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计算.ppt
《结构抗震计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抗震计算.ppt(2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4.1 计算原则,第4章 结构抗震计算,1.结构地震反应,地震对结构的影响称为结构的地震反应(如速度、加速度、位移和内力等)。结构在地震作用过程中的每一瞬间上,其动力反应是不同的,且结构的动力反应又是与自身的动力特性互相影响的。只有求解结构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才能了解每一瞬间时的结构动力反应。,2.地震作用,各类施加于结构上的荷载为直接作用;结构的地震反应是地震动通过结构惯性产生的,因此是一个间接作用,而不称为荷载。,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是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是确定所设计的结构满足最低抗震设防安全要求的关键步骤。,计算步骤(1)计算结构地震作用;(2)计算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3)
2、与其他荷载进行组合;(4)验算结构构件的强度、变形(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其中:(1)地震作用的计算:弹性反应谱理论;(2)结构的内力分析:线弹性理论;(3)结构构件截面抗震验算:各种静力设计规范方法和基本指标;(4)脆性结构(无筋砌体):抗震构造措 施上加强;(5)延性结构(易倒塌结构):薄弱层弹 塑性变形验算。,4.1.1 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按下列原则考虑:(1)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 15 时,应分别计
3、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4)8 度和 9 度时的大跨度结构(如跨度大于 24m 的屋架等)、长悬臂结构(如 1.5m 以上的悬挑阳台等),9 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4.1.2 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规范规定的以下三种方法:(1)高度40米的,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宜采用底部剪力法;(2)除1外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3)特别不规则建筑(平面、竖向不规则,见表4-1、表4-2)、甲类建筑和表
4、4-3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类别选取不少于2条以上实际强震记 录曲线和1条人工模拟波。(4)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变形,采用简化的弹塑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5)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第九、十章的方法进行计算。,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表4-1,扭转不规则与凹凸不规则,平面不规则的类型,楼板局部不连续,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表4-2,侧向刚度不规则与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竖向抗侧力结构屈服抗剪强度不均匀(有薄弱层),严重不规则是指体型复杂,多项不规则指标超过表中指标或某一项大大超过规定值,具有严重的抗震薄弱环节,将会导致地震破坏的严重后果者。,
5、注:以上规定主要针对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多层和高层建筑。,4.1.3 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结构对地基的反馈作用 放大了接近结构自振频率的分量,导致 削减;(2)地基变形改变结构的振动特性:周期增大,阻尼增大,位移增大,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下降。相互作用的影响范围(1)上部结构刚度较大,而地基刚度相对较小,非常显著;(2)上部结构刚度较小,而地基刚度相对较大,相互作用趋于消失,折减系数(1)H/B3的结构,各楼层地震剪力的折减系数 按刚性地基假定确定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计入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附加周期(2)H/B不小于3的结构,底部的地震剪力按(
6、1)款规定折减,顶部不折减,中间各层按线性插值;(3)折减后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力,应符合规范相关规定。,4.1.4结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1)现浇和装配整体式钢筋砼楼、屋盖,按抗侧力构件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2)木楼、屋盖等柔性建筑,宜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3)普通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半刚性楼、屋盖的建筑,可取上述两种分配法结果的平均值。(4)考虑空间作用、楼盖变形、墙体弹塑性变形和扭转的影响时,适当调整。,4.1.5 结构抗震验算的基本原则,1、6度时的建筑(建造于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
