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ppt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主要内容,学科基础概述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概述,一、学科基础的含义,(一)学科的含义及其与科学的关系1、学科的含义定义:学科是按照领域性质对知识所划分的门类。存在条件:确定的对象、严密的知识体系、相对稳定的研究者队伍、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层次结构:宏观 一级学科(如教育学)中观 二级学科(如教育技术学)微观 方向(如计算机辅助教育),2、学科与科学学科和科学都是人们对某一知识领域的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有一定界域的知识门类。科学是学科发展成熟到一定标准的结果。1632年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学科诞生的标志1861年普通教育学是
2、科学教育学诞生的标志三个标准:一是有独立而明确的概念、对象、内容、方法和目的;二是能独立解决某些问题,发挥独特作用;三是能重复验证。知识大类一般称科学,也可称学科;分支一般称学科。,(二)学科基础1、学科基础的含义定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是指那些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立和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的知识领域和学科门类。学科基础与学科的理论基础不同。理论基础是能为该学科提供知识准备、价值取向论证基础和方法论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指导作用的理论。具有理论品格。2、学科基础的相关观点理论基础、基础、制约因素等3、学科基础与基础学科大学科内部处于基础地位的学科(如普通心理学)整个科学体系中处于奠基性基础地位的学
3、科(如数学),二、学科基础的界域,(一)研究现状考察1、研究的萌芽(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学科基础问题,尝试找寻学科基础2、研究的停滞(6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3、研究的繁荣(7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心理学4、研究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反思关于学科基础的各种问题,(二)学科基础界域的不同观点1、国内观点观点一:从影响因素的观点看学科基础陈侠、廖哲勋观点二:从基础或理论基础的观点看学科基础王策三、施良方、薛玉乐、黄炳煌、徐继存2、国外观点泰勒、坦纳夫妇、劳顿、泰勒和理查兹等3、基本评价找寻观点的交集、保持开放的态度,三、学科基础影响学
4、科发展的机制,1、学科基础与跨学科研究后者更广泛,研究目的、学科间地位、研究者构成都不同2、学科基础影响学科发展的机制(1)研究者的借用意识和基本素养(2)相关学科和知识领域的可用性成熟且相似的学科(3)借用的科学性限定、匹配和合理,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哲学是各门学科的开路先锋”,一、哲学影响课程与教学论的方式,(一)哲学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形态的影响1、提供基本范畴概念遗传形成最初的叙事方式和逻辑架构目的、过程、原则、方法、结构等概念变异丰富随后的研究内容主体与客体、主体性、建构、生成、理解、同化等2、提供思维范式现成论的思维方式:课程建构的目标模式生成论的思维方式:课程建构的批判
5、模式,3、提供方法基础方法:一般是指人们为了解决理论的、认识的、实践的、日常生活的等特定任务或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选择和采取的手段、途径和方式的总和。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或学说。又称哲学方法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按适用范围大小分为:个别方法、特殊方法、一般方法按认识过程的阶段性分为:感性方法、理性方法、创新性方法,4、提供逻辑框架哲学分三个层次:元哲学类哲学科哲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分三个层次:元研究类研究科研究,元哲学,类哲学,自然、社会、精神,科哲学,学科哲学、具体哲学,具体科学与现实生活,概括、抽象化、得出理论结论,贯彻、具体化、提供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哲学理论体系三层
6、次关系图,(二)哲学对课程与教学论内容的影响1、对课程与教学论本体论的影响哲学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质、物质与意识关系等唯心主义哲学唯实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对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论的影响哲学价值论研究关于关系与意义的问题,主要回答人、事物本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意义或效用关系的问题,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英国赫斯特注重知识与心智的和谐性,博雅教育美国杜威认为经验最有价值,活动课程、经验课程论我国古代重道轻器,“道成而上,艺成而下”3、对课程与教学论认识论的影响哲学认识论主要表现在知识论领域,回答关于知识的问题唯心主义知识观唯实主义知识观实用
7、主义知识观存在主义知识观马克思主义知识观马克思主义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哲学基础,二、主要哲学流派与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一)20世纪西方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20世纪20年代,教育哲学诞生,并陆续产生了诸多西方教育哲学流派1、永恒主义和课程与教学论永恒主义又称古典主义、新经院主义、古典人文主义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唯实主义哲学为基础,反对进步主义,代表人物有赫钦斯、艾德勒、利文通等。基本特征:复古,回到黄金时代(古希腊时代),基本观点:世界受永恒的真善美原则的控制人性是永恒不变的永恒的原则控制着变化永恒的原则高于科学永恒原则只有通过自由艺术的教育才能获得真理存在于古代名著之中基本教育主
