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编定体制和内容.ppt
《诗经编定体制和内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编定体制和内容.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诗 经,参考书籍,1.诗集传(宋朱熹著),传本极多,今本有1958年中华书局根据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刻本;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9年岳麓书社出版古典名著普及文库本,是为通行本中最为简明完备者,尤利于初学者所用。,参考书籍,2.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本),该书为诗经学影响最大、传播最广者。,参考书籍,3.诗三家义集疏(王先谦著,中华书局2011年版),该书收辑西汉以来鲁、齐、韩三家诗说,兼取后人疏解,折衷异同,加以考核说明。,参考书籍,4.诗经的文化阐释,叶舒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诗经译注,周振甫著,中华书局20
2、02年版。6.诗经直解,陈子展著,复旦大学出版1983年版。7.诗毛诗传疏,(清)陈奂撰,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8.诗经原始,(清)方玉润著,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9.诗经与周代社会,孙作云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10.诗经别裁,杨之水著,有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和中华书局2007年版。11.跨学科视野下的诗经研究,陈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12.清代诗经学研究,何海燕著,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参考书籍 书影(部分),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第五节诗经作品选读,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
3、章 诗经,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诗经的编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另有6篇“笙诗”。诗在西汉时被尊为经典,称诗经,成为“五经”之一,成为官书。诗经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诗经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有载的也可能不确。诗经中有少数作品记录了具体的作者,如左传闵公二年明确记载许穆夫人赋载驰,又如诗经中提到“家父作诵”,“吉甫作诵”,“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奚斯所作”。,中国
4、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陈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作品来源:献诗说、采诗说,1.“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的。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礼记王制:“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左传襄公十四年:“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作品来源:献诗说、采诗说,2.“采诗”说: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6:“宣王十五年”何休注:“男
5、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诗经中的一部分诗是民歌,据古书说,这是周王朝派出专门的官员到各地去采集的。官员的名称,各书不同,如“行人”、“遒人”、“轩车使者”、“逌人使者”等;但他们“采诗”的职责是相同的。,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作品来源:献诗说、采诗说,由上可见,采诗和献诗在周代很可是以一种制度的形式存在的,目的是为当政者了解下情,得到劝戒。当然,与采诗有所不同的是,献诗既可以自作的,也可能是采集而来的。,中国古代文学
6、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作品来源:献诗说、采诗说,3.“删诗”说:史记 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卷47),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编定:孔子删诗说,此说在汉代以前的书上没有记载,始于司马迁。后汉书艺文志亦载:“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宋欧阳修发展史记汉书的说法,归纳出孔子删诗的删章、删句、删字的三个原则。明顾炎武则
7、进一步为孔子不删“淫诗”作辩护。,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编定:孔子删诗说,首先怀疑孔子删诗说的是孔安国,他认为古代诗歌决不会有三千多篇,孔子决不会删去十分之九。孔颖达、朱熹也不赞成删诗说,清代学者朱彝尊、赵翼、崔述等力证孔子没有删诗,只是订正乐调。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孔子在论语中常说:“诗三百”,可见三百篇早就是定数,不是孔子删后定的。,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编定:孔子删诗说,(二)如果古代真有三千多篇诗,被孔子删去十分之九,那么在先秦古书中一定会提到许多逸诗,但实际上逸诗只有二三十分之一,可见孔子不曾删诗。(三)史记上所说孔子删诗只“取