7、的抗震措施要求;2、6度时建造于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3、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抗震墙、框架核心筒、抗震墙、筒中筒、框支层结构和多、高层钢结构,除按规定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外,尚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4、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符合下列要求:(1)规范规定了一些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2)规范规定了一些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3)弹塑性变形计算可采用下列方法:,a)不超过12层且刚度无突变的钢筋砼框架结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采用本章的简化计算方法;b)除第a)款外,可采用静力弹塑性
8、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等;c)规则结构可采用弯剪层模型或平面杆系模型,属于表41、42规定的不规则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4.2 地震作用,由地震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竖向、水平)。地震作用的特点:与结构的动力特性密切相关结构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由于地震作用的复杂性和地震作用发生的强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结构和体形的差异等,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可分为简化方法和较复杂的精细方法。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时程分析法静力弹塑性方法,1.结构动力计算方法,2.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1).静力理论阶段-静力法,1920年,日本大森房吉提出。假设建筑物为绝对刚体。,地震作用,-地震系数,将F作为静荷载
9、,按静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构的地震效应,2).定函数理论,苏联扎夫里耶夫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地震地面运动可用余弦函数来描述,也即地面位移为,苏联的柯尔琴斯基提出地面运动可用若干个不同振幅、不同阻尼和不同频率的衰减正弦函数的和来表示,也即,3).反应谱理论-反应谱法,1940年,美国皮奥特提出。,地震作用,按静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构的地震效应,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方法。,4).直接动力分析理论-时程分析法,将实际地震加速度时程记录(简称地震记录 earth-quakerecord)作为动荷载输入,进行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此外,有用随机振动理论来分析结构地震响应统计特征的,有以地震时输入结构的能量进行设
10、计,使结构所吸收的能量不致造成结构破坏的理论等。但这些方法还没有进入抗震设计规范,因此未被抗震设计使用。,5).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Push Over Analysis),正确反映结构的惯性作用才能准确计算结构的动力反应,结构的惯性是由结构的质量及其分布决定的,因此确定结构计算简图的关键是如何表述结构的质量及其分布。结构质量及其分布的描述有:1.分布质量描述;2.集中质量描述,3、结构计算简图,集中质量描述:按质量分布划分区域;以区域内质量中心为基准,将区域内全部质量集中于此,形成质点;单层厂房、水塔等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屋盖处或储水柜处,可把结构中参与振动的质量按动能等效的原理全部集中在一个点
11、上,并用无质量的弹性杆支承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单质点体系。上述体系在单一水平向地震作用下,可按一个单自由度弹性体系来分析。,4.2.1 单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一.体系的运动方程,4.2.1 单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一.体系的运动方程,取质点为隔离体,由结构力学知道作用在质点上的力有:(1)弹性恢复力S(t):使质点从任意位置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大小为质点相对位移 与侧移刚度 的乘积,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即:,(2)阻尼力R(t):使体系振动不断衰减的力,大小为质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与体系阻尼系数 的乘积,方向与 的方向相反,即:,(3)惯性力I(t):其大小为质点的质量与其绝对加速度的乘积,
12、方向与绝对加速度的方向相反,即:,由质点的力系作用平衡,可导出体系的运动方程(4-5),整理后可导出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4-7),式中:质点的质量;质点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地面运动加速度;作用在体系上的扰力;体系的阻尼比,0.010.1(一般结 构),规范取为0.05。,若令;(4-8),可简化为(4-9),无阻尼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圆频率,单位为赫兹()结构的自振周期(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二.运动方程的求解,当体系无干扰力 时,体系的运动为有阻尼的自由振动,其运动方程为一个齐次微分方程:(4-12)当阻尼C0时,描述无阻尼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方程为,(4-10)
