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集团超高层项目课题研究.ppt
《绿地集团超高层项目课题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地集团超高层项目课题研究.ppt(1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超高层课题研究,绿地山东事业部2010年6月,目录:第一章 超高层项目定义及特点总结第二章 发展历史和各阶段特点第三章 国际经典超高层项目案例介绍第四章 技术难点第五章 规划设计要点第六章 业态组合方式第七章 高空写字楼第八章 高空酒店第九章 高空住宅第十章 租售策略第十一章 政府公关第十二章 宣传调性和传播方式第十三章 团队配置,第一章 超高层项目定义及特点总结1.1 超高层建筑的定义对超高层建筑的定义,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以时间为划分标准,对超高层的定义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1972年以前,7层的建筑一般就被认为是超高层建筑。第二个阶段 1972年
2、国际高层建筑会议,规定了按照层数的多少把高层建筑划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高层:9一16层(最高到50米);第二类高层:17一25层(最高到75米);第三类高层:26一40层(最高到100米);第四类高层:超高层建筑,40层以上(100米以上)。第三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进步,对超高层建筑的划分标准,呈上升趋势,但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一般认为:8-29层,高度30米以上100米以内为中高层建筑 30-60层,高度100米以上200米以内为高层建筑 60层以上,高度超过200米的为超高层建筑。,第四个阶段 当前,对超高层的界定有了不同的观点,比如美国著名的结构工程师查尔斯
3、汤顿认为:40层以下(500英尺或164米以下)为中高层建筑;40100层(500一1200英尺或164一393米)为高层建筑;100层以上(1200英尺或393米以上)为超高层建筑。,1.2 超高层建筑的特点总结尽管目前国际上关于超高层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但一般划分尺度仍是建筑高度。但关于建筑高度的定义,国际上也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楼层高度(Floor Height),指建筑使用者所在楼层的相对标高。(2)屋顶高度(Roof Height),指建筑主体部分的屋面相对标高,且不包括建筑顶部装饰构件所占的高度。(3)极点高度(Pinnacle Height),指建筑外轮廓的最高
4、点,包括建筑顶部装饰构件或者天线所占的高度。,举例来讲,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上海金茂大厦420.5米的高度,其实指的是它的极点高度,如果按照屋顶高度计算,它的高度其实是370米;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它的极点高度为492米,而当按照屋顶高度计算时,便得先去除那个倒梯形的门洞,从而使得高度降低到460米。所以,所谓的世界第一高楼,如果按照不同的评判标准,那么头衔的归属也会是不同的。,极点高度420.5米,屋顶高度370米,极点高度492米,屋顶高度460米,1.3 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定义就我国来说,没有严格的超高层概念界定,但从目前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来看,一般将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统称为超高层
5、建筑。当然,这种分类方法是否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以及是否符合国际一般标准还有待商榷,因为目前超过100米的建筑已经越来越多。事实上,在100米的高度,建筑物无论从结构还是设备及施工等方面均无明显的质的变化。根据理论及经验分析,一般在40层(大约巧150米)左右,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敏感高度。所谓“敏感”,是指在这一高度以上,建筑物的超长尺度特性(绝对高度以及巨大规模)将引起建筑设计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建筑师必须提出有效的设计对策,调整设计观念,应用适宜的建筑技术。,第二章 超高层发展历史和各阶段特点超高层建筑,作为建筑大家庭中十分年轻的一员,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也仅仅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
6、短短的一个多世纪里,超高层建筑在其结构形式、垂直交通、功能布局以及建筑形态等等各个方面都发展出了一套庞大而又丰富的科学与技术体系。鉴于这种建筑类型最早诞生于欧美国家,之后又在那儿得到其早期的发展,再往后才慢慢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便将分国外和国内两部分分别对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史做出不同角度的阐述。,2.1 国外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19世纪以前的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直到1837年时,也仅有4000人口。由于美国的西部大开发,这个位于东、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镇在19世纪后期急速地发展起来。到1890年时,人口已激增至100万。经济的兴旺发达和人口的快速膨胀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而1871年10月8日