8、张教育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社会文明需要西方传统的自由教育自由教育要培养社会的领导人,课程与教学观点与主张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理智的发展设置“永恒学科”,完备的课程体系:哲学、文学、历史,数学、科学、艺术,读写算、拉丁语、希腊语主张回到古人、回到柏拉图百部名著计划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刻苦学习教学方法上主张苏格拉底问答法和读书法,2、要素主义和课程与教学论要素主义又称精华主义、精粹主义、本质主义、传统主义教育或保守主义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唯心主义和古典唯实主义为基础,反对杜威的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有巴格莱、坎德尔、莫里逊、芬尼等。基
9、本特征:保守,重视人类文化遗产基本观点: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着“文化上各式各样的最好的东西”,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学校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要素”传授给下一代。,基本教育、课程与教学主张:教育的宏观目的就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或核心教育的微观目的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理智和道德的训练课程应当以文化要素为基础主张学科中心和逻辑组织,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数学、科学、英语、外语、历史强调心智训练强调教师的权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服从教师严格学业标准注重天才教育,3、进步主义和课程与教学论进步主义教育也称为新教育或新教育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0、,以达尔文进化论和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等以反对传统教育、适应社会发展为特征基本主张: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机教师是指导者而非监工进行有关学生发展的科学研究对于儿童身体的发展给予很大的注意适应儿童生活的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在教育运动中,进步学校是一个领导,对教育的看法: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反对任何普遍的、绝对的、永久不变的教育目的教育即它自身的目的民主、自由、教育三位一体,教育应有利于发展民主和自由课程与教学观点: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反对以学科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从做中学,
11、以经验为中心,反对以课本为中心问题教学法(科学方法)设计教学法,4、改造主义和课程与教学论改造主义又称社会改造主义,是从进步主义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一个教育哲学流派,亦称新进步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代表人物有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等基本特征:激进基本主张: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学校是社会改造的工具,应采取民主管理的方式教师在改造社会方面要起模范作用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活动课程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正当的定见”原则、“社会一致”原则,(二)后现代哲学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1、后现代哲学概述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
12、资本主义,涉及多个领域,反思并抨击资本主义和现代化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和自然问题及对人的异化问题,是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批判、否定和超越后现代哲学产生于70年代到80年代初,是在批判现代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代表人物众多,主要有德里达、福柯、巴尔特、利奥塔、格里芬等三大特征:反中心:反主客二分、反“人类中心主义”、反“自我中心论”非理性:反对现代性和理性,强调信念、差异、游戏的重要性不确定性:反对普遍性或同一性,推崇自由游戏、差异和多元化,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始被运用于课程与教学研究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众多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研究及其理论成果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派纳的“概
13、念重建”和“理解课程”理论2、后现代哲学对课程与教学论哲学的影响影响了课程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课程研究的价值观、课程研究的内容,为批判现代课程论、超越“泰勒原理”、构建后现代课程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1)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课程是通过师生的行为的相互作用而构建形成,师生是课程主体,是课程意义的创作者和主体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程目标是非预设的,是生成性的课程和教学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变革性、灵活性课程知识是开放的、变革的、情境化的、价值化的课程教学方式是隐喻的、阐释的,是一种开放的、启发的、激发对话进行的方式进行应面向课程事实本身,探讨课程意
