓的“数学活动经验”与一般意义上的“(数学)学习经验”还有什么不同?我们又为什么要专门引入“数学活动经验”这样一个学习目标?,更为一般地说,我们又应如何去理解数学教育中所说的“数学活动”的基本涵义与主要特征?,困惑与思考(三),我
16、们是否应当特别强调对于相关活动的直接参与,还是应当将“间接参与”也包括在内?,进一步的思考,如果将“间接参与”也包括在内,那么,数学教学就将面临这样一个严重挑战,即是如何能够帮助学生通过“间接参与”获得以“感受”、“经历”和“体验”等为主要特征的“活动经验”?,困惑与思考(四),由于(感性)经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在强调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同时,我们在教学中是否又应清楚地指明经验的局限性,从而帮助学生很好认识超越经验的必要性?,相关的论述,“我想,我们是否应更多地思考如何对经验的改造,将经验改造为科学,而不是成为孩子们创新思维的绊脚石。”由于这显然也可被看成一种“常识”,因此,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改革 回顾 展望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4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