7、发生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场毁掉全市三分之一建筑的大火灾,更加剧了城市对于新建房屋的巨大需求。在当时这种形势下,芝加哥出现了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的建筑师和建筑工程师的群体,后来被称作“芝加哥学派”。追溯起超高层建筑的鼻祖,就有必要介绍“芝加哥学派”。2.1.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超)高层建筑的发展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使得城市的重建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了在有限的市中心区内建造尽可能多的建筑面积,高层建筑开始在芝加哥涌现。1880年后的十余年间,芝加哥取得了高层建筑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芝加哥大量的建筑设计任务吸引了一批有才华的建筑工程师(同时也是建筑师)聚集到此,如:詹尼(Willia
8、m le Baron Jenney,1832-1907年),设计世界第一栋高层建筑:家庭生命保险公司大楼。伯纳姆(Burnham),设计信托大楼:第一个采用大面积玻璃外墙。鲁特(Root),设计蒙纳诺克大楼:当时世界上最高砖结构建筑。路易沙利文(Louis Henry Sullivan,1556-1924年),被誉为“高层建筑之父”。在这一批巨匠的不断努力下,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芝加哥学派”。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任务逐渐开始反思这些建筑该如何被建造:在原来的建造方法与美学观点下争取层数的增加还是应有较大的变革或革新。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是工程师詹尼,其设计并于1885年建成的10层高家庭生命保险大厦
9、(1931年被拆除),通常被认为是世界第一栋高层建筑。结构上没有承重墙,整个建筑的重量由金属框架支撑,圆形铸铁柱子内填水泥灰,1至6层为锻铁工字梁,其余楼层用钢梁。标准的梁距为5英尺,支撑砖拱板。砖石外立面,窗间墙和窗下墙为砖石构造,像幕墙一样挂在框架之上。建筑史称它为“钢铁结构进化中决定性的一步”。,1890-1894年,伯纳姆与鲁特提出了一件被公认为是当时芝加哥学派的杰作,这就是16层的里莱斯大厦(Reliane Building)。它采用了先进的框架结构与大面积玻璃窗,同时以其透明性与端庄的比例使人大开眼界。建筑基部深色的石块砌成,它与上部的玻璃窗和白面砖塔楼形成强烈的对照。虽然狭窄的窗
10、间墙上还有些古典的装饰,但顶部已没有沉重的压檐了。芝加哥学派的另一代表作品是霍拉伯德与罗希(Holabird and Roche)计的马凯特大厦(Marquette Building),这是一座90年代末芝加哥的优秀办公楼的典型。它的立面简洁,整齐排列有面宽较阔的横长方形的“芝加哥式窗”。内部空间是不加以固定的隔断,以便将来按需要自由划分,这是框架结构的优点之一。从街上正面看,马凯特大厦的外表像一个整体,但在背面却出它是一个“E”字形的平面,中间部分是电梯厅,办公室在它周围。内院向面开放有利于面向内院的办公室的采光与通风。,在谈到芝加哥学派时,不得不提到路易沙利文(LouisHenrysull
11、ivan,1856一1924年)。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得力支柱与理论家,他的理论与实践使当时致力于探索高层建筑设计的芝加哥进步工程师与建筑师足以称为芝加哥派。沙利文是一位非常重实际的人,在当时有些人尚在犹豫要不要采用金属框架结构,采用了势必影响建筑形式,而在形式上又要不采用人们己经习惯了的折衷主义装饰等等问题下,他首先突出了建筑功能,并提出了“形式随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惊人口号。他的代表作品是1899-1904年建造的芝加哥C.P.S百货公司大厦(Carson Pirie Scott Department Store)。它的立面采用了典型的由“芝加哥式窗”组
12、成的网格形构图。至于装饰只在重点的部位,如入口处才有,装饰题材是类似新艺术派,然而又兼有沙利文特点的图案。,里莱斯大厦、马凯特大厦、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由此可见,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建筑探新运动中所起的进步作用是很大的。(1)高层办公楼是一种新类型,新类型必定有它的新功能,芝加哥学派突出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了结构应利于功能的发展和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既摆脱了折衷主义的形式羁绊,也为现代建筑摸索了道路。(2)它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芝加哥成了高层建筑的故乡。(3)使建筑艺术反映了新技术的特点,简洁的立面符合于新时代工业化的精神。虽然,“芝加哥学派”
