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第四章.ppt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第四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第四章.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链路层,Chapter Four,本章教学提要,教学目标:理解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与作用;理解常用的成帧方式;理解差错控制的作用和原理;了解流量控制的作用和原理;了解HDLC协议的工作过程;了解数据链路层的设备与组件。教学难点:差错控制,滑动窗口协议 教学时数:4-5学时,无实验,问题的引入:为什么需要数据链路层?,尽管物理层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噪声,但是数据在物理传输过程中仍然可能损坏或丢失。由于物理层只关心原始比特流的传送,不考虑也不可能考虑所传输信号的意义和信息的结构,从而物理层不可能识别或判断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损坏或丢失,从而也谈不上采取什
2、么方法进行补救。也就是说,只有物理层的功能是不够的。,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数据链路层是为了克服物理层的物理传输质量不足而存在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两个相邻节点间的无差错传输。从分层的角度,数据链路层利用了物理层提供的原始比特流传输服务,向网络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何为相邻节点?,相邻节点是指由同一物理链路直接连接的所有节点。,数据链路层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识别不同的相邻节点或确定一个接收目标 物理编址与寻址;如何提供一种机制使得接收方能识别数据流的开始与结束 成帧如何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如何提供差错检测与控制机制使得有差错的物理链路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条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如何提供流量控制机制以保证
3、源和目标之间不会因发送和接收速率不匹配而引起数据丢失。,帧(Frame),为了实现诸如差错控制、物理寻址和流量控制等功能,数据链路层首先要使自己所看到的数据是有意义的:除了要传送的用户数据外,还要提供关于寻址、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所必需的控制信息,而不再是物理层的原始比特流。为此,数据链路层采用了被称为帧(frame)的协议数据单元作为该层的数据传送逻辑单元。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的核心任务就是根据所要实现的数据链路层功能来规定帧的格式,即语法和语义。,帧的一般示意图,帧中的语法成分被称为域或字段(field);上图只是帧的一般组成,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所规定的帧格式可能会与其存在微小的区别。,
4、帧的开始,地址,帧类型或长度,数据,帧的结束,帧校验,帧的定界,定界就是标识帧的开始与结束常用的帧定界方法:字符计数法带字符填充的首尾界符法带位填充的首尾标志法,字符计数法,在帧头中使用一个字段来标明帧内的字符数,通常该字段称为帧长字段。如果发生传输错误,则可能更改帧长的值,从而导致帧的同步出现问题。该方法通常与下面介绍的其他方法结合使用。,6 A B C D E 5 U V W X 8 1 2 3 4 4 5 8,三个帧的长度分别为6字节、5字节和8字节。,6 A B C D E 7 U V W X 8 1 2 3 4 4 5 8,?,首尾界符法,每一帧以ASCII字符序列DLE STX开始
5、,以DLE ETX结束。DLE为“Data Link Escape”的缩写,STX意味着“Start of Text”,ETX代表“End of Text”。其缺点是成帧完全依赖于8位字符,而且若数据部分也出现了DLE STX或DLE ETX,则接收端就会错误判断帧边界。,首尾界符法中的字符填充,在首尾界符法中,由于数据中可能会出现DLE STX或DLE ETX,从而干扰帧的正常定界字符填充法可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即发送端在数据中所遇到的DLE前再插入一个附加的DLE,而接收端则忽略两个连续DLE的前一个。,首尾标记法,每一帧使用一个特殊的位模式“01111110”作为开始和结束标记。该位模式又