8、可施于礼义”的。现在诗经中还保存着的“淫诗”,孔子为什么不删削?逸诗见于仪礼的,如肆夏、新宫,都被王朝所采用,认为“可施于礼义”的,孔子为什么要删削这些合礼的诗?,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编定:孔子删诗说,(四)据左传,吴国季札到鲁国参观周乐,鲁叔孙穆子让乐工为他唱诗,乐工演奏歌舞的十五国名与风、雅、颂的次序,和今本诗经相同,那时候孔子才八岁,不可能删诗。(五)古代外交家常在宴会上“赋诗言志”,有时让乐工歌唱诗句,所以他们必定有一个基本相同的本子。如果诗真有三千多篇,当时的士大夫和乐工记不了这么多的诗。(六)孔子自己没有说过删诗的话,只说“诵诗三百”。删诗之说,是司马迁说的
9、。学者不信孔子自己说的话,却信别人的话。,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编定:孔子删诗说,我们认为,孔子虽未曾删诗,但应对诗经进行过一番文字和音乐加工,对保存诗经做出了很大贡献。论语子罕云:“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诗三百大体成书于孔子46岁之后。据赵翼廿二史劄记史记有后人窜入条的考证,说明史记是有后人窜改的地方。关于孔子删诗这一段记载,可能也是后人窜改过的。总之,孔子删诗说虽极有影响,但不可信。,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编定:孔子删诗说,二、诗经的体制(结构和分类)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构成,“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
10、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分别为31篇和74篇,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各为31篇、4篇和5篇,共40篇。,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中的诗都是配乐的歌词,所以,一般认为风、雅、颂这三类应该是以音乐为标准来区分的,它们原本也是音乐曲调的名称。其实,关于风、雅、颂的分类依据,主要有两说:从音乐角度划分的“音乐说”: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通志总序)。从内容体裁角度划分“意义说”:毛诗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
11、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正义卷一),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总体上来看,“风”是各地民间的曲调,“雅”是王畿所在地的曲调(其中“大雅”和“小雅”也可以是音乐上的区别),“颂”是用于宗庙祭祀配合舞蹈的曲调。产生时间:诗经诸诗篇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一般认为“风”(“豳风”等为西周,其他东周)、“雅”(“大雅”和“小雅”的大部为西周,“小雅”小部分为东周)和“周颂”产生于周代;“鲁颂”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为殷商后裔的宋国)。,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分
12、布地域:诗经地域分布十分辽阔,一般来说,“雅”作为宫廷乐歌和“颂”作为祭祀歌,都是贵族作品,当主要分布在西周和东周的首都镐京(西安)和洛邑(洛阳)。而“风”单从十五国风的名称来看就知道分布极广,甚至超出了当时中原的范围,遍布黄河中下游以及江汉地区,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和湖北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1.二南毛诗说它是文王时代的诗,郑笺和后来的崇毛派都这么说。但经过后人考证,认为汝坟、何彼秾矣、甘棠、野有死麕等,都是东迁以后的诗。它的写作技巧远胜于周颂,周初不可能产生这样成熟的作品。,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二南产生的地域,关雎说
13、:“在河之洲”,指的是黄河。汉广说:“江之永矣”,指的是长江。黄河和长江之间有汉水、汝水,这就是汉广所说的“汉有游女”,汝坟所说的“遵彼汝坟”。在黄河和长江的地区,二南诗中简称为“南”,就是樛木所说的“南有樛木”,汉广所说的“南有乔木”。草虫所说的“陟彼南山”,殷其雷所说的“在南山之阳”,“南山”指的是它北面的终南山。这和韩诗序所说的“其地在南阳、南郡之间”相同。“南阳”即今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北部。“南郡”即今湖北省江陵县一带。,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由此可见,二南的产生地包括河南的临汝、南阳,湖北的襄阳、宜昌、江陵等一带地方。在十五国风中是最南的。二南的作者多为妇女,反映她
14、们劳动、恋爱、归宁、思夫等生活与思想感情。还有一些礼俗诗,如贺婚、祝多子诗。从音乐上说来,它可能受了南音的影响,吕氏春秋音初篇说:“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这是二南的地方性。左传说:“汉阳诸姬,楚实尽之”,二南的产生地,后来都被楚国吞并,所以有人称它为楚辞之源。,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2.邶鄘卫春秋时人认为它都是卫诗。今本诗经,邶19篇,鄘10篇,卫10篇,可能是毛公随意分的。卫风都是被狄人灭亡(公元前660年)以前的诗。定之方中则产生于文公季年的时候。邶和鄘都是卫邑名,同属一个地区。它原来是殷商
