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5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形成过程:从采集经济向发展而来。2地域特征: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生产为代表,并在扩展中相互交融。3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为辅,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一、农业的起源,种植经济,水田稻作,饲养业,1耒耜时代: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的劳动工具。2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3牛耕的出现:春秋后期,开始出现。4曲辕犁的发明: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基本定型。,二、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刀耕火种,牛耕,长江下游,铁农具,
2、传统步犁,5灌溉工具的进步: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筒车等。,翻车,1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2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2)西汉著名的水利工程和白渠。(3)汉代以来政府还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4)西域地区修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上古时代,芍陂,漕渠,坎儿井,3水利技术的研究: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包含着大量关于的内容。,水利建设,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
3、个体农耕(1)出现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经营模式: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式的经营模式。,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简单协作,耕作技术,自耕农,男耕女织,(1)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特点:国家公有,“公田”为贵族占有,
4、“”是劳动者的份田。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加速其瓦解。,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私田,税制改革,(3)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制有制。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后果: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地主私有土地,2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1)产生:战国时期已经产生。(2)普遍:汉代较普遍,宋代日益普遍化。(3)发展: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4)特点:地主与佃农通过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5)作用:提高了农民生产自主权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5、契约,明清,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和技术。(2)南方相对稳定,再加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生产工具,社会环境,2过程(1)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2)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3)南宋时期:经济上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4)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稻麦兼种,南强于北,商业,中国古
6、代土地制度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土地私有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及牛耕的出现、推广,私田开始大量产生,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1发达的古代农业(1)模式和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或火耕)“石器锄耕”(或“耜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3)生产技术:精耕细作。,(4)地位(立国之本):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
7、础,它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否和政权的兴衰。“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仅满足于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1)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导形式和发展方向,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形式是以种植业为主、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经济,形成了广大的农区,以游牧
8、为主的广大牧区的存在为补充。(4)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5)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较早形成南稻北粟的经济格局。(6)我国古代各地区和各民族农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1(2009年高考广东卷)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解析中国的农业税从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开始一直到2006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农业税。中国古代自汉代开始建立和完善编户制度。将全国百姓编入政府的户口册作为官府征收赋税的依据。答案A,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当
9、时的农业生产效率。2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3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4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5战国时期,通过租佃进行土地经营的方式产生。,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吕氏春秋中有“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中有“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中有“时至而作,竭时而止”。以上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民注重因地制宜,解析材料体现了农业生产应重视气候、施
10、肥、节气等因素,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答案B,1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2)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南宋“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2)历史方面:春秋战国的楚、吴、越等国进行了开发,秦汉在南方设郡县等进行治理。尤其出现了魏晋南北朝、中唐以后、两宋三次大的开发。(3)政治方面:中原人口的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 模式 形成 中国古代 土地 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30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