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药物治疗.ppt
《精神疾病药物治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疾病药物治疗.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朱江萍,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指导精神障碍患者合理用药。知识要求:掌握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症的药物治疗原则、治疗药物选用、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熟悉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症的治疗药物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了解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症的一般治疗原则。能力要求学会制定和评价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症的药物治疗方案。,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包括各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感知、思维、情感、行为、意志、智力等精神活动的异常,需要用医学方法进行治疗的一类疾病。本章主要介绍常见的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症的药物治
2、疗。,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反复的行为紊乱及失控等和阴性症状如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活动减退等。根据临床现象学特征:可分为偏执型(妄想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未分化型、其他型;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型和型,型以阳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型以阴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包括三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康复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特别是在疾病的急性期;心理治疗必须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精神症状、
3、提高自知力、增强治疗的依从性、改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恢复期给予心理解释,可改变其病态认知,提高重返社会的能力;社会康复治疗应尽量采用各种条件和措施使患者的精神活动,特别是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调整和恢复,能良好地回归社会。,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对出现的抑郁情绪、躁狂状态、睡眠障碍可合并使用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镇静催眠药作为辅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原则是:药物选择原则:根据临床症状、药物作用特点、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个体特征等选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单一药物治疗原则:一般主张采用单一药物治疗;换药与合并用药原则:单一药物治疗无效者,可换用或合并使用另一类化学结构或作用
4、机制不同的药物,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原则上不宜合用;,【药物治疗原则】,缓慢加减药物剂量与安全原则:一般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2周左右加至治疗量,待病情缓解后,逐步减少剂量至维持量,一般情况下不能突然停药;加减剂量应缓慢,须密切观察,正确评价疗效,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保证安全;个体化用药原则:药物种类、剂量和用法均应注意个体化;早发现、早治疗原则:发现越早,治疗的针对性越强,预后越好,故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早开始用药;全程治疗原则:包括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治疗药物的选用】,1抗精神病药物的分类、作用和特点 抗精神病药物可按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分类。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吩噻
5、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苯甲酰胺类;二苯二氮 艹卓类;其他类。,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又称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主要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通路和中脑-皮层通路多巴胺 D2受体而发挥抗精神病作用,以改善阳性症状和控制兴奋、躁动为主,不良反应较明显,尤其是锥体外系反应和催乳素水平升高等,代表药物有氯丙嗪、氟哌啶醇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又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主要阻断脑内5-HT2受体和 D2受体,除对阳性症状有效外,对阴性症状、伴发的抑郁症状、认知障碍等也有明显改善作用,较少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和催乳素水平升高等不良反应,故更适用于首发患
6、者、阴性症状明显患者、伴有明显抑郁症状的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差的老年患者、儿童以及青少年患者、身体状况差或伴有躯体疾病的患者,代表药物有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可进一步按作用强弱分为低效价和高效价两类。低效价者以氯丙嗪为代表,镇静作用强、抗胆碱作用明显、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较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小、治疗剂量较大;高效价者以氟哌啶醇为代表,抗幻觉妄想作用突出、镇静作用较弱、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小、锥体外系较大、治疗剂量较小。,2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临床症状特点、药物作用特点、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个体因素、经济因素等来选择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以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
7、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可选择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氟哌啶醇、三氟拉嗪等,也可选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氯氮平、喹硫平等,两类药物对阳性症状的疗效相当;,以淡漠退缩、主动性缺乏等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首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也可选择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舒必利、氟奋乃静、三氟拉嗪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阴性症状的疗效优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以兴奋、激越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选用有镇静作用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利多醇、氯丙嗪肌内注射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口服合并苯二氮zhuo类药物注射;,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宜选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
8、酮、奥氮平、氯氮平、喹硫平或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舒必利、硫利达嗪,若单用抗精神病药物不能完全改善抑郁症状时可合并使用抗抑郁药物;伴有躁狂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首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也可选择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氯丙嗪等,若治疗无效可合并使用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以紧张症状群(木僵状态)为主的患者,首选舒必利静脉滴注或肌注,35d 内用至治疗剂量(200600mg/d),持续12周,若治疗有效则继续口服舒必利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复发患者在药物选择上可参考既往用药史,首选既往治疗反应最好的药物和有效剂量,也可适当增加药物剂量,若治疗有效则继续治疗,若治疗无
9、效则可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3 给药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合作程度和疾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给药方法。一般情况下,对于合作的患者可选择口服给药,对病情严重、不合作或拒绝接受治疗的患者宜采用深部肌内注射,但不宜长期注射,病情稍加控制后改为口服。尽量不要静脉给药,如若必需,应严格限定剂量和疗程。不宜皮下注射。,4 药物治疗分期,通常分为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1)急性治疗期:目的是尽快缓解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激越兴奋、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减退,争取最佳预后,并预防自杀及防止危害自身或他人的冲动行为的发生。该期药物剂量应充分,重点强调疗效,不能因为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而减小剂量或缩短疗
10、程。根据各种药物的特点和常规推荐剂量,以获取最大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为适宜剂量,争取最大限度地缓解精神症状,防止病情波动。抗精抻病药物的起效时间一般为24周,不应在短于4周时终止已开始的治疗,除非出现严重的、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时,否则应避免频繁换药。急性期一般不建议使用长效制剂。急性期疗程一般为68周。,急性期治疗,缓解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为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作准备预防自杀及危害社会的冲动行为的发生将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降到最底的程度,(2)巩固治疗期,目的是巩固疗效,防止已缓解的症状复燃或波动,控制和预防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和强迫症状,预防自杀,促进社会功能恢复,为回归社会做准备。该期用药原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神疾病 药物 治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329960.html