6、称为“flag”。位模式允许数据帧包含任意个数的比特,也允许每个字符采用任意比特的编码。,首尾标记法中的位填充,在首尾标记法中,由于数据中可能会出现与标记相同的位串,从而干扰帧的正常定界位填充法可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即发送端在数据中若遇到5个连续的“1”时,则在其后自动插队入一个“0”。该技术简称“逢五1插0”;接收端则忽略5个连续的“1”后面的“0”,简称“逢五1删0”。,物理层编码违例法,利用物理层信息编码中未用的电信号来作为帧的边界。以IEEE802局域网标准为例,其数据编码采用曼彻斯特编码,在传输之前将数据位“1”编码成高-低电平对,数据位“0”编码成低-高电平对,并利用高-高电平对和低
7、-低电平对作为帧边界的特殊编码。在实际应用中,数据链路层协议多数使用字符计数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作为帧定界的方法,帧的地址,帧中的地址属于物理或硬件地址 网卡地址(局域网)链路标识(广域网)用于设备或机器的物理寻址,差错控制,差错类型 差错衡量差错控制,差错类型,要探寻差错控制的机制,首先要了解差错的产生原因及类型。在物理层的讨论中,我们已经讨论了物理信道中所存在的各类噪声,噪声会引起数据传输中的错误。根据噪声产生原因的不同,差错分为随机错和突发错。热噪声随机错 冲击噪声(如EMI,RFI)突发错,差错的衡量,差错由误码率来衡量:Pe=错误接收的码元数/接收的码元总数 误码率越低,信道的传输质量
8、越高。,差错控制,由于信道中的噪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信道质量多高,都要进行差错控制。所谓差错控制就是通过发现传输中的错误,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差错控制的核心,差错控制的核心是对传送的数据信息加上与其满足一定关系的冗余码,形成一个加强的、符合一定规律的发送序列。接收端利用相同的规律进行检查从而发现错误,所加入的冗余码称校验码。校验码的分类:纠错码 检错码,纠错码,纠错码不仅能发现传输中的错误,还能利用纠错码中的信息自动纠正错误。对应的差错控制措施为自动向前纠错。汉明码(Hamming code)为典型的纠错码,具有很高的纠错能力。对此编码有兴趣的同学请自行查找有关的参考资料,如Andrew.计算
9、机网络(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检错码,检错码用来发现传输中的错误,但不能自动纠正所发现的错误。对应的差错控制措施为反馈重发纠错。常见的检错码有:奇偶校验码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差错控制措施:反馈重发,含义:由于检错码不能自动纠正所发现的错误,所以当接收方发现错误时,要给发送方反馈信息要求重发。常见的实现方法:停止等待方式 连续工作方式 1)拉回方式(back to n)2)选择重发方式(selective),拉回方式,含义:假定发送方连续发送了m帧,而接收方在对收到的数据帧进行校验后发现第n帧出错,于是接收方给发送方出错信息要求发送方重发第n帧及第n帧以后的所有帧。换言之,一旦接收方
10、发现第n帧出错,则丢弃第n帧及第n帧以后的所有帧。代价 信道的带宽,选择重发方式,含义:假定发送方连续发送了m帧,而接收方在对收到的数据帧进行校验后发现第n帧出错(nm),于是接收方给发送方出错信息要求发送方重发第n帧。换言之,一旦接收方发现第n帧出错,则丢弃第n帧,但缓存第n帧以后的所有正确帧。代价 存储空间,奇偶校验,垂直奇偶校验:在面向字符的数据传输中,在每个字符的7位信息码后附加一个校验位0或1,使整个字符中“1”的个数构成奇数个(奇校验)或偶数个(偶校验)。水平奇偶校验:在发送字符块的末尾附加一个校验字符,且该字符中的第i位是针对所有字符的第i位所进行的校验。垂直水平奇偶校验垂直奇偶
11、校验和水平奇偶校验技术的综合。对每个字符作垂直校验,对整个字符块作水平校验。,奇校验的例子,循环冗余校验,循环冗余校验 英文全称为Cyclic Redundancy Check,简称CRC。工作原理:多项式除法,将余式作为冗余信息传送。又称多项式校验,数的除法与多项式除法的比较,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多项式除法:被除多项式=除式*商+剩余多项式(换言之,被除多项式减去剩余多项式可以用除式整除),CRC的工作原理(1),将要发送的二进制数序列看成是一个多项式。n位的数据序列对应n-1次多项式。P(x)=an-1xn-1+an-2xn-2+a1x+a0 选定除式,被选作除式的多项式称为
12、生成多项式,常见的生成多项式有:CRC-12:G(x)=x12+x11+x3+x2+x+1CRC-16:G(x)=x16+x15+x2+1CRC-CCITT:G(x)=x16+x12+x5+1CRC-32:G(x)=x32+x26+x23+x22+x16+x12+x11+x10+x8+x7+x5+x4+x2+x+1,CRC的工作原理(2),将P(x)乘以 G(x)的最高幂次作为被除式,作多项式除式。除法采用“加法不进位,减法不借位”的规则,即相当于异或操作;将所得到的余式多项式R(x)重新转换为二进制数,作为冗余码;将冗余码加在原传送数据后面,构成发送序列;接收方收到后,将接收序列用同样的生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案 第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42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