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井模型及典型曲线形态.ppt
《试井模型及典型曲线形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井模型及典型曲线形态.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不稳定试井解释技术,试井解释模型及典型曲线特征,常规试井解释技术-通常是在直角坐标或半对数坐标中画出实测的井底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渗流理论,该曲线存在直线段,由该直线段的斜率或截距反求地层有关参数。,不稳定试井解释技术,常规试井解释分析,现代试井解释分析,前 言,现代试井解释技术-是根据各种试井模型的数学模型算出不同参数下的无量纲井底压力随无量纲时间的变化曲线,并绘制在双对数坐标图上,称为理论图版或样板曲线。因为不同的试井模型具有不同的曲线特征,再看实测曲线符合哪类试井模型的曲线特征,就选哪类试井模型的理论图版进行拟合,拟合的结果也就确定了该实测曲线对应的油藏的参数。因此,试井解释模型及
2、典型曲线特征是试井解释技术的重要内容。,前 言,一、试井解释模型,1、试井解释模型的概念试井解释模型也称作试井解释的储层模型,它与真实储层模型的区别是试井解释模型描述的仅仅是试井过程中的储层动态,而不是储层的物理描述,储层模型是综合地质(包括地震和岩心等)、测井、试井和生产测井等各种资料建立起来的一种储层特性的物理描述。尽管某种程度上实际储层是千差万别的,但是通过研究世界范围内大量的不同储层的试井数据表明,测试期间可能出现的储层动态响应是有限的,试井分析只需要有限的解释模型。储层响应受渗透率、表皮因子、井筒存储系数、裂缝性质、断层距离、双孔介质中的窜流系数和弹性容量比以及单井注采参数等因素的影
3、响,试井解释模型是基于对储层物理性质的理解而建立起来的描述试井过程中储层响应的数学模型,由这一数学模型求解出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特征与被测量储层的拟合,我们可推断模型参数所代表的是储层参数。,2、试井过程 试井是间接测量法,也即一种探测的方法,通过向储层中输入一种激动信号,并回收(即测量)储层响应信号来确定储层的动态特性。通过试井获取储层特性的基本过程如下:输入信号 储层和测试井 输出信号 因为由I(产量)和O(压力变化)寻找S(储层特性),符合I和O的S可能不止一种,所以这个反问题的解不是唯一的。要减小这种多解性,就需要增加辅助资料:(1)地质、测井、生产测井、钻井和射孔信息,(2)历次试井
4、资料、历史井口生产数据、井筒状况(漏失和封隔情况等)和邻井情况。(3)各种诊断图和识别图。,3、试井解释模型的组成,(1)井筒储存+表皮污染,对于定井储模型,污染系数S越大,双对数曲线开口越大,反之开口越小。,1、井筒模型,(2)变井+表皮,受井筒储存系数 C的影响,试井早期曲线发生变异,C变大时,曲线偏离45线向右偏移,反之向左;此外曲线形态还具有压力导数曲线超越压力线的特征。,1、井筒模型,(3)无限导流能力裂缝,(1)均质地层被压开一条裂缝,裂缝与井筒对称,半翼长 xf。(2)裂缝具有无限大的渗透率,沿裂缝无压力降。流体一旦从地层流入裂缝,将瞬时流入井筒。(3)裂缝穿透整个地层,不计裂缝
5、宽度,即 bf=0。,1、井筒模型,地层线性流动,拟径向流动,因裂缝具有无限大的渗透率,沿裂缝无压力降。流体一旦从地层流入裂缝,将瞬时流入井筒。所以,对无限导流垂直裂缝的油藏,缝中的流动不存在。,流体的流动:,1井筒模型,(3)无限导流能力裂缝,(3)无限导流,对于无限导流模型的均质油藏,压力导数曲线表现出斜率为0.5的直线段,后期压力导数表现为0.5的水平线;受井筒储存系数 C影响,C越大,双对数曲线越靠右,反之靠左。,1、井筒模型,(4)有限导流(大型压裂通常产生符合这一模型的裂缝),(1)均质地层被压开一条裂缝,裂缝与井筒对称,半翼长 xf(2)裂缝具有一定的渗透率 kf,沿裂缝存在压力
6、降。(3)裂缝穿透整个地层,裂缝宽度 bf0。(4)裂缝渗透率 kf 比油层渗透率 k 大得多,即 kf k,1、井筒模型,早期线性流,拟径向流,流体的流动:,1井筒模型,(4)有限导流,对于有限导流垂直裂缝模型,在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影响段,压力导数曲线表现出斜率为1的直线段;中期为有限导流垂直裂缝影响的特征曲线,压力导数曲线表现出斜率为0.25的直线段;晚期为均质油藏特征,压力导数曲线为0.5的水平线。,1、井筒模型,(5)部分射开,受部分射开的影响,压力导数曲线表现为斜率为-1/2。此外受纵向渗透率的影响,导数曲线也会发生变化。,1、井筒模型,三、主要研究成果,(6)水平井,井筒储集效应结
7、束后,会出现早期径向流段,压力导数为一条直线;然后出现线性流,压力导数表现为一条斜率为0.5的直线段;后期出现系统径向流段,压力导数为0.5一条直线。,1、井筒模型,k,均质模型是指地层中只有一种介质,均匀分布在地层中。,(1)均质模型,2、油藏模型,(1)均质模型,2、油藏模型,均质油藏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地层类型,对于我国东部地区第三系的大部分砂岩地层,均呈现出均质油藏的特征。某些具有天然裂缝的碳酸盐岩地层,当裂缝发育均匀时,常常也表现出均质油藏的特征。,第段双对数和导数合二为一,呈45的直线,表明续流段的影响。第段为过渡段,导数出现峰值后向下倾斜,峰的高低取决于 的大小,越大,峰值越高。第
8、段出现导数水平段,为径向流段。,曲线特征:,无最大值,表示措施井,三、主要研究成果,(2)双孔模型,双孔介质是指不同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两种均质介质间的相互作用。两种介质可以是均匀分布的,也可以是分离的,但只有一种介质(高渗透系统)允许生产流体通过并流入井底,而另一种介质(低渗透系统)只起着源的作用。,2、油藏模型,三、主要研究成果,(2)双孔模型,2、油藏模型,拟稳态窜流,不稳态窜流,基岩内部的压力处处相同,基岩内部不存在窜流,基岩与裂缝之间存在明显的流动阻力。,基岩内各点的压力不同,基岩内存在着不稳定渗流。基岩与裂缝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流动阻力。,双孔介质油藏窜流类型,三、主要研究成果,(2)双孔
9、模型,双孔介质响应一般出现在天然裂性储层、层间渗透率差别较大的多层储层和沿储层厚度方向渗透率变化较大的单层储层中。由此可见,双重介质模型解释出的高渗透系统(用下标1或f表示)的渗透率Kf也就是整个储层渗透率参数K。如果多层储层可分作渗透率明显不同的高渗透层组和低渗透层组,并且每组中各层渗透率差异不很大,则可使用双孔储层模型进行解释。,2、油藏模型,储容比:,1-纯裂缝油藏(基质岩块无孔隙的裂缝性油藏)为均质储层响应0-常规的粒间孔隙油藏,为均质储层响应 01-双孔隙裂缝性油藏 一般:=0.0010.3,(2)双孔模型,2、油藏模型,(2)双孔模型,2、油藏模型,(2)双孔模型,2、油藏模型,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模型 典型 曲线 形态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44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