13、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们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来解决高层商业建筑的功能需要,创造了具有全新风格和样式的建筑类型,由于当时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它们缺少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因而显得没有深度和份量,不登大雅之堂,只是在特殊地点和时间为解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种种这些当时的社会的现状和民众的观念使得这个学派只存于芝加哥一地,并且在十余年间便烟消云散了。,2.1.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二十世纪10年代至40年代之间约30多年中,人类社会处在一个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将战火烧到了当时所有的五大洲,将近一半的国家和地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两场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由于这段历
14、史时期的特殊性,世界经济的发展遭到了空前绝后的打击,一些国家更是因为战争而使得经济发展一度倒退几十年,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自然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缓慢地发展,甚至几乎陷于停滞的状态。而远离这两场大战主要战场的美国却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好处。它趁着世界大乱之时,快速地发展本国经济,迅速赶超上了当时的英、德、法等几大世界强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而世界金融中心也随着由伦敦转移到了纽约。,“摩天楼”这个词在19世纪末就已出现,但真正进入“摩天楼”时代,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纽约为中心,“摩天楼”一个个拔地而起。一个有名的事件是:1922年为纪念芝加哥论坛报创刊75周年而举行的报社大楼设计竞赛,莱蒙
15、德胡德以一个哥特复兴式的方案得了头奖。从此,胡德便成了对摩天楼设计最有影响的人物。但后来他带头兴起一种新风格,不再照搬古典的建筑构件,而是把古典的东西加以简化,以保持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在建筑的表面装饰上下功夫,创造出一套装饰方法。因此,这个时期又被称为“装饰艺术”时期。这个时期典型的实例要算克莱斯勒大厦(1930年),帝国州大厦(1931年)以及洛克菲勒大厦(1932一1940年)。可以说,它们己经摆脱了巴黎艺术学院的影响,成功地创造出美国摩天楼的独特形象。,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洛克菲勒大厦,2.1.3 20世纪60、70年代(超)高层建筑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外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
16、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建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而在建筑类型方面,以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尤为突出,它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征与新技术的威力,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望尘莫及的。高层建筑虽然在19世纪末就己出现,但是真正在世界上得到普遍的发展还是20世纪中叶的事,它犹如雨后春笋,逐渐遍及到世界各国,特别是60年代以后,发展出的一系列新的结构体系,使高层建筑的建造又出现了新的高潮,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开始普及,从欧美到亚洲、非洲都有发展。总的来看,当时的高层建筑发展的特点是:高度不断增加,数量不断增多,造型新颖,特别是办公楼、旅馆等公共建筑尤为显著。例如英国在第二次大战前高层建筑仅占城市新建房屋的7%,
17、70年代已增到42%,不过仍以20层以下为多。美国一些大城市,高层建筑更是普遍,有些中小城市也开始兴建高层建筑。在居住建筑方面,各国建筑层数的发展则趋向不一。有的国家继续向高层发展,有的认为高层居住造价贵且不近人情而控制发展,逐年下降。这与各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技术条件、文化意识与人民生活水平是分不开的。,由于高层建筑越造越高,在结构上为了减少风荷载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建造塔式建筑。如1964-1965年在芝加哥建造的双塔形的马利纳城(Marina City)60层,高177米,两座并列的多瓣圆形平面的公寓。1976年,在美国南部亚特兰大建造的桃树中心广场旅馆(Peach-tree Center
18、Plaza Hotel,Atlanta)70层,圆形平面。1978年,同样由波特曼设计的底特律广场旅馆主楼,高73层,都是塔式玻璃摩天楼的典型实例。,马利纳大厦、桃树中心广场、底特津广场旅馆主楼,1965-1970年在芝加哥建成100层的汉考克大厦(John Hancock Center,SOM设计),高337米。1968-1971年在匹茨堡市建成64层美国钢铁公司大厦。1969-1973年在纽约建成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World Trade Center),两座并立的110层塔式摩天楼(于2001年9月11日遭恐怖主义分子袭击而倒塌),高411米。1970-1974年在芝加哥建成的西尔斯大厦
