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阅读.ppt
《诗歌比较阅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比较阅读.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考古诗词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也是进行阅读考测的有效形式。高考古诗词阅读考测中,比较阅读题占有相当的比例。【考点展示】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3、关于表现手法的比较4、关于字词的比较,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题型一:意象类 答案构成:概括意象特点,例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思考】简
2、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赏析:(这首一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
3、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怡。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
4、,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全篇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的画面。,【答案】(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2)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题型二:意境类答案构成:找意象;点特点 析感情,例2:阅读下
5、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宋)周 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思考】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
6、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我独坐书床,挑灯夜读,在这安静的夜里连打更声都没有听到。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湾流水悄然成冰。这首诗,描写诗人雪夜读书的情景。题目
7、用“夜深”而不用“夜读”,可知其侧重点不在于写读书,而在于写读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予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又从侧面表现了专心夜读的意趣。一二两句,首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然后点出读书人。“虚堂”、“人静”、“不闻更”,都是“独坐书床对夜灯”的读书人的感觉。按正常的顺序,应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虚堂人静不闻更”。现在倒过来,先写感觉,后写感觉的主体,正是为了突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诗人独坐书床,灯下苦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竟连更声也没有听到。短短两句,紧扣题目,把深夜室内的景象给写尽了。三四两句,诗人转换空间,由室内而“门外”,另辟新境。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在半
8、山;近看门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暗示时间的推移,夜读已久。“不知”二字,如实地写出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也透露了诗人夜读后安恬自得的心情。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小试牛刀】,1下面两首著名的咏物诗蕴含的人生境界有何不同?请你从中国历史上选出两个著名人物,分别代表这两种境界,并说明理由。,竹石(清
9、)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答案】(1)竹子象征人生的“坚劲”,石灰象征人生的“清白”。或:竹石表现的是逆境中个性的坚持与张扬;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形象。(2)石灰吟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思考】试分析词中所写的两个画面有哪些异同?,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
10、火辉煌。自唐代起,就有元夜张灯、观灯的习俗,至宋而其风益盛。但描写灯市不过是为了展示欢会的时空背景。“月上柳梢头”再现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约会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人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约。这表明他们即便尚未私订终身,至少也彼此倾心。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心驰神往,见面后的欢声笑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深得艺术三昧。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月与灯依旧”,说
11、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徒忆前盟,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因何“不见”,一字不及,或话有难言之隐,或许故意留下悬念。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答案】(1)去年元夜时的情景:花市、明月、柳下、佳人、情景交融;(2)今年元夜时的情景:花市、明月、柳下、缺了佳人,物是人非。惆怅悲伤,抚今思昔,触景伤怀而“泪湿春衫袖”了。,题型三:情感类答案构成:
12、描图景;点特点析感情,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思考】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元丰三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白天的海棠“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
13、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只恐夜深花睡去”,是全诗的关键句。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
14、人的痴情,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
15、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有”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借写夜晚秉烛赏花,表现诗人对牡丹花的一
16、片衷肠,更有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提示:注意抓住苏诗中“只恐”“故烧”,白诗中“惆怅”“惜”等体现情感的字词加以理解。),例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 吴融(唐)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李 约(唐)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思考】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华清宫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杜牧诗有某些类似之处,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但所创造的意境,却独具一格。首句
17、“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一个“飞”字具有动态的美感,绘出了离宫禁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出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令人极易从诗歌画面中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一个“旋”字,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华清宫地下温泉喷涌,地上宫殿金碧辉煌,禁墙高筑,能够遮风御寒,因此宫中温度较高,树木常年青绿。这里的“绿树”代
18、表了宫中大自然造物者与宫外的不同,“碧帘”则反映出宫中主人生活的奢靡。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诗人含蓄地指出:唐玄宗既然连自然界物候的变迁、冬天的到来都一概不知,那他又怎么能够知道“寒冷”呢?一国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够对国事明察秋毫、对人民的苦乐谨记心上呢?这样的昏庸之辈,为安禄山野心的萌生、壮大自觉与不自觉地提供土壤。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夸张的成功运用也成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李约过华清宫赏析: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
19、帝后升天,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鉴赏整首诗通过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咏史感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答案】吴诗通过宫内外环境的对比,暗含着对统治者沉溺于玩乐不问政事的不满。李诗则借古讽今,警示统治者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1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南堂五首(之五)纵笔三首(之二)扫地焚香闭阁眠,父老争看乌角巾,簟纹如水帐如烟。应缘曾现宰官身。客来梦觉知何处,溪边古路三叉口,挂起西窗浪接天。独立斜阳数过人。注:苏轼被贬至黄州时作,时年42岁。簟:竹席。苏轼被贬至儋州(今属海南省)时作,时年64岁。乌角巾:隐士们喜戴的黑色头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比较 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44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