13、,解:,(1)求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就是常系数二阶非齐次对方程(4-9)求解。解答包含两个部分:a方程(4-9)相对应齐次方程的通解;代表体系的 有阻尼自由振动。b方程(4-9)的特解;代表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强 迫振动。,运动方程的解,(1)齐次方程的通解根据常系数微分方程理论,齐次方程(4-12)的解为(4-13),其中(4-14),无阻尼时体系的圆频率有阻尼时体系的圆频率,阻尼系数C与临界阻尼系数 的比值称为临界阻尼比,或称为阻尼比。,a当阻尼比 1时,0,则体系产生振动;,b当阻尼比 1时,0,则体系不振动,为 过阻尼,c当阻尼比 1时,0,则体系不振动。为
14、 临界阻尼,利用体系的初始条件(时,质点的位移为,质点的速度为)来确定待定参数、,,最后得出方程的解答:,(4-15),从上式看出,当质点的 或 不为零时,才产生自由振动,且振幅随时间不断衰减,阻尼比 愈大,振幅的衰减也愈快。由此可以绘出有阻尼单自由度体系作自由振动时的位移时程曲线,如图。,无阻尼自由振动:振幅始终不变有阻尼自由振动:振幅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体系 的阻尼越大,其振幅的衰减就越快。,结构的阻尼比 的值:最常用的试验方法有以下两种:(1)自由振动试验:(2)强迫振动试验(带宽法):,(1)强迫振动试验(带宽法),在结构顶部安装一台可调振动频率的起振机,使结构产生各种频率的水平向简谐
15、振动图4-5,用测振仪可以测得结构振幅-频率关系曲线。(振幅)最大值所对应的频率 为结构自振圆频率;振幅0.707 的两点所对应的圆频率为 和,(2)自由振动试验:,牵拉结构的顶点,使其产生一个侧移,然后突然释放,结构就产生水平向的自由振动,用测振仪可记录到结构顶点位移的衰减时程曲线。,(2)非齐次方程的特解Duhamel积分,原理:将激励看成是无穷多个连续作用的微分脉冲组成图4-6(a),将这些脉冲作用后产生的自由振动叠加起来即可求得运动微分方程的解 图4-6(b)。,瞬时冲量及其引起的自由振动,(4-18)即为式(4-15)的初始条件,利用式(4-15)求得当 时作用一个微分脉冲后位移反应
16、,只要把这无穷多个微分脉冲作用后所产生的自由振动叠加起来即可求得方程(4-9)的特解,有阻尼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总的位移反应,用积分表达即为,(4-20),上式是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4-9)的特解(杜哈曼积分),它与齐次方程的通解式(4-15)之和构成了运动微分方程(4-9)的通解,(4-21),地震发生前,体系的 和 均为零,即式中第一项为零。所以,常用式(4-21)来计算体系的位移反应。将式(4-21)对时间求导数,求得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反应 为,+,(4-22),由此式(4-20)(4-22)(4-9)可求得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绝对加速度为,(4-23),(三)地
17、震反应,因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 是复杂的曲线,只能把加速度时程曲线 划分为许多t的时段,用数值积分来计算体系的地震反应。令,(4-24),对式(4-24)作以下简化处理:(1)忽略上述式中的 和 项,阻尼比 值较小,一般结构 为0.05;(2)取,因为两者非常接近;(3)用 取代,这样处理,相位差/2。,这样,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速度、位移间的近似关系为:,(4-24,25,26),4.2.2.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理论基础:将惯性力看作一种反应地震对结构体系影响得等效力 结构在地震持续过程中经受得最大地震作用为:,(4-28),4.2.3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确定,抗震规范 规定,结构
18、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 加上各可变荷载组合值,即,(4-32),重力荷载代表值例题之一,4.3 设计反应谱,4.3.1 地震反应谱,(3-25),(3-26),绘制反应谱的步骤:1给定地面输入;2单自由度体系设定;3设,;4设定T;5利用Duhamel积分求响应;对于不同的可产生一系列Sa-T曲线、或Sv-T曲线、Sd-T曲线。,可以看出:当选定了地面加速度时程曲线 和给定阻尼比 时(),、和 仅是体系自振周期(或圆频率)的函数。以 为横坐标,为纵坐标,可以绘制如右图a所示的谱曲线(拟加速度反应谱)。所谓“反应谱”是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如、等)
19、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4)结构自振周期 接近于场地的特征周期时,加速度反应谱随 快速上升;反之则快速下降;当 大于3.0s,加速度反应变化很小;(5)地震动持续时间仅影响结构地震反应的循环往复次数。,不同场地的平均加速度反应谱。其特点:,(1)阻尼比对反应谱的影响很大(降低反应的幅值),使曲线变得平缓;,(2)地震动振幅越大,加速度反应谱值也越大,它们间呈线性关系;,(3)地震动频谱对加速度反应谱的形状有影响。影响振动频谱的各种因素对反应谱均有影响。如场地条件、震中距等;,不同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可得出不同的反应谱曲线。在结构设计时,无法预知建筑物会遭遇到怎样的地震。因此,仅用某一次地震加