19、(Sears Tower,SOM设计),110层,高443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塔式摩天楼。,汉考克大厦、美国钢铁公司大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西尔斯大厦,上述高层建筑案例大都采用钢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如1976年在芝加哥落成的水塔广场大厦(Water Tower Place Building),76层,另有地下室2层,高260米,是70年代世界上最高的钢筋混凝土楼房,结构采用套筒式。,高层建筑除美国外,在加拿大也有较大的发展。典型的例子如:多伦多在70年代初期建造的商业广场西楼(Commerce Court West),57层,高239米。1974年在多伦多建
20、的第一银行大厦(First Bank Tower),72层方塔,高285米,当时它是除美国以外在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此外,在1963-1968年建成的多伦多市政厅大厦,是2座平面呈新月形的高层建筑,当中围合着一座2层高的圆形会堂。两幢高楼分别为31层,88.4米与25层,68.6米高,创造了曲面板型高层建筑的新手法。,商业广场西楼、第一银行大厦和多伦多市政厅大厦,在欧洲,高层建筑也得到发展,其中以意大利米兰城在1955-1958年建的皮雷利大厦(Pirelli Tower)可作早期欧洲代表,平面为梭形。这座建筑把30层楼板放在四排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墙上,而不采取传统的框架形式。1969-1973年
21、在法国巴黎也已建成58层(另有6层地下室)的曼恩蒙帕纳斯大厦(Maine-Montparnasse),高229米,办公用,是欧洲20世纪70年代最高的建筑,总面积为116000平方米。在亚洲,1979年建成东京池袋区副中心“阳光大楼”,高240米,地上60层,地下3层,钢结构套筒体系。,皮雷利大厦、曼恩-蒙帕纳斯大厦、阳光大楼,2.1.4 20世纪80,90年代(超)高层建筑的发展 从80、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经济逐渐由70年代的衰退走向复苏,作为支柱产业的建筑业也相应有了新的发展。表现经济实力的高层建筑成为这方面明显的标志,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建造形成热点。这一时期,不仅欧美各国的高层建筑
22、继续大力建设,而且第三世界,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高层建筑更是犹如雨后春笋,反映了经济的增长与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层建筑的性质主要以办公楼居多。在建筑的功能与技术方面已日益综合化与智能化,建筑造型越来越多样化,建设的数量与建筑的平均高度也在逐年增加。综合其特点来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大类:,(1)地标建筑 属这一类的高层建筑数量最多,也最普遍,它们的体形多采用超高层的塔式建筑,层数一般在40层以上,重点强调塔顶部位的高耸尖顶处理,以便形成为城市的主要标志。比较著名的例子有:自由之塔(The Liberty Tower,Philadelphia,1984-1991年)位于美国费城自由广场之
23、上,是该城高层建筑群中最高的一座塔楼 石油双塔大厦(The Petronas Towers,Kuala Lumper,1995-1997年)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心区),双塔高88层,包括塔尖总高为445米,建成后超过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而获得当时世界最高建筑的桂冠。,自由之塔,石油双塔,(2)高科技建筑 这一类的高层建筑数量不多,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却很大,它主要在建筑内外表现了高科技的时代特点,使人们可以在传统艺术王国之外看到一个技术美的新世界。它那震慑人心的工程威力与技术成就,已使它的建筑价值超越了其自身的实用性而具有某种精神的意义。香港新汇丰银行大厦(1979-1985年)劳埃德大厦(197
24、8-1986年)位于伦敦金融区的干道上,是一座保险公司的办公大楼,设计人为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建筑外观由2层钢化玻璃幕墙与不锈钢外装修构架组成,表现了机器美学的特征。,香港新汇丰银行大厦,劳埃德大厦,(3)纪念建筑 这一类的高层建筑常隐喻某一思想,或象征某一典范,以取得永恒的纪念形象。它们并不强调建筑的高度或形式的新颖,而是追求建筑比例的严谨,造型的宏伟,从而使人永记不忘。东京都厅舍(The New Tokyo City Hall,Japan,1986-1991年)位于东京新宿新区,设计师为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新厅舍由3座建筑组成,其中1号楼最引人注目,它基本上是模拟巴黎圣母院的造型,不过
25、两侧的钟塔部位作了45度的旋转,使其具有新颖的变体,同时也不乏永恒的纪念形象。商品交易会主楼(Exhibition and Office Complex,Frankfurt,Germany,1980-1985年)位于法兰克福西南部,主楼共30层:总高度130米。大楼由建筑师昂格尔斯(0.M.Ungers,1926年生)设计,由于其特殊的造型,使之具有强烈的纪念性。民族银行中心大厦(Nations Bank Center,Houston,U.S.A,1984年)位于休斯顿市,大楼56层,238米高,由美国著名建筑师P.约翰逊设计,这个有着陡峭山墙的建筑物令人联想起中古时代荷兰行会大厅和德国市政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绿地 集团 超高 项目 课题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3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