14、义,在师生互动中通过对话生成知识的意义教学应承认和尊重价值多元化,承认和强调学生的组织、建构和构建能力,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从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2)后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点课程研究关注的重点从课程开发转向课程理解在研究范式方面,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和后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两种范式并存,前者是科学主义的技术论研究范式,是封闭式研究,后者是超越科学主义的技术论研究范式,是开放式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人文-理解的定性研究方法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研究内容上,更加关注“课程与教学过程”、“知识观”等研究,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影响课程与教学论的方式,(一)“个别关注”心理
15、学的研究的影响心理学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独立标志: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课程论的独立标志:1918年美国博比特出版课程“个别关注”心理学的研究的影响主要指心理学独立前对课程教学论的影响产生影响的原因: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古代关于人的认识是没有分科的,是混杂在一起的;对人的教育必然基于对人的认识。,1、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思想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将心理学认识引入教育过程的人。基本特征:自然主义式教育思想,主张人的体、徳、智、美和谐发展教育方案的阶段(学制的划分):,2、沃尔夫官能心理学思想的影响官能心理学是一种认为心灵是多种不同官能
16、组成并以此来解释各种心理活动的心理学思想。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是心理学上古老的观念,起于西方古代的希腊,盛行于十八世纪,直到现代,仍可发现此一古老观念留传下来的影响。按官能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人类的心系由许多官能所组成,诸如意识、感情、知觉、想象、记忆、推理、意志、注意等,均属人心中的重要官能。各种官能本来是分立的,如经训练,数种官能彼此配合即产生各种心理活动。这一观念后被教育家所利用,认为学校教材不必重视实用价值,只须重视配合训练官能的形式即可。例如几何可训练人思考推理,拉丁文可训练人的记忆;学生们只要学好具有良好形式的科目,使其官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以后自能配合运
17、用。此即教育上形式训练(Formal Discipline)的由来。,克里斯提安沃尔夫(ChristianWolff,1679-1754)是近代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唯心论哲学的直接继承人,官能心理学思想的系统化者,被称为“官能心理学之父”。早在16世纪,“心理学”一词就已经出现,但是真正以“心理学”为名著书立说的还以沃尔夫为第一人。他用拉丁文写了经验心理学、理性心理学,还最早用德文写了哲学心理学教本关于人类理解能力的理性思想,是他使“心理学”一词流行起来。他也是比较早的、也可能是第一个认为可以用数学方法处理心理学问题、能够对心理进行测量的人。沃尔夫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另外,沃尔
18、夫主张宗教教条必须符合理性,于1721年曾讲演“中国的实践哲学”,赞扬孔子提倡的道德是没有启示的宗教,是由理性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基本观点:人的心灵分为两类官能:认识官能(感觉、想象、记忆、注意和推理/理性)和情感官能(愉快和不愉快),相互独立有相互作用,可以分别训练形式训练,3、裴斯泰洛奇的要素论的影响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碑文称他:“涅伊果夫贫民的救济者,林哈德和葛笃德里的国民导师,施坦兹的孤儿之父,布格笃夫及伊佛东新式学校的创设者,善良的公民,为他人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一切。”代表
19、性教育著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年)。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史上的显著功绩,在于创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理论体系,特别是初等教育的理沦,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他关于教育的最基本要素理论,奠定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基础。此外,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世有许多很好的见解。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对英、法、德、美等国的影响很大。清末以来逐渐传入中国,对旧中国的初等教育也有相当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论述教学问题,强调心理学化的重要性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提出形式教育的思想,主要教育思想和观点:尖锐批评具有等级性的国民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它要求教育者对于儿童所产生的影响必须跟儿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教学 学科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45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