20、速度时程曲线所得到的反应谱曲线 作为设计标准来计算地震作用是不恰当的,因此必须加以处理,使之能用简单表达式来描述它的变化。,4.3.2 设计反应谱,规范根据同一类场地在各级烈度地震作用下地面运动的,分别计算出的反应谱曲线,再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最有代表性的平均反应谱曲线作为设计依据;通常称之为抗震设计反应谱。,1动力系数: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加速度较地面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其影响因素有震中距、场地条件、结构动力特性等,为了简化计算,a.结构动力特性仅考虑自振周期的影响,取为0.05;b.按震中距、场地条件将实测的地面加速度时程曲线 进行分组,计算结构在各组地面加速度时程曲线下 的动力反应,再加
21、以简化;,质点的惯性作用为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因此有,(3-27),c.计算结构在各组地面加速度时程曲线下的最大动 力反应,并根据可靠度的方法绘制 曲线。,2地震系数:反映了地震振动强弱对体系地震作用大小的影响,根据统计分析,地震烈度增加1度,地震系数值增大1倍。,3地震影响系数:在相同的地震振动条件下,与 的形状完全一样,仅数值相差 倍;当结构的自振周期 时,结构为一刚体,其加速度将与地面加速度相等,即,因此 有,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方程:,(3-28),衰减指数;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阻尼调整系数;结构自振周期(s);特征周期,对应于反应谱峰值区拐点处的周期,当结构的 时,应对曲线形
22、状参数进行修正:(4-34)(4-35),4.3.3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确定,已知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与基本烈度的关系:与基本烈度的关系:,规范给出在不同设计地震分组和不同的场地类别条件下的场地特征周期 的数值;详见下表。,查表确定,查表确定,(3)计算结构水平地震作用,4.4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1 分析模型,实际工程中,只有少数结构可以简化为单质点体系,大量的结构(多层建筑、多跨不等高单层工业厂房)都应简化为多质点体系来分析。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弹性体系地震反应的基本方法。,质点的质量通常为 层楼面的活荷载加其上、下两半层的自重,集中于第 层的楼面处,形成一个多质点
23、体系。在单一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一个 个质点的结构体系有 个自由度。,利用振型正交和振型分解原理,将求解多自由度体系的总地震反应分解为求解N个独立的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最大地震反应及每一个振型下的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再按一定的规则将每个振型的作用效应组合成总的地震作用效应进行截面抗震验算。由于基本振型(或称为第一振型)在总的地震效应中的贡献为最大,高振型的贡献随着振型阶数的增高而迅速减小。因此,只需对前几个振型(一般是前35个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进行组合。,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概念:,其基本思路:,(1)假定建筑结构是线弹性多自由度体系;(2)利用振型分解,变为求解n个独立
24、的等效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最大地震反应,从而求得每一振型的作用效应;(3)按平方和方根法SRSS(Square root of sum square method)或完全二次型方法CQC(Complete quadric bination method)法则进行作用效应组合。振型分解法只需考虑前几阶振型,减小计算量。,对大多数质量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和对称的结构,不需要考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可在建筑物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进行验算,各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全部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承担。所以,在单一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一个 n 质点的结构体系只有 n 个自由度。,4.4.1 多自由
25、度弹性体系的运动方程,设 为地震时地面运动的水平位移,表示质点 相对于基础的位移;P(t)=0(体系上无外荷载),这样作用在质点 上的力有,4.4.1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方程,(438),(439),(437),(440),式中、分别为作用于 质点上的惯性力、弹性恢复力和阻尼力;,对多质点体系中的每个质点均存在平衡 方程式:,质点 处产生单位侧移,而其他质点 保持 不时,在质点 引起的弹性反力;,质点 处产生单位速度,而其他质点 保持 不动时,在质点 处产生的阻尼力;,集中在 质点上的集中质量;,质点 在t时刻相对于基础的位移;,质点 在t时刻相对于基础的速度;,质点 在t时刻相对于基础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结构 抗震 计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32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