15、的首都,叫做“牧野”或“沬邦”。武王灭殷,占领朝歌一带,三分其地。朝歌北边是邶,东边是鄘,南边是卫。卫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故诗多称淇水。卫风的产生地,在今河北的磁县,河南的濮阳、安阳、淇县、渭县、汲县、开封、中牟等地。,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卫风的特点:第一,产生了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她的作品载驰(一说竹竿、泉水也是她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反映阶级矛盾的诗比较多,如北风、相鼠、墙有茨、新台、鹑之奔奔等,斗争性之强,在诗经中除魏风外,是少见的。第三,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诗较多,如柏舟桑中氓谷风等。,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3.王风全是平王东
16、迁(前770年)以后的作品。其时王室衰微,无力驾御诸侯,地位等于列国,故称王风。王即王都的简称。平王东迁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孟县、沁阳、偃师、巩县、温县一带地方。清人崔述说:“幽王昏暴,戎狄侵陵;平王播迁,家室瓢荡。”如黍离兔爰葛藟君子于役等诗,多带有乱离悲凉的气氛。,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4.郑风周幽王时,郑桓公作周王的司徒,犬戎杀幽王和桓公。桓公的儿子武公继位,仍称郑。左传闵公二年:“郑人恶高克,为之赋清人。”此事发生在公元前660年左右。可见郑风是春秋时代的作品。郑国的都城新郑,在今河南郑州一带地方。郑诗的特点,即论语所说的“郑声淫”。这不仅指声调而言,结合诗的内容,绝大多
17、数都是恋爱诗歌。新郑也是一个大都会,民间一直盛行着男女在溱洧等地游春的习俗,故诗多言情之作。,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5.齐风南山、敝笱二篇,写齐襄公之事,左传也有记载,发生在春秋时候。猗嗟和载驱也是春秋的作品。齐在今山东省中北部和中部,首都临淄,在春秋时代也是一个大都会。朱熹说:“太公既封于齐,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民多归之,故为大国。”所以齐风反映恋爱婚姻问题的诗也比较多。齐地面山,民多狩猎,还卢令是写狩猎的诗,猗嗟是歌颂射手的诗,多勇武之气。,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6.魏风魏国在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全部魏风都是魏亡以前的作品。魏在今山西
18、芮城一带,土地干,生产少,魏国君主俭啬,百姓生活比别的地区更苦。魏诗在国风中风格最一致,多半反映阶级矛盾。鲁诗说:“履亩税而硕鼠作。”魏风富于战斗性,可能是由于魏地较早向百姓征收双重税的缘故。,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7.唐风唐国就是晋国。扬之水写晋昭侯封其季弟成师在曲沃,后来曲沃的势力大过了晋侯,想搞政变。这件事左传亦有记载,它发生在春秋时候。唐在今山西中部。周成王封其弟姬叔虞为唐侯,都城在今山西翼县南。唐地有“晋水”,故后改称“晋”。晋从昭侯封其季弟成师于曲沃后,晋君和成师系统的斗争,足足乱了六七十年,百姓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诗多消极颓废之气。,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19、 诗经,8.秦风小戎写秦襄公伐西戎的事(公元前800年),黄鸟揭露秦穆公用人殉葬的罪行。左传鲁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这是公元前621年的事。,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秦国原来占据甘肃天水一带,后来疆土逐渐扩大,占据陕西一些地方。西周末年,秦庄公、襄公平定犬戎,平王东迁,西周王畿和豳地归秦所有。汉书地理志:“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俱行。及车辚驷驖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尚武精神,是秦风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
20、学 第二章 诗经,9.陈风陈风可考者为株林,它作于鲁宣公十年,即公元前599年。这是诗经中最晚的一首诗,在春秋中叶。陈国在今河南淮阳、柘城和安徽亳县一带。陈风多半是关于恋爱婚姻的诗,这和陈地崇信巫鬼的风俗有密切关系。汉书地理志:“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宛丘和东门之枌两首诗正可说明陈地的诗风。,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10.桧风桧国在西周末年被郑桓公所灭,事见史记。所以全部桧风都是西周的作品。桧国在今河南密县一带地方。只存诗四首。,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11.曹风侯人写曹共公的事。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有关曹
21、共公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的记载,僖负羁是春秋晋文公同时人,约当公元前640年左右。余篇不详。曹国在今山东西南部菏泽、定陶、曹县一带。也只存四首诗。曹是一个较小的国家,位于齐、晋之间,统治者如曹共公等,生活腐化,百姓感到悲观失望,蜉蝣一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12.豳风破斧:“周公东征。”东山:“我徂东山,滔滔不归。”“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它是周公东征士卒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西周亡后,豳地为秦所有。所以豳风全部都是西周的作品,是国风中最早的诗。豳,亦作邠,在今陕西旬邑、邠县一带。豳地原为周的祖先公刘所开发,周是重视农业的民族,故豳诗多带有农耕色彩,除七月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经 体制 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44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