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袁隆平送别仪式观后感心得体会.doc
《2021袁隆平送别仪式观后感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袁隆平送别仪式观后感心得体会.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We have to laugh every day in life, and none of us know what happens in the next second of lif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2021袁隆平送别仪式观后感心得体会 2021袁隆平送别仪式观后感15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病逝,举国上下陷入悲痛之中。生前,袁老曾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我没有实现,我的后继人会实现。”他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唯愿众生无饥寒”的伟愿,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国之脊梁”致以哀悼,并在缅怀中学习他的宝贵精神,接过他未竟的“禾下乘凉”梦想。面对国际
2、权威科学家对杂交水稻宣判的“死刑”,袁隆平没有胆怯没有退缩,而是打破“教条”、勇闯“禁区”,通过千百次的不懈实验,成功实现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为全人类的粮食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法”。立足当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云变幻,面临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多重考验,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具备这种开拓创新精神,敢于在荆天棘地中筚路蓝缕,善于在穷山恶水间另辟蹊径,敢蹚“地雷阵”,敢下“深水区”,奋勇当先地为党和人民探索出一条独树一帜的中国道路。“让我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有水稻了。”带着这句话,袁隆平耕耘田野数十载始终不曾停歇。三系配套、两系法、超级稻一次又一次科研突破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身
3、为院士仍亲自下田,直到耄耋之年仍苦耕不辍,身价千亿,却不慕半分荣华,躬耕半生,也不曾叫苦一句,他埋首田间,却托举起了全国人民的“铁饭碗”。广大党员干部应学习这种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要记住,不论官做得多大,仍是人民的公仆,不论位置站得多高,也是田间的老牛,只有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将*写在大地上,才能耕出肥沃的“发展田”,结出丰硕的“复兴稻”。“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怀着这样崇高的觉悟,袁隆平将研究方向选定为杂交水稻,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真正做到了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他将个人理想熔铸到了党和国家的伟
4、大事业中去,他所惦念的,从不是一家一姓的享受,而是万家百姓的温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党员干部应提高思想站位,增强大局意识,涵养为民情怀,怀揣“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觉悟,深刻认识到肩负责任之重,承担使命之巨,用“但愿苍生俱饱暖”的爱国襟怀鞭策自己“不辞辛苦出山林”,学习袁隆平老人为苍生谋,不为己谋,谋天下利,不谋私利,在为国为民的征程中奉献自我、实现自我。后辈应继传星火,不负先贤望白头。先贤已逝,唯有怀念,让我们在悲痛中汲取力量,在瞻仰中学习精神。只要我们挺直腰杆、不懈奋进,尽快成长为党和国家新的脊梁,“禾下乘凉”的梦想就必不遥远、计日可期!2021袁隆平送别仪式观后感25月
5、22日13点07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在米香弥漫的餐桌上,一家人热泪盈眶,直到现在我仍然难以相信或是不愿相信这一事实。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更是护佑我们不挨饿的民族脊梁。“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是成功的,骄傲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新时代的我们需要在深深的缅怀中读懂,在深深的崇敬中传承,并将其当作人生和事业的“指南”,不断激励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袁隆平院士是这样说,更是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地去做的。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
6、第一代农大学生,经历过挨饿的他,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在他因病住院前夕,每天坚持下田,孜孜不倦。这正是因为他有“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作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强劲地激发他全力以赴,鞠躬尽瘁。现在,他研究超级杂交水稻追梦的身影,依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感动得网友纷纷泪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时代的我们要自觉涵养家国情怀,牢固树立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大事”之中,耐住寂寞,踏平坎坷,在干事创业征程中“追梦”,在孜孜以求中“逐梦”,在任劳任怨中“筑梦”。创新是一个
7、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众所周知,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因缺乏创新思维,导致没有成功。而袁隆平院士却是敢于创新的“有为人”,凭借在十几万株稻穗的采集和观察过程中发现了“突破口”,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反复试验直至培育出超级的杂交水稻,进而用“一粒种子”解决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甚至是缓解了世界粮食危机。创新如同导火索上“呲呲作响”的火花,能引爆震撼无比的力量。新时代的我们要勇立潮头,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坚持把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放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考量,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去品悟,敢于突破不合时宜的传统束缚,大胆探索应用新科技新手段,选准选好摆脱瓶颈的
8、“突破口”,如袁隆平一样使自身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进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不断推广这样优质的“新品种”,持续不断地开拓新局面。实践反复证明,业精于勤荒于嬉。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学习和实验,91岁高龄的他依然经常奔波于田间地头。他参加完“共和国勋章”授勋仪式后,第一时间就跑到千里之外的试验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只有看着沉甸甸的稻穗才是他最大的快乐,即使是已经仔细观察过几十万株。他习惯于“50元”的衬衫衣着和简单的饮食起居,以便心无旁骛地集中精力投入科研之中。只有实践和奋斗的汗水,才能让每个人的“责任田”里结出丰硕的果实。新时代的我们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时刻保持“战斗的姿态”,时刻强化
9、“勤奋敬业”“孜孜以求”的意识,学习袁隆平院士“业精于勤”的品质,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丢”掉架子、“深”入基层,时刻记挂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诠释为民情怀,用“辛勤汗水”不断开拓干事创业的“责任田”,不断提升新时代我们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如今,让我们中华民族永远摆脱饥饿的英雄已如巨星般陨落。在沉痛的哀思和缅怀中,我们更加读懂了您,更加明白了该如何传承您来肩负起新的时代使命。在米香弥漫的中国,会有千百万个像您一样胸怀天下,开拓创新、勤勤恳恳的民族脊梁,时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2021袁隆平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袁隆平 送别 仪式 观后